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與邊執見(五)

第067集
由 正雯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觀眾菩薩大家好:阿彌陀佛!

今天「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燈下黑之琅琊閣」系列節目,我們想和大家再來談談「我見與邊執見」的主題,總共分五集來談。

接下來最後一集,也就是第五集中,我們要再強調的重點是:否定有涅槃本際第八識如來藏存在,必定不能真正斷我見與邊執見。依 玄奘菩薩的《成唯識論》和《八識規矩頌》所明示:一般人皆有八個識。琅琊閣等人在否定有常住心第八識,以及對於第七識的功能認識不清下,以六識論割裂佛法八識論正義,主張五陰無我的結果,必定墮入斷滅論。也就是說,琅琊閣等人不能信解生命的完整八識心理結構,也無能力作正確觀行與分類。然而五陰由色陰和六識等組合而成,一旦人死,色陰毀壞、六識斷滅,若無第七識與第八識則成斷滅;或如阿羅漢入無餘涅槃,五陰皆滅,滅後無第八識則呈斷滅;或又返執取意識細心為常住我,則落入常見。

在《雜阿含經》卷10第261經說:【尊者富留那彌多羅尼子年少初出家時,常說深法,作如是言:「阿難!生法計是我,非不生。阿難!云何於生法計是我,非不生?色生,生是我,非不生。受、想、行、識生,生是我,非不生。譬如士夫手執明鏡及淨水鏡,自見面生,生故見,非不生。是故,阿難!色生,生故計是我,非不生。如是受、想、行、識生,生故計是我,非不生。」……諸比丘當知,彼尊者於我有大饒益,我從彼尊者所聞法已,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我從是來,常以此法為四眾說,非餘外道沙門、婆羅門出家者說。】

這一段阿含的聖教說,眾生會計著於「我」乃是由於「生法」,也就是執取後來被出生的五陰諸法,而不是從「不生」。尊者還特別舉明鏡為例,將明鏡上面所出現的自己的影像,比喻為被出生的自己的五陰,也就是藉緣所生法,是變動無常的。另外一方面,鏡子則是譬喻了「不生」,也就是本來就在而不是被出生的法。或許有人一開始會將「不生」理解成因為沒有顯現出自己的影像而說不生,但其實不僅如此,因為尊者所說的這一段深法,也提示了「不生」並非斷滅空,而仍有一無我法常住存在的道理。設想如果「不生」只是單單在講五陰後來不再出生的現象,那就會變成倒果為因,因為五陰後來不再出生是修行解脫道的目的,所以「不生」是這個目的本身,並不是可以達成這個目的的因。如果說「不生」只是在說五陰暫時不出生的現象,但三界中眾生不斷生死流轉,有哪一界的眾生有五陰暫時不被出生呢?就算有,那都是離開法界事實而不實在的法,而使解脫成為多餘的戲論。

因此這裡的「不生」,所指的便是「本來不生」的涅槃本際,也就是第八識如來藏,是無我的常住法,是五陰諸「生法」能夠生起顯現的根本。而眾生就是計著於鏡中影像以此為我,每一世只要色受想行識這五陰被出生了,就計著五陰或局部為我,卻不知道影像來來去去,看似有我但卻虛妄不實。一旦斷了對五陰我的執取,也就是斷了我見與我執,就能讓生法不再出生,回歸到「不生」的涅槃本際而證得無餘涅槃。

在此《阿含經》中,阿難因為聽到這樣的深法,也觀察到了五陰的每一陰不是常住,是苦、是變異,因此五陰或其局部不是我、我所,因此斷了我見成就法眼淨;因此阿難說「彼尊者於我有大饒益」。如果沒有明鏡,就沒有明鏡上的影像,如此連三界與有情都不存在,哪有我見與斷我見可說,所以第八識如來藏是能斷我見的根本;而明鏡上的五陰影像來來去去,所以說非常,顯現出五陰影像的明鏡卻一直都在,所以說非斷。因此第八識如來藏也是能斷邊執見的根本,以此為因,才能成就斷三縛結,乃至斷五上分結的解脫果。

不只《阿含經》中如是說,在大乘經典《勝鬘經》也說:【如來藏者,墮身見眾生、顛倒眾生、空亂意眾生,非其境界。】對於沒有斷我見的眾生、有顛倒想的眾生、乃至胡亂錯會「空」的意思而執著於空的眾生,如來藏不是他們能契入的境界。如來藏真實如如,所以亦名真如,是不生不滅的涅槃本際,對於不信有如來藏者,或撥一切法空無而否定有真實常住法者,或認為斷我見與斷邊見不需要信有如來藏者而言,當然他們就無緣契入如來藏的境界,也就會墮於身見與邊見。而他們也因此對於「常、樂、我、淨」持顛倒想,所以有「非常計常、常計非常」,「非我計我、我計非我」等等顛倒的過失,也因此無法正解「空」的真實意涵,所以有錯亂與支離破碎的法界觀,自亂亂他。其實《勝鬘經》亦明示了如來藏是所有一切法的根本,三乘菩提依此而建立,所以當然如來藏也是證解脫果的根本,斷我見與邊執見也是依如來藏為根本。

