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020集
由 正倖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節目。今天我們要依聖 平實導師的《法華經講義》內容來說。
我們接續經文:【或見菩薩,觀諸法性,無有二相,猶如虛空。】(《妙法蓮華經》卷1)有的佛世界中又看見有菩薩,觀察諸法的法性,沒有二種相,只有一相,叫作如來藏相,名為實相一相。因為不管他是什麼樣的有情:鬼道眾生、畜生道、地獄道、天道、人道、修羅道都一樣,同樣都是如來藏相。這個總相,不論去到哪裡都一樣,在娑婆世界是如此,他方世界亦復如此,無有二相,都叫作如來藏相。如來藏有什麼相?虛空相。祂無形無色猶如虛空,卻可以出生一切色法與七識心。這表示那個佛世界具足三乘菩提,因為如果有大乘菩提就會有二乘菩提,只是有沒有把它分析出來為眾生說明而已。
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29說:【彼劫所有佛興世,六十千億那由他,最後佛號解脫光,次第我皆興供養。於彼最後如來所,獲得覺法清淨心,觀諸法性無有生,成就宿命除煩惱。】「觀諸法性無有生」就是證得如來藏以後,將諸法攝歸不生的如來藏以後,諸法的法性即是無生。
又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8說:【菩薩摩訶薩正念無障礙,觀察、分別三世諸法平等,猶如虛空,無有二相。如是觀者,智慧、方便無所罣礙。於一切法而不取相,一切諸法無自性,故於一切佛及諸佛法平等觀察,猶如虛空;是名菩薩摩訶薩方便修習清淨梵行。】這是說,三世諸法猶如虛空性的如來藏一樣無有二相,因為諸法從如來藏中出生,攝歸如來藏以後,就只有一個如來藏的法相。「一切諸法無自性故」,因為諸法的自性其實全都來自第八識心,並沒有自己恆住不滅的自性,所以說諸法無自性。要如此實證,才是真正的親證大乘佛法。
【又見佛子,心無所著,以此妙慧,求無上道。】(《妙法蓮華經》卷1)彌勒菩薩又說:又看見有的佛世界裡面還有一種佛弟子,心中沒有任何的執著,他們就以這樣的勝妙智慧來求無上道。這表示是已經證悟的菩薩們,悟後起修而在追求佛地的圓滿智慧。然而求證般若實相智慧時,往往就會有魔來擾亂,不但證悟前如此,乃至證悟後也會是如此,甚至二乘菩提的實證者也不例外。所以《雜阿含經》卷第39有記載說:【爾時,世尊為五百比丘說五受陰生滅之法。時,魔波旬作是念:「沙門瞿曇住王舍城多眾踐蹈曠野中,與五百比丘俱,乃至說五受陰是生滅法。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化作大牛往詣佛所,入彼五百缽間。」諸比丘即驅:「莫令壞缽。」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此非是牛,是魔波旬欲作嬈亂。」即說偈言:色受想行識,非我及我所;若知真實義,於彼無所著。……了達一切處,不住魔境界。】魔被看穿了,只好離開。
經文又說:【文殊師利!又有菩薩,佛滅度後,供養舍利。】(《妙法蓮華經》卷1)還有菩薩在 佛陀滅度以後,供養 佛陀的舍利。通常諸佛不會留下肉身舍利,通常都是以碎身舍利留下來;因為如果只有肉身舍利的話,因為不許切割,所以只能夠一處供養。如果是碎身舍利,那就可以在很多地方都有眾生可以供養,眾生想要修集福德就比較容易。所以成為碎身舍利以後,可以分到忉利天宮,可以分到龍王宮,可以分在人間。像 佛陀舍利,單是阿育王就建了八萬四千塔;其他還有極多舍利,由更多佛弟子供奉供養,利益了更多人。所以諸佛通常都用碎身舍利讓眾生種福田。
