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無餘乘,除佛方便

第106集
由 正益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這系列是「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我們今天的題目是「更無餘乘,除佛方便」。

那我們來看看經典裡面的偈頌:【無量億千諸力解脫,禪定智慧及佛餘法,得如是乘令諸子等,日夜劫數常得遊戲,與諸菩薩及聲聞眾,乘此寶乘直至道場。以是因緣十方諦求,更無餘乘除佛方便。】(《妙法蓮華經》卷2)也就是說,如來有種種的無量的功德,那透過我們親證這個唯一佛乘菩提,可以來領受到自心如來的功德,所以得到真正的解脫乃至最後成佛。所以不論如來的種種莊嚴、種種功德,都可以領受無餘。所以就像是諸子——這些在《法華經》譬喻裡面的孩子們——最後他們得到了大白牛車,可以長久地一直在裡面遊戲;所以這就是不可思議的如來境界。所以從菩薩摩訶薩一直到成佛,這樣的歷程,就是乘著這樣的莊嚴的唯一佛乘,可以直到坐道場,然後在菩提樹下成佛,攝受無量無邊的眾生,所以這就是佛道中的一個歷程。

三大阿僧祇劫裡面,你要和許許多多的菩薩在一起,然後也要與修學的這許許多多的二乘人在一起,雖然他們不瞭解如來的唯一佛乘,可最後他們也會清楚的。所以同在一個道場裡面大家和合,然後大家和敬一直修持,最後都是入如來的唯一佛乘大海中,最後成就佛果。在十方世界這樣來一一探求,是不是還有其他的方式可以成佛?並沒有!除了如來方便攝受眾生,將唯一佛乘分為三乘菩提;甚至再加上人、天乘來方便救護眾生以外,更無其他的法、其他的乘可說。這就代表說,密教乘,包括說金剛乘、密咒大乘,這都是不如理的思惟;或是說認為聲聞解脫道是最究竟的,甚至還有人說聲聞解脫道是超越了大乘法,這樣子完全是不如理的思惟。這樣也是毀謗聖教,自己的果報應當來思惟這樣是不好的。

那我們今天來看到這樣的唯一佛乘的威德、功德,要去想說:到底我們應該怎麼樣來信受這個唯一佛乘?應當來相信說,佛法畢竟在說要如何成佛,不是只有成就阿羅漢。同樣證得因緣法、緣起法,一位像世間的緣覺,他可以成就辟支佛果,可是如來是成佛,兩個差別為什麼這麼大?如來可以顯發所有的功德,完全無有障礙,可是辟支佛並沒有辦法;所以這一定有一個大乘法,不應當來輕易的毀謗。

當初 玄奘菩薩到了西天(到這個印度)的時候,戒日王邀請他來擔任曲女城法會的論主,在十八天中他不斷地闡釋這妙義,這唯識的妙義就在闡釋大乘真的是佛說。因為當初這緣起,是有一位、他受了邪見,他叫般若趜多,他就寫了論來主張大乘不是佛所說。因此在這個法會上,他的所說遭到了 玄奘菩薩的破斥;而且在法會之前,那時候戒日王應該是想說,不能夠說原先這要被破斥的人都沒有受到邀請,這樣勝之不武,所以就派使者去找他,請他過來。可是般若趜多他怎麼樣都不肯過來,因為他看到 玄奘菩薩寫的論以後,他就知道他的智慧相差太遠了。因為 玄奘菩薩的智慧是親證的,並不是像他是想要攻擊大乘佛法,然後自己誣謗說這些法不是 如來所說的,它只是一種思想或種種,或是後人創造的;那這些都是屬於無根的毀謗。

那在這種情況下,既然受到破斥,他就怎樣都死命地拒絕。後來拒絕到了最後一次,因為使者要不斷地來往說人家為什麼又拒絕了;他說的意思是說,好像就是說轎子太熱啦!或是不會騎馬啦!或是怎麼樣啦!種種……,就這些理由;可是這些理由,當然不成為理由。所以最後被逼到沒辦法,般若趜多就向 玄奘大師的方向來禮敬,代表他臣服了。這消息一傳出來以後,當然大家都會知道說「大乘非佛說」是一個邪見、邪論,因為大乘真的是佛所說。所以曲女城的這個大會,更由於 玄奘菩薩的證量,使得「大乘是佛所說」以及「真唯識量」這樣的光采,遍布了整個來到曲女城這大會上的所有一切學人。所以結束的時候,信受大乘的,就讚歎 玄奘大師是「大乘天」;那信受二乘法的人或是比較親近二乘法的,他們就讚歎 玄奘菩薩是「解脫天」。

所以由此可以知道,從古以來就有人對大乘法不服氣。所以今天會有很多人,認為這經典是後人編造的,或是學者還有人(現在學術界)普遍瀰漫著一種想法,他說如果嚴格來說,「這個大乘經都不是佛所說的,全部都是偽經」,有時候也有人作這種主張,「全部都叫偽經論」的,這樣。釋印順他從來都是反對大乘經典的,可是他很能夠模糊大家的焦點,所以他還說他的結論是大乘是佛說,他真的是把這個話顛倒過來說。他根本連阿賴耶識不相信,如來藏他也毀謗;他根本相信只有六識的人,認為大乘是叫作六識心的大乘,那實際上根本沒有這種大乘法啊!

