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琅琊閣所認知「錯誤的真如」知見(二)

第087集
由 正鈞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燈下黑之琅琊閣」,今天要和大家談談「再說琅琊閣所認知『錯誤的真如』知見」。

接下來,不管是琅琊閣的這一些論主,還是這一位論主,既然前一集開宗明義就已經說明,琅琊閣這幾年來,反覆地在炒「菩薩的初見道位不在於七住位」這一盤冷飯,而主張說「大乘見道在初地」,並且努力舉證經論中的內容,來迎合其主張;但是,其所引用的經論中的內容,或者是斷章取義,或者是讀不懂經論中的內容,故而其主張恰恰反而是完全違背經論中的內容的。所以,就應該要引述琅琊閣論主所「舉證」的經論內涵,來進一步加以辨正。

琅琊閣的這一位論主,在這一段之中舉出了:【世親菩薩《唯識三十頌》的第26-30頌,囊括唯識五位修行法全部: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行位、究竟位。】(〈增上班讀經人:大乘見道在初地 經文25-26《唯識三十頌》【給上禮拜新出爐的大妄語者】〉,琅琊閣。)隨後這一位論主又引用窺基菩薩的《成唯識論述記》,然而這一位論主所引用的論文比較長了一些,但是他並沒有於其中多所解釋,然後就下了結論說:【二段經文一起看,可以再次確定「通達位」就是「大乘見道」,就是「初地」。】

到底是不是如同這一位論主之所說呢?我們得要看一看他所引用的論文之內容了;雖然他所引用的論文是比較長了一些,但是還是要一起來讀一讀。首先,看看他所引用世親菩薩所造《唯識三十頌》其中的第26到30頌:【何謂五位?一、資糧位,謂修大乘順解脫分,依識性、相能深信解。其相云何?頌曰:乃至未起識,求住唯識性,於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二、加行位,謂修大乘順決擇分,在加行位能漸伏除所取、能取。其相云何?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三、『通達位』,謂諸菩薩所住『見道』,在『通達位』如實通達。其相云何?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四、修習位,……。五、究竟位,……。】

但是,由於這一位論主雖然引用唯識五位的內容,一者,他並未進一步加以闡述;再者,其中的資糧位、修習位、究竟位這三者,並不是這一位論主引用的重點,所以修習位及究竟位的內容,那麼就請大家自行參閱《唯識三十頌》。此處這一位論主就直接下了結論而說:【讀經人曰:「通達位」才「大乘見道」,這時候才「爾時住唯識」。之前的「加行位」為「非實住唯識」,也就是「未大乘見道」。】同時緊接著提問:【那麼,「通達位」(即「大乘見道」)是「初地」還是正覺蕭平實說的「七住」呢?】一般所知道的唯識五位,世親菩薩於其所造的《唯識三十頌》中,用其中的第26至30頌來簡略說明其大綱;然而,五位之中,世親菩薩敘述了加行位之後,緊接著就敘述了通達位,卻讓這一位論主因此而產生了誤會,所以才界定說:【「通達位」=「大乘見道」=「住唯識」=「初地」。】(〈增上班讀經人:大乘見道在初地 經文25-26《唯識三十頌》【給上禮拜新出爐的大妄語者】〉,琅琊閣。)

法義進一步的辨正隨後再說,先看看世親菩薩所敘述的文字中的邏輯,第28頌是在敘述「通達位」之法相,但世親菩薩已然說明了:「通達位,謂諸菩薩所住見道,在通達位如實通達。」換句話就已經指出:諸菩薩先已住見道之後,在通達位才如實通達的。同時,既然用的是「通達」二字,那請問是於什麼通達?世親菩薩所說的是於「見道」通達;這樣子,不就已經指出來「通達位之前一定是要先有見道」的啊!或者是說,「通達位之前一定要先進入見道位」啊!而且一般學人初見道以後,多劫之間次第修學之後,終於通達於見道,所以其見道位一定不等於通達位啊!這個義理已經是不喻而可想而知的。但是這與菩薩未離隔陰之迷,過去世多劫之前已然見道,多劫之間次第修學之時,福德、智慧與世俱增,所以有可能今世一見道,就進入見道通達位;而這一種狀況,也不能因此就說其見道位等於通達位啊!因為他的見道位是早在往昔多劫以前就已經進入,只能夠方便說其今世一見道就同時通達;所以,這兩種狀況是不可以相提並論的。

