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身十號六妙德(二)

第080集
由 正潔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這第二單元開始,我們要引用《優婆塞戒經》〈息惡品〉關於如來十號的部分,作一個簡單的解釋這個如來十號。我們在簡單解釋過後,我們還要依於同樣的經文,這次會帶上去其他的,譬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或是《楞嚴經》,從更深入一點的角度,或是說特別偏向於大乘所知障、五陰區宇、五分法身的角度,我們再重複地引用同樣的《優婆塞戒經》經文以為依據,我們再來講述一次。

好,那我們先講第一輪。我們先把《優婆塞戒經》的經文唸一下:【先佛從莊嚴地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如來。】(《優婆塞戒經》卷3)這裡的「先佛從莊嚴地出」的「莊嚴地」,指的可以是所謂的菩薩所需要的資糧。菩薩以什麼來莊嚴自己呢?《菩薩瓔珞本業經》很清楚地說到:一切菩薩的戒、定、慧學,一切菩薩的依於三乘菩提而要來最後圓滿實證「無上正等正覺」——所謂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菩薩萬行全部都會相應於「戒定慧」,也全部都是菩薩用來莊嚴自己未來必將成就的法身這樣子的真實的瓔珞莊嚴。所以這裡的「莊嚴地」,無妨會把它解釋為如同《成唯識論》唯識五位當中的第一位:資糧位。好,先佛——過去諸佛——都從這樣的資糧位,具足戒、定、慧種種的資糧,從這裡來出發,最後終於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叫作「如來」。

我們再來看第二個,阿羅漢:【具足獲得微妙正法,名阿羅呵。能受一切人天供養,名阿羅呵。】《優婆塞戒經》因為是比較早期的、舊的翻譯,所以這裡的翻譯為「阿羅呵」。菩薩們都知道,比較近一點的大概都會翻譯成「阿羅漢」;那「阿羅漢」這一個梵語的原文,它可以有三個意思,分別是無生、殺賊,還有應供。無生當然就是證得無生法,無生嚴格講指的就是能夠證入涅槃這個無生法。由於 世尊祂能夠具足所證的這一個無生法,能夠真實地證入涅槃,所以我們說,具足獲得微妙正法,名阿羅漢、阿羅呵。證得無生法之人,他必定能夠滅除五陰賊、煩惱賊,必定能夠殺掉這個四魔——所謂的五陰魔、天魔、煩惱魔、死魔等等。他具足這樣子的一切人、天所不能修習具足的功德,他當然有資格,有這樣子的身為功德田、福德田而受到一切人天來供養他,這也是第三個阿羅漢的名詞——我們最常聽到的叫作「應供」;一般新的翻譯,譬如說 玄奘大師新譯的經論,大概都只會講一個字「應」。

好,下面一個:【覺了二諦:世諦、真諦,名三藐三佛陀。】「三藐三佛陀」,新的翻譯叫作「正等覺」,在稍微舊一點點的,有時候會叫作「等正覺」。這裡所說的二諦:世諦跟真諦,無妨我們就以《勝鬘經》裡面有說到的有作四聖諦跟無作四聖諦來作一個簡單的法義的抉擇。世諦就是世俗諦,換句話說,世間的真實是什麼?世間的真實就是一切都是只有生滅法、生滅相;而異生凡夫他沒有辦法了知苦聖諦,他更不知道集聖諦,他頂多知道生老病死,他知道種種的這些苦,可是他絕對不知道行苦相應的五陰熾盛苦。連苦都沒有辦法依於佛寶、僧寶而聽聞,他當然就不可能真正地修八正道,而證這一個有餘涅槃乃至無餘涅槃——證這個滅諦。然而,即使是二乘的聖人,他所能夠證得的也是立足於這一個生滅法、生滅相揉在一起的五陰、十二處、十八界;他依於能夠把五陰、十二處、十八界滅除,他雖然未證得這一個圓成實性心真正的無生法,他連禪宗的開悟都沒有,可是二乘聖人無妨說得,他證得這樣子的世俗諦相應的這樣的真實相貌。如果他是定性聲聞人,而不像這裡《法華經》的舍利弗乃至四大聲聞,乃至一千兩百這些願意迴小向大的阿羅漢;那這樣的定性聲聞人,方便也可以講為他證得世俗諦的真實,能夠入於無餘涅槃。「真諦」來講,這裡嚴格講,只有佛才有資格講說祂具足證得無作四聖諦;因為無作四聖諦裡面的這個滅諦,它指的是佛地所證的無所住涅槃,這裡只有佛地才能夠親證。我們方便的就只解說這個「三藐三佛陀」就是所謂的等正覺到這裡,詳細的解釋,我們等下一輪再說。

