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行無常(三)

第114集
由正翰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繼續收看正覺教團弘法視頻「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燈下黑之琅琊閣」,主題是「諸行無常」。

琅琊閣部落格在2019年10月19日發表了一篇〈《中論》的核心思想和解脫原理〉,談論到:【佛法中任何法義體系,不管小乘大乘、阿含、中觀、還是唯識、其立論必需與「三法印」——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涅槃寂靜——相符,……。】文中談及:【「諸行無常」的「行」,不是有些道場(如正覺同修會)界定的「行蘊」或是「無明緣行」的行。「諸行無常」的「行」是指有為法。「諸行」也就是指一切有為法。】(〈《中論》淺談(1):《中論》的核心思想和解脫原理〉,琅琊閣。)

對此種說詞,我們在上兩集中已多方面加以評論破斥。而鋪展三法印「諸行無常」之「行」的內涵至此,更應該將正確而更深奧、深入的三行法義顯示開來,以利增長廣大學人、佛子的正知見。在《雜阿含經》卷21中,有一段質多羅長者拜訪尊者伽摩比丘請法的問答:【「云何身行?云何口行?云何意行?」答言:「長者!出息入息名為身行,有覺有觀名為口行,想、思名為意行。」】伽摩比丘為質多羅長者說明,什麼是身行、口行、意行:鼻中呼氣及吸氣名為身行,有覺有觀稱為口行,想(了知)與思量名為意行。

後面經文,質多羅長者再次請法:【復問:「何故出息入息名為身行?有覺有觀名為口行?想、思名為意行?」答:「長者!出息入息是身法,依於身,屬於身,依身轉,是故出息入息名為身行。有覺有觀故則口語,是故有覺有觀是口行。想、思是意行,依於心,屬於心,依心轉,是故想、思是意行。」】我們語譯一下,質多羅長者問言:「什麼緣故而說呼吸名為身行呢?」答覆說:「氣息的出入是身體的行為,依於色身而有呼吸,屬於色身的呼吸,必須依於色身才能運轉,由這一個緣故而說出、入息名為身行。」那又為什麼說:「有覺有觀名為口行?」伽摩比丘答覆說:「眾生因為有覺有觀的緣故才會開口言語,由這一個緣故而說有覺有觀就是口行。」再問:「為何又說想(也就是了知)與思量名為意行?」答覆說:「想(了知)與思量(也就是決定、作主)都是意的行為,了知與思量性都是依於意根與意識心,是屬於意根與意識心的功能,也是依於意根與意識心而運轉的,由這一個緣故而說想(也就是了知)及思量的功能都是意根與意識心的運作行為。」

接下來,經文這樣說:【復問:「尊者!覺觀已,發口語,是覺觀名為口行。想、思是心數法,依於心,屬於心想轉,是故想、思名為意行。」】(《雜阿含經》卷21)質多羅長者又問:「尊者!覺察及觀照以後,心中發行出來就成為口中的言語,這一個覺察及觀照就名為口行。想與思量是意根與意識的心所有法,依附於意根與意識心,屬於意根與意識心所有法的運作,所以想與思量名為意行。」

從經文的開示,我們已經可以很深入、而且確實了知身口意行的深奧內涵。但質多羅長者還是不放過,繼續請示口行與修證俱解脫的關係:【復問:「尊者!云何入滅正受?」答言:「長者!入滅正受,不言『我入滅正受,我當入滅正受。』然先作如是漸息方便,如先方便,向入正受。」】質多羅長者再問:「尊者!如何是進入滅盡定?」伽摩比丘答覆說:「長者!進入滅盡定時,心中不會生起念頭:『我已進入滅盡定,我正在進入滅盡定。』但是要先作漸漸息滅身口意三行的種種方便,如同先前所作的種種方便,然後才能趣向進入正受境界中。」

接著又問:【復問:「尊者!入滅正受時,先滅何法?為身行?為口行?為意行耶?」答言:「長者!入滅正受者,先滅口行,次身行,次意行。」】質多羅長者再度的追問:「尊者!進入滅盡定領受正定,應該要先滅除哪一個法呢?是先滅除身行、口行或是意行呢?」伽摩比丘答覆說:「長者!進入滅盡定正受時,要先滅除口行,然後滅除身行,最後是滅除意行。」這一段經文是告訴我們,身口意三行與俱解脫修證的關聯。由於覺觀是口行所攝的緣故,俱解脫阿羅漢入滅盡定時,應先滅口行,次滅身行,最後滅意行。

