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集
由 正潔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針對張志成、琅琊閣這個邪見一族,對於正覺講堂所講授的如來藏正法所作的一些誹謗,我們要來作一些回應。

我們先來唸一下他們這些謗文的標題與內文。〈正覺同修會的名相錯解:從《百法明門論》看阿賴耶識與真如的區別〉:【唯識學對有為法與無為法的分類,人所共知,《百法明門論》沒有特別贅述,但是窺基在《大乘百法明門論解》點明:「言無為法者,即不生不滅、無去無來、非彼非此、絕得絕失,簡異有為,無造作故(請注意這裡的無造作故),名曰無為也。」「言所顯示者,此第五無為之法,乃有六種,謂此無為體性甚深,若不約事以明,無由彰顯故。藉前四斷染成淨之所顯示(請注意這這一點、這一句),前四有為,此即無為,先有後無,所以最後明也。」】那琅琊閣又說:【阿賴耶識是八識之一,屬於心法,當然是有為法。真如屬於無為法。所謂「四所顯示故」,是說第五位的無為法,是在前四位的有為法上轉染成淨顯示出來。】

我們要針對琅琊閣前面的這個論文,針對它的兩點:第一個,這個《百法明門論》當中的真如無為,很清楚的是所謂的無造作故;換句話說,它是沒有功能的。第二點,它這一個真如無為,是依於心王、心所有法、色法,還有心不相應行,就是五位百法的前四位而才能夠成就的所謂的「四所顯示故」。那我們之前曾經引用一個手勢,作了一個簡單的演示,讓菩薩們方便能夠理解。我們之前曾經說過,就好像:一切最勝故——心王,與此相應故——心所有法,二所現影故,這一個影像色;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三位差別故,然後才四所顯示故。換句話說,有前面的心王、心所有法、色法,還有心不相應行,才有第五位的,可能是指真如無為,四方形的虛空想受滅無為,可能是菱形的或是三角形的不動無為,種種的這一個六種無為法,都是四所顯示故。

那講到這裡,菩薩們就很清楚地知道:這樣子的無為法,必須依於前面的所謂的心王、心所,還有這個影像色——色法,還有完全是遍計執相應的這些心不相應行,所謂的時間、空間、數目、次第,文身、名身、句身這些得失之法;要依於五位百法的前四法,第五位的六種無為,包括真如無為,才能依之而顯示。很清楚的藉由剛剛這樣子的手勢的演示,還有剛剛這樣的解說,為什麼 平實導師說這裡的真如無為,它純粹是所顯示法?就好像花所顯示出來的美麗,刀顯示出來的銳利,它是依附於這一個刀體、還有這個花體而才能夠出生。那這樣子的真如無為——《百法論》的真如無為——很顯然是完全不同於有作用的所謂的真如心(有時候是簡稱真如);那這裡的真如心或是真如,其實指的就是如來藏,也就是那一個受熏持種根身器阿賴耶識,那祂跟《百法論》的四所顯示故的真如無為,祂是完全兩種不可以等同的概念。

那我們先針對這一個真如無為,跟所謂的禪宗所悟的真如心如來藏,這是有功能、有作用的,我們來作一個經文的引用以及解釋。《大般若經》卷569:【真如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69)很清楚的,這裡的真如心,祂有出生萬法的功能;而這個真如心,祂是本來不生、永遠不滅,祂是諸法之身,是名法身,當然也就是如來藏。這裡的《大般若經》的經文,對應於六祖依於這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同樣是二轉法輪所謂的般若系的經典),依《金剛經》而開悟之後,他說了他所悟的這個「自性」: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自清淨、本無動搖、能生萬法;前面四個,我們說祂是無漏無為性,方便其實可以約略等同於這個《大乘百法明門論》這裡的所謂的真如無為。可是更重要的是禪宗所悟的這個真如心如來藏,祂還具足「有性」,祂不是只有畢竟空,祂同時也是勝義有,祂具足空性、有性於一心;祂的有性就是最後一句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就如同《大般若經》卷569這裡所說的:【真如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六祖依於二轉法輪的《金剛般若經》而悟得這個自性,他又說自性含藏萬法,名含藏識;那一切諸法都是從這個含藏識,也就是一切種子識——阿賴耶識所出生。