好,下一個,如來十號的第四號:【修持淨戒,具足三明,名明行足。】新的翻譯有時候叫作「明行圓滿」。這個「足」就是滿足的意思,福、慧兩足尊,我們說佛是這樣子的福德、功德。好,「修持淨戒」這四個字,主要因為一切三明的具足都是要先攝心為戒,然後再由戒來生定,由定來發慧;這裡的「明」指的是通於小乘聖人的所謂的宿命明、天眼明,還有漏盡明。當然小乘聖人所證的這樣子的三明,跟佛所證的三明,它一定是有少分多分還有圓滿具足的差別,這個後面如果時間夠的話,我們再引用《大智度論》簡單地解說一下。「修持淨戒」主要因為這裡講的是《優婆塞戒經》,可是不要以為這裡的淨戒只是那麼簡單入門的三歸之後的五戒、八關齋戒,乃至所謂的出家弟子們所要具足的那樣的比丘、比丘尼戒;這裡的淨戒最後一定是要指向於無生大法的這一個心地大戒——就是佛性戒,也就是依於這個真如心、這個如來藏而施設的類似於《梵網經》這樣的成佛大戒。有這樣子的初發心來修持這樣淨戒,最後才能夠戒定慧圓滿而具足三明,乃至其他的這一些有為、無為果。

好,我們再來看一下下一個十號:【更不復生諸有之中,故名善逝。】這裡的「善逝」的話,就白話的解釋就是:善於遠離;逝就是遠逝、遠離。遠離什麼呢?「不復生諸有之中」,換句話說,如來世尊必定是不會重複地取後有而再出生於所謂的二十五有當中,這裡的二十五有主要是相應於分段生死。我們引用一首四句偈,簡單來說明何謂二十五有:「四洲四惡趣,六欲並梵王,四禪四無色,無想五那含。」首先,「四洲」就是四大洲,包括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北俱盧洲。「四惡趣」就是三惡道——畜生道、地獄道、餓鬼道,再加上一個阿修羅道,合稱為四惡趣。然後再來,「六欲」就是六欲天,從底下的四天王天乃至到最上面的第六天魔王所居的他化自在天。「並梵王」,這個梵王指的只是初禪天的大梵天王,不及於上面的天王。第三句:「四禪、四無色」,這裡所講的其實就是三界九地當中的後面八地,所謂的定地當中的色界四地,還有無色界的四地。最後,「無想、五那含」:五那含,所證的,要具足神通,也要具足這一個三乘菩提當中二乘菩提的修證,才能夠往生的五淨居天;而前面的「無想」,當然就是在這一個四禪天之上滅掉意識而所進入的無想天。二十五有如上所說,佛都能夠善於遠離,永不復生,所以叫作善逝。

好,我們再來看下一個:【知二世界:眾生世界、國土世界,名世間解。】換句話說,如來十號當中的「世間解」告訴了我們,對於一般來講,我們在剛入門的時候,譬如說您在禪淨班所學,我們都會知道世界有兩種:一個叫作有情世界,其實就是五陰世界,也就是這裡的眾生世界;另外一個世界就是無情的世界,也就是所謂的物質世界、器世界,而在《優婆塞戒經》這裡,把它說為是這一個「國土世界」。「眾生世界」主要其實就是有情的五陰,特別是輪轉於這個三界六道當中的五取陰而說為世界;那國土世界呢?這是眾生世界的這個正報當中,互相之間法同分、人同分會相應的這個共業所成的物質世間。如果我們這裡稍微要進步一點去講的話,嚴格講阿羅漢只滅掉了這個眾生世間,滅掉了他自己的五陰。一切無始劫來,這麼多阿羅漢入於無餘涅槃,他滅掉的只有他自己內相分的五陰世界,他從來都沒有滅掉一切眾生與共的這些山河大地,這些國土世間的一個無情世界。而佛對於眾生世界、有情世界,國土世界、無情世界,於兩種世界,祂都能夠完全地如實瞭解,沒有一法您問佛,佛會沒有辦法如實去回答您。

