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講義之長者的悲憫(五)

第103集
由 正鈞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接續於前一集之中,再回到《法華經》經文這一段偈頌的後續部分。

經文的偈頌接著說:【於後舍宅忽然火起,四面一時其炎俱熾,棟梁椽柱爆聲震裂,摧折墮落牆壁崩倒;諸鬼神等揚聲大叫,雕鷲諸鳥鳩槃荼等,周慞惶怖不能自出;】(《妙法蓮華經》卷2)「舍宅忽然火起」譬喻什麼?就是無常。一般而言,對某些人而言,他真的就是一天過一天,雖然說是有一點消極,但事實上他就是那樣過日子的;乃至是另外一種人,每一天都要斤斤計較,因為也許錯過了一個小時,他就少賺了很多錢,或者是會賠了很多錢;但不管是對哪一種人而言,都無法預知將來什麼時候會發生什麼事情。所以,或者是車子在路上,突然就有了意外;或者是覺得不舒服,檢查的結果已經是第三期了;又或者是努力經營著,但是股市還是崩盤了。所以這「突然火起」,就包含了所有的水火風災、地震、疾疫、意外等種種的狀況,總而言之,就說是無常。因為是來得突然、又急又快,所以是「四面一時其炎俱熾」,那麼當時一定是心慌意亂,或者是找不到解決的辦法,因而就「周慞惶怖不能自出」。就佛法而言,當某甲經歷一世又一世的不可愛境界,若起心動念尋求出離之道,然而因為多劫在三界,尤其是在欲界熏染的結果,恐怕也只會像被關在透明的玻璃裡面的蒼蠅一樣──就是前途光明、無有出路。

然後,世尊又再一次提醒大家說:【其宅如是甚可怖畏,毒害火災眾難非一。】為什麼不講一點「世界昇平、幸福快樂、五欲自恣」的事呢?然而,若是要說那一種「從此以後,過著幸福快樂生活」的所謂的「佛法」,那您不需要看我們的視頻。所謂的大師,一直都在講這一種不是佛法的佛法;因為所施設的佛法是錯誤的,讓眾生以為佛法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能夠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而使得眾生用功的方向是錯誤的,錯認為一昧地布施行善就是佛法。那麼,當共業眾生的心意是趣向善業,而更增加了「欣樂世間」的作意,在那一種狀況下,你要如何度眾生?除非你所證的,不是佛所開示的三乘菩提,而是環保、醫療、草根等所謂的菩提。

正當「舍宅忽然火起,四面一時其炎俱熾」,眾生是「周慞惶怖不能自出」的時候,【是時宅主在門外立,聞有人言:「汝諸子等,先因遊戲來入此宅,稚小無知歡娛樂著。」長者聞已驚入火宅,方宜救濟令無燒害。告喻諸子說眾患難:「惡鬼毒蟲災火蔓延,……此苦難處況復大火。」諸子無知雖聞父誨,猶故樂著嬉戲不已。】這一小段的偈頌形容得真好。正當舍宅突然火起的時候,世尊就知道示現成佛的因緣成熟了。眾生往昔沉溺在五欲之中,正是因為「稚小無知」的緣故,所以一向為了「遊戲」而「來入此宅」之中;由於持續「歡娛樂著」的過咎,所以於大火的生起,或者是其結果會是如何,卻是不生驚怖的。這個成佛的因緣成熟了之前,世尊可能是多生乃至是多劫以菩薩[身]示現,就已經多次教導眾生,「惡鬼毒蟲災火蔓延,……此苦難處況復大火」的因由與結果。然而「諸子無知」的原因,就是所受的教訓,不足以減緩貪著五欲的勢力,當然就會是「猶故樂著嬉戲不已」。

佛法之中常會聽到善知識開示,度眾生要「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當然這裡的欲,不是喇嘛教所說的要求眾生以男女色來作為供養的欲,而是說別境心所法中的欲。譬如說,若希望眾生可以解脫,就施設解脫有果可得,分別就是初果須陀洹乃至是四果阿羅漢;連果位的名稱也施設了,目的是要眾生想要得證初果乃至四果,是為了要讓他有動力,去修集福德、熏習知見、實際觀行,結果終於得證了初果;那麼,得證了初果以後,有沒有初果可以得證,他自然是心知肚明的。因此,長者亦復如是,以羊車、鹿車、大白牛車勸誘諸子出離火宅,到於空地才能夠離諸苦難。