然後我們來看一段經文,《中阿含經》:【如是正解脫如來,有因提羅及天、伊沙那,有梵及眷屬,彼求不能得如來所依識。如來是梵,如來是冷,如來不煩熱,如來是不異。】(《中阿含經》卷54)這意思是什麼呢?如來是真正的解脫,而不是以滅掉自己的名色才得到的解脫;因為那種解脫不是真實的,只是用將滅止生的方法,讓自己沒有後有,然後說自己解脫。實際上那時候自己的五蘊、十八界都不存在了,解脫者是誰?所以《阿含經》就說:到底是誰般涅槃呢?實際上就只有滅而已。那因此從這點來說,真的還有人理解有如來的所依識嗎?有,就是因提羅,就是因陀羅,在中國又稱為叫作玉皇大帝;因為他聽過佛法大乘法,知道有一個第八識,知道如來最後這第八識在果位、在佛位的時候稱為無垢識。所以他也想要找到他因地的阿賴耶識,可他就找不到。而且不光是他在找,包括自在天,就是這裡所說的「伊沙那」;伊沙那就是屬於自在天。然後有梵啊、眷屬啊!大家都想要找,可是都找不到。因為這個心體你找到,就是大乘法所說的明心,這不是那麼容易可以找得到的。

那如果釋印順等人還想要反駁說:如來的所依識就是六識。如果這樣的話,那誰都找得到啊!稍微懂一點點佛法的人都找得到,不會連因陀羅還有自在天他們都不知道自己的六識心是什麼?所以這種質疑是不如理的。只是說這個心體非常地難以證入,因為第八識證入,就是可以安住又得到佛菩薩攝受的話,他就可以入七住位不退。所以這心體是很難找得到的,因為祂的心行非常的微細;然後你也不太知道祂到底是怎麼樣,所以要透過善知識的教誨。所以才有教外別傳的方式,來讓大眾可以有因緣契入。雖然有人看經典,他的善根啟發就能夠讓他證入,但一般來說這樣的菩薩不多。

然後再來說「如來是梵」。「如來是梵」的意思是什麼?如來是梵就是:如來就是印度所說的可以出生一切諸法的「梵」。也就是說,這就是說每一位有情都有這個自心如來;因為每一位有情繼續學佛,都可以未來成就佛果。因此自心如來祂就能夠出生一切萬法,所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要找到這一個有「能生萬法」體性的這個如來藏,這個第八阿賴耶識心體,祂就是真如心體,這樣才是真正的明心。

然後再繼續看,到底祂的心體境界是什麼呢?祂是清涼,所以祂沒有熱惱,祂不會受到來自於七轉識心的種種見聞覺知的困擾。主要這還是說,這個是六識心的見聞覺知,因為六識心的見聞覺知會跟外界不斷地相應,然後乃至產生五塵上的法塵;那末那只有知道這法塵上的大變動,但末那可以在意識心伴隨五識的情況下,也可以瞭解這六塵相。總而言之,六塵相是喧鬧的,六塵相是變異的,然而第八阿賴耶識祂沒有對於這個覺觀的境界,所以祂對於六塵是不予理會的;而且祂也沒有念在六塵上種種的「想」,所以祂沒有這些熱惱、煩悶以及種種——種種的困擾、種種的分別都沒有。

然後,我們再從佛法上來看,這實際上如來是「不離於如」的。這在《中阿含經》也有說明,如來「不離如」,而且如來不僅是自身不離如,如來所說的法也是不離於如的;所以包括四聖諦,也不離於如。所以一切的法都是透過我們這樣來對第一義諦的理解,然後一直往前。所以不當來想說:今天聲聞乘是高於佛乘、聲聞乘是高於大乘,或是自己再去創造出六識心的一個什麼乘,或是自己再依男女雙修這樣的房中術,再創造一個密咒大乘、金剛乘等等。應當回歸真實的佛法。

