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身十號六妙德(一)

第079集
由 正潔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

我們今天要演說的內容,大概相關於《妙法蓮華經》卷2〈譬喻品〉底下的三段,大概也對應於 平實導師《法華經講義》第四輯大概是89頁到164頁的部分。底下我們先把這相關的《法華經》卷2〈譬喻品〉三段的經文,我們來唸一下,然後再每一段、每一段的作一些簡單的解說。【爾時佛告舍利弗:「吾今於天、人、沙門、婆羅門等大眾中說,我昔曾於二萬億佛所,為無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長夜隨我受學;我以方便引導汝故,生我法中。舍利弗!我昔教汝志願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謂已得滅度。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為諸聲聞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這是第一段,依於這第一段的話,我們這一次一共五個單元,可能前面的部分重點就在於:為什麼舍利弗往昔 佛早就教導過他要發菩提心、要證無上正等正覺、要成佛;而他經過了這樣子的劫數久遠之後,卻完全遺忘了,而在悉達多太子成佛的這一世,他自以為以小乘法已經可以證得無餘涅槃,而忘失了以前 釋迦世尊曾經對他的一些諄諄教誨——要他以大乘為成佛之道、為依歸。這個部分,我們後面的單元再依於所謂的胎昧、隔陰之迷,乃至阿羅漢與佛習氣斷盡與否的差異,引用譬如《大智度論》乃至其他的經論來作一個解說。

我們繼續唸一下第二段:【「舍利弗!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供養若干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當得作佛,號曰華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離垢,其土平正,清淨嚴飾,安隱豐樂,天人熾盛;琉璃為地,有八交道,黃金為繩以界其側;其傍各有七寶行樹,常有華菓。華光如來亦以三乘教化眾生。」】

這是第二段。換句話說,世尊在前面喚醒舍利弗的記憶,那第二段要他迴小向大,來證得三明六通大阿羅漢小乘無學極果之後,要憶得往昔所發的成佛大願,誓願要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並為了要來鼓勵他乃至於眾聲聞弟子。《法華經》之所以稱為諸經中的經王,其實主要就是在於授記這些聲聞人成佛。在這一段我們主要演說的,還是依於這個相對於《法華經講義》第四輯 平實導師所說的部分,我們把這個如來的十號,所謂的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等等的十號,作一個綜合諸多經論的解說;而依於大小乘、煩惱障、所知障、兩種生死無明的不同,乃至五分法身所證的不同,我們來作一個演說。這是第二段。

接下來第三段:【「舍利弗!彼佛出時雖非惡世,以本願故說三乘法。其劫名大寶莊嚴,何故名曰大寶莊嚴?其國中以菩薩為大寶故。彼諸菩薩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非佛智力,無能知者;若欲行時,寶華承足。此諸菩薩非初發意,皆久植德本,於無量百千萬億佛所淨修梵行,恆為諸佛之所稱歎;常修佛慧,具大神通,善知一切諸法之門,質直無偽,志念堅固。如是菩薩,充滿其國。」】

第三段的重點,佛在為舍利弗授記他未來將要成佛之後,他的國土、他的樣貌、所度的這些眾生當中是以菩薩為主,雖然非是五濁惡世,卻因為他本願的關係(本來誓願的關係),他一樣是以三乘法來度眾。那這一段主要的就只在於「雖非惡世,以本願故說三乘法」,這後面我們在講到五濁惡世的時候,會稍微提到一點,乃至在引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到那個自性身;佛有三身,自性身這一個受用身,包括自受用、他受用,還有變化身。這一個部分的話,我們再來稍微作一些解說,第三段主要的還不是我們這個重點。

那我們就回到我們這一次的重點,就是前面的第一段、第二段。首先我們就先依於第一段,我們來談談舍利弗尊者為什麼在往昔 佛早就已經多劫教導他要發菩提心,可是他卻還是退失了菩薩道呢?這當中如果菩薩們記得的話,應該會記得《菩薩瓔珞本業經》裡面有記載,舍利弗已經證得七住(要欲入七住常住),卻值遇惡因緣而退回去六住;當然嚴格講,他這樣的住於七住,也只是因為暫時方便說是住於七住「所謂的禪宗明心」;可是又值遇惡因緣,因為沒有善知識來攝受,後來還退回去惡道當中無惡不作,這是《瓔珞本業經》相關的經文。而《瓔珞本業經》這一段也是 導師引用來證成禪宗明心是七住位,證得般若不退。我們先依於這一點來談談這個《法華經》剛剛唸的第一段,我們來說一下為什麼三明六通大阿羅漢的舍利弗,為什麼他還會退轉於大乘而忘失了自己曾經發願——曾經要以這個佛乘(一佛乘)——來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們來談一下胎昧這個問題。關於這個胎昧問題的話,菩薩們要記得,我們現前其實很簡單的就可以引用 平實導師曾經說過的:我們在行佛道當中,一直到這個三地滿心,大致上來講三地滿心,於證得四禪八定、五神通,並具足三地該要實證的無生法忍之後,證得了這個三昧意生身(這個部分可以稍微參看一下《楞伽經詳解》的部分);在沒有證得這三昧意生身,以大乘佛菩提道來講的話,沒有三地滿心之前,菩薩們即使他乘願再來,因為他留惑潤生,他必定會在重新出生的時候忘記了前世的所學、所證。雖然他這些所學、所證,是一定熏習在他已經清淨一分的如來藏當中,但是隔陰之迷必定會讓他每一世都得重新斷我見、得重新明心,乃至後面的見性、過牢關,乃至再恢復地上菩薩的所證。單單以 平實導師本身來說,他這一世的話,也被他這一世的所謂的假名大師這樣子的一個惡見的、邪見的師父所引導,他還是得必須靠自己自參自悟,然後才能夠慢慢地拾回往世所證悟的證量——佛法的修證。那之後的話,即使能夠再提升的話,也是必須依於這一世重新有斷我見、有明心、有見性為基礎。

