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行無常(二)

第113集
由 正翰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很高興又再次相見。歡迎您繼續收看正覺教團的弘法視頻「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燈下黑之琅琊閣」,主題是「諸行無常」。

琅琊閣部落格在2019年10月19日發表一篇〈《中論》的核心思想和解脫原理〉,其中談論到:【「諸行無常」的「行」,不是有些道場(如正覺同修會)界定的「行蘊」或是「無明緣行」的行。「諸行無常」的「行」是指有為法。「諸行」也就是指一切有為法。】(〈《中論》淺談(1):《中論》的核心思想和解脫原理〉,琅琊閣。)

就此虛妄想像之說詞,我們已在上一集中,從五陰之色陰行、受陰行、想陰行探討至行陰行中所含攝身行陰的部分;接下來,繼續來探討身行陰之口行陰的部分。口行陰之粗者,譬如大聲罵詈、大聲戲笑、歌唱吟詠等等,都屬於口行陰的粗者。口行陰之細者,譬如心中語言文字不斷,或者憂愁、或者思慮、或者以語言思惟法義等等,都屬於口行陰之細者,以其不形諸於外而言之。但不論是形諸於外,或不形諸於外,都是行陰,因為這已經是表義名言了。口行陰之更細者,譬如心中都無語言文字,亦不思慮、憂愁,但已對外境六塵了了分明,這就是口行陰的更細部分,因為這都已是顯境名言所攝了。口行陰之最細微者,譬如四空定中,特別是非想非非想定中,對自己是否存在也無所覺知的了知性仍然維持著,因為意識心有著極微細的了知性存在,這部分也屬於口行陰;因為尚有最微細的覺觀存在,仍屬於顯境名言所攝的境界,所以也是口行陰所攝。

意行陰,通常是包含了意根與意識的,不論是在阿含道或佛菩提道中,都是常常如此的。在阿含道中,常常把意根與意識合說為意,但有時意字是說意識,通常則是指意根;必須依照前後字義、名義、句義來作區別,不可一視同仁而全部看作是意根或是意識,否則往往會誤解經中的原意。

第五、識陰之行:這部分我們從三行中的意行陰來作說明,會有更好的詮釋。意行陰之粗者,如緣於五塵之意識而有所愛著,亦如緣於貪、瞋之意識,而與貪、瞋相應,屬於粗重行陰。譬如密宗的雙身法境界中,覺知心因為成就第四喜淫樂而起貪愛心,希望永住於遍身淫樂的最大樂受境界;或如即將成就第四喜最大樂受時,卻因為控制不當而漏洩,成為毀破密戒而對自己起瞋,或對「明妃、佛母」的配合不當而起瞋,都是與貪相應的意瞋行陰。又如緣於語言文字之意識,因為被無明籠罩,而堅持自己的錯悟是正確的證悟,故對宣揚正法之賢聖起瞋、誹謗等等,也都屬於意行陰的最粗重者。意行陰之細者,乃是離念靈知心,是緣於欲界定、未到地定、初禪等至位的離念靈知心;舉凡緣於六塵、四塵覺觀之意識心,都是意行陰的微細者。更細的意行陰是二禪、乃至無所有處定等至位中的意識心,都不觸五塵,但是卻仍有意識覺知心,對定境中的法塵覺知了然。意行陰之最細者,譬如凡夫緣於無想定境的意根,這時意識已經斷滅而不存在了,只剩下意根存在於無想定中;俱解脫聖者,擁有三界中最微細的意行,即是滅盡定中的意根,此時意識已經斷滅而不現前了,但是仍有意根存在,而此位中的意根,又滅除自身的受與想兩個心所,所以大異於凡夫所入的無想定,這就是三界中最微細的意行。

換句話說,只要尚有前七識心存在,那就是意行的境界;只要還有呼吸存在,那就是身行的境界;只要還有覺觀存在,那就是口行的境界。所以阿含道中說的滅除三行、成就涅槃解脫,就是滅除身行、口行、意行之後,五蘊、十八界都全部滅失了,即是成就無餘涅槃的修證,就是出離三界生死了。從此時起,窮盡最勝妙的天眼通,也都無法再看見他出現於三界中,因為他已經永滅蘊處界而不再受生了,已經永離分段生死了;這些運作都是行陰所攝行,亦是攝屬在三法印「諸行無常」的「行」之中。而這些法難道不屬於琅琊閣所說的「有為法」嗎?

