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102集
由 正潔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
延續上一集,我們再來唸一下張志成、琅琊閣邪見一族誹謗的文章當中,是怎麼來說這個阿賴耶識:如果您執著祂是存在的,那就是一種自性見,乃至說阿賴耶識,祂是念念生滅,祂沒有恆常不變的自性。琅琊閣說:正覺講堂認為阿賴耶識是實有恆常的不變的「自性」,是無餘涅槃的「本際」,這違背了中觀的「勝義」還有唯識的「勝義勝義」。【因為阿賴耶識是念念生滅的現象,如同六識一樣有「自體」的存在,但是沒有恆常不變的自性】最後,正覺同修會蕭平實導師完全混淆「有」與「無」的界定。中觀與唯識,即使是對無為法「真如」的界定,從最高勝義諦來說,都是非有非無,不可執為「實有」。(〈正覺同修會的名相錯解:從《百法明門論》看阿賴耶識與真如的區別〉,琅琊閣。)
因為阿賴耶識是念念生滅的部分,我們在前一單元已經破斥過了,我們這裡只針對他誹謗說「阿賴耶識沒有恆常不變的自性」,換句話說,祂不是不生不滅法。因為只有不生不滅法,才能夠出生生滅法,才能夠有這個自身的功能體性永遠存在;那換句話說,他當然不敢謗如來藏這個真如心是生滅法,可是他卻誹謗阿賴耶識是念念生滅的。因為很清楚的,他對於何謂種子第八識、何謂現行第八識,這樣的受熏持種「種子第八識」,不在時間、空間,是不生不滅法的部分,還有根身器「現行第八識」,純淨無漏,唯有佛才能如實見的部分;他對這兩個名相:現行第八識、種子第八識,而成為《成唯識論》所說的恆與轉,他是完全無所了知的。
連這麼簡單的論文、這麼簡單的論義,都沒有辦法理解,而卻要來誹謗阿賴耶識,乃至誹謗 平實導師所說諸法有所錯誤;乃至誹謗證得初禪,已經遠離欲界五蓋(財色名食睡這樣子五蓋)的 平實導師,說他還會去貪愛、去私吞正智出版社區區的那些稿費;而明明那些稿費每一年數萬塊,平實導師清楚的都有收據,而呈貼在講堂的公告欄,都是把它捐了出去;這樣的辛苦寫書,還要被這一些愚癡退轉的弟子謗法、謗師,乃至還謗佛、謗經。因為誹謗阿賴耶識,就是誹謗大乘法,因為他們還誹謗了《梵網經》是偽經;還誹謗了說吃素是梁武帝以後,來中土以後才有,可是《楞嚴經》、《楞伽經》都清楚地告訴我們:一切三淨肉、五淨肉,都是佛神力化生。佛世的時候,佛不吃肉,也不允許一切弟子吃肉。
好,像這樣子誹謗三寶的人,他又說了這個阿賴耶識是有自性,說阿賴耶識有自性,這是一種自性見。可是我們看一下底下的經論,是如何來破斥他們這樣子的邪見。《大乘入楞伽經》卷1:【大慧!有七種自性,所謂集自性、性自性、相自性、大種自性、因自性、緣自性、成自性。】這裡《入楞伽經》經文裡面的自性,當祂還沒發為現行,指的當然都是這個阿賴耶識——這個如來藏識海、這個種子第八識——祂的功能的部分。這些功能的部分,包括能夠受熏持種,包括有意識種子、有眼識種子、有種種十八界的種子,這些種子祂是永遠不可能被消滅的;因為祂無始本自存在,祂跟這個無漏心的無漏無為性,還有祂的無漏有為性,雖然還沒發為現象界的現行,可是祂是必定具足「空性」與「有性」。要不然這個無為自在心、這個藏識海,不就如同《百法論》裡面的真如無為一樣嗎?它沒有功能、沒有作用,它還要靠其他的識、法來顯現;這樣沒有功能,還要靠其他法才能顯現的無為法,它有什麼意義呢?有什麼稀奇呢?能夠成為成佛的根本嗎?真如無為能夠受熏持種嗎?能夠擁有一切生滅法、一切有為法沒有擁有的這樣子的功能嗎?這很清楚的,這些琅琊閣他們的顛倒,實在是令人搖頭!
