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佛乘(四)

第057集
由 正光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的弘法節目,這個主題名為「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主要是依據 平實導師所著的《法華經講義》這本書來加以說明。今天繼續前一集的子題「唯一佛乘」。

接下來,佛又開示偈語如下:【我有方便力,開示三乘法;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今此諸大眾,皆應除疑惑;諸佛語無異,唯一無二乘。過去無數劫,無量滅度佛,百千萬億種,其數不可量。如是諸世尊,種種緣譬喻,無數方便力,演說諸法相。是諸世尊等,皆說一乘法,化無量眾生,令入於佛道。又諸大聖主,知一切世間,天人群生類,深心之所欲,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妙法蓮華經》卷1)

語譯如下:【我釋迦牟尼佛有善巧方便的智慧力,來為大眾開示三乘菩提的法義;過去、現在一切諸如來,都是在演說唯一佛乘的真實道理。如今在這個法會中的所有大眾們,都已經消除了疑惑;諸佛所說的聖教終究不會有互相差異之處,永遠都是唯一佛乘而沒有二乘法可說。過去無數劫以來,無量無數已經滅度的諸佛,有百千萬億的種種名號,數目是不可計算、不可思量的。像這樣的已經過去所有諸佛,在各種因緣之中巧設種種的譬喻,並且應用無量無數的善巧方便的智慧力,來演說諸法真實義的各種法相。過去的無數諸佛,同樣都是演說唯一佛乘的妙法,來化度無量無數的眾生,來教導這一些眾生們同樣進入佛菩提道中。而且過往諸佛等大聖主,了知一切三界世間的一切有情,以及各種不同種類的眾生深心中,於法上修學時之所欲望,並且還以許多種不同的方便施設作為幫助,來顯示出第一義諦的真實理。】

佛的開示可以得到兩個重點:第一個重點,佛有善巧方便的智慧力,來為眾生演說三乘菩提;第二個重點,佛演說的第一義諦到底是什麼?首先談第一個重點,佛有善巧方便的智慧力,來為眾生演說三乘菩提。這可分為四點來加以說明:第一點,佛初成佛時,念諸眾生迷網邪倒,難可教化,想要入涅槃;第二點,佛初轉法輪阿含時;第三點,佛二轉法輪般若時;第四點,佛三轉法輪唯識種智時。

首先談第一點,佛初成佛時,念諸眾生迷網邪倒,難可教化,想要入涅槃。在《賢愚經》曾記載著:佛在摩竭國善勝道場剛成道時,觀察此娑婆世界的眾生為無明所遮覆,本身善根微薄,如果住世說法,眾生難以教化而唐勞其功,所以不想度眾生而想入涅槃。這時大梵天知道 佛之所念,於是來到人間,請 佛住世說法度眾生,並敘述 佛往昔身為菩薩時,為了請法等六事而喪身捨命的因緣。隨後 佛接受了大梵天的請求,不入無餘涅槃而在世間說法來廣度眾生,於是前往波羅奈國鹿野苑,去度阿若憍陳如五比丘。在這裡,有一件事必須探討的是,那就是 佛為了度化眾生,給了大梵天一個念頭,這個念頭就是要讓大梵天來到人間請 佛住世。這告訴大眾:一者,佛如果有所作為,根本不需要動口說明,只要給眾生一個念頭就好了,眾生也知道這個念頭到底是什麼。所以 佛初成道時,給了大梵天一個念頭;大梵天也知道這個念頭到底是什麼,於是來到人間,請 佛住世說法度眾。二者,佛與大菩薩們來到人間度眾生,其實都是在演一齣無生大戲。這也是 佛的善巧方便的智慧力,其目的就是要讓眾生未來都可以證得第一義諦,乃至於最後成就佛道。

接下來談第二點,佛初轉法輪阿含時。當 佛決定在人間說法度眾生,於是來到波羅奈國的鹿野苑,為阿若憍陳如等五人三次轉四聖諦法輪,也就是佛教界有名的三轉十二行法輪。佛初轉四聖諦以後,憍陳如證得阿羅漢果,是為比丘僧團第一人,於是三寶出現於世間。當 佛開始轉二轉、三轉四聖諦以後,其餘的四人都證得阿羅漢果。也就是說,佛初轉四聖諦時,主要是開示四聖諦的內容;二轉四聖諦,則勸勉大眾去修行;三轉四聖諦,於證得四聖諦以後應該要如實轉依。所以 佛進行四聖諦三轉十二行法輪,其實就是要對四聖諦加以釋義、勸修及證轉。因此 佛在阿含時說法十九年,敘述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及諸法等法,都是依他起而有的有生之法;既然是有生之法,未來必定會壞滅,所以是虛妄法,不是真實法。讓佛弟子們能夠勘破蘊處界及諸法等法虛妄,得以斷除煩惱的現行,也就是斷除了我見、我執、我所執的分段生死,得以證得初果,乃至於證得四果的阿羅漢。當聖弟子們證得四果的阿羅漢時,可以自己證明而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中阿含經》卷22)也就是聲聞人自己可以證明而宣稱他這一生已經是最後生了,本身有初禪以上的禪定來莊嚴,其所應修學的法已經究竟了,於捨壽後再也沒有後有身出現了,這是千真萬確的。