就琅琊閣的妄論:【「諸行無常」的「行」,不是有些道場(如正覺同修會)界定的「行蘊」或是「無明緣行」的行。】(〈《中論》淺談(1):《中論》的核心思想和解脫原理〉,琅琊閣。)我們已談論完行蘊的部分,觀看本視頻的諸位大德學人,對於琅琊閣諸論主不按經論說法,恣意虛妄想像、解釋佛法的態度,應該可以清楚瞭解了吧!接下來,就再對「無明緣行」的「行」這個部分,來作剖析探討。在《雜阿含經》中卷12云:【緣無明行者,云何為行?行有三種,身行、口行、意行。】在這一段經文中說明:行是緣於無明而有,那什麼是行的內涵呢?就是指身、口、意三行。

這一個「行」,即是十二因緣法中無明緣行的行支;但這些行支,都是指身口意三行的有記業而言,屬於比較微細的行支;若不是有關善惡業的身口意行,而是無記性的業行,那就不攝屬在因緣法所說的行支之中,只能歸屬於五陰中的行陰了。一切善惡業的行,只有三種:身行、口行、意行;這三種有關善惡的行,都是五陰中的行陰。但是行陰卻包含無記性的身口意行,範圍比較廣泛,所以其中仍然有種種的差別,都須深入了知,以免未斷行陰而自以為已斷。

因緣法中的行支,屬於身口意善惡業行的部分,在經論中有如此的開示,《長阿含經》卷8:【眾生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誹謗賢聖,信邪倒見;身壞命終,墮三惡道。或有眾生身行善,口、意亦善,不謗賢聖,見正信行;身壞命終,生天、人中。】經文顯示:若是眾生身口意行不善之法,對賢者或聖人行有根、無根之誹謗,對偏邪顛倒的惡見生起信受;所以身壞命終之後,就會墮落於三惡道中。相反的,眾生在身口意的運行造作,若都是善良如法的,也都不誹謗賢者與聖人,知見純正而信受奉行;所以身壞命終以後,就會出生在人天善道之中。

隨著眾生所造的善惡業等不同行為,導致所往生的處所各各不同,這是指有記業的身行、口行、意行,不是無記業的身口意行。凡是有記業的身口意行,都會在捨報以後,隨著業種的大小與因緣而開始受報。若是無記業的身口意行,就不會影響正報;譬如個人的飲食謀生、技藝學習、睡眠休息、運動健身、行住坐臥、觀察諸事、呼吸、大小便利等等的事情,固然會影響到此世的健康及未來世的世智聰辯,但不會改變往生處所及受善惡業報的結果,所以是不會被異熟識的因果業行所記錄而改變受報環境的,這就是無記業種。凡是無記業行,都不屬於因緣法的行支所攝,但卻是五陰中的行陰所攝;而有記業行,才是因緣法的行支所攝。

上述所說的這些法,都是十二因緣法所攝的行支,亦是攝屬在三法印「諸行無常」的「行」之中。而這一些法,難道不屬於琅琊閣所說的「有為法」嗎?其實這一些勝妙法,琅琊閣諸君根本不懂,也從未聽聞思惟過,只是為了反對正覺所弘之正法,就捏造、曲解 佛之至教量,或諸菩薩依於現觀所說的聖教量;如此行事,不僅耽誤此世修道之進程,亦會在未來多世多劫產生障道之業,應戒慎恐懼才是。但為了利益更多學人及挽救琅琊閣諸君,應該為其深入淺出、廣加鋪陳勝妙之法,使之信受而願意懺悔滅罪,那將是佛菩薩最樂見之事了。

好,今天的節目,就先到此告一段落。

阿彌陀佛!


點擊數: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