【又見佛子,造諸塔廟,無數恒沙,嚴飾國界,】也看見有的佛子,建造種種佛塔或者佛廟。現在廟都通稱道教的道場,變成道教專用了,因為後來佛教道場很多就改稱為寺或院。可是寺這個名稱本來是中國古時候的一個官衙,通常叫作寺。官方把寺捐出來給 玄奘菩薩翻譯經典,然後大家問說:「這是在哪裡翻譯的?」「在慈恩寺翻譯的。」於是佛教的道場就稱為寺了,大眾就開始轉變觀念說:寺就是佛教的道場,所以佛教不管什麼廟建起來以後都叫作寺。所以「寺」本來不是指佛教的道場,廟本來也不是專指道教的道場,但是現在已經成為一種約定俗成了:凡是寺就是佛教的道場,凡是廟就是道教的道場。可是塔與廟本來就是佛教道場,凡是教導眾生在宗教上活動的場所就是廟。塔與廟是有一點不同的,塔的範圍比較小,所占的地基比較小,但是比較高;廟是可供修行人居住的,地基大,但是沒有很高。塔與廟的差別就在這裡。
有許多的佛子建造了佛塔、建造了佛廟,用很多的材料去建造出來以後無量無數。如果是一個佛世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到底會有多少塔廟?如果是東方一萬八千佛世界,那當然是「無數恆沙」。並且都把整個諸佛的國土莊嚴得很勝妙,所以諸佛國土國界,都有佛子們建造了無數塔廟,又用各種裝飾莊嚴起來。
【寶塔高妙,五千由旬,縱廣正等,二千由旬。】東方一萬八千世界中有佛入涅槃後,佛弟子們建造塔廟供養舍利,或者建造寺院來弘揚佛法,可是他們建的寶塔非常高,有五千由旬。縱廣是一樣的,深度與寬度各有二千由旬。
【一一塔廟,各千幢幡,珠交露幔,寶鈴和鳴。】這些塔廟都裝飾了非常多的幢與幡。「幢」是好像雨傘一樣的,遮陽的莊嚴物;「幡」是一種長條形的,用布做的,上面寫著字,都是用來莊嚴佛教正法的。「珠交露幔」,「幔」就類似網子一般,但是網子有很多孔目,孔目四至都有繩索交叉綁住的地方,都用寶珠懸在那個地方,所以一張網上面就掛了很多的寶珠,像這樣很大的網子綁了很多的寶珠,蓋在寶塔上面。一張網子每一個孔目的四至,都懸掛著寶珠,用這樣繫著很多寶珠的網子,覆蓋在寶塔上面或者寺院上面,這叫作「珠交露幔」。「寶鈴和鳴」,是用銅或者某一種堅硬的物體去鑄造或製成鈴子,風一吹動,它就會響動,這叫「寶鈴和鳴」。
【諸天龍神、人及非人,香華伎樂,常以供養。】諸天龍神、人及非人,用香華以及歌舞音樂,常常用來供養諸佛的舍利塔,因為諸佛是三界中至高無上的解脫者及第一義諦的住持者。
彌勒菩薩又問說:【文殊師利!諸佛子等,為供舍利,嚴飾塔廟,國界自然,殊特妙好,如天樹王,其華開敷。】是說:「文殊師利啊!諸佛子等,」「等」就包括護法龍天等等,「人及非人為了供養佛的碎身舍利,所以莊嚴以及修飾這些塔廟。國界也就自然而然變成很特殊、很勝妙、很美好,猶如忉利天中的樹王一般,花朵綻放一樣的莊嚴。」
【佛放一光,我及眾會,見此國界,種種殊妙。諸佛神力、智慧希有,放一淨光,照無量國。】彌勒菩薩說:這些景象是因為 釋迦如來放光,所以我彌勒以及所有大眾與會者,都同時看見了這個國界中,這樣種種不一的殊勝微妙的境界。而諸佛的神力以及智慧是很稀有的,就這樣子放出一個光明來,這個清淨的光明照耀了無量無數的佛國。
【我等見此,得未曾有。佛子文殊!願決眾疑。四眾欣仰,瞻仁及我:世尊何故,放斯光明?】(《妙法蓮華經》卷1)這是說我們看見這樣的殊勝景象,這是過去追隨 釋迦世尊聞法這麼久以來,所不曾看見過的。佛子 文殊啊!希望您決斷大眾在這件事情上的疑惑。在會中的佛子四眾們都很歡欣地仰望著,都是正在看著您和我,冀望我們來為大眾說明:為什麼 世尊會放出這樣的光明來?諸佛放光都是為了利益眾生,比如說《方等般泥洹經》卷下所載:【佛爾時便於雙樹間更化作佛,往至先儒大泥犁放光明,其光遍照思想大獄中。佛爾時便說偈言:「是諸人已解脫,復數數有思想,用習起思想故,令其生於苦惱。於世間有得道,佛世尊放光明,其所說於正法,令滅盡諸苦惱,無所盡無所得,無有起亦無滅,其有知是法者,終不歸於惡道。】
經文又說:【佛子時答,決疑令喜:何所饒益,演斯光明?】(《妙法蓮華經》卷1)您是 佛的真子,應該要觀察何時正是回答的適當時間,來決斷大眾在這件事情上的疑惑,使大眾發起歡喜心:究竟 世尊是為了什麼樣的饒益,而演放出這樣的光明?