因此要斷我見以及邊執見的前提,就是要能信有第八識如來藏常住心,雖然不一定知道如來藏這三個字或第八識等等的名相,但一定至少會信受佛語——認同有不生不滅的真實法可證。如果不信此一佛法的根本,而自認為可以斷我見證得解脫,就是標準的不切實際,無法實證解脫,當然也無法確實真正地斷除我見與邊執見。這些道理,平實導師早已多次宣說,但偏偏有些人自認為能夠觀五陰無常、無我而否定五陰為我、我所,自認為不必信有不生不滅的真實法為前提,自認為可以照樣現觀五陰無常、無我而足以斷我見;但如果這樣算是斷我見的話,那麼這些人理應同樣也斷了邊執見。然而這些人既然認為不必信有真實法常住,那麼此世五陰滅後就會變成空無所有,因此必然墮入斷滅見;既然墮入斷見,則必不斷我見,所以這些人一定不能真斷我見。再者,如果執斷見者可以變成斷我見者,那麼 世尊當不會把斷見說為「惡見」之一,而斷見既是惡見所攝,就代表斷見者不能證菩提得解脫,不得解脫當然就不可能斷我見。

如果斷見者害怕墮入斷滅空而另取五陰中的某一法為所依,那麼這個人就會落入常見與我見;如果這個人改變說法,說他不取五蘊任何一法,而自行認為五蘊之外有微塵、冥性等常住法,那這說法又添一分虛偽邪見;因為外於如來藏第八識心體則無任何一法為真實的緣故,而微塵、冥性等其實就是如來藏的贗品。所以要斷我見與邊執見,一定要信有如來藏為前提,信有無我性真我;如果認為不必有一常住真實法而能斷三縛結而證果者,正是所謂的癡人說夢,不僅無有是處,反而更落入見取見的鬥爭業中,這些人正如《大乘入楞伽經》卷7所開示:「說無真我者,謗法著有無。」即是說否定有真我如來藏存在者,必然落於有我、無我的兩邊諍論中而成就謗法重業。

所以琅琊閣等人,得要正視自己是不是落入惡見而不自知,切莫否定有真我可證,切莫認為不必信有如來藏而得以斷我見。要斷我見其實必定是依於有一無我性的真我;所謂的真實我,顯然不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任何一法,因為蘊處界諸法皆生滅非常住,所以真實我一定沒有世間的我性。但這法界的如來藏實相是諸法緣起的根本,其空性微妙難知,眾生無明所障非常容易誤會。平實導師依如來藏妙法弘傳三乘菩提,以真實如來藏為根本來教導大眾斷我見,當然也容易被誤會與誹謗。

就像淮河源竟然評論:【由於斷我見層面對於觀行的作緣、作意未建立正見,導致由此順進的明心的觀行缺乏五蘊觀的基礎,雖然對於空性有所領悟,但是仍然落入「二」中,即認為如來藏真實,而五蘊也真實。】(〈淮河源:略辨蕭平實居士在斷我見實修問題上的法義偏差〉,琅琊閣。)事實上,淮河源和琅琊閣等人連斷我見的前提都不正確,又要如何談及觀行的所緣、作意與基礎呢?又怎麼能明白什麼是空性的領悟?而如來藏妙法正是不二法門,竟然在淮河源的眼裡變成顛倒,也完全無視我們一再宣說五陰虛妄非真的事實。不能信解第八識如來藏的凡夫外道,才會有如淮河源這般錯誤的計度。

我們再舉《成唯識論》卷1中關於真實我與無我的聖教:【又內諸色定非實我,如外諸色有質礙故。心心所法亦非實我,不恆相續,待眾緣故。餘行餘色,亦非實我,如虛空等,非覺性故。】《成唯識論》這段說:內外諸色都是有質礙性的物質,是可以毀壞的,所以不是真實的我;各種心與心所法,如果是不恆常相續存在的,是待眾緣而出現的,那麼這些心與心所法也一定不是真實的我;五陰身心中,其餘的行蘊、色蘊,也通通不是真實的我,因為這些行法與色法並不是心識,是像虛空一樣並非有覺性的緣故。

