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與邊執見(四)

第066集
由 正雯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觀眾菩薩大家好:阿彌陀佛!

今天「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燈下黑之琅琊閣」系列節目,我們想和大家再來談談「我見與邊執見」的主題,總共分五集來談。

為什麼會想再談到這個主題?是因為琅琊閣等人在網路上誹謗 平實導師的教導無法使人斷我見,只有斷邊執見中的常見;而有關於琅琊閣等人這樣的錯誤指控,在「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第121集與第122集,我們已經作了說明以及回應,顯示學人在 平實導師法義正確無誤的教導下,不僅可以斷我見,也可以斷常見,更能夠斷掉斷見,所以 平實導師才是真正可以讓學人雙斷我見與邊執見的大善知識。但是,可能有些人對於「我見與邊執見」的定義是什麼,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是如何,還是不太清楚,所以某些觀念上可能還是會被琅琊閣等人所混淆,乃至被誤導退失,甚至謗法就太可惜了!所以今天我們第四集就繼續來談這個主題。

在第三集最後提到重點是:第一,斷我見證法眼淨而心中能無所畏,同樣也是要依於有一個不生不滅的第八識真實法為前提才能成就。第二,斷我見的法與斷邊執見的法可以並行,即便是先以斷邊執見的角度切入,在正確的觀察下,不僅無損於斷我見的功德,反而使兩者相得益彰。如果像琅琊閣等人只能執言取義,只在文字表面或事相上計度,自然無法真正解得無我真義。琅琊閣等人顯然誤會了聖教,以及 平實導師對於我見與斷我見的教導,誤認為 平實導師所說的斷「我見」只是斷除「常見」,而且認為只是在斷除識陰的常見。

今天第四集裡,我們再進一步說明辨正如下:首先,平實導師所說的我見,顯然不只說識陰,而是包括五陰;且不只五陰,還講到了六入、十二處以及十八界。這個部分已在之前有說明與辨正,這裡只再舉 平實導師在《大乘無我觀》第8頁的開示:【在二乘法中,只要有親證解脫道的善知識指導,幾乎是每一個人都可以藉意識的思惟,在身、口、意當中,去體證、去現觀十八界法虛妄,因此而斷除我們對這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空相的誤計,不會將蘊處界法中的某一法——譬如離念靈知心——誤認為實有;可是大乘法卻不是只有講二乘法的蘊處界的空相,除了二乘所講的「空相」以外,也講「空性」。】

從這段 平實導師的開示,我們很明顯的可以知道 平實導師對於斷除我見的教導,函蓋面不僅在五陰,也包括了六入、十二處與十八界的觀行,同時也貫通空相與空性;而其中 平實導師特別把意識心的虛妄提示出來,正是因為這是目前修行者的普遍落處。琅琊閣等人實在是嚴重錯會,且偏偏還自以為是地誤導大眾,所以我們也不得不就法論法,繼續辨正琅琊閣等人對於我見與常見的錯謬之處。其次,琅琊閣等人對於常見範圍的界定,有超過的部分,同時也有不及的部分,原因是對斷我見無法親證,只能在言語文字上打轉,因此連帶對我見也有所誤解。

因為當 平實導師所說的我見,在指以五陰為常住不壞我時,並非單指這個五陰會在後世繼續存有而說常住不壞,而是即便在此世的此時此刻,由於眾生執取五陰是真實,無法正觀五陰變異無常,念念變異非常住不壞,因此這樣把現世五陰執取為常住不壞的真實我,正是我見所攝,不能只片面解讀說這樣是常見而非我見。也就是說,當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明時,就可以瞭解 平實導師所說我見,是在指眾生以五陰為常住不壞我,尤其是以識陰中的意識為常住不壞我,稱為我見;但其中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其實 平實導師在說明意識非常住不壞我的同時,也指向了意識是無常、變異、壞滅的我,所以是苦、空、無我,這不就是在教導學人斷我見嗎?所以 平實導師不僅教導學人斷我見,同時也讓學人斷了常見,是我見與常見一起斷,怎麼會是只教人斷常見而沒有斷我見呢?因為除了幼兒還未曾經歷親人死亡色身壞去以外,沒有人會認為色陰是常久不壞,所以 平實導師道出關鍵處:識陰不是常住不壞我,所以受陰、想陰、行陰也不是常住不壞我;其中也同時道出了五陰是無常、苦、空、無我,一次雙殺我見與邊見。而琅琊閣等人不知關鍵處,又把我見、邊執見切割分開,反而是將我見和邊見的定義、內容切割到支離破碎而無法使人斷除我見與邊執見。