佛在初轉法輪阿含時所開示的法義來看,無不是在說蘊處界及諸法等法的虛妄,讓佛弟子們可以證得阿羅漢果,於捨壽時滅盡自己的蘊處界及諸法等法而入無餘涅槃。又,聖弟子們也聽聞 佛的開示,知道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所以因內、因外無恐怖而入無餘涅槃,獨處於極寂靜的境界中。從這裡可以了知: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還有一個無餘涅槃的本際存在。正如 佛在《雜阿含經》卷10的開示:【於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繫,長夜輪迴,不知苦之本際。】這說明了阿羅漢滅盡自己的蘊處界及諸法等法以後,還有一個苦之本際存在,顯然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由此可知:佛於初轉法輪阿含時,由於二乘人不需要實證苦之本際,所以隱說有一個苦之本際存在;也就是 佛觀察此界眾生的心性怯弱而心量小、願力小,畏懼久劫的生死苦,於是 佛用善巧方便的智慧力,特別從佛菩提道當中析出二乘解脫道的法,讓急於解脫三界生死的定性二乘人修學,最後得以證得阿羅漢果而入無餘涅槃。

接下來談第三點,佛二轉法輪般若時。當二乘人證得阿羅漢果可以解脫三界生死以後,佛觀察聖弟子證悟的因緣成熟了,不僅開始宣講般若經系,而且也旁開教外別傳的法,讓本質是菩薩而示現聲聞相的聖弟子們證悟而恢復菩薩的身分,以此來進修別相智。然而,別相智包括了非安立諦三品心的智慧,那就是第十住位滿心的內遣有情假緣智、第十行位滿心的內遣諸法假緣智,以及第十迴向位滿心的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正如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卷9的開示:【觀非安立諦,有三品心:一、內遣有情假緣智,能除軟品分別隨眠;二、內遣諸法假緣智,能除中品分別隨眠;三、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能除一切分別隨眠。】也就是說,菩薩證悟實相印以後,有了總相智,然後以總相智為基礎來修行,一直到第十迴向位滿心為止,來現觀蘊處界及諸法等法都是以實相印為依止,都是實相印的局部體性,與實相印非一非異,以此來圓滿別相智。這個別相智包括了三種智慧在內,那就是內遣有情假緣智、內遣諸法假緣智、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

待菩薩圓滿了別相智以後,如果這位菩薩已經證得阿羅漢果,則不需要進行安立諦的大乘四聖諦十六品心的觀行。如果這位菩薩還沒有證得阿羅漢果,則需要進行安立諦的大乘四聖諦十六品心的觀行,以此來斷除五上分結而成就阿羅漢果。隨後,這位菩薩在佛前發十大願,以及發願後的增上意樂清淨,也就是菩薩對於未來無窮無盡利樂有情的種種辛苦,譬如對於接受無窮無盡的人間生老病死苦等苦,生起了願意領受的意願,才能使他對十大願的意樂極為增上而為清淨無疑。此外,菩薩已成就阿羅漢果,有能力入無餘涅槃,可是菩薩依著所發的十大願及增上意樂清淨的功德而不願意入無餘涅槃,故意生起了一分思惑潤未來生——名為起惑潤生——才能轉入初地。由此可知,佛在二轉法輪般若時,為了讓聖弟子們成為菩薩,不僅宣說二轉法輪的般若經系,而且讓聖弟子們證悟實相印而恢復菩薩的身分;不僅如此,還讓菩薩們能夠圓滿別相智,乃至於願意發十大願及其增上意樂清淨。這都是 佛的善巧方便的智慧力,才能達到的。