我們再來舉《六祖壇經》,六祖開悟之後,他說了(我們之前也講過好多次了):【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他又說:【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含藏識當然就是阿賴耶識,這是基本的佛學知見。【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菩薩看一下《壇經》這裡的「自性」,他開悟而說的,還有這裡說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還有把祂跟《大乘入楞伽經》七種性自性(七種自性),把祂對照起來。請問一下,到底是誰在謗經、是誰在謗法?阿賴耶識是念念生滅嗎?阿賴耶識沒有自性嗎?你張志成、琅琊閣邪見如果對,那佛就錯了,《楞伽經》就錯了,六祖就錯了;一切禪宗祖師,不只六祖,從達摩乃至後面的一花開五葉的馬祖,種種的溈仰宗的祖師,一切這些證悟祖師全部錯誤,而你張志成、你琅琊閣、你張琅邪見一族卻是正確?只要稍微有智慧、有眼力的菩薩,懂得中文的菩薩,就知道到底是誰不識中文而亂解經意、亂解論義。
好,這個自性的部分,我們再來舉用這個《大乘入楞伽經》的經文,順便來講說、來證明阿賴耶識確實就是無始本住之法,祂是有不生不滅的體性的部分,就是受熏持種,就是圓成實性心的部分,就是如來藏識海,不在時間、空間的部分。好,《大乘入楞伽經》卷7:【緣於本住法,我及諸如來,於三千經中,廣說涅槃法。欲界及無色,不於彼成佛;色界究竟天,離欲得菩提。】後面這四句其實是故意唸出來的,是順便提醒菩薩們:一切眾生、一切有情成佛的時候,換句話說,成就自受用身、四智圓明,受用四智圓明的自受用身的時候;有出生之時,卻永遠沒有消滅的自受用身,不是不生不滅的自性身;第一次成佛必定是在色究竟天,而且是必定離欲而得菩提。這裡要破斥的是藏密無上瑜伽,被印順說為:「然以性交為成佛之妙方便,則唯密乘有之。」(《印度之佛教》卷17)無上瑜伽這種欲界男女兩根相交之法,何來成佛之術?它完全違背《大乘入楞伽經》這裡卷7所說。
好,我們回到前面四句:「緣於本住法,我及諸如來,於三千經中,廣說涅槃法。」稍微補充一點,菩薩馬上就知道了。這裡就是說:先知本住,然後知涅槃。先知道這個本住法,依這個本住法,也就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所說的:「眾生本有菩提種,悉在賴耶藏識中。」(《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3)除了《楞伽經》之外,除了其他的諸經之外,這個《華嚴經》之外,這個《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清楚地告訴我們:這個阿賴耶識也能夠受熏持種,因為「眾生本有菩提種,悉在賴耶藏識中」。這個菩提種既然說是本有,請問它是什麼時候有?我們當然知道叫作無始本有。請問無始本有是多久以前?無量無量劫以前嗎?不對,無量無量劫以前還在時間當中。難道是10的一千萬次方、10的無量次方嗎?不對,這還是數目之法,還是在時間、還在數量之中。無始菩提種——無始本有的菩提種,既然講「無始」,它就是不在時間、空間、數目、次第當中。既然這個菩提種,它是無始本有,所謂眾生本有菩提種,那請問一下,能夠含藏、能夠攝持這個無始本有菩提種的阿賴耶識,能夠不是無始本有、本自不生、永遠不滅嗎?這裡《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也狠狠地教訓了張琅邪見一族,誹謗「阿賴耶識純粹是念念生滅的有為法」這一個錯誤的知見。
好,在同一部《大乘入楞伽經》卷7底下還有一些論文,可以來印證所謂的大乘空宗、有宗。所謂的把中觀、把唯識對立起來,而去說中觀所說的般若、所說的中道,跟三轉法輪唯識所說的阿賴耶識,它是兩個不同的說法、不同的法義,是沒有辦法融合在一起的;如果能融合在一起,怎麼會講大乘空宗、大乘有宗呢?應該都是空有不二啊!沒有錯,真實就是空有不二。因為三轉法輪本來都是依於如來藏,能夠出生依他起性,依他起性當中的六七因中轉出生這樣子的遍計執性,而能夠使法界一切有情都是依於這個如來藏第八識,才有能夠出生、存在的道理。