依於這一點,我們也要提醒菩薩們,在正覺講堂當中,無可諱言,有很多人,他精進地、很辛勤地當義工,乃至他一開始的話,進到講堂來就只是聽到說,「我要求明心,就要到正覺講堂」,抱著這樣子的一個態度。當然如果您是為了所謂的「眾生無邊誓願度」,以四宏誓願的第一個為基礎而發下了「煩惱無盡誓願斷」,你願意斷煩惱障、斷我執;「法門無量誓願學」,你願意斷所知障、斷法執,俱斷了二障無明之後,你能夠願意成就「佛道無上誓願成」;你這樣的發心,當然是值得讚歎,要隨喜、甚至頂禮的。可是也有很多人,他悟前他衷心所貪的,就是 平實導師所說的禪宗的明心大法;而他悟後愚癡所慢的自以為「我破參了、我入增上班了、我頭上有光、我走路有風了、我跟常人不同了、我上於一般人了」,抱著這樣的心態而來求明心,那就是非常地偏離了一個菩薩該要有的發心。不要忘了,所謂的明心大法,並不是 平實導師所擁有,如果 平實導師發起一念認為說:「我是師,你是徒,我能夠授予你這個法——這個禪宗的明心大法、乃至見性大法——這個是我蕭平實所擁有。」他發這個心的話,他就沒有資格成為菩薩、成為導師了。

每一個參加過禪三的菩薩,不管您是護三,或是說您是想要來求得這在無生道場當中證得無生的(參加的)人,您大致上也應該都要知道,在每一次禪三結束之後,平實導師都會在佛前,然後 韋陀菩薩乃至 克勤祖師前,一一地向五聖(五位聖人)來個頂禮,然後致敬,然後稟白:這一次禪三,弟子如何如何如何,這個學生如何如何如何。從來不敢把這樣子幫助眾生能夠明心見性的功德,膽敢把一分歸為己有。平實導師這樣的想法、這樣的作法,有所見所聞的所有的正覺裡頭正修學菩薩,千萬不要在正法當中,明明是要求無所得法,證得這個無生的阿賴耶識,卻在開悟之後錯誤地以為自己真的——「欸!我增上班了、我班級義工了、我助教了、我親教師了,乃至我當監香了」——把這一個名牌當真了,把這個身分、地位拿來榮耀自己了,忘了明心不是掛在嘴角的榮譽,而是菩薩擔在肩膀的責任。

這樣子的過失的話,是遠比這個舍利弗尊者忘記了久遠劫來,佛提醒他要來迴小向大,要來以聲聞無學之身,此世要依於《法華經》裡面所說的義理。〔慢心的過失大〕其實真正的《法華經》指的當然一定是只有這個不生不滅法如來藏,才叫作是此經,而不是那些語言、文字、音聲才能顯現的那一本《妙法蓮華經》。不管它是梵文本、它是中文本,或者是任何的語言文字本,它頂多都只是所謂的三寶當中的法寶,法寶當中教、理、行、果四法寶當中的第一個教寶——聲名句文;這些語言文字都是生滅法,不可據以為實。也不可以像某些宗教,只以為「我只要唱誦南無妙法蓮華經」,就可以一路成佛;佛道不是這麼容易成的,這個頂多也只是結個善緣而已。

