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喻品(二)

第110集
由 正圜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網路弘法節目,目前正在為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單元。

在上一集中,我們為您說明 世尊降生人間,為大眾宣說大乘法的目的,是為了「安隱眾生」;也就是修學 如來所傳正法之後能夠離開三界火宅,並且在有能力不被三界大火所燒時,再繼續住於三界中救護眾生、利樂有情。而相對於可以安隱眾生的如來正教,密宗的無上瑜伽、樂空雙運之法,則是無常之法、沉淪生死之法,永遠不可能使自己得安隱,當然更不可能安隱眾生了!

今天,我們要接續上一集,繼續從《法華經講義》第五輯第232頁開始說起:「汝舍利弗我此法印,為欲利益世間故說,在所遊方勿妄宣傳。」(《妙法蓮華經》卷2)接著 佛陀說:「舍利弗啊!你要聽好,我這個法印是為了想要利益世間人而說的,你們遊行於人間利益眾生的時候,不要妄自宣揚傳授。」也就是說,必須要觀察眾生的根器真的適合時,你才可以為他宣說《法華經》。我們來看,大乘法就是這樣,由於舍利弗再三請求,佛陀不得不說,但當 佛陀準備要宣講《法華經》時,那些聲聞法中的凡夫走光了,總共有五千人之多,聲勢很壯觀喔!可是 佛陀沒有講一句話,只是默默地看著,就讓他們離開,都不阻止。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的根器不適合聽聞《法華經》。

然而 佛陀為什麼要吩咐說「在所遊方勿妄宣傳」呢?因為這樣子的妙法,只能說給菩薩子聽。一般人根本就不是菩薩子,乃至已經成為定性聲聞,或是成為不迴心的阿羅漢以後,佛陀仍然不認為他們是兒子,因為他們真的不是菩薩子。菩薩子很難生喔!所以諸位要瞭解:你們是很珍貴的,於眾生之中是很珍貴的人;你能信受菩薩法成為菩薩,是菩薩種姓,這個很不簡單喔!因為要成為菩薩子,要歷經很長的時間熏習,才能夠發起菩薩性,這不是容易的事。菩薩性已經具足圓滿,才有辦法開悟明心。

各位菩薩!我們仔細想一想,菩薩子是不是很容易生呢?我們回頭來看前面說過的兩句經文:「此諸子等生育甚難,愚小無知而入險宅。」(《妙法蓮華經》卷2)這是大富長者說的,是說:「我的這些孩子們,要生下他們、養大他們、教育他們,都是非常困難的。」大富長者就是 佛陀,大富長者的諸子就是菩薩子。菩薩子為什麼生育很難呢?因為得要為大家宣講菩薩的意涵,也要宣講大乘三寶的意涵,當大家熏習了以後能如實瞭解,然後能夠發大願,願意行菩薩道,永不改變,這樣才能成為菩薩子。可是要讓大家發這種願是很困難的,因為要盡未來際辛苦利樂眾生而永不休歇,所以 佛陀才要不斷地宣揚、不斷地為大眾講解。

至於眾生什麼時候才能真的成為菩薩子呢?要經過一劫乃至一萬大劫,也就是在十信位中熏習長養,才剛開始能發起菩薩性。利根的人一劫就完成十信位的修行,滿足十信位的功德。鈍根的人則要一萬大劫才能完成,到此才能說這個菩薩子出生了。可是剛出生時還是沒辦法存活,譬如你家裡的小娃兒如果剛出生,你都不理他,看他能不能自己存活?一定不行!所以得要大人來養育他。菩薩子終於出生了,要怎麼養育呢?要用六度波羅蜜來養育。這就是從初住位開始修行,要以六度來教導他們,時時照看著他們如何行走這條菩薩道;如果你沒有照顧著,六度波羅蜜之食不肯吃,可就養育不起來了。所以要以六度波羅蜜來養育,讓他們在外門不斷地廣行六度波羅蜜;他只要稍微退轉,就趕快鼓勵他、拉拔他。那麼,他終於可以修到第六住位滿心了,也就是般若波羅蜜已經熏習滿足了,這樣才算是養到五、六歲。也才只是五、六歲而已喔,那你說,菩薩子那麼容易生養嗎?不容易呀!最快也要一劫,慢的話要一萬大劫才能出生;當然有的人可能是五千大劫、八千大劫不等,最慢的要一萬大劫。

