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解品(二)

第120集
由 正元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上個單元我們講到十住的「如幻觀」,接著就是十行位。十行位的修行,主要是在如來藏跟佛性上面去用心,回頭來觀察七轉識的本身是虛妄不實的。這時候的觀察層次跟以前不一樣,也就是說,修行者從初行到十行位應該親證什麼,到十行位滿心時能現觀七轉識猶如陽焰一般閃爍不停,這就是十行位滿心的菩薩必須要有的現觀;有這個現觀完成了,才能夠說他圓滿了十行位。如果沒有圓滿十行位的現觀,就說他有了十行位的實證,那就是大妄語。

也有人自認為已經知道如來藏,然後就誇口說他有如夢觀。其實他根本沒有如幻觀的實證,因為他還沒有眼見佛性;既沒有成就如幻觀,那是不可能有如夢觀的。因為如幻觀的成就,一定要眼見佛性才有辦法,也就是能在山河大地上面看見自己的佛性,才有辦法成就的;他這個如幻觀都還沒有成就,那後面的陽焰觀也不可能實證,就說他成就了如夢觀,這也是大妄語。因為他沒有十住位的如幻觀、沒有十行位的陽焰觀,而說他有十迴向位的如夢觀,那就是大妄語業。什麼是如夢觀?如夢觀的實證需要有什麼條件?如夢觀,簡單地說,就是看見一件事實:由於自己往世很多劫以前的學法過程,才會有今世現在這樣的證境。因此,由所見的過去世種種學法的因緣,來看見這一世證法的果報,這時現見這一世其實就是在夢中行道,這才是實證如夢觀。

這樣講起來好像很容易,其實不容易,因為這必須要有一個實證的功夫。這個基本的功夫,就是要往世已經行菩薩道很多劫,然後這一世不但要有明心的智慧,也要有十住位眼見佛性的現觀,才能成就如幻觀的智慧;然後還要有陽焰觀,使自己七識心的攀緣性滅除掉。再加上他要有初禪或二禪的定力,至少是必須有圓滿具足的初禪,不具足的初禪還不能算;通常要有二禪的定力,因為有二禪的定力以後,他在入睡前躺著去看過去世的事,當然不是像宿命通那樣可以指定某一世,但是可以見到很多劫以前的事情;雖然是跳來跳去地看,總是可以把那些事情依照前後順序、因果道理組織起來;或者有時候入定,進入二禪等持位裡面,去看看往世有一些什麼事情。如果他看多了,就能把幾十件過去的事情全部串聯起來:這個事情在前,這件事情在後等等。全部串聯之後就知道自己的來歷了。

這時候現見過去劫、過去世的事情,然後來跟這一世行道中的一切事情放在一起來看,這一世其實就是在夢境中,依舊是在夢中行道,這才是真正的如夢觀。所以,如夢觀的實證有它的條件,就是前面兩個現觀以外,還得要加上至少有圓滿的初禪,不能是不具足的初禪,初禪有退分、有分證也有滿證,至少要有滿證的初禪,這樣才能夠完成如夢觀。換句話說,他至少必須有頂級三果的實證,因為心若不夠清淨是不可能看見往世種種的事情,所以至少要有頂級三果的實證。通常是要有阿羅漢的實證,然後再起一分思惑、留惑潤生,這樣才能夠有如夢觀的實證,最後發起十大願,才能夠入地。若是由戒慧直往的菩薩直接修上來,那他至少要有頂級三果的實證才能證得如夢觀。什麼叫作頂級三果?就是捨報後可以中般涅槃——捨報時在中陰境界就可以入無餘涅槃。但他是有能力而不取證涅槃,繼續留惑潤生;至少要有這樣的實證,才能夠依實相般若的智慧證得如夢觀。

這樣的完成如夢觀,配合他所修的大福德,以及解脫道中至少頂級三果的實證;這時,接著把《華嚴經》講的十無盡願抄下來,依十無盡願而在佛像前呼請諸佛菩薩作證,或者有已入地菩薩陪同而在佛像前發願,發起受持這十大願的增上意樂,對諸佛菩薩說:「我確定要受持十大願,盡未來際都不捨離,真的要進入初地了。」入初地,從此以後就是行不退了;不管再怎麼辛苦、怎麼累,你都要去行道,不許再有行退。這時已經確定了,已經發起十無盡願的增上意樂,這樣才算入地。