偈頌就接著說:【即便思惟設諸方便,告諸子等:「我有種種,珍玩之具妙寶好車,羊車鹿車大牛之車,今在門外汝等出來,吾為汝等造作此車,隨意所樂可以遊戲。」諸子聞說如此諸車,即時奔競馳走而出,到於空地離諸苦難。】這在譬喻什麼?世尊在這個娑婆世界施設了三乘菩提的方便,來巧妙地接引眾生出離三界火宅;既然是出離三界火宅,當然首要的就是要有出離心。而「出離」二字,是相對於「三界火宅」而言,也就是說,「出世間」是相對於「世間」而言。然後說到「到於空地離諸苦難」,「空地」二字隨順世俗而唸為「空」地,若單就佛法而言,則要說是「空的境界」的「空」地。世俗的空地在譬喻什麼?三乘菩提都是為了要證空法,只是二乘菩提與大乘菩提的所依是不同的,因此所證的內涵也是有差別的。二乘菩提是依於蘊處界而修證,現觀蘊處界是虛妄法,所以最後滅了蘊處界,而證了蘊處界空;蘊處界即是世間,滅了世間而方便說「出離世間」,沒有了世間就說是「到於空地」,這樣子才能夠離開三界火宅的世間之種種苦難。

然而,二乘人入於「空地」以後,卻沒有二乘人可說。而大乘菩提是依止於如來藏而修證,如來藏即是自性彌陀、阿賴耶識、阿陀那識、本地風光等,有種種的異名;而如來藏當體即空,卻不是二乘人所證的蘊處界空相,因為如來藏又能生萬法,所以施設「空性」一詞,作為與二乘人所證的「空相」之區別。既然如來藏當體即空,卻又能生萬法,就說親證了如來藏,叫作證世出世間法;祂雖是能生萬法,卻在出生萬法的時候當體即空,所以也是「空地」。菩薩到了「空地」,依於所見的空地,而把蘊處界世間中的雜染清淨了,繼續住在世間;實際上卻是已經遠離世間,所以施設稱為世、出世間的空地;修證這樣子的空地,才能究竟遠離苦難。

接下來偈頌又說:【當長者見子得出火宅,住於四衢坐師子座,……爾時諸子知父安坐,皆詣父所而白父言:「願賜我等三種寶車。如前所許:『諸子出來,當以三車隨汝所欲。』今正是時唯垂給與。」】也許有的人心中會有一點疑惑,不是諸子已經得出火宅了嗎?得出火宅不就是已經分證三乘菩提,那就是或得羊車、鹿車,乃至是大白牛車,怎麼回過頭來,又要求索三種寶車呢?以世間法來作佛法的譬喻,就說先允許給予諸子三車嬉戲,作為引導諸子出離火宅;那麼,諸子出離火宅之後,當然要向他們的父親,求索三種寶車。然而,以世間法來作佛法上的譬喻,常常會與佛法上的修證內涵,畢竟是有一些差異的。

就佛法而言,一者,世尊先為眾生開示「施論、戒論、生天之論」,眾生或能信受而奉行、或不能;接著開示「欲為不淨、上漏為患」亦復如是;再接著開示五蘊皆空、十八界虛妄等,也一樣是有人能夠接受、現觀,有的人則是不能。當有人能夠接受、現觀,而自知可以出離生死,他就知道這就是「聲聞菩提」嗎?或者是他就能夠為人演說修證聲聞菩提的次第嗎?乃至是先得法眼淨之後,就一定可以自己就證得阿羅漢果嗎?恐怕都不見得!所以還要繼續隨佛修學。二者,或有人得證阿羅漢果,然未得緣覺果、佛菩提果;已證得阿羅漢果、緣覺果,然未得佛菩提果;或者是已得佛菩提果,然未究竟,所以都還要繼續隨佛修學。反過來說,有時候我會想,假如有人證了初果以後,或者證了如來藏,然後就要求善知識發一張「證書」,那麼這一個人有沒有證[初]果、證如來藏?各位都知道,都沒有。因為不管是解脫道、佛菩提道,都一樣是無所得法;既然是無所得法,那麼這一個人要求要有一張證書,不就是有所得法嗎?