那下一個:【善知方便,調伏眾生,名調御丈夫。】這一個「調御丈夫」的話,我們來跟《大智度論》稍微作一點比較:《大智度論》這裡的調御丈夫,分成無上、還有這個調御丈夫兩個來作解說。而如果按照《瑜伽師地論》來作一個說明的話,那其實《瑜伽師地論》它只講說是「無上丈夫調御士」;換句話說,這一個無上士,還有這一個調御丈夫,在最新的翻譯裡面它不是兩個,而是直接翻譯成「無上丈夫調御士」;而在一般我們的佛法修學入門概念裡面,經常會把無上士、調御丈夫分成兩個,可是依於 玄奘大師從這個印度取回來的梵文的原本來講的話,這應該是合為一號,不能分為兩號。而《瑜伽師地論》在這個部分解釋這個「無上丈夫調御士」,它有說到:【一切世間唯一丈夫,善知最勝調心方便,……。】(《瑜伽師地論》卷38)換句話說,我們剛剛有說過了,從凡夫心性而菩薩心性而佛心性,相對應於兩種無明、兩種生死、兩種障都沒有斷除,慢慢地、分分地斷除之後,最後圓滿斷除二種生死、二種無明、二種障,具足成就佛果。

在這樣子的過程當中,佛因為如實地修學一切的法寶,祂能夠自覺覺他,祂覺行圓滿,祂能夠自度度他;佛由於這樣子,也由於剛剛我們已經提到的善知二種世間。凡夫之所以沒有辦法變成菩薩乃至成佛,都是因於我執、法執。不用去講到法執,特別是我執當中的身見,凡夫就沒有辦法捨離了;可是沒有辦法捨離,就永遠不可能成為真實的菩薩。那佛善知種種的方便,善知於二十五有是如何的往生、有怎麼樣的因緣、怎麼樣的果報。所以 佛才能夠去演說《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告訴我們眾生依於造作了怎麼樣子的上中下品的白品、黑品的身口意業,會往生於這個三界六道當中,或是所謂的二十五有當中。佛,由於剛剛已經說過了,祂善知這樣兩種世間,於有情世間、無情世間,祂都能夠完全如實了知;所以祂能夠告訴我們,在《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當中告訴我們,這個有情世間如何的升墮浮沉,成為天的五陰、天的有情世間、人的有情世間,乃至地獄的有情世間;甚至也告訴我們,這樣子的有情世間相對於這樣子的正報,有如何的無情世間的依報。譬如說,您心性相應於貪瞋癡,或種種的某一些煩惱,您所受用的這些山河大地、物質世界,也可能暴風狂雨,有種種的地震、海嘯、山崩地裂這樣的災害,乃至藥草不生種種。那這就是關於「無上丈夫調御士」,《瑜伽師地論》所說;而在《優婆塞戒經》這裡經文就只簡單只有四個字「調御丈夫」。那基於剛剛所說的道理,當然這裡也不會有「無上士」這一個名詞列入於如來十號當中。

我們再來看看第八個號:【能令眾生不生怖畏,方便教化離苦受樂,是名天人師。】我們都說佛是三界慈父、四生導師;一切眾生,不管濕生、卵生、胎生、化生,不管是處於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應以佛為師;因為佛慈悲等視一切眾生猶如一子——每一個都好像是祂的佛子羅睺羅一樣,祂的獨生子一樣。佛這樣的慈悲發心,從莊嚴地一直地依於善知識、依於僧寶而來修學法寶;滿足法寶的修證之後,自己成為佛寶。在佛道無上誓願成之後,又重新地轉法輪、轉梵輪,繼續教導眾生也發四宏誓願、教導眾生也要信受輪迴;要菩薩從大悲心生,信受一切眾生皆曾互為父母、兄弟、姊妹,因為一切眾生皆有這個能夠受熏持種的如來藏第八識。而一切眾生也有這樣子六、七二識相應的我執、法執,而「一切摸畫,無勝於意,意畫煩惱,煩惱畫業,業則畫身」。生生世世不斷地依於這個三界六道當中、分斷生死當中,不斷地受生而有這樣子的有情世間、五陰世間;因為有五取陰,而有相應的這樣的器世間。