入地要有這些條件,缺一不可;所以這個如夢觀不是自己用觀察的方式而說:「我這樣子看起來就是在夢中行道。」然後就以為自己證得如夢觀了,那是大妄語。所以,得要把一切法無生以及如幻觀、陽焰觀都完成,同時把二禪等持位的功德證得,解脫道的實證也已經完成,這時候才能夠得到如夢觀,否則他就不可能得到如夢觀。很多人就是用想像的,說他們得到如夢觀,然後就自以為實證;所以大家要小心,不可未證言證,落入大妄語中。

那麼,這三個條件完成了,也就是說,入地所應該有的大福德等條件都完成了,才能入地。入地應該有的三個條件:第一是入地所必須要有的大福德;第二是三種現觀的完成,現觀的完成就是初分的道種智,就是一切種智的初分修證,也就是實相般若的通達,這是智慧的部分;第三是永伏性障如阿羅漢,就是至少要有頂級三果的實證。因為三果有七種,頂級三果的實證能夠中般涅槃,中般涅槃又分成三種。這樣,這三個條件完成了,然後加上如法發起受持十無盡願的增上意樂,才能算是入地的人。

什麼是入地所須的大福德?入地時需要的福德很大,因為 佛陀入滅以後,須要有菩薩來住持正法。這就是說,你想要入地,一定要有入地相應能住持勝妙正法的大福德,要不然憑什麼諸天要尊敬你?入地的菩薩,是諸天所尊敬的人,也許他自己並不瞭解,其實諸天都很恭敬。為什麼這樣?因為他福德大,他的福德可以去天界當天主,可是菩薩們都不想去。而那個福德從哪裡來?不但是布施得來的福德,還得要在一世又一世的自覺、覺他的過程當中,為了護持正法、為了弘揚正法喪身捨命,被羞辱、被折磨等等,但是他實際上已經完成了許多的工作。要這樣才能入地,而不是說:「你看,這一世我捐了五億,我捐了十億。」那個福德雖然有,但是不夠,而是要為正法去作事。譬如你翻譯經典、破斥外道,把外道法消滅等等;往往在這個過程中,有時候會喪身捨命等等,要有這一些救護眾生、弘揚正法的福德才能入地。

這就是〈信解品〉的圓滿,因為〈信解品〉圓滿時就是要被授記了,也就是入地後在 世尊宣講《法華經》的時候會被授記。接著進入本文來解說:【爾時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從佛所聞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發希有心,歡喜踊躍,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顏而白佛言:……。】(《妙法蓮華經》卷2)為什麼要再唸這一段?因為這是佛弟子的基本行儀,要讓大家留意一下。也許有人會說:「那是慧命須菩提他們幾個人才剛入地,當然對 佛陀要特別恭敬。」事實不然!乃至等覺、妙覺菩薩對 佛陀都無比的恭敬。有讀過四阿含的人,就會發現一個事實:在四阿含中,幾乎看不到 彌勒菩薩講什麼話、做什麼事,你幾乎看不到他的記錄。

也許有人發現了,但以前都沒有注意到;因為他沒有講什麼話、沒做什麼事可以讓你看見,你當然不會注意到。這表示什麼?表示他統領所有聲聞眾的時候,是非常低調的,幾乎沒有聲音。為什麼如此?這是表示他的恭敬,顯示他對 佛陀是這樣的奉事。佛陀交代他什麼,他就去做;不需要驚動 佛陀的,他就不驚動 佛陀。所以,你們有沒有看到 彌勒菩薩去向 佛陀舉報說「哪個菩薩犯了什麼戒,哪個菩薩不如理、不如法」?都沒有!去向 佛陀舉報的,都是阿羅漢、比丘、比丘尼們。你也沒有看到 彌勒菩薩去跟 佛陀舉報說「哪個阿羅漢、哪個比丘、哪個比丘尼不如法」。他能處理的,就自己處理掉。奉事 佛陀就是要這樣。

當慧命須菩提這些人,因為看見舍利弗被授記,他們知道自己在法華勝會中也將會被授記。以前 佛陀即使在他們悟了以後,也不曾說他們是菩薩,而且只為其他菩薩授記;然後《法華經》裡面所講的很多事情,也都沒有跟他們講過,而是跟那一些追隨 佛陀來人間的菩薩們說的。所以剛開始講《法華》時,這些阿羅漢們也都不敢自認為是菩薩。想想看,阿羅漢們到了宣講《法華》的時候,他們都已經證悟了,而《般若經》也熏習很多了,入地前該有的般若也都具足了,因為這是 佛陀晚年的事情。他們的智慧都很高,都還不敢以菩薩自居,可見他們對 佛陀是如何地恭敬。佛陀不主動提出來的,他們是問都不敢問。那你想,他們對 佛陀有多麼恭敬。