好,我們接下來再看,在南傳《尼柯耶》的《長部經典》中也有提到:【有名色之因,其因緣,其集,其緣〔而〕稱謂識。】(《長部經典》卷15)也就是說,南傳的這個二乘法,也承認在名色之外有一個識,祂是名色的因,然後因緣,也是這個集,集就是如同《中阿含》所說的名色的習,這個就是苦集滅道,也可以稱為苦習滅道;就是包括過去以往的習氣,然後所造的業都可以儲存下來,這就是在說明這有儲存種子的功能,這個識就實際上是種子識。那既然名色是這麼多世間的這樣的種種,所以這實際上就是在說,一切法種子識,就是可以簡稱為一切種子識。然後去緣,因為佛法說有四緣——四種緣。然後這些錯綜複雜的這世間種種,都也是透過這個識,然後依他起,然後種種緣成就,所以有因有緣。然後還有過去種種的集起這樣的功德,乃至於說這個本識祂作為因緣,整個緣起的根本,來推動著這個因果。實際上要說祂推動,應該是祂隨順諸法,隨順這個諸緣起;因為祂雖然是緣起的中心,然而第八識是無作法。不過眾生總是會以為:啊!為什麼他這一生受到這麼大的痛苦,是誰造的業或是怎麼樣?實際上如來藏祂是無作法,祂只根據祂的性自性來去成就一切因果,實際上並沒有祂真實要去作什麼,只是看起來宛若祂在推動著這一切諸法,實際上並不是如此。

好,我們再看到《雜阿含經》:【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雜阿含經》卷12)就是說一直往前來追尋,在這個十緣起支裡面一直往前來探索,到底名色的前頭是什麼?是因為什麼法的存在,才會導致於名色的存在?是因為什麼法的生起,才會導致於名色之後的生起?那這樣就找到這個識;可是這個識因為是無生法,所以祂沒有更前面的一個所依的心體、或是所依的法,所以祂不用有什麼「有」就存在,所以祂是本有之法。因此透過這樣還滅的過程,是沒有辦法滅掉這個心識的;再探索這個的話,一直往前、一直往前來探索,也只能到這個地方就停止。

可是因為祂有出生名色的功德,所以我們沒有辦法知道祂的境界,必須要跟著善知識來修學。那依這樣來看呢,再回到名色,所以「識」就是往前探索的一個盡頭,你沒辦法超越這個「識」,因為前面沒有一法可得;乃至這個識的心體裡面,實際上祂的自住境界也無一法可得。只是在這第一轉法輪的時候,這麼深奧的法不會講太多;但是對於大乘菩薩來說,從善知識熏習這個道理,就知道說:哦!實際上這就是一個本有法,這就是本識,這本識的話前面更無有一法。因為祂是一切法的所依,不是祂還要再依一個第九識,或是依玄想的一個法性存在;沒有這樣的事情,因為祂就是法界的根本,由祂能夠出生一切諸法。

好,我們繼續再來看。所以我們應當有這個因緣來受菩薩戒,然後就可以在這個佛道上一直往前。因為能夠修這三大阿僧祇劫的唯一佛乘,你應當是一位菩薩,所以你就應該來受這個菩薩戒,然後能夠得到諸佛菩薩現前來傳戒的法,這樣就是一個上品戒。這裡要向大眾說明,師父 平實菩薩,他本身持守菩薩戒非常的精嚴,而且他的證量可以說非常的難以思議,尤其說出了關於這個第一大阿僧祇劫和第二大阿僧祇劫的菩薩階位的現觀境界,這個是從古到今都沒有明說的一件事情,可以說是佛世以來也沒有明說的。即使像 無著、世親兄弟,他們對於唯識法這樣地闡發,也沒有特別說這個事情。但是由於唯識的這個正理,要在 玄奘菩薩手中顯揚。所以當初 無著菩薩,大概就先把這現觀的順序,把它寫得非常的清楚,但是最後到底這現觀是牽涉到什麼?因為本來佛經第一個沒有把這次序——從三賢位到聖位七個聖位的順序,把它列出來,無著菩薩就列出了幾個,然後按照他修行的證量把它寫出來。世親菩薩雖然沒有證得聖位,但他跟著兄長將這境界,把它作一個繼續的描述,可是他們都沒有提到這是證量所現的現觀。

後來這些事情,為什麼今天可以更清楚?當然是因為師父 平實菩薩有這個證量,所以這已經不是一般的菩薩了,是菩薩摩訶薩的證量才可能知道。在以前只有短短的一句話,這是 玄奘菩薩以非常高的證量說的,因為他還是對弟子吐露出來,可是因為這事情比較敏感,所以弟子窺基大師就寫了簡單的一句話,就是如果要算八個現觀的話,必須要第五地後,就是五地滿心位的菩薩一直到佛位才能夠理解;然後之後呢,從這後面你可以知道第九個,然後怎樣的現觀是要第幾地菩薩,可是窺基大師也沒有說這就是階位的滿心位現觀。所以,我們今天如果有因緣可以在正法道場修學,你應當發心受戒;能夠得到上品戒,然後繼續在這唯一佛乘中修學。

好,我們今天講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