彌勒菩薩知道 世尊放光的緣由,但是不能自己站了出來就講。而且 彌勒菩薩也不是像 文殊菩薩能夠究竟了知這個因緣,因為 彌勒菩薩還曾經是 文殊菩薩的弟子;文殊是七佛之師,彌勒菩薩也曾追隨七佛修學。所以他對這一種景象一定有完整的印象,可是仍然必須要經由 文殊菩薩來說,最具有公信力。大眾也都知道,如果想要問,他們二位最有資格了,因為其中一位是被授記為即將再來人間下生成佛的下一尊佛。而《本生經》中 佛已經講過 文殊早就是成佛的人,只是為了因地曾發過的願,才來當 釋迦如來的旁侍。所以他一定是無所不知,問他絕對沒問題,所以大眾當然眼光都看向他們兩個人。
既然 彌勒菩薩問了,文殊菩薩當然是應該要說明。可是,到底即將要說的是什麼內涵?而諸佛將入滅前一定會演說的《法華經》,正是現在 釋迦牟尼佛即將要演述的經典。彌勒當然知道這樣的內涵,一定要讓 文殊菩薩來為大眾先作一個簡略的說明,否則恐怕很多人都沒有辦法接受,因此他就故意提出需要 文殊菩薩解答的內涵來請問。如果 彌勒菩薩有問的部分,文殊就不能不答,他回答時就有一個名義了。就好像說,你要出兵打人家,要有個名義、有個原因,總不能無緣無故就要打人家。
【佛坐道場,所得妙法,為欲說此?為當授記?】(《妙法蓮華經》卷1)同樣的道理,所以就要問,佛陀坐在道場——就是菩提樹下那個金剛座,成為 佛陀之後所得的妙法,是否就是今天 佛陀放光預告所要講的法呢?是不是要演說祂所悟的法呢?或者是 佛陀準備要為大眾授記而先放光?顯然 彌勒菩薩知道 世尊放出這種光明時是宣示將要講什麼法;所以他含蓄地點出《法華經》要講的最主要的內涵,但故意要請 文殊菩薩來說。
有的佛土,是以佛所放射出來的光明來做佛事。譬如《楞伽經》講的,當菩薩進入十地時會放射出光芒,從頂而出遍到諸佛國土,分別進入諸佛腳下,然後諸佛就策動各自國土中的九地以下菩薩,來看望這位剛入十地的菩薩。然後諸佛又放出光明,這個光明伴隨著種種光明;其中主要的光明是來到這十地菩薩的頭頂上灌進去,使他得到無量百千三昧,其餘的光明就各自向那些十方來的九地以下菩薩灌頂,也都各各獲得很多的三昧。所以諸佛放光都是為想要利樂眾生的緣故。
【示諸佛土,眾寶嚴淨,及見諸佛,此非小緣。文殊當知:四眾龍神,瞻察仁者,為說何等?】(《妙法蓮華經》卷1)彌勒菩薩接著說:世尊為大眾照耀出東方一萬八千個佛世界,把這一些佛世界的種種珍寶莊嚴清淨的境界顯示出來,也讓大眾可以看見諸佛,這一定不是小因緣。文殊菩薩您應當知道:四眾弟子以及天、龍、神等,大家都在瞻仰著,也在觀察仁者,您到底將會為大眾怎麼說明呢?這話一講,文殊當然不能推辭了,也許有人沒有想到真正能說明的人是 文殊。他把要問的內容明明白白點出來,文殊菩薩就不能顧左右而言他、答非所問,隨便講個別的東西來答,那就表示他不是真正的 文殊菩薩了,所以 彌勒菩薩問得好。彌勒菩薩講了這麼多的偈來提出請問,其實他還有別的用意。諸佛的弘化,以及所有那些佛世界裡面的菩薩們親隨佛學、努力修行菩薩道,不怕生死中的痛苦,一世又一世這樣努力,這一萬八千佛世界中的菩薩行道內容,其實就是在顯示 釋迦牟尼佛因地所曾經歷的一切過程。
東方一萬八千世界中,有剛剛在學的菩薩,是外門修學而不急著求開悟;也有已經悟了,也有悟後還在三賢位中的,也有入地的,乃至等覺菩薩,也有顯示諸佛正在入涅槃,這都在顯示:釋迦世尊所教導的菩薩們,同樣會完成這樣的過程。這也表示,菩薩們的一切行止,釋迦佛全都經歷過了。彌勒菩薩詳細地問這些話,言外之意就在顯示 釋迦世尊是這樣成佛的,所有菩薩們也都是要修完各種行門與層次的。是在教化那一些聲聞凡夫們,讓他們知道:成佛之道,不是只行一世的菩薩道就能成功的。
阿羅漢道修得快的人,是一世就可以完成,但是成佛之道,像這麼多的菩薩們,一萬八千世界中的菩薩們各個境界都不同,但都是努力在修行,然而他們全都是菩薩。那一些聲聞種姓中還沒有斷我見的人,他們如果有智慧聽到這裡,也親自看見這個景象,知道一萬八千佛世界中的菩薩們是那樣修行而有種種不同的境界,他們就應該知道,原來 釋迦佛在因地時也是經過這樣的全部過程,不是一世、二世就可以完成的,就應該對 釋迦世尊產生具足的信心才對。可是聲聞凡夫,他們就不會想到這一點。
由於時間的關係,這一集我們就談到這裡。
祝您色身康泰、道業增上!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