- 詳細內容
第123集
由 正元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上個單元我們說到這位貧窮的兒子看到大富長者有大威德、大勢力,但他不知道那是他的父親,他當時就害怕被父親抓去當奴隸,所以心裡有恐怖,後悔自己為什麼要來到這裡。所以他心裡面這樣想:「這個人有可能是國王,或者類似於國王的人,我本來是想要在這裡出賣我的勞力,但是看這種情況,顯然不是我應該來的地方,如果想待在這裡賺取生活財物,看來是有些危險。」他怕被抓去當作奴隸,所以心裡面想:「我不如去那些比較不富有的地方,去那些勢力不像這麼大的地方,才有可能出賣勞力來取得衣物、飲食。如果我還繼續留在這裡,萬一被他看見,突然把我抓去,逼迫我作奴隸,不僅沒有錢財可得,還要失去自由終生當奴隸,那真是很恐怖。」所以心裡面想完,就快跑離開。他如果當作沒事人一樣,緩慢地走開也就沒事,偏偏他「疾走而去」。「疾」就是速度很快;「走」在古代是跑步的意思;「疾走」就是用很快的速度跑步離開。當他用力跑步離開時就會有事情。
這時候,大富長者在師子座上,由於貧窮的兒子他突然奔跑離開,所以大富長者看見了;他一見就知道這是自己走失的兒子,心裡面非常歡喜,就這樣想:「我的財物和庫藏中的一切珍寶,如今可以有人交付了。我常常在思念的這個兒子,一直以來都沒有機會可以看見,現在突然間自己跑回來,真的應驗了我心裡面的思念;我雖然已經年老,但我仍然愛惜這些財物,必須要找回兒子才可以交付。」所以就趕快派遣旁邊的人快速地前去追他,要把他拉回來。
這時被大富長者派遣的僕人就很快地向前跑步把他抓住,這個貧窮的兒子被抓住以後,心裡面非常驚慌,覺得很突然,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被抓,所以他心裡面很怨恨地大呼大叫說:「我又沒有跟你們有過節,為什麼你們要抓我呢?」這個僕人看他抗拒,就把他抓得越緊、拉得越急,於是強力地把他帶回大富長者家。這時貧窮的兒子心裡面想:「我又沒有犯罪,而竟然被人家抓了要去關,這一去是必死無疑。」所以他心裡面變得更加地驚慌恐怖,於是就悶絕倒在地上。他的父親遠遠看見了就告訴那些僕人說:「我用不著這個人了,你們不必勉強把他拉回來。就用冷水跟他灑臉,讓他醒過來,不必再跟他講什麼話。」
為什麼大富長者要這樣作?因為大富長者身為父親,知道這個兒子流浪了很久,他的心智、他心中所想的,都已經很下劣;大富長者很清楚知道自己這麼有勢力、這麼富貴,這個心量小又沒見識的兒子一定不敢接納,所以雖然知道這確實是自己走失的兒子,但是他就用這樣的方便,不告訴別人說「這是我的兒子」。所以僕人聽完吩咐以後,等那個貧窮的兒子醒過來,就告訴他說:「現在就放你走,隨便你要去哪裡都可以。」這個貧窮的兒子,當人家放了他,他心中就歡喜得不得了:這一下不必死了,很歡喜。他打從有生以來都沒有這樣歡喜過,然後從地上站起來,就到比較貧窮的鄉里去求取衣物、飲食。
大家聽完這一段的解說,有沒有什麼感想?這位大富長者在師子座上,本來是沒有特別注意到這個走失的兒子,只是不經意地瞄了一眼,也不在意;但是因為貧窮的兒子心中恐怖「疾走而去」,所以長者覺得奇怪說,怎麼門外有個人跑那麼快?他仔細一看,原來是自己以前走失的孩子。因為親人都會有一點感應,一看就會知道。這時候,當然想:「不必再擔憂這些萬貫家財、滿倉庫的珍寶,會被國王收為己有,因為孩子回來了。」當然,這唯一的獨子,他是經常思念著。他也已經尋找幾十年了,始終找不到,後來才不得不放棄,現在住在這個大城裡面,當然心中還是會掛念。沒想到今天沒來由地,他自己回來了,所以心裡面當然很歡喜。想說:「自己年紀這麼老了,這些財寶總得要有人託付,否則將來就會被外人所擁有。」所以就派遣身旁的僕人「急追將還」。「將」就是拿的意思。這個僕人聽到大富長者的吩咐,當然怕他跑掉,所以他要跑得更快才能把他抓住。因為這個貧窮的兒子常常三餐不繼,不像這個僕人一樣。僕人跟在大富長者身邊,有吃有喝也有得住,日子過得輕鬆,當然身強力壯,所以「強牽將還」,一定拉得動他。這個貧窮的兒子想逃又逃不掉,這次被抓他心裡面想:「我好好的又沒有犯罪,也沒有得罪過他們,為什麼把我抓住,要把我關起來,這回大概死定了。」