那總結來講,要提醒菩薩們,隔陰之迷的話,不只是地上菩薩三地滿心成就四禪八定、五神通,再加上無生法忍之後證得了《楞伽經》所說的三昧意生身,他才可能意識不斷滅,因為色身,不需要依於再下一世的色身,取得的這個表面上看似人的、乃至天的這樣子的一個業報身,而來引發那一世的意識,而可以依於三昧意生身這樣子的意識,通於過去世的所證,當然就能夠遠離隔陰之迷。在那之前,世世都得重新斷我見、重新明心見性,平實導師本身的這樣子一路走來的示範,不就如是嗎?導師尚且如此,那我們這些身為弟子的千萬要記得:我見不斷,明心非真;我見既斷,才能夠明心證真;也要記得:一切佛法的修證都必須要定慧等持,離言實證。

舉這個無相念佛為一個例子,當您證得無相念佛的時候,這個念佛的定力本身它是沒有語言文字相,是無形無相的;雖然不是真實的真如這樣的無相離相,可是一些粗糙的語言文字、聲音影像都已經沒了,這樣的功夫就算是拿 平實導師那一本法寶《無相念佛》來作比擬,兩個也是完全不搭嘎的、沒有關聯的。聞所成、思所成是文字,可是那個功夫是完全離於語言文字的,所以要有定、有慧。您在生活當中,要把證初果需要的未到地定——就是憶佛念淨念相繼的定力——完成,然後再依這個定力來加上這個四念處,也就是七方便在這個五停心觀之後,四念處的別念處觀、再來是總念處觀,然後再上面的小乘的煖、頂、忍、世第一法而來見道,而來證得小乘的須陀洹果乃至小乘的無學果。要有這樣子的一切佛法的修證,都是定慧等持、離言實證。

而在一開始初發心,修行戒定慧,勤滅貪瞋癡的時候,也要記得一切煩惱的斷除。所謂一切煩惱「先以定動,後以智拔」,具足這樣子的先斷我見之後,那依於斷我見的功德有定有慧,再來證得這個實相法。您如果沒有按照這樣的順序,您不先對於遍計執性上面我執、法執這兩個遍計執性法上,我執當中最底下的三乘菩提入門「初沙門果——須陀洹果」,您沒有具足這樣子斷我見的功德;沒有於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生滅法能夠如實地現觀它的苦、空、無常、無我。有定有慧而觀身不淨,滿足身念處;而觀受是苦,滿足受念處;而最後在觀心無常的時候,觀六識心無常、觀五俱意識無常,乃至觀定中獨頭意識無常。而在具足觀身不淨,滿足了身念處、受念處之後,然後在觀心無常這個心念處,最後終於能夠有定有慧,然後意識心自己能夠離開語言文字,而能夠現前證知自己這個能取的意識心也是生滅無常,那這樣才能夠對於四識住的道理能夠如實了知。也依於這個四識住都是識蘊所住,最主要還是五俱意識、定中意識所住,有了這樣的理解之後才能夠在證得初果之後,來薄二果、三果、四果所相對應的三界的愛——欲界愛、色界愛、無色界愛,乃至三界相應的這些貪、瞋、癡思惑的部分。

千萬不要落入於剛剛所說的,自以為這一個正覺的明心大法是您可以所擁有;甚至在當義工的時候,就只是為了要計較這個時數的問題,作為禪三報名的資糧,而不是您佛菩提道的資糧。自己在這一個看管書攤的時候,因為這書攤的所有、因為這書局是我在管理,就認為這個執事好像就給予您一些什麼權力,一些特別優越於人的地方,而建立了這是我的我所。如果您連這樣子的外我所,您都沒有辦法如實見到而願意去捨離,那您對於身念處尚且沒有作好,您怎麼可能作好受念處乃至最後觀心無常而來證得小乘的須陀洹果;再以這個小乘斷我見的功德,來真正的以正覺講堂 平實導師所傳授的禪宗尋求開悟的方法,而來看話頭、而來起疑情、而來參禪呢?沒有依於這樣的過程,沒有先斷我見,您即使被印證了,您明心了、您證得圓成實性,您必定還會退轉。所謂的退轉,必定是退於這個生滅法、生滅相;沒有人說還有另外一個法,證得不生不滅法——圓成實性之後,還有其他法可以退轉。明明證得這個阿賴耶識不生不滅法——不在一切生滅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當中的這個不生不滅法,能夠受熏持種的這一個涅槃本際、這個如來藏心——卻還會退轉,那還能夠退轉到哪兒?當然就是退轉回原先凡夫我見未斷相應的這些遍計執性最底下的對於外我所、內我所的貪愛。

這一次琅琊閣之亂之所以會發生,菩薩們去觀察一下,有些人是因為對於戒的遵守或是說持受有所疑慮,以為在這一個無生道場當中,有什麼職位、有什麼頭銜可以讓他去覺得尊貴,可以讓他去爭取;以這樣錯誤的姿態進入講堂來修學,最後結果當然是不升反墮;這樣的結果、惡果,實在是很讓人家為之搖頭,好遺憾的!

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

祝願各位菩薩們:一切無礙、修學順利!

阿彌陀佛!


點擊數: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