這一個《楞伽經》前面所謂的東土的五祖,一般來說,都說前面五祖所依是《楞伽經》,到了六祖,因為他不識字,所以五祖為他講說《金剛經》,至《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而說到了剛剛所謂的「何期自性」那樣子的開悟偈。可是依於二轉法輪般若系經典而開悟,他所悟的卻如同於《楞伽經》裡面說的「藏識海常住」,這個如來藏(藏識),這個「甚深如來藏,而與七識俱」。很清楚的,這一個《大般若經》的真如心,就是《楞伽經》的這個如來藏、藏識海,那祂其實也就是阿賴耶識,這只是同樣一個心,而依於祂的體性相用,而偏於各個不同的面相,而來重點、來標註祂的名稱。那麼嚴格講,這些名稱都沒有辦法完全來顯示這一個真正的圓成實性、真正無為自在心。

這個無為自在心指的不是真如無為那樣子的四所顯示故,這裡的自在心、無為心,是指祂不是依於任何其他法有造作、有所為,其他法為因為緣而才出生祂,祂是自在、無為之心。而這裡的無為,可以引用《瑜伽師地論》有講到的這一段話來作為勘驗,《瑜伽師地論》說:【法有二種:謂有、非有。有為無為,名之為有;我及我所,名為非有。】(《瑜伽師地論》卷45)換句話說,有法(有為、無為)跟非有之法(我、我所),在有法當中,祂其實就是三自性當中的「圓成實性」法,還有這個「依他起性」法。依他起性法當然指的,就是這一個無為自在心(這個有法真實有、永恆有的無為自在心)祂所出生的這一個有為的法性——祂的無漏有為性功德;這個無漏有為性功德,祂出生在生滅現象界當中,祂是所謂的能生萬法。而剛剛說到的最後一句「我及我所,名為非有」,這裡指的就是三自性當中的「遍計執性」,換句話說,這裡的我與我所,就是所謂的法我執、人我執這樣子的我與我所。

好,依《瑜伽師地論》、依於這一個《大般若經》、還有《金剛經》、還有這個《楞伽經》所說,我們就要知道:當我們講這個無為,指的是那個自在心,那個不依其他的因緣所生之法而來和合造作、而才能夠似有顯現的那一個如來藏真實心,祂是不可以等同於《大乘百法明門論》必須依於八識心王,包括七轉識,還有這些八識相應的心所有法,乃至心王、心所所現的這樣的影色法,乃至心不相應行(文身、名身、句身,時間、空間、方位、次第)這樣子的完全就是遍計執生滅相的執著而產生的這些法,而才能夠顯示的真如無為。這個真如無為,既然必須依於前四位法而顯現,它就是有依有緣之法,它就是現象界當中意識所緣之法;意識既是生滅心,這個真如無為它所指向的,雖然是那個無為自在心的那一個不生不滅的體性,可是嚴格講,它畢竟是這個《百法明門論》當中四所顯示故的真如無為,它是意識心這個生滅心所相應。嚴格來說,它畢竟還是一個生滅的一個法塵、一個境界。

好,回到我們剛剛已經說到的,除了這一個真如無為跟真如心的差異之外,我們再繼續看看琅琊閣他底下的邪見、他的文章內容後面一段又是什麼?琅琊閣說:正覺同修會自創的法義體系,經論中前所未見,把阿賴耶識形容為是一種【「心體恆常不變,種子不斷變異」的「有為無為結合體」】;可是呢【《成唯識論》界定阿賴耶識是有為法,……阿賴耶識是念念生滅。】(〈正覺同修會的名相錯解:從《百法明門論》看阿賴耶識與真如的區別〉,琅琊閣)我們這裡要破斥的重點是:琅琊閣他誹謗說「阿賴耶識是念念生滅」的有為法,而正覺講堂卻把祂形容為是一種「心體恆常不變,種子不斷變異」、「有為無為的結合體」。然而,依照我們剛剛所說到的,禪宗這個六祖所悟的何期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自具足、本無動搖、本不生滅,還能生萬法——前面四個其實是形容,形容雖然是在現象界形容,可是祂真實是離於這個生滅現象界、離於蘊處界的;以阿賴耶識來作對應,其實就是阿賴耶識受熏持種根身器,前面的第八識頌這個受熏持種根身器,前面的受熏持種的部分。