因為在印度種姓制度是很分明的,貴族可以隨意殺人,所以貧窮的兒子當然心裡面覺得很恐怖。這時候,心裡面太過於驚嚇,當然就悶絕,然後倒在地上。他的父親遠遠看見,就大聲告訴那個僕人說:「我不用這個人了,你不需要把他抓回來。用冷水灑在他的臉上,讓他醒過來就好,不必再跟他講什麼。」為什麼要這樣作?因為他是一個大富長者,連貴族都得要來巴結他;而這一個兒子流浪他鄉,三餐不繼衣服破爛,連一個住的地方都沒有,當然不敢想像自己會是大富長者的兒子。怎麼想也想不到,他絕對不敢這樣想,他沒有辦法接受這個事實。所以他的父親知道孩子心裡面怎麼想,當然就要用一些方便善巧來攝受他,就不可以強抓回來說「你是我兒子」,那不嚇死他才怪;所以也不跟僕人或任何人說那是我以前走失的兒子。因此,這個僕人等他醒來了,就告訴他:「現在就放你走,隨便你到哪裡去,你沒有罪。」這個貧窮的兒子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本來是大好的事,他當作是凶事,這就是世俗人。
世俗人的心想總是顛倒,往往喜事用凶事來辦,這是很常見的事情。比如有人家生了寶貝兒子,滿月時要慶祝,或結婚宴會時,不也是殺雞宰羊來慶賀;既然造了殺生的惡業,未來就會招感不可愛的果報,這不是凶事嗎?這就是用凶事來慶祝吉事,這正是世俗人的愚癡。
這個貧窮的兒子被人家放了,其實不該高興,應該要悲傷才對,要說:「為什麼父親不認我?」應該要如此,可是因為他無知,不知道那是自己的父親。由於無知,所以父親要找他回家繼承一大堆的財產,同時繼承他高高在上的權勢,結果他以為是要殺他,這就是愚癡的人。這在譬喻什麼?譬喻說當年那些大阿羅漢們,佛陀第二轉法輪、第三轉法輪為菩薩們演說很多的妙法,其實一大半是要講給這些大阿羅漢們聽;可是他們往往聽不進去,總是想:「這是為菩薩們講的。」因為覺得那些事情都是菩薩們的事。「菩薩們在說法,我們都聽不懂;佛陀為他們說的,我們也聽不懂;所以那是菩薩們的事,佛所說的不是要給我們聽的。」這個貧窮的兒子當時就是如此,大富長者叫人把他抓回家,是要把所有的權勢跟財寶交給他,但他以為那不是他應該得的,誤以為大富長者要不利於他,所以他不肯回家。
現在的臺灣佛教界也是這樣,平實導師不斷地告訴他們說:「真的可以斷我見。」他們不相信,也認為自己沒有辦法斷我見、證初果。他們說:「正覺一定是騙人的,我去學了以後,法身慧命鐵定要死掉。」他們都不曉得,當他們真的來了,平實導師還真的會要他們死,真的要他們把五陰給死掉!斷我見不就是死掉五陰常住的邪見?可是他們想的是不願意死,就認為說:「這蕭平實叫我去正覺學,一定心懷不軌。」其實是要讓他們死掉我見以後再活過來法身慧命,然後把一大堆佛菩提的珍寶給他們,可是他們都不想要。所以佛教界中,有的人寧可繼續當佛門外道,有的人寧可繼續當聲聞,有的人連聲聞他都不要,只想要繼續當凡夫,這也就是現在佛教界的普遍現象。這一段貧窮兒子的敘述真的就是現代佛教界的寫照,而這樣的現象會一直存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信受 平實導師是真實的善知識;本來垂手可得的佛菩提珍寶,卻因為自己的愚癡和偏執,最後只能讓自己的法身慧命繼續窮困潦倒,這不是很可憐嗎?