那麼,我們來舉一個世間法的例子來說明好了,大家就可以很容易的明白這個道理。譬如說,就好像某甲在修學三角函數之法,這個是我們在國中、高中一路讀過來的人,都會知道的三角函數。譬如說,若是從直角三角形三邊的邊長的關係來切入,然後施設說直角所對應的邊叫作c,而其他的兩邊分別為a與b,由畢氏定理就可以得到說:a²+ b²= c²的關係;而一般的學生一開始接觸的,主要的是這個部分。那麼,這個時候你不可以說這一個人,對三角函數是完全沒有認知的,因為他一定可以說出畢氏定理之a²+b²= c²的關係,這個時候就說他初步已經知道三角函數。可是反過來又說,你難道可以說某甲這個時候對三角函數的應用是完全貫通嗎?你也一定不會這樣子說,因為你很清楚,只是知道畢氏定理的關係,那畢竟只是一個起步而已,隨後還要去瞭解正弦、餘弦函數等等的定義及運用,還要去瞭解銳角、鈍角等差別及運用,又還有什麼弧度制與角度制等等的轉換變化,然後又要背一大堆、一大堆的公式。那包括什麼?包括倍角公式、半角公式,倍角公式裡面又有2倍角公式、3倍角公式等等;更讓人頭痛還不容易理解的,還有什麼積化和差、和差化積等等的應用,如是林林總總。最後總算把三角函數的內涵與運用,自己演算以及為人解說之時都可以得心應手,那我們就方便說:某甲於三角函數之法已然通達。

而琅琊閣的這一位論主,這個時候還會說:某甲是在貫通三角函數之法的時候,才第一次知道三角函數之法嗎?相信這一位論主是不會這麼說的。等同剛才為大家說明,這一位論主引用《唯識三十頌》的問題之處,他誤會了或者是弄不清楚世親菩薩之所說的:「通達位,謂諸菩薩所住見道,在通達位如實通達。」就已然指出諸菩薩已住見道,然後才有多劫之後的見道通達位,所以硬要說世親菩薩所說的意思是:「通達位」等於「大乘見道」等於「住唯識」等於「初地」。回過頭來說,如今某甲終於於三角函數之法貫通了,難道說某甲不是在貫通三角函數的好幾年之前,就已經知道、認識了三角函數這個法?那麼某甲的認知與貫通三角函數,可能是會同時成就嗎?更何況說佛菩提道的內涵是甚深、極甚深,更不可能是幾年、幾世就可以通達的,最起碼都要用劫來計算的;所以,佛菩提道的見道位、通達位之間的時劫,也不是一般人之所能思議的。

而琅琊閣的這一位論主,接著引用窺基菩薩《成唯識論述記》中的一段:【〔論:二、加行位,謂修大乘順決擇分。〕述曰:即在煖等四善根中,此在初劫,下文等言勝解行地攝故。〔論:三、通達位,謂諸菩薩所住見道。〕述曰:即在初地初入地心。〔論:四、修習位,謂諸菩薩所住修道。〕述曰:即從初地住及出心,乃至金剛無間心位,名為修道。】因為《成唯識論》中所用的文字是比較洗練,再加上這一位論主所引用《成唯識論述記》相對應的部分,遣詞用字正好也是很洗練,所以其中的「三、通達位,謂諸菩薩所住見道」這一小段話,就會很容易被學人誤解說「通達位就是諸菩薩的真見道位」。因此,一般初機的學人會產生誤會,那也是無可厚非的。