那麼,這一段經文背後的意涵,大家要學一點;假使哪一天你在夢中,有什麼特殊的因緣被 佛陀召見了,要照這一段經文講的方式拜見 佛陀,而不是隨隨便便說:「啊!佛陀您來了。」以為這樣就沒事了。我們應該要發希有心,因為 佛陀不是你想見就能見的,所以要「發希有心,歡喜踊躍,即從座起,整衣服」。想要向 佛陀問訊或禮拜以前,先把衣服整理好。譬如你上座說法,說完了下座之後,你要離開法座之前,要先向 佛陀問訊;但在問訊之前先要幹什麼?要先整理衣服,才能問訊;不可以衣服凌亂就直接向 佛陀問訊。「整衣服,偏袒右肩」,偏袒右肩就是搭衣的意思,搭起縵衣就是偏袒右肩的意思。很多人不知道搭衣是什麼意思,搭衣就是代表偏袒右肩的意思。因為天氣寒冷,用搭衣來取代,就是偏袒;而縵衣在平常時是把雙肩都遮蓋起來。那麼,見了 佛陀時得要把右肩露出來,就成為搭縵衣的模樣。搭縵衣的模樣就是表示說:我是坦誠相見,沒有遮隱。然後「右膝著地一心合掌」,右膝著地就是胡跪,一心合掌一定是要一心,不能散心而合掌。

這個時候以瞻仰的心態來看著 佛陀,目不轉睛盯著佛陀,接著才作問訊。古時的問訊,並不是作一個什麼動作叫作問訊,現代佛教界的那個動作不是真的問訊。問訊就是要向 世尊請問說:「好久不見了,不知世尊近來少病少惱不?遊步輕利不?眾生易度不?」要這樣請問,這才叫作問訊。就是請問 世尊,離別這麼久了,要請問這一段時間裡的這一些事情,這才是真正的問訊。做出一個動作就稱為問訊,那只是一種代表。

我們看這幾位大阿羅漢,他們都有不同代表性的第一,須菩提是解空第一,大迦葉是頭陀第一;但是這個大迦葉可能是那個金色頭陀,就是禪宗的初祖,這還要考證,因為這段經文中沒有明確記載。還有一位摩訶迦旃延,摩訶也是他的姓氏,就稱為大迦旃延;大迦旃延是解經第一,解釋經典他最行,因為他可以首尾相照而解釋經典。摩訶目犍連,大目犍連是神通第一。這都是有代表性的,因為這四位大阿羅漢背後都還有一群人,也有他們所度的弟子已經成為阿羅漢的。

那麼,他們這樣恭敬地禮拜完 世尊以後,由大迦葉為代表,就向 世尊稟白說:「我們這幾個人是僧眾之首,如今年紀都已經大了,也老了;我們自己認為已經證得涅槃,所以捨壽後將會進入無餘涅槃中,已經沒有能力繼續弘揚佛法,所以我們不再追求無上正等正覺。世尊您往昔四十幾年以來的說法,我們當時都在座下跟隨世尊,先是聽聞阿含,然後聽聞般若,接著聽聞方廣唯識諸經;聽聞了這麼久,我們的身體也實在疲倦了,因此有一些懈怠;所以我們心中那時候就只是在憶念著空、無相、無作三昧,對於佛陀您所演說的種種菩薩法,以及菩薩道中的各種遊戲神通、清淨諸佛國土、成就眾生等等事情,我們心中並不是很歡喜、很愛樂。為何這樣說呢?因為世尊您的教導,我們這些人能夠出離三界,得到有餘、無餘涅槃的實證。而我們今天年紀大了,身體衰老了,對於佛陀您所教化菩薩的無上正等正覺,我們心中不曾生起一念喜樂愛好的心。可是我們這些人如今卻在佛陀座前,聽聞到佛陀為舍利弗授記說,我們聲聞人也可以得到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心中非常地歡喜,從我們追隨佛陀以來不曾得到這樣的歡喜。我們這一些人真的不曾想到,會在今天忽然聽聞佛陀宣說這一種希有難聞的法,所以在深心中自己覺得非常慶幸,知道我們已經真正獲得大善大利,在佛法中的無量珍寶,今天竟然不求自得。世尊!我們這一些人,今天很歡喜而想要說出一種譬喻,來說明這個道理。」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個單元就先介紹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