可是,可憐的人一定有可憐的原因,原因就是愚癡無知。這個貧窮的兒子會繼續貧窮,心中也寧願繼續當貧窮的人,就是因為無知,他都不知道自己就是大富長者的兒子。那麼,臺灣佛教界、大陸佛教界或者說全球佛教界,他們願意繼續當佛法中的窮子,也有他們自己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無知,不瞭解聲聞菩提、不瞭解緣覺菩提和佛菩提。他們也很樂意繼續無知,而我們努力要把佛法給他們,他們還說:「你要害我,你要害我。」他們都不知道 平實導師如果把他們強拉回來當兒子,是有利於他們的,而且是大大地利益他們,但是他們都不願意。這種現象還會一直存在,因為無明都一直存在他們的心中;既然這是大多數人的現象,所以這個狀況還會繼續存在。這個兒子正好就是因為無明,才會恐懼回到大富長者的身邊。「明」就是知道,這裡講的「明」,就是他知道自己是大富長者的兒子,當然就會理直氣壯地走進來說:「父親!您好!我回家了。」這不就解決了。可是他因為不知道,以為大富長者看見他、要認他的時候,是想要謀害他,所以他就趕快逃跑。既然逃不掉,被抓住,因為太過緊張就悶絕了,真的是怕死了。所以當他被人家放走時,心中還大大地歡喜:「得未曾有。」
這就是說,如果沒有先給貧窮的兒子一段時間的磨練,就沒辦法把珍寶交給他。同樣的凡夫眾生真的需要磨練,因為眾生有很多的邪知邪見,你必須不斷地刨,然後打磨;又刨又磨、又刨又磨,才能夠內外清淨。一般凡夫眾生的我見、三縛結都很厚重,戒禁取見也都具足存在,而且其他很多的知見也都是錯誤的。因此一定要經過火煉後的捶打跟磨洗,沒有這樣的磨練是不可能清淨的;連表面都還沒有清淨,更何況是裡面?所以這個鍛鍊的過程是必須的。這就是為什麼正覺教團會要求學員一定要先經過兩年半的共修,然後才去打禪三;就是要把整個邪知、邪見全部改過來,然後才有辦法在將來把珍寶送給他;否則他得了以後還是不清淨的,那他就沒有絲毫的功德受用。而這個窮子正好就是如此,大富長者一定要先將他磨練過一段時間,使他越來越清淨,他的心智就越來越廣大,最後才能夠繼承整個家業。所以,大富長者這個時候就不管他,先讓他離開,讓他先安下來再說。
所以有的人,我們告訴他說:「真的可以開悟。」他會認為你是講大話欺騙他,要害他大妄語。因為他們在佛法上的資糧很貧窮,認為開悟是聖人的事,跟他沒有關係;他們心裡面會這樣想,所以你就讓他到處流浪一段時間。等他流浪十幾年以後,各處道場都走遍了,他才會想一想,比較一下,還是正覺教團 平實導師說的法比較有道理,那時候他就不會退轉了。因為他心中滿懷著想像:「人家某某山的山頭那麼大,堂頭和尚那麼有名,那一定有真材實料。」你得要讓他去試試看,等他去試過了,最後發覺說:「原來大道場的知見比我還差,三乘菩提的差別以及如何修證都講不清楚。」他終究會發現這一點。
為什麼?因為大的道場都不講斷我見的方法,也不知道如來藏是什麼,完全不懂。而他看了正覺的書至少還知道一點皮毛,畢竟熏習了好幾年。然後他看一看,心態轉變了;這叫作什麼?有一句俗話說「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他看慣了大海,看慣了那種美好的山雲美景;像一般山頭那種平庸的景色,他已經看不下去了。同樣的道理,他來到正覺修學的佛法猶如山珍海味一般,每天就這樣吃著勝妙的法味,而去到外面那些山頭看了看,結果就是吃不下去,也就是說他聽不下去了。因為他已經可以從聞法當中判斷他們的落處,所以他在這個道場待上兩、三個月,就走人了;又到另一個山頭,也是一樣走人;一個山頭又一個山頭去逛,等他全部都逛過了,他也看清楚了那些大山頭的法義層次以後,就會回來正覺。
平實導師常說:「我們正覺要度什麼人?就是要度那一種已經在各處道場跑了二、三十個,學佛已經二、三十年的人,我們要度這種人。」大家想一想:你如果花了二、三十年逛了很多道場,有能力作一個比較,你就會知道什麼是真正的佛法。這樣子,當你進來正覺以後,就不會再退轉了。所以有時候勉強並不是好事,但是我們要提供資訊,把正法的資訊傳播出去,讓有心學法的人可以有更多的比較和思辨。他們經過比較,也在心裡頭思辨以後,就懂得如何取捨善知識。我們要作的就是這件事,不必急著要拉人進來修學。因為有時候善根還沒有成熟,你硬把他拉進來,就好像水果還沒有成熟,你就把它摘下來,味道一定不甜美。
同樣的道理,度眾生的時候,我們要盡量給他們正知正見,提升他們的水平,但我們不一定要拉他進來正覺;等到他們經過閱讀、思惟、比較以後,得法的因緣成熟了,那時你只要一句話,他就進來正覺了。所以我們流通結緣書或是在網路上弘法,那是要花不少錢,我們的目的只是想要提升佛教界的佛法知見水平。等到大家的水平都提高了,籠罩世人的表相佛法就無法存在。因為那時候大家都有一些正知正見,能夠分辨什麼叫作斷我見、什麼叫作證如來藏;有能力分辨的時候,籠罩人的大師就無法存在,那一些附佛法外道的密宗,他們就不得不離開佛教,那時就不會有人繼續受害。但是我們不必急著要他們進來正覺教團,我們只是把訊息傳播出去:正覺教團有在開班上課。緣熟了,他們自動就會進來。大富長者的作為也是這個道理,就交代僕人放了貧窮的兒子,讓這個貧窮的兒子「隨意所趣」,看他要去哪裡,都由著他去;我們也應該這樣,讓學人「隨意所趣」而不勉強,等他們心量大了,然後再施設方便來度化他們。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個單元就先介紹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