但是前面已經說明過了《唯識三十頌》中的:「通達位,謂諸菩薩所住見道,在通達位如實通達。」就已經指出菩薩在通達位如實通達之前,一定是已先見道。再者,世親菩薩於其所造的《唯識三十頌》,敘述唯識五位的內容這一段,既然是用了偈頌的方式,那表示是以一個大綱來演述;學人若進一步去閱讀《成唯識論》中 玄奘菩薩說明《唯識三十頌》中第28頌的內容,這是哪一段呢?【次(第三)通達位,其相云何?頌曰: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成唯識論》卷9)玄奘菩薩在闡述這一段的義理之中說明了:【初照理故,亦名見道。然此見道略說有二:一、真見道,謂即所說無分別智;……。二、相見道。此復有二:一、觀非安立諦,……二、緣安立諦,……】最後說:【菩薩得此二見道時,生如來家、住極喜地;】(《成唯識論》卷9)

那麼在不影響其義理之下,我只舉出關鍵之處。玄奘菩薩說「初照理故,亦名見道」,進一步又說明「然此見道略說有二」,所說的是「照理」就已經是見道,然後又將之區分從真見道開始進入相見道;於相見道之中所應圓滿的內涵完成了之後,就說得通達位,就說是「生如來家、住極喜地」而入初地。這正是在闡述《唯識三十頌》之「三、通達位,謂諸菩薩所住見道,在通達位如實通達」,也呼應《成唯識論》在此之前所說的「三、通達位,謂諸菩薩所住見道」,這是把真見道、相見道、通達位三者合為見道;然後才是進入修道位,也就是論文中所說的「四、修習位,謂諸菩薩所住修道」。那麼《成唯識論》之中分明開示,這見道的內涵要先從真見道開始,以真見道所得的根本無分別智為基礎,經過一段時劫在相見道之中圓滿了後得無分別智,然後才說「得通達位而住極喜地」。真見道就已經是大乘的見道了,而接下來的相見道又是一段很長的時劫,怎麼可以像琅琊閣這一位論主誹謗說:《成唯識論》所說的大乘見道,當然也在初地啊!

然後,這一位論主就很勇敢地作了一個結論說:【地前未見道,不管你凡夫、七住,還是入地心前一剎那,都未見道。】(〈增上班讀經人:大乘見道在初地 經文25-26《唯識三十頌》【給上禮拜新出爐的大妄語者】〉,琅琊閣。)然而,中國古來有那麼多的禪師證悟,證悟就是見道啊!那麼假如依據這一位論主的結論,是不是要說這些禪師全部都已經入地了?然而翻閱那麼多禪師證悟所留下來的語錄,大多數只在見道的總相以及一部分的別相上宣講,有多少人把相見道位之中,所應該成就的非安立諦三品心、安立諦十六品心等的內涵,加以進一步的闡述呢?這也只有看到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之中闡述的是最為詳盡的;可是,因為這一部分的法太深了,所以一般的學人要不是讀不懂,不然就一定是會誤解其義理。

再者,若如這一位論主的結論說:入地心之前一剎那,都未見道,所以說入地之時才見道,也是通達位。而《唯識三十頌》、《成唯識論》都說通達位之後就進入修習位,也就是說所謂的修道位;那麼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之中所說的相見道位,你要把它放在何處?那豈不是與修道位並列了嗎?會有可能嗎?佛法之中的「法住法位」的義理,正已經顯示其荒謬的說法了。至於這一位論主,情緒性的又說上一大堆、一大段:【不管用什麼方法去凹成「大乘見道在七住」或「大乘見道在地前」,都是害人不淺!】(〈增上班讀經人:大乘見道在初地 經文25-26《唯識三十頌》【給上禮拜新出爐的大妄語者】〉,琅琊閣。)然而,我們應當依義理來辨正,不應當被情緒所左右啊,否則反而會走上迷途啊!但是大乘見道之在不在七住位的問題,就要等到下一集之後再來說明了,今天就暫時說到這裡。

祝願大家:幸福健康、道業猛進!

阿彌陀佛!


點擊數: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