因此,當我們看到有一些人,一天到晚在為眾生造橋鋪路,或者送食物給眾生,而說他們是在學佛、在利樂眾生;但是當你為他談到斷我見時,他就聽不進去了;當你再跟他說還可以明心開悟,他就更聽不下去了。這就表示,他現在才剛剛出生為菩薩子,剛剛進入初住位,當然要好好去作布施,要不斷地為眾生去行布施。他在世間法上去作布施,要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有一天突然想起來:「我這樣布施就是在學佛嗎?」那就表示,他的布施度修集完成了,他就會想:「我應該去受戒,我一直沒有受菩薩戒,這算什麼學佛呢?我還不是菩薩欸!」喔!想通了,終於願意去受菩薩戒。即使中品、下品的菩薩戒都好,他總算已經進入到二住位了;六度就像這樣子,一步一步往前進修。但是,你如果跟他談到明心見性、證悟般若,他馬上退縮:「哎呀!我不行啦!我根器太差了。」因為他覺得自己的根器很差,所以就真的是很差了!這表示忍辱、精進、靜慮、般若等法,他都還沒有修習,尚未完成六住位的熏習與實修,那就是說他還沒有被養到六、七歲,才只有兩歲而已喔。

所以他得要把布施、持戒等前五度修完了,心得決定之後剛好滿足五歲,他才會想:「聽說有般若,般若到底是什麼?這部《金剛經》我每天都在課誦,可是它到底講什麼呢?我不是真的懂。我每一個字都認得,可是為什麼不能真的懂呢?每天早課也誦《心經》,《心經》每個字我也都認得,可是為什麼不懂這其中的道理呢?」既然說是心,描述心的經典叫作《心經》,為什麼看起來卻好像是斷滅空?又不懂了。這個時候,他才會想:我應該好好去學一學。那就表示說,他在五住位修學圓滿,要進入六住位學習般若了。

也就是說,菩薩子很難養育,要養到六住滿心位是很不容易的。六住位就叫作六歲。六住位之後,接著悟了進入七住位,七住位時可以交付一些事情給他作。如果是開悟而不退轉,就是滿足七歲的孩子,你可以交代一些事情給他。然後,如果他長成到二十歲了,也就是十行位滿心,你就可以交付更多的事情給他作,因為他已經成人了。但還是不能全部都交給他,為什麼呢?因為他的社會歷練還不夠。必須等到他三十歲了,社會歷練已經足夠,當他滿足三十歲而進入三十一歲時,你就可以把所有的家業交給他,那就是說他已經十迴向位滿心,如夢觀成就,邁入了初地心,成為初地菩薩,你就可以把所有的如來家業都交給他,在他三十歲滿足以後。

各位菩薩!我們想一想,在佛法中要長大到三十歲滿足,是多麼的不容易啊!但也不必氣餒,只要按部就班一步一步跟著走,就能一步一步走上來。所以一般來說,菩薩子是不容易出生的,更不容易養大,確實「生育甚難」,為什麼呢?因為「愚小無知而入險宅」,你想救度一歲、兩歲的小孩兒,他根本聽不懂你是要怎麼救度他;當他聽不懂時,你告訴他要趕快出離火宅,他還是儘管玩他的。我們看看現在的佛教界,不就是這樣嗎?有些人繼續在貪名聞、貪利養,或者藉著僧衣繼續在世間法上用心;還有更多的人繼續在密宗裡面想要一生都能樂空雙運,都不知道這樣未來世的果報非常的恐怖,這些人就是「愚小無知而入險宅」。外火焚燒已經夠痛苦了,結果還要加上身中的內火一起焚燒,在這種情況下,菩薩法確實不容易弘傳;因此 佛陀交代說:「在所遊方勿妄宣傳。」