一般學佛人,因對四阿含諸經中的道理無所了知,所以認為滅除口行,就是口不言語或心中不起語言文字,即是口行滅;但口行不是單指口中或是心中的語言文字,還有涉及覺觀的部分,因為先有覺觀以後,才有語言文字出現,而當意識心存在時必有覺觀。所以禪定修行者,常常住在離念靈知的靜坐境界中,往往誤以為是沒有口行的境界,這也是錯誤的認知。覺觀就是口行:當學人修定之前,常常與人言語閒聊,這一些閒聊的口行,都是因為先有覺觀,而覺觀即是顯境名言;然後再生起了表達心中意思的念頭,才會口出音聲、發而為語,成為表義名言。

可是當學人開始學佛,而正在修定之時,往往心中難免語言妄想不斷;這些語言妄想,都是由於有覺有觀而導致的。假使對於外境五塵沒有了知的欲望,心中也沒有什麼煩惱,五塵覺觀就會滅除而進入二禪等至位中,連心中都不會有語言文字的出現,何況會有口中的語言出現?所以說覺觀就是口行。當心中自言自語時,就是口行的一種;而這一種口行,都是由於有覺有觀而出生的,所以有覺有觀時,縱使沒有語言出現在覺知心中,就已經是口行不斷的境界了。口行先滅後,再滅身行的運作,一般學佛人所認知的身行,都只是指色身的轉動,不曾涉及色身的呼吸,但色身的呼吸及脈搏仍然都是身行;滅除身行的境界,是在進入第四禪,或在四禪前的未到地定深定中才會滅除的。而證得四禪以後,才能證得的無想定更是如此,身行滅後,再滅意行。

而一般學佛人所認為的意行,是指意識覺知心不斷地觀察、思量、判斷,什麼事正不正確,什麼事該不該作等等;而不是指意識心繼續存在著的了知性,乃至意識現行的本身,其實就是意行。但是眾生都不曾了知這一個義理,總是誤認為意識心中沒有語言分析判斷、或是不對諸法作思惟抉擇的時候,就是沒有了意行。可是當意識覺知心存在之際,縱使沒有語言,而住在四禪八定中,或是禪定的等至位中,不觸外五塵,也還是保持著覺知心的了知性;這一個了知定境的了知性正是意行,都是意識心對一念不生境界的意行,否則是無法住在四禪、四空定中的。其實這是意識心刻意保持在定境中,制心一處而不動,仍然是意識心的運作行為;所以有意識心存在,就是意行。

若想證得無想定,或是滅盡定,就必須滅除意識心,使祂不現起而沒有了心行,否則是證不了無想定與滅盡定的。無想定是在息脈俱斷而證得第四禪,並且對四禪境界的入出定,都已經很嫻熟了,才能進一步滅掉意識覺知心,那才是真正的無想定。無想定中滅除了意識心行,是因為意識覺知心已經滅除不存在了,這與滅盡定中的境界有所不同:差異在於無想定中,意根末那識的五遍行心所法全部具足無缺;而滅盡定中,則斷除了受、想心所,只剩下觸、作意、思三心所存在。並且此二種定,同時也已滅除了口行,因為無想定及滅盡定中,沒有任何的覺觀;不止是沒有五塵覺觀而已,連定中的自我覺觀也滅除了,因為無想定及滅盡定中,是沒有意識覺知心存在的。

只要還有身行、口行、意行,不論這三行已經多麼微細,都仍然不離解脫道的行陰。因此十二因緣法中的行,與解脫道中求入滅盡定所講的行,其中分際應該有所了知。但是因緣法中的行,講的一定是會與未來世異熟果報有關的身口意行,有善惡業、因緣果報存在,都屬於五趣人天果報的行為,那是會導致來世受生的正報變化。而解脫道中講的行,卻與因緣法的行有所不同,這種行無關善惡業,也包含了無記業;但凡色身的功能、覺觀的功能,意識覺知心存在的當下,都是屬於解脫道所攝的身行、口行、意行。

今天的節目,就先到此告一段落。

阿彌陀佛!


點擊數: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