《成唯識論》也有講到,能夠受熏持種的心,絕對不是蘊處界當中任何一個法,因為蘊處界全部都是生滅法、都是有為法。更重要的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是現行法,都是現前運作、運行,可以見聞覺知相應的所知境、現象界當中的法。而很清楚的,即使您還沒證得如來藏,您也可以很容易地檢查得到,這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特別以十八界來作一個簡擇:六根、六塵、六識這些「現行的生滅法」,請記住這個重點——現行的生滅法——既是現前運作、運行,又是生生滅滅的生滅法;這六根、六塵、六識很清楚的沒有一法能夠受熏、能夠持種。如果蘊處界能夠受熏持種,那上一世的五蘊跟這一世的五蘊,就應該能夠有相連相通,特別是意識就應該要是同一個;可是意識在這一世都有斷有滅了,何況是說要隔這個一世、兩世?

然而,佛明明在經論當中都有說過:【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大寶積經》卷57)我們之前也舉過,從前有一個樵夫上山砍柴,遇到老虎;爬上樹的時候,緊急的叫了、呼喊了一聲:「南無佛!」結果在這個無量劫後,值遇 釋尊出世弘法。一切三明六通大阿羅漢,都沒有辦法依宿命神通而簡擇出他過去有出家證法的因緣;等到 佛回來,才依於這樣子無量無邊的宿命神通,而講說過去他有這樣子的呼喚過一聲「南無佛」的因緣。那請問一下,那個樵夫經過百千萬劫、無量數劫,這樣子的天的五蘊、人的五蘊、狗的五蘊、畜生的五蘊,這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很清楚的,生生世世都不從彼生而到此生;除了意根勉強可以說之外,可是意根不能受熏持種,祂恆審思量,這一個生滅心,我們也都知道。那問題來了,這個「南無佛」這一聲,這個善業因緣,是如何經過百千萬劫、無量數劫,經過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些一切有為法、生滅法這些現行法的生生滅滅之後,還能夠記持到現在這一世(他的這一世、這一劫),而為 釋尊所為大眾而演說有這樣的因緣呢?

所以很清楚的,當這個琅琊閣謗這一個阿賴耶識是生生滅滅的有為法的時候,他就必須要檢點出兩個問題:第一個,你說阿賴耶識是生生滅滅、念念生滅的有為法,那有為法依於 佛的施設,絕對不超過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那請問一下:阿賴耶識既然是有為法、是生滅法,那請問祂是六根、六塵、六識,哪一根、哪一塵、哪一識?祂是六根之中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嗎?祂是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中的哪一塵?祂又是眼耳鼻舌身(意)識的哪一識?很清楚的,琅琊閣絕對沒有辦法回答這個問題。

那您如果硬要扯說這個十八界講不通,五蘊當中的識陰可以含藏阿賴耶識,因為論裡好像有這麼說啦,那我們就預先破斥在這裡。《顯揚聖教論》或是類似的唯識的論典,它是講到說阿賴耶識與識陰的關係,祂是諸法於識藏。換句話說,是依於現行熏為種子,種子發為現行,是阿賴耶識能夠含藏這六識相應的這一些所熏習的種子,而說祂是方便說是攝於識蘊,是依祂能夠含藏六識種子這些業種相應的煩惱種而說;絕對不是說阿賴耶識,這個能出生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能夠出生諸法的這個真如心、這個如來藏,竟然就是生滅法、是有為法。

那回到剛剛說的這個念念生滅,我們引用《成唯識論》的一段論文,來證明這一個張志成跟琅琊閣他們是如何的荒謬;對於這樣清楚簡單的論文,又是如何的不識中文。我們看一下《成唯識論》是如何解說這個阿賴耶識的?《成唯識論》卷3:【「阿賴耶識,為斷為常?」非斷非常,以恆轉故。恆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是界趣生施設本故,性堅持種令不失故。】簡單來講,這裡的「恆」,您就可以把它當成就是不生不滅,因為沒有一個生滅法能夠性堅持種,令這些業種、這些種子,不會這樣子過往三世而不喪失;也只有這一個不生滅法,而不是任何一個蘊處界當中的生滅法、有為法、現行法,能作為三界五趣四生施設的根本。