可見 玄奘菩薩在論述五陰等諸法非我的時候,同樣也提示真實我的體性:真實我非色是心,祂本身可以恆續,不用待緣即本來存在,所以不是五陰中待緣生滅的識陰、或受想等心、或心所法;真實我也不是行陰,因為行陰本身是暫現即滅,本質就像是虛空般虛無,所以也沒有識的覺知性;色法同樣是暫現即滅,本質就像是虛空般虛無,同樣也沒有識的覺知性。換句話說,真實我一定是一個常住不壞的心體,而綜觀《成唯識論》所指的這個真實我就是指第八識。而且 玄奘菩薩在這段論文中是真我與假我比對而說,如果依照淮河源的說法,必然也會把 玄奘菩薩說是我見與常見俱在,認為 玄奘菩薩有真我、假我對立而落入「二」中。事實上,有智之人就會看得出來,《成唯識論》與上述諸經的聖教,其實就是 平實導師的教導:以信有真實如來藏為前提來修證五陰無我法,同時也提示了修五陰無我的觀行應有的方向。

而觀行確實是能斷我見不可或缺的一環,若能配合未到地定的定力,對我們的身心確實作好觀行,就能實證斷我見與斷邊執見的功德。平實導師對於教導學人觀行的方法有種種方便善巧,因應不同根器與因緣而宣說。單就在《阿含正義》已舉示了不僅是五陰的觀行,還對十八界、內六入、外六入等的定義範圍,乃至於與四聖諦的關聯,以及觀行的方法等諸多層面,提供學人得以把握要領,觀察自己五陰身心的虛妄而能斷身見等三縛結。所以我們身心可以從五蘊來觀察分析,也可以從十八界、十二處、內外六入等不同面向來觀察分析。例如以五蘊的觀行來說,一開始對五蘊的定義範圍要先能思惟勝解,並確實對自己的五蘊身心的每一蘊,皆加以全面觀察,在信受有一與五蘊同時同處的真實常住的涅槃本際為前提下,對五蘊諸法現觀的結果,確認五蘊中沒有任何一蘊是可以常住不壞,是虛妄不實,故非我、我所,而有了斷我見的如實的智慧。

觀察五蘊的無常、苦、空、無我,是一類很好斷我見的方法,但不能執取只有這個方法,事實上有現觀者即能知道五蘊與十八界、十二處、內外六入等法,在現觀的過程中一定是會互相連結的;因為都是在觀察我們的身心,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或是依個人觀察所得深淺有別。因此斷我見觀行的部分內容,有些在課堂上並不公開,親教師僅會在小參室中針對學人各別觀行情況進行細談,以免耽誤學人自行觀行體驗的功德受用。

此外,我們也談到因為眾生根器不同,時節因緣不同,所以有時 佛陀只教導弟子觀行五陰無常,而不再往下細說,弟子便得以斷我見證初果,乃至證阿羅漢果,得長夜安樂。乃至在《增壹阿含經》卷1中,佛陀還提到十念法——念佛、法、僧、戒、施及天;念休息、念安那般那、念身非常、念死;並且說明只要善修行,廣布其中一法,皆可得沙門果,自致涅槃。例如說:【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身非常。當善修行,當廣演布,便成神通,去眾亂想,得沙門果,自致涅槃。】佛陀開示應當修行一法,廣布一法,其中只要修行「身非常」一法,並廣布「身非常」一法,也可得沙門果,自致涅槃。因此修學佛法是否證果,並不是要求善知識必須要講完全部修行證果的所有細節,而是應該依 佛陀的開示,在善知識解說的任何一法,必須自身在一法之中廣布其法義;因為修行是修除自身的錯誤,從善知識的解說中善解其義而廣闊地修除所有錯誤,才有證果的可能。

所以有智慧、福德的弟子,甚至只要善修、廣布一法就可證涅槃;而 平實導師該教導的都已教導,甚至苦口婆心地教導很多了,有智慧、福德的弟子必定會確實信受 平實導師為「尊者於我有大饒益」。若是無法斷我見,乃至不能實證第八識,則應視為弟子自身智慧、定力、福德、性障未除等條件不足的問題,是弟子應善加檢討自身問題改進,而非一昧怪罪善知識;因善知識已苦口婆心詳加教導,且正確教導無誤。就如同 佛陀座下的弟子,若是不信又不善修 佛陀的教導,卻又反過來責怪 佛陀教導錯誤,豈不是無明遮蓋、顛倒無智嗎?

以上這五集的內容,希望能幫助大家確實斷我見與邊執見,而且能有擇法眼的智慧得以避開相似佛法的危害,邁向正確的三乘菩提的道路。

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說到這裡。感謝您的收看!

敬祝身心康泰、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點擊數: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