也就是說,這個大乘妙法如同出汙泥而不染的珍貴蓮華一樣,只能對菩薩子說,不為聲聞人說,也不對外道說;因為這個法太珍貴了,所以對還沒有發起菩薩種性者,我們不能為他們演說這種深妙法。世尊這樣吩咐過了以後,換一個方向說:「若有聞者隨喜頂受,當知是人阿鞞跋致。」也就是說:「如果有人聽聞了妙法蓮華這個勝妙法,隨即生起歡喜心,以自己最尊貴的頭頂來奉持,這個人一定是善根成熟、五力發起了。」換句話說,他在信進念定慧這五根上面已經發起力量了,「所以這個人不必多久,就會成為不退位的菩薩」。

也就是說,對大乘法有疑的人,他縱使真的證悟了,以後還是會退轉,仍然不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的範圍其實很廣,看要從什麼角度來說。「阿鞞跋致」就是不退的意思,於大乘法的不退,有的人只是信不退,有的是位不退,有的還沒有到位不退之前,叫作住不退,也就是初住到六住位。那麼悟了以後不會退失、不否定正法,就是位不退。後面還有行不退,是入地以後的事。如果是念不退,那是八地以後的事,到達佛地則是究竟不退,所以「阿鞞跋致」有各種不同的層次差別。信不退的人,也可以廣義地說「阿鞞跋致」,但不屬於這兩句經文所說的不退者。信不退的人,盡未來際不會退失對佛菩提的信受;但在可預見的未來一劫乃至一萬大劫中,他仍然會繼續住在信位。這種信位中的人不會想要實際修行,他就只是信受,逢年過節一定會到寺院裡來供養三寶、禮拜佛菩薩,當作是過年的習俗。他會供養三寶也信奉三寶,但是他不會努力想要修習布施、持戒等六度,你就不能在狹義的定義說他是不退者,因為他終究只停留在信位,還不曾涉及到實修。後來終於相信佛菩提,相信以人類之身修行真的可以成佛,所以願意努力修行,開始廣修布施行;當他開始努力行布施以後,就稱為布施行的不退者。當他願意盡形壽都努力布施,開始外門廣修布施波羅蜜,這就是初住位的菩薩。

臺灣目前有很多這種菩薩,只要一通電話,說明天要去哪裡為某一個老人家服務,說要去那裡照顧弱勢族群。一通電話來,明天一定會去報到;終其一生他都樂此不疲,這就是住於初住位的不退者。但是,有一天他想:「學佛難道就只是在作善事嗎?」想一想,覺得不對,「人家當菩薩得要受菩薩戒,我為什麼都沒有去受菩薩戒呢?好像我的菩薩行是不圓滿的。」終於想到了,於是開始尋找哪裡有在傳授菩薩戒,他就願意去受。至於去受戒,有沒有得戒體?是上品、中品或者下品?他就不懂了,反正有受就是了。那麼,他去受了菩薩戒,開始持戒,還得要經過很久很久才會再想到:「在為眾生作事的時候,好像不應該生氣。」是因為他們有個習慣,在世俗法中事業作得蠻大的,可是週末假日要去為偏遠地區的貧苦老人家服務。有時候老人家的脾氣像小孩子一樣,也會耍賴;這些董事長、董娘,放下身段來幫忙服務,結果老人家這麼小小的一個耍賴,他們就受不了了,在心裡就罵了起來:「我好歹是個董事長、董娘,好心來為你這個窮老頭服務,你還嘀咕個不停。」但是生氣不能顯現出來,因為師父有交代不可以生氣。其實這種事情是很平常的。那請問大家:這算不算是不退的菩薩呢?也算,因為他是在初住位不退。這種人持戒總是進進退退、無法持好,那也可以算是住位的不退菩薩了。

總而言之,就這樣往上進修,持戒、忍辱、精進、修習定力乃至修學般若。有一天正在學著,覺得師父講的般若太淺了,聽了很沒意思,好像都是在講世間法,他不想聽了。於是打聽到人家說:「欸!有個正覺講堂在講般若,講得很好。」於是他來聽,結果全聽不懂。聽不懂就開始打瞌睡,心裡想:「沒意思!他講什麼,我都聽不懂。」於是就退轉於般若。退轉於般若以後,要多久才會回來呢?那就不一定了。但是,他終究是在六住位以內進進退退,不會再退回十信位去了,這也算是一種不退,叫作住於不退——布施的心性已經成就而不再退轉了。

然而,於住不退之後又該如何進修,才能次第轉進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乃至究竟不退呢?我們下期再見,感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