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性的密意

第078集
由 正源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燈下黑之琅琊閣」系列視頻弘法節目,我們繼續評破琅琊閣張志成先生2020年4月7日貼文之錯謬。上一集論述到第七個子題「《攝大乘論》也是講圓滿成就諸法實性」的圓成實性,這一集開頭還要繼續這個子題的論述,以圓滿這法義辨正的佛事。

上一集我們依據 無著菩薩造,玄奘菩薩翻譯《攝大乘論本》卷2所闡述三自性的正確意涵加以論述;其中要點為:一、依他起相,是以阿賴耶識中所含藏依他起相的自相種子為生起因,藉著他緣而生起似有實義的法相,所以是唯有識而無實義的法相,並沒有自己存在、自然安住的功能,都是剎那生滅的,所以稱為「依他起自性」。二、遍計所執相,並不是真實存在的法相,只是意識對所緣依他起相的虛妄計度與執著,而在意識心中生起的幻象,所以稱為「遍計所執自性」;所以,遍計所執自性中的虛妄計度與執著,指的是意識乃至意根,第八阿賴耶識則不具有遍計所執自性。三、圓成實自性則是說:眾生的第八識,本身沒有虛誑性、變異性,始終都是以無雜染的清淨性,來面對所緣的一切法,永遠都不會生起遍計所執的幻象;並且以圓滿成就真實為性,就是具有「遍、常、實」的體性,所以稱為「圓成實」。

依於如是三自性的正義,所以 無著菩薩《攝大乘論本》卷1說,菩薩:【於緣所生諸法,應善其相,善能遠離增益損減二邊過故。】就是說:所知相雖可分為三自性的依他起自性、遍計所執自性和圓成實自性這三種,但是菩薩應該善於如實觀察三種法的法相,以遠離墮入增益邊或損減邊的過失。無性菩薩就解釋說:【於緣所生諸法應了其相,遠離增益損減邊故;於無無因強立為有故名增益,於有無因強撥為無故名損減,如是增益及與損減俱說為邊,是墜墮義,此二轉時失壞中道。由善數習真實觀故,於此二邊遠離善巧,於遍計所執唯有增益而無損減,都無有故;以要於有,方起損減。於依他起無有增益,以有體故;要於非有,方有增益;亦無損減,唯妄有故。於圓成實無有增益,是實有故,唯有損減。即由此故,或復於此,善能遠離增益損減二邊過者,謂於依他起性,增益實無遍計所執性、損減實有圓成實性。】(《攝大乘論釋》卷1)

就是對於三自性的三種法,應該觀察:依因藉緣而生的依他起諸法,雖然有其法體,所以無增亦無減,但這法體是依他因他緣而生,沒有自在的體性,只是暫時而有,剎那即滅;由於眾生被無明遮障,就誤以為依他起諸法是自有、是恆有。第二種遍計所執性的法,本來就是意識心對依他起的法生起虛妄計度,因而執以為實的幻象,本質上就是一個增益之法,沒有損減的問題。至於圓成實則是真實有,而不是妄想增益的虛幻法,只是眾生由於無明遮障,不僅不能如實了知而親證現觀祂的性相體用,反之更損減否定祂的存在。所以 無著菩薩說:對於三自性應善於遠離墮入增益、損減二邊的過失,意思就是要告訴我們:對於依他起的法,不要去增益實際上並不存在的遍計所執性,不要增益或建立並不存在的想像中才有的圓成實性,也不要去損減實際上一直存在著的第八識的圓成實性。