而這一句,我們要順便把《楞伽經》當中有的一句,叫作【如來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大乘入楞伽經》卷5),來作一個簡單的對應。「如來藏是善不善因」,簡單講,如來藏能夠執持這個善因與不善因,那就跟這裡《成唯識論》所說的「性堅持種令不失故」,這是完全等同的意義。因為這裡《成唯識論》所說的「性堅持種令不施故」,這是完全等同的意義。因為如來藏也不會莫名其妙無中生有就產生出這些善因或不善因,必定祂所出生的「能遍興造一切趣生」,也就是《成唯識論》所說的「界趣生施設本故」,這兩句又是完全等同。如來藏的善不善因,是祂所普遍地興起造作了這一切的三界六道、五趣四生這些眾生的七轉識,祂造作了善惡業之後,這些善惡業行熏為業種,而才成為如來藏所謂的「如來藏是善不善因」。

換句話說,依於《楞伽經》這一句,您也知道如來藏祂是一個有功能的(心),這個功能不只是顯現為這一個在現象法當中、所知境當中,這一個生滅法、生滅相揉在一起的這個現象界當中,祂能夠所謂的出生萬法;祂在這一個不生不滅界,所謂的真如界,祂還能夠受熏持種。而受熏持種一切生滅法,一切生滅法不出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可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個生滅有為現行法,又沒有任何一法能夠受熏持種,這是不生不滅的部分,也就是(大)海本體的部分,所謂的「藏識海常住」的部分。

那依於這樣子簡單的前面的《成唯識論》的論文、還有《楞伽經》經文的舉證,我們就可以知道了,正覺講堂依於這個《成唯識論》而說:「『阿賴耶識,為斷為常?』非斷非常,以恆轉故。」「恆」,就是不生不滅、能夠受熏持種;「轉」,就是祂能夠轉生這個現行,第八識發為現行。乃至現行第八識純粹的依他起性當中,因為有六、七二識相應我執、法執,而這些心王、心所現行的時候,你我馬上就落入了這遍計執相,所謂的生滅相。所以「轉」指的就是這些生滅法、生滅相揉在一起的部分;「恆」指的就是受熏持種、藏識海常住、不生不滅的部分;清清楚楚的恆、轉故,它是兩個體性、兩個解說。而琅琊閣卻把「恆、轉」,當成好像是摩天輪一直在轉、一直在轉,純粹在現象界生滅法、有為法當中,去誹謗阿賴耶識是唯是「念念生滅」、唯是「有為法」。

然而,不管是《成唯識論》這裡的論文,乃至我們剛剛講的《楞伽經》的經文,來證明如來藏就是真如心,都可以來證實說:這一個阿賴耶識、這個如來藏,祂是雙具有性跟空性,祂是真如心;雖然祂可以依意識的所證,而顯現出來四所顯示故的真如無為,可是絕對不可以把真如無為——這一個《百法明門論》五位百法最後一位的六種無為法當中的真如無為——把它等同於《瑜伽師地論》所說的「法有二種:謂有、非有」。有法當中,包括依他起的有為法,還有圓成實性。這裡要講心的無為自在心,不可以把這樣的無為自在心,是永遠有、永恆有,乃至這個有為法、這個生滅法,所謂現行的部分,如來藏功能的部分、依他起性的部分,它雖然在現象界是生生滅滅,可是它畢竟所謂的「離言法性」,是攝屬於第八識如來藏的。要依於這樣子來說明有與非有。

那很清楚的,不管是依於《成唯識論》、依於《瑜伽師地論》、依於《楞伽經》,我們都知道,阿賴耶識本來就是生滅與不生滅和合。就如同《大乘起信論》所說的一樣,就叫作如來藏顯現出來祂的現行,祂的依他起、還有祂的遍計執,這樣子的偏於受熏持種不生滅的部分而去講這一個如來藏,而說祂是心真如門的部分。可是如來藏祂有空、有不空,祂受熏持種的部分,就是種子第八識的部分;祂如來藏能夠為界趣(生本),「能遍興造一切趣生」的部分,就是阿賴耶識能夠出生一切眾生的根身器——有根身、五陰世間,還有器世間——正報、依報的部分。可是絕對不能誹謗說,如來藏完全是不生不滅的部分。如來藏本來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本來就是如來藏,這依於《楞伽經》裡面所說的「甚深如來藏,而與七識俱」;很清楚的,旁邊有七個人,請問您是第幾個?如來藏當然就是第八識。

好,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就先演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