又例如在「相似佛法」的第122集,我們也曾經舉出 佛陀在《雜阿含經》卷11說【是無常之我,非恆、非安隱,變易之我】,就是在說五陰十八界諸法都是無常之我,所以不是常住不壞我,是不安隱、不斷變易之我。而五陰十八界諸法,其中我見生起的源頭便是識蘊,沒有識蘊就不會將五蘊當作我以及我所;而識蘊的主體便是意識我,所謂擒蛇先擒頭,最重要的便是抓住我見的源頭意識我,不僅要看見這條蛇,還要擒住蛇頭,才能斷除我見與常見。因此 佛陀也說五蘊諸法「是無常之我,非恆、非安隱、變易之我」,正是在開示、教導學人雙斷我見與常見。

那麼請問:平實導師說斷我見就是不以意識心為常住不壞我,不也是教導學人雙斷我見與常見;所說與聖教一致,這樣有什麼過失呢?並且這段聖教中,佛陀也說了很多個「我」字,五陰十八界是無常我、非常住我、非安隱我、生滅變易我,如果依平凡世界的邏輯,只要說到「我」字就沒有斷我見,那難道連 佛陀也沒斷我見與常見嗎?這是完全沒道理的。因為雖然《阿含經》所說的常見主要是指對我在後世常在的見解,但是常見也同時依於此世當下分分秒秒將五陰當作真實我,是依於這樣的我見而衍生,因此也可說這就是常見。但如果有人把「常住不壞」直接歸類成常見,而不能正確理解常見與我見的關係,那我們就會說這個人對常見的範圍有超過與不及的部分。

最後,平實導師對斷我見的教導,其實便是從無常入無我;因為眾生的我見,不管是俱生或是分別起,皆以我為真,無始劫來受此虛偽熏習而使我見的勢力非常強大,要讓眾生直接體會我是虛假並不容易。故如我們在阿含聖教中可以看見,會從教導五陰內容開始,並觀察五陰無常開始,一旦確認五陰不是常住不壞,就能接受五陰非真實法;而對於解脫道的行者,可再進一步教導無常故苦,故而行者能更進一步願意放棄對五陰我的執著,而更深入體會五陰是變異法,所以經過仔細的觀行而不會把五陰或其局部計著為我、我所。如此自然不會落於常見,而同時知道有第八識真實法是常住不變異的緣故,所以觀行的過程不會擔心落入斷滅或惡取空,正確觀行後的結果自然能符合中道不落兩邊。

然而,因為眾生根器不同、時節因緣不同,所以有時 佛陀只教導弟子觀行五陰無常,而不再往下細說,弟子便得以斷我見證初果乃至證阿羅漢果,得長夜安樂。例如《雜阿含經》卷7第172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法無常者當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何法無常?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雜阿含經》卷7第173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過去無常法當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云何過去無常法?過去色是無常法,過去欲是無常法,彼法當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如是未來、現在、過去現在、未來現在、過去未來、過去未來現在。】在《雜阿含經》卷7從172到175經都只講無常而已,也可讓弟子斷我見乃至證阿羅漢果,得長夜安樂。

又例如《雜阿含經》卷1說:【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由 佛陀「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這句話的開示可以知道,從五陰無常的觀察可以衍生其他各方面苦、空、非我的隨觀,當然同樣都可通斷我見乃至證阿羅漢果。

但淮河源說:【我見定義不足。蕭居士所言的「我見」的定義,只是部分「我見」,而有更多的「我見」的定義未加闡述。】(〈淮河源:略辨蕭平實居士在斷我見實修問題上的法義偏差〉,琅琊閣。)淮河源和琅琊閣等人以六識論邪見為前提來談斷我見,則必定導致對於我見與邊執見定義不足,最終將永遠落入我見與邊執見未斷的窠臼而永無出期。而 平實導師乃是依八識論正義來定義斷我見,這樣斷我見的定義才是全面完整性的定義;因眾生執取五陰為真實我,就一定會把五陰當成常住我,所以 平實導師說明五陰無常、苦、空,故無我。而眾生一旦執五陰我,就會落於邊執見的斷見或常見,常見者認為五陰是常、是真實,會至下一世,所以 平實導師說五陰不是真實我,是虛妄我、是假我,尤其特別告訴眾生:識陰的第六意識不是常住我,是虛妄我、是假我,不能至下一世。或因眾生認為五陰只有一世,下一世就沒有了,就成為斷滅見,因此 平實導師在《阿含正義》七輯書中特別指出:《阿含經》說有本際、實際、識,證明《阿含經》也是八識論。所以 平實導師依《阿含經》說五陰無我,而滅盡後還有另一法的存在,叫做本際、識等,因此才可說五陰無我而又不落於斷滅見。