以這《攝大乘論本》所闡述的三自性的真義,那麼張志成先生在貼文註4引用同論卷2後面的論文:【《阿毘達磨大乘經》中薄伽梵說:「法有三種:一、雜染分,二、清淨分,三、彼二分。」依何密意作如是說?於依他起自性中,遍計所執自性是雜染分,圓成實自性是清淨分,即依他起是彼二分;依此密意作如是說。】正確的解釋就應該是:對於所接觸依他起的種種法相,意識因為虛妄計度而生起幻象,並執著這幻象為真實,這就是雜染的「遍計所執自性」;反之,對於所接觸依他起的種種法相,永遠都不虛誑、不變異,不會生起遍計所執的幻象,這就是清淨的「圓成實自性」。從這依他起的種種法,會因為眾生意識心生起遍計所執性而成為雜染法,或者不生起遍計所執性,而是不虛誑、不變異的圓成實性,那就是清淨法;所以說,依他起性的法,可因眾生認知不同而分為雜染或清淨兩種。並不是像張先生所界定的:【有為法(依他起性法)包括所有八識心、心所法、色法,所以「無漏有為法」包括佛地無漏的八識心。】以及【因此,按《攝大乘論》的界定,既然「真實」可以用來形容「圓成實性」中的「無漏有為法」,那麼佛地無漏的八識心也可以被界定為「真心」。相對於「真心」,因地有漏的八識心可以稱為「妄心」,唯識經論中稱為「虛妄分別心」。】(〈《玄奘文化千年路》內容辨正(一):阿賴耶識不是「真心」,是虛妄分別心〉,琅琊閣。)因為他這樣界定,等於將依他起性的有為法,直接切割為一個是有漏有為的遍計所執性雜染法,另一個是無漏有為的圓成實性清淨法;並且這無漏有為的圓成實性清淨法,還只在佛地才有,因地則都是有漏有為的遍計所執性雜染法,無漏有為的圓成實性清淨法幾乎是全然沒有!這顯然違背了 玄奘菩薩翻譯,無性菩薩所注釋的《攝大乘論釋》卷4中:圓成實是「圓滿成就真實為性」,也就是具有「遍、常、實」體性的開示。

當然,從張先生其他貼文看來,他很明顯是比較屬意「無為法真如」才是真實的圓成實性的法;但是,真如若只像他所說,沒有能顯示真如法性的法體為所依的純無為法,而不是具有能變生蘊處界入等有為法的功德時,又如何能成為諸法所依身而變生諸法?又如何能貫通《成唯識論》中三種能變識的正論?但這不僅已經我們在以前多集視頻中,不管舉證《百法明門論》、《成唯識論》或《攝大乘論》中論文,詳細論證加以駁斥;而當他要將《攝大乘論本》卷2這段【《阿毘達磨大乘經》中薄伽梵說:「法有三種:一、雜染分,二、清淨分,三、彼二分。」】聖教中 世尊開示說,一切法可分為三種,都界定為依他起性的有為法時,他的「無為法真如」既然不攝屬在這一切法中,就變成只是他意識心中比遍計執更加遍計執,像龜毛兔角一樣的虛妄幻象!

更何況這段論文,無著菩薩一開始就表示,如來宣說:【法有三種:一、雜染分,二、清淨分,三、彼二分。】這其中是有「密意」的;然後就自問自答:【依何密意作如是說?於依他起自性中,遍計所執自性是雜染分,圓成實自性是清淨分,即依他起是彼二分;依此密意作如是說。】(《攝大乘論本》卷2)所以論文的真義,如果僅只像張志成先生那樣依文解義說文字表面上的意思,那又有什麼密意可說呢?無著菩薩既然強調「依此密意作如是說」,這就表示「於依他起自性中,遍計所執自性是雜染分,圓成實自性是清淨分,即依他起是彼二分」這一小段論文,是不能只從文字表面去理解它,否則就不能契入其中的密意。