接下來談第四點,佛三轉法輪的唯識種智時。當菩薩成為地上階位的菩薩時,已有初分的無生法忍智,因此對於實相印祂有什麼內涵、有什麼體性——譬如五法、三自性、七種性自性、七種第一義、二種無我等——佛很詳細地開示,讓菩薩們一一去親證,最後菩薩得以斷除分段生死的習氣種子隨眠,以及變易生死的隨眠,得以成就四智圓明的究竟佛,然後依著初地前所發的十大願,繼續利樂有情無有窮盡。從 佛三次轉法輪的過程來看,佛觀察娑婆世界的眾生需要三次轉法輪才能成就,所以先說蘊處界及諸法等法虛妄的阿含解脫道;待聖弟子們有能力解脫三界生死以後,則宣說二轉法輪的般若時,讓菩薩們不僅能夠證悟,而且讓菩薩們圓滿別相智,得以轉入地上菩薩階位;待菩薩轉入地上階位以後,佛則宣說三轉法輪的唯識種智,讓菩薩們一一去親證,最後圓滿佛道。所以說,佛三次轉法輪,是 佛有善巧方便的智慧力,施設二主要道,讓菩薩們可以圓滿證得,乃至於最後成就佛道;這不僅證成了二乘解脫道只是 佛的方便施設,而且也證成了 佛的本懷,是以唯一佛乘來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接下來談第二個重點,佛演說的第一義諦到底是什麼?這個第一義諦,是為所有的佛弟子們所應親證的目標,只要親證了,不僅入菩薩僧數中,而且菩薩悟後起修及恭讀經典的時候,就能漸漸通達 佛在經中所要表達的意旨是什麼。那麼什麼是第一義諦呢?那就是 佛在初轉法輪[阿含時]所開示的本際、如、我等名;在二轉法輪般若時所開示的無所住心、無所得心、非心心、不念心等名;在三轉法輪唯識種智時所開示的阿賴耶識、種子識、異熟識、無垢識等名。由此證明:實相印有多種名稱,都是指同一個心,只是在不同修行階位所施設不同的名相而已。這個實相印祂能藉緣出生了蘊處界及諸法等法,與蘊處界及諸法等法和合運作。因此定性二乘人只要觀察蘊處界及諸法等法虛妄,不再執以為實,就能斷結、證初果,乃至於證得四果。因此定性的二乘人只要把蘊處界及諸法等法滅盡,剩下的就是實相印獨處於極寂靜的境界中,再也沒有所謂的阿羅漢出現於世間了。

菩薩則不然,不會如二乘人以現觀蘊處界等法為標的,而是去尋找、去親證實相印,因為他知道實相印與虛妄的蘊處界及諸法等法和合運作。所以菩薩透過參禪的方式去尋找,於因緣成熟時,一念相應慧而親證了這個實相印。然後菩薩從親證實相印的立場,來觀待蘊處界及諸法等法都是虛妄的,唯有實相印才是真實的,於是發起了極少分的法身德、般若德及解脫德。所謂的法身德,是指菩薩親證實相印所發起的功德;所謂的般若德,是指菩薩親證實相印所發起的智慧功德;所謂的解脫德,是指菩薩斷結、證果所發起的解脫生死的功德。其中解脫德是三乘所共證,但是還有一些差異,解脫德的究竟地唯有佛地才能究竟證得;也就是佛分別斷除煩惱障現行、習氣種子隨眠,以及所知障的隨眠,二乘人只斷除了煩惱障的現行而已,顯然二乘人與佛地的解脫德有很大的差異。三乘所不共證的部分,那就是法身德及般若德。從這裡可以證明:一者,二乘人是不證實相印的,因為他們只要能夠斷結、證四果,於捨壽時願意自我消失、願意滅盡自己的蘊處界及諸法等法,就可以入無餘涅槃。所以說《六祖壇經》的惠能法師才會說:二乘人是用將滅止生的方法來斷結、證果、入無餘涅槃,不像菩薩是以親證實相印為標的,而且是永不入無餘涅槃,依著 佛所施設的菩薩五十二階位次第去修行,直到成佛為止。二者,佛斷盡所知障及煩惱障;二乘的阿羅漢僅斷除煩惱障的現行,不僅沒有斷除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隨眠,而且也沒有斷除所知障的隨眠,顯然二乘的解脫德並沒有究竟。所以說,佛可以是阿羅漢,阿羅漢不是佛。

綜合上面所說總結如下:佛觀察眾生的根性等方面來為眾生說法,由於娑婆世界的眾生不適合一開始宣說唯一佛乘,所以 佛才會將唯一佛乘的法,特別析出二乘解脫道的法,來教導二乘人斷結、證果、入無餘涅槃。待 佛的聖弟子們迴小向大,佛就為菩薩們開示二轉法輪的般若經系,以及三轉法輪的唯識種智經系,這就是要讓菩薩們未來都能夠成就佛道;所以說,佛誕生人間,觀察娑婆世界的眾生的根性等,分別說三乘法,這也是 佛的善巧方便的智慧力。佛唯一的希望,就是讓一切眾生都能夠成就佛道,未來都與祂一樣無有差別,表示 佛於法無有慳貪;也因為如此,佛弟子們應該努力去弘法度眾生,以此來報答佛恩。

說到這裡,時間已經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裡。敬請各位菩薩下次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