佛有這樣的如實了知,所以在祂成就佛道成為如來之後,又依於這個十號所相應的功德,而要來為眾生解說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乃至至高無上的佛乘。依五乘教法來要我們能夠地地增上,從凡夫至少成為人天乘相應的道器,乃至上進而求得聲聞、緣覺的實證,乃至上進而如同舍利弗一樣,方便引導離開半途施設這二乘涅槃城,而直驅這個大涅槃城,證得大般涅槃成就佛道。佛於一切眾生,特別於一般世俗人,肉眼、天眼所見的天人境界而言,祂必定是有資格成為三界的獨一尊貴無上的一個導師。

我們再來看:【知一切法及一切行,故名為佛。】菩薩們都知道佛buddha,佛就是覺者,這個覺者不是世俗法的覺者,也不是二乘菩提(單獨只是割捨出來的有作四聖諦那樣子)的一個覺者。不管你是四果成就的阿羅漢,乃至連緣覺乘也實證的,您是大辟支佛,如同舍利弗、目犍連絕對都不只是聲聞阿羅漢,他們同時也都可以稱為是大辟支佛;可是他們都還是遠遠沒有辦法、沒有資格說為是「知一切法及一切行」。他只是小乘的聲聞乘菩提、緣覺乘菩提的方便說,於蘊處界分段生死、煩惱障現行這些煩惱生死大夢當中的覺悟者;而真正的「知一切法及一切行」——真正的大覺者,當然只有佛才能夠稱呼,符合這樣的稱呼。

好,最後一個:【能破四魔,名婆伽婆。】這裡的四魔指的是: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魔。五陰魔當然就是剛剛已經說到的五取陰;煩惱魔呢,簡單來說就是所謂的三縛結、五上分結、五下分結這三界愛相應的這些貪瞋癡種種的煩惱,當然也包括所謂的忿、恨、覆、惱、嫉、慳、誑、諂、憍、害種種的這一些小隨煩惱,無慚、無愧等等這些都是煩惱。

我們剛剛說過了「一切摸畫,無勝於意,意畫煩惱」,這裡的「意」主要指的是相應於「六七因中轉」,相應於我執、法執的意根、意識。當然你要偏意根講、意識講,都可以講;可是記得勤修戒定慧,主要是意識,不是意根。雖然意根不在的話,意識也不可能現前;可是能夠瞭解何謂戒,能夠瞭解語言文字,能夠聞思(聽聞、思惟)、憶念、正知、精進的,卻主要是意識為主;當然背後還也要有意根同時同處同緣同法,而慢慢地隨著意識的心性的轉變,意根的我執、法執也會隨分地減少。

好,那【一切摸畫,無勝於意,意畫煩惱,煩惱畫業,業則畫身。】有生當然就會有死,而在種種的五陰魔、煩惱魔、死魔當中,要說可憐的話,那還有一個所謂的天魔——自身墮於五陰魔、煩惱魔、死魔不說,還要身為所謂的魔羅。魔的定義就是煩惱、障礙、破壞,他讓你生起煩惱、著於三界愛,然後讓你不得解脫這個三界的牢籠,特別是欲界的牢籠;他自己不願意解脫,也要障礙這個三乘菩提真正的修學者解脫,所以他就是他化自在天所謂的天魔。當然並非所有天魔都是凡夫、都是外道,這個後面我們有因緣的話再來講一下。

好,那剛剛我們就已經簡單的把因為五取陰而又不斷的產生煩惱,而又有取後有,而才有生生不斷的生死。那在這生死當中、欲界當中還有他化自在天魔;總稱這四種魔,佛都能夠完全如實地把它滅除。而嚴格來講,阿羅漢並沒有資格說他真正的能破四魔,甚至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有時還會稍微被天魔所干擾;而如果這個死魔的話,要上進於說到變易生死,那阿羅漢更是遠遠的不知不及。

那在這一集的最後,我們無妨簡單地引用一個例子來說說看,為什麼這個如來十號當中,小乘的阿羅漢似乎也可以叫作應供阿羅漢;可是嚴格來講真正的阿羅漢,連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都沒有資格符合這個名稱,真正的完全符合無生這一個殺賊、應供的也只有佛。

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就先講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