所以接下來,我們就來論述第八個子題:「三自性的密意。」首先來看,無性菩薩在前面所舉《攝大乘論釋》卷1,「遠離增益損減邊」的這段解釋中,接著又舉出一段經典中的聖教,進一步解說三自性的真義:【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說:「慈氏!於汝意云何?諸遍計所執中非實有性,為色非色?」「不也。世尊!」「諸依他起中唯有名想施設言說性,為色非色?」「不也。世尊!」「諸圓成實中彼空無我性,為色非色?」「不也。世尊!」「慈氏!由此門故,應如是知,諸遍計所執性決定非有,諸依他起性唯有名想施設言說,諸圓成實空無我性是真實有。我依此故,密意說言彼無二數,謂是色等;如是解脫二邊過失。」】在這部大乘經中,釋迦世尊的意思是:各種遍計所執都是因為對於所緣的色法或非色之法,產生虛妄計度與執著而有,已不是原本所緣的色法、非色法,所以不具實有性。而依因藉緣所生的各種依他起的法,雖有法體,但是因為眾生由於名言習氣,都以名言施設假立言說來加以認知,這認知本身也只是一種假立的名言,也不是所緣的色法或非色法本身。至於圓成實法的空無我性,雖然是真實存有的法體,但是除了「圓成實」三個字也是名言施設外,圓成實的法體更不是未聞熏般若波羅蜜,未經善知識教導,未具有佛菩提正知見的一般眾生所表面認知的色法、非色法。最後 如來強調:我釋迦牟尼依這樣的正義,以密意宣說三自性,其實都不是所緣所知的色法或非色法本身;必須這樣正確理解,才能脫離墮於色法、非色法二邊,墮於增益、損減二邊的過失。

無性菩薩這裡所舉示《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聖教,其中 如來開示的正義,其實已隱含唯識學中重要的修證方法,就是四尋思。配合《攝大乘論本》卷2後面,無著菩薩以「闇中繩顯現似蛇」的譬喻,說明如何入所知相,也就是悟入唯識性的一段論文,就可更明顯來瞭解其中的義理。論文中說:【於此悟入唯識性中,何所悟入?如何悟入?入唯識性,相見二性,及種種性:若名,若義,自性,差別假,自性差別義,如是六種義皆無故;所取能取性現前故;一時現似種種相義而生起故。如闇中繩顯現似蛇,譬如繩上蛇非真實,以無有故。若已了知彼義無者,蛇覺雖滅,繩覺猶在;若以微細品類分析,此又虛妄,色香味觸為其相故;此覺為依,繩覺當滅。如是,於彼似文似義六相意言,伏除非實六相義時,唯識性覺,猶如蛇覺亦當除遣,由圓成實自性覺故。】

這就如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譬喻,情境中的草繩色相色塵是因緣和合依他起的法,但眼根接觸之後,生起眼識與意識一同了別,這眼俱意識就遍計執地現起過去經歷記憶中大蛇的法塵影像。依他起的草繩雖有其體,但本身是因緣和合而在勝義根顯現的內相分色塵,並不是外在的草繩色法;而「草繩」一詞則是名言假立施設的名相,也不是繩子的本體。至於遍計所執的大蛇,更只是意識心中幻起的影像,並無實義,因為實際上這條蛇並不存在。無著菩薩就是要我們像這樣,不論能取的六識或所取的六塵,都要從名相、從實義、從名的自性和義的自性,以及從名和義間的差別,名的自性和義的自性間的差別等,由粗到細去作六個品類的尋思。經過尋思後覺察:遍計所執的大蛇,既然是眼俱意識所見草繩上幻化的影像,實際上的蛇並不存在,這樣對於蛇的覺知和執著就滅除了;蛇的覺知不在了,接下來就以更微細的品類,去對眼前的草繩作尋思,覺察這草繩不過是因緣和合,而在眼的勝義根中顯現的色塵,乃至「草繩」一詞也只是意識施設的名言文句,這些都只是眼識乃至意識所了知的內相分色塵和法塵,也都是虛妄而無實義,這樣也可伏除妄認繩為真實的覺知。

到這裡,我們依循 無著菩薩悟入唯識性的教示,針對遍計所執相和依他起相,以名、義、自性、差別的尋思,進行了實作的操練;「三自性的密意」這個子題,算是有了初步的論述。但是密意似乎尚未揭露,就等下一集再繼續探究,以見分曉。

阿彌陀佛!


點擊數: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