我們來看一下,《大乘入楞伽經》卷7:【業住阿賴耶,離有無過失。】這兩句話就告訴我們了,對應於剛剛所說的「眾生本有菩提種,悉在賴耶藏識中」。那這裡的《大乘入楞伽經》又說了,「業住阿賴耶」——本住於阿賴耶識當中,藏於阿賴耶識中;這個本有的菩提種,乃至其他無量無邊的種子,這些業種也好、這些其他的種子也好,住於阿賴耶,祂是「離有無過失」。請問一下,「離有無過失」,離有離無是不是又是離一離異、離生離滅?換句話說,非有非無,不是有,也不是無。「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思、不可議,這裡的離有無過失,是不是就是八不中道?因為不生不滅法,必定具足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而生滅法,「生、滅」相揉在一起而說,它必定有四種行相:所謂的生、住、異、滅。生滅法必定有「生」,還有最後那個生住異滅的「滅」;生滅法必定有生住異滅的「住」——空間上的住,我們說它是有來有去;時間上的住,我們說它是有常有斷,譬如說,意識會有斷滅的時候,也有生起的時候;那生住異滅這個「異」,很清楚的,生滅法一定是有一有異;而這樣的生滅法,必定是指生滅現象界這樣的現行法。而不生不滅法這一個阿賴耶識,特別是指祂這個受熏持種「種子第八識」,不在時間、空間當中的部分,祂當然是八不中道心。
這不是我們這裡依於這兩句來作一個演繹而已,我們再看一下同樣的經文底下,佛是怎麼說的?《大乘入楞伽經》卷7:【以覺了惟心,捨離於外法;亦離妄分別,此行契中道。惟心無有境,無境心不生;我及諸如來,說此為中道。】經文應該還蠻簡單的。換句話說,唯識就是中道,唯識就是中觀,因為所謂的中觀,就是要觀察中道。那觀察中道的《大般若經》、《金剛經》、《六祖壇經》,清楚也都告訴我們這一個真實心、這個中道心、這個涅槃心,這個受熏持種根身器的阿賴耶識,確實就是一切諸法之所依。
而在最後我們再引用《成唯識論》卷3一段,來破斥這個張志成、琅琊閣誹謗阿賴耶識祂是念念生滅、祂沒有自性、祂是有為法、祂是生滅法、祂不是圓成實性。好,我們唸一下這個《成唯識論》卷3的論文:【「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此第八識自性微細,故以作用而顯示之。】《成唯識論》裡面講到此第八識自性微細。【頌中初半,顯第八識為因緣用,後半顯與流轉還滅作依持用。】界是因義,無始時來界的界,【界是因義,即種子識;無始時來,展轉相續親生諸法,故名為因。】種子識,就是我們剛剛講受熏持種的部分——第八阿賴耶識,這個第八種子識的部分,祂無始時來,祂受熏持種,祂是無始時來就有「界」——祂的功能;祂能夠直接、間接、展轉出生一切現象界的依他起生滅法,乃至生滅法當中現行第六、第七識,又相應我執、法執的種子。這些心所有法、煩惱障種子,一定會馬上——不是萬分之一、千分之一的剎那,是馬上現行——而讓眾生馬上落入人我執、法我執,而執著人、我、眾生、壽者相。這在上個單元,我們說睜開眼睛,閉起來睜開眼睛的時候一看,你馬上就落入這個生滅時間、空間、數目、次第相、語言文字相,已經作了證明,我們這裡不多說。
好,我們再唸下去:【依是緣義,即執持識;無始時來與一切法等為依止,故名為緣。謂能執持諸種子故,(與現行法,這裡的現行法當然指的就是五陰、十二處、十八界,嚴格講可以包括依他起跟遍計執,這個生滅法與生滅相法)與現行法為所依故,即變為彼,及為彼依。變為彼者,(謂變為器,就是器世間)謂變為器及有根身,為彼依者,謂與轉識作所依止。以能執受五色根故,眼等五識依之而轉。又與末那為依止故,第六意識依之而轉。末那、意識,轉識攝故,如眼等識依俱有根;第八理應是識性故,亦以第七為俱有依,是謂此識為因緣用。】底下論文太長,我們就直接跳到重點:【又此頌中,初句(就是第一句「無始時來界」)顯示此識自性無始恒有;】清楚的告訴你:自性無始恆有。無始恆有的自性,當然就是不生,而且也永遠不滅。「恆有」當然就是永遠都有,永不可能喪失、失去。【後三顯與雜染清淨二法總別,為所依止。】也就是後面三句:【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這後面三句,顯示是用來與三種自性為所依止。