偈頌接著說:【長者大富庫藏眾多,金銀琉璃車磲馬瑙,以眾寶物造諸大車,……以是妙車等賜諸子。諸子是時歡喜踊躍,乘是寶車遊於四方,嬉戲快樂自在無礙。】長者的本懷本來就是一體給予諸子大牛車,因為庫藏眾多,真的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然而諸子各有所好,也就是說,其心性、福德因緣各不相同,分別得了妙車之後,卻一樣都是「歡喜踴躍,乘是寶車遊於四方,嬉戲快樂自在無礙」。但是,且不說二乘人會不會「遊於四方」,因為定性二乘人是會很快入於無餘涅槃的,或能遊於四方,其範圍相對不如菩薩的遊於四方;所以,但說能夠「遊於四方」,而且是「嬉戲快樂自在無礙」,一定是菩薩才能夠成辦。所以, 世尊才指出說,方便說是三乘法,其實是匯歸於一佛乘;來人間示現,就是希望眾生都能夠證得佛菩提,乃至是成佛。

偈頌又接著說:【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眾生悉是吾子;而今此處多諸患難,唯我一人能為救護;】「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眾生悉是吾子」的義理,前一集之中已經說過了。接著來說「而今此處多諸患難,唯我一人能為救護」的義理,仍然是理、事具足的。還是先從理上來說,前面說到「到於空地離諸苦難」,大乘、二乘法是有其層次的差別,但是其共相是:諸患難能為救護。所以二乘人之所以可以證得解脫道,是因為相信 世尊所開示的「每一個人都有『本際』」,本際就是如來藏;二乘人入了無餘依涅槃之後,惟餘本際如來藏獨存。所以正是有如來藏的緣故,才有二乘人入了無餘涅槃之離苦得樂;如來藏才是每一個人的真我,所以是真我救護了二乘人。那麼,對於證大乘法的菩薩而言,這一個義理就更加明顯不過了。菩薩證如來藏之後,依於如來藏的真如性轉依而離苦得樂,乃至是地地增上而究竟成佛;請問:是不是還是真我救護了菩薩呢?所以,「而今此處多諸患難,唯我一人能為救護」,其理如是。

再來從事上來說,所謂的「今此多處多諸患難」,當然是會有世、出世間不同的層次,或者是說其所救護的結果,是否究竟的差別。就世間法而言,是世間的醫生能夠救護眾生的生死患難嗎?是世間的國王能夠救護眾生的所有患難嗎?這兩種狀況的答案,我們從世間之中,都能夠很清楚地瞭解。那麼,從佛法之中來觀察的話,是轉輪王能夠救護眾生所有的患難嗎?是帝釋天、大梵天、廣果天能夠救護三界眾生的所有患難嗎?仔細一想,或一分、或二分、或多分,然而都不能究竟!那麼,是阿羅漢、緣覺乃至是十地菩薩,能夠救護三界眾生的所有患難嗎?然而,菩薩入於等覺位,還得要百劫修相好,才能夠具足福德,所以菩薩還是要諸佛攝受的;只有諸佛如來,三大阿僧祇劫修證的結果,因而福慧兩足,而能攝受三千大千世界,救護眾生究竟「到於空地離諸苦難」。所以,「而今此處多諸患難,唯我一人能為救護」,其事如是。

然而,「雖復教詔而(眾生)不信受,於諸欲染貪著深故」,那麼諸佛世尊一定不會於眾生有所計較,而像一些人遇到他人不領情、不配合的時候,就常常會抱怨說:「跟你講,講不聽啦!聽了又聽不懂啦,聽懂了又不做啦,做了又做不對啦!」臨了還落下一句:「算了,我不管你了!」然而「眾生本來如是」。是故於 佛所開示的深妙之法,眾生會猶豫不決,而心不得決定的情況,在這個娑婆世界之中,一定是正常的;所以,無可奈何,「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但(眾生)不盡能受」。

今天就說到這裡。

祝願大家:幸福、健康、道業猛進!

阿彌陀佛!


點擊數: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