實際上,平實導師對於五陰各層面,乃至十八界與十二處等已多所講述,自是淮河源等人無明遮眼,以偏概全。就算琅琊閣等人把我見分析到如何如何,最後還是無法斷我見,因為連「我」都講不清楚,如果在世間不能說「我」認為,只能說無有一個「我」認為怎麼樣,或是「無我」認為怎麼樣,或是……認為怎麼樣,那到底「誰」認為怎樣?老闆應該認為這個人有問題,話都講不清楚,連你、我、他都不會分,很快就被開除了。而就算是在佛法中修行斷我見,也要能分辨五陰我是什麼,如果連五陰我這些種種「我」都不能分辨,也不能為眾生說明,又如何能斷我見?正因為五陰是無常我,所以是虛假我,所以不是真實常住我,所以是生滅變異我,這些種種的五陰我都不是我,所以說無我;既然是無我,必然是沒有實質的我,所以說空,所以是生滅空;既然是生滅空,必然會有壞苦,所以一定會有苦等等。甚至如《阿含經》中有時 佛陀只說觀行五陰無常而已,就可讓弟子斷我見乃至證阿羅漢果,得長夜安樂。

只要觀行五陰無常的道理通了,其他的苦、空、非我的五陰觀行,也等同於可以如理貫穿透徹。但如果自己無法舉一反三,卻反而責怪 平實導師的我見定義不足,那麼在某些經文中,佛陀有時也只說觀五陰無常、非常住我而已,難道 佛陀也對我見的定義不足?因此,對於鈍根的人要全部都講,都觀行完才能斷我見,有些利根的人講一點就斷了。請問琅琊閣等人是自認為鈍根人,才作這種要求嗎?要全部一一細講過才能斷我見。若您自認為是鈍根人,則您可去閱讀《瑜伽師地論》之〈聲聞地〉,全部去觀行;或是您認為所有人都是鈍根人,必須要全部講才能斷我見呢?何況 平實導師幾乎所有著作都與斷我見有關,而且 平實導師在增上班《瑜伽師地論》課程也全都講了,不也都全部講了嗎?只是有時偏重於末法時代的眾生,特別以意識為常住不壞我而無法斷我見,故特別強調意識非常住不壞我,特別講這一點幫助眾生斷我見。琅琊閣六識論斷見者豈可斷章取義,誹謗 平實導師只講斷常見,並未講斷我見呢?

此外,即便我們很粗略概括地假設,平實導師所說的斷我見只是斷常見的話,也就是姑且簡化認為「五陰常住不壞」就是「常見」的話,那麼相反的主張「五陰非常住」是否一定就是「斷見」?倘若如此,那麼顯然經論中諸多聖教恐怕都變成了斷見,因為五陰無常正是聖教所共許;也就是說,不能片面解讀佛法與聖教。而南伽他又評論說:【如果一個人在講述如何斷我見的法義道理之時,他所說的核心法義概念都已經錯了,那麼這個人肯定是沒有斷我見的!】(〈南伽他:我為什麼判定正覺同修會蕭平實居士屬於未斷我見的凡夫?〉,琅琊閣。)以上南伽他這句話正好送給他自己。

所以第四集我們總結來說:平實導師所說的斷我見以八識論正理為前提,在本質上即能真正斷我見,同時也能斷盡邊執見。琅琊閣等人以六識論邪見為前提來談斷我見,只能執言取義,於斷我見的根本道理不能信解,也無法對五陰虛妄如實觀行;其實他們的說法才是混淆斷我見,以相似佛法危害學人,因此我們也必須加以辨正來釐清佛法的正義。

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說到這裡。感謝您的收看!

敬祝身心康泰、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點擊數: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