這三種自性,就是我們剛剛依於大海而所說的譬喻。這裡論文說:【謂依他起、遍計所執、圓成實性,如次應知。今此頌中諸所說義,離第八識皆不得有。】這個論文並不太難,我們簡單就簡擇出來。「自性」,這個第八識自性無始恆有,而且依於這個「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這後面三句顯示了阿賴耶識,因為這論文說了,剛剛「諸所說義,離第八識都不得有」,都不可能存在,而它又說了後面的這個「一切法等依」;然後能夠「出生諸趣」,還有「涅槃可以證得」。這個相應雜染的跟清淨的四聖諦的這些法,它後面三句分別對應「依他起、遍計所執」,特別是最後一句「圓成實性」,那很清楚了,「圓成實性」離開第八識皆不得有。而琅琊閣、張志成他卻誹謗阿賴耶識不僅沒有功能、沒有自性,因為有功能、有自性之法,必定是不生不滅法。
生滅現象界,我們方便講這個七轉識,這個意識有了別法塵啦,眼識有了別色塵的功能,這個種種它都是方便而說。因為這一些生滅法,都是本無自性之法,祂的自性是屬於如來藏的自性,而不屬於這個現行生滅法意識所擁有。這也是為什麼在《中論》當中,我們會說:【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中論》卷1)那我們也可以方便舉說,這個「藏識海」圓成實性心,剛剛說過了,海浪還在現行第八識的部分(非善非惡的部分),唯有已經完全斷盡了遍計執「我執、法執」生滅浪相,不管是五取陰浪相或是五陰區宇這個浪相,唯有諸佛如來,而不是其他還沒有斷盡這一個遍計執相的一切有情所能夠了知。
這是生滅法,我們說它是「浪」——海浪,在生滅海浪當中,依於現行第六識、第七識,祂有我執、法執,馬上落入遍計執相。這一個生滅海浪,我們說它一樣是海水,它一樣如同本體一樣,是水性、是濕性,是真如性,也可以方便講是生滅現象中所顯示的圓成實性,要方便把祂講成是意識可以相應的一種「四所顯示故」的真如無為,當然是也是可以。好,這樣子的藏識海本體,祂是圓成實性心,講圓成實性心比較好,因為祂不是依他起性法所顯示的真如無為這個所顯法。那藏識海是圓成實性心,海浪是依他起性法,遍計執相是生滅海浪相——是生滅相,生滅的浪相祂是遍計執性;那很清楚的,這樣就具足第八識而來演說這一個三自性,也符合這一個《成唯識論》這裡所說的今此頌中,「後三顯與三種自性為所依止」,謂依他起、遍計執、圓成實,而這三自性離第八識皆不得有。
我們可以把《楞伽經》這樣的一個海的譬喻,跟剛剛的「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再把它合起來。這裡的諸法指的(其實嚴格講)是生滅法、生滅相揉在一起的,換句話說,是偏向於遍計執性的生滅相、遍計執相法。龍樹引用(其實大乘經典早就講過這一個)「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的,就如同其他的經論早就講過不一不異、不來不去這個八不中道了。譬如說《梵網經》,譬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譬如這一個《般若理趣經》種種,其實都講過的,不待只是初地菩薩的 龍樹,在這個《中論》才由他首先提起。這裡不是貶低 龍樹菩薩,而是不允許一些愚癡人,不知道三自性本來都是依於這個如來藏、這個中道心、這個第八識而施設,而硬要把這個般若中觀、把這個唯識如來藏分成兩個法,而硬要割裂這個 文殊、龍樹、這個無著、彌勒分別屬於大乘空宗、有宗;而不瞭解空性、有性本來都是源於這個中道心而說,空性、有性都具足了,才是真實的不生不滅法,所謂的受熏持種根身器,所謂的恆與轉。
好,那依於剛剛的三自性,我們可以方便多演說一點,讓菩薩們可以瞭解這個三自性、三無性的關係。依於生滅法、生滅相揉在一起,依他起性法還有遍計執相生滅相揉在一起,而有這個《中論》所說的「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換句話說,這個依他起法,更不用提遍計執性法,它都是無自性之法;因為在現行界當中的現行法,不管就依他起,或是說依他起、遍計執揉在一起的五陰來講,這些法都是生生滅滅,都是有為之法。有為之法、生生滅滅之法,尚且不從前一刻、前一剎那到下一剎那,它如何能夠有任何攝屬於它自身存在的功能體性呢?本身是生滅法,這個生生滅滅法怎麼可能還能夠具足體性呢?自己都站不起來,剎那剎那生滅,何來能夠有攝屬於它的常恆不變的自性呢?
好,那大海,依於這個大海而出生的這個依他起性法,乃至所謂的這個不生不滅法出生了生滅法與這個生滅相,把後面兩者依他起、遍計執揉在一起,而來說《中論》所說的「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因為你如果在海浪——這個十八界海浪,你要找它出生的原因,那一定只有兩種:有原因、沒有原因。有原因只有三種:就是自己出生自己——自生;或是其他的法,十八界當中其他的法來出生自己——就是他生;第三種就是自、他和合——共生;可是不可能自生、他生、共生。不可能自生的原因很簡單,這些諸法只不過是現行之法;已經現行的意識,怎麼又再出生自己這現行意識呢?那不就有兩個了嗎?那他生、共生,我們就不說了。
好,既然說出生的原因只有兩種,一種是有因而生,就是剛剛講的自生、他生、共生;另外一個,就是無因而生。可是 龍樹菩薩也說不可能無因而生啊!是啊,如果無因而生的話,諸法可以無因而生,這個現行法、蘊處界法可以無因而生的話,那請問阿羅漢無餘涅槃之後,是不是又會無因而又墮落到這個三界六道了?說不通嘛!問題是,你要在生滅現象界,如果你不承認生滅海浪背後有一個不生不滅法「大海本體」,為出生這些諸法的原因,那請問你一下,諸法出生的原因——諸生滅法、現行法出生的原因,既然只有有因、無因,只有自生、他生、共生、還有無因生,問題是所有的這四種生(這個所謂的四生偈當中的四種生)都破斥無遺。
依於這個邏輯,依一個簡單的道理,您也可以體會到這是如實的。那請問一下,這代表什麼?很簡單,你在海浪看不到海浪出生的原因,因為這生滅法背後,必定有一個能夠受熏持種、還有能夠出生萬法這個根身器;或是所謂的「如來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這樣的真如心、中道心,或說是如來藏,或說是如來藏識,或說是含藏識,或是說阿賴耶識,或是說一切種子識;或是說是所知依,就是一切所知境、一切生滅法,它出生之所依,亦即是法身。從以上的說明,你也可以知道,三自性與這個四生偈的關係,雖然時間有一點點延長,無妨再把三自性跟三無性再順便地解說一下。
琅琊閣誹謗說這個三無性才是真實,問題來了,不證三自性之人,哪來的三無性可證?平實導師也清楚說過了,三無性是這個八地菩薩才能夠親證的。這個三無性是什麼呢?依於這個三自性當中的遍計執性,我們說它可以說就是生滅相,這個生滅相的生起,當然是本無自性,生滅相無自性,當然就是相無自性,它是對應這個遍計執性。再來講這一個海浪,這個依他起性法,我們剛剛講過了「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這些「海浪」——這一些依他起性法,它的出生,是在這個海浪本身當中找不到原因的。所以我們說依他起性法,這些生滅法、這些生滅浪,我們說它反過來就是什麼?生無自性性。
再來說到不在時間、空間當中常住的這個藏識海,這個超時空、這個如來藏受熏持種的部分,這一個涅槃界的部分,那您叫祂如來藏,您說祂是涅槃,您稱祂是中道,這些都是因為語言文字而施設。真正的如來藏,不叫如來藏;真正的第八識,祂也不叫第八識,祂所出生的蘊處界,尚且是現象界當中的離言法性,這一個自在無為心,怎麼可能語言文字可以去命名到祂呢?說祂是第八、說祂是如來藏,那已經是所謂的以言說之極,強說之而已。
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就先演說到這裡。
好,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