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與邊執見(三)

第065集
由 正雯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觀眾菩薩大家好:阿彌陀佛!

今天「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燈下黑之琅琊閣」系列節目,我們想和大家再來談談「我見與邊執見」的主題,總共分五集來談。

為什麼會想再談到這個主題?是因為琅琊閣等人在網路上誹謗 平實導師的教導無法使人斷我見,只有斷邊執見中的常見;而有關於琅琊閣等人這樣的錯誤指控,在「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第121集與122集,我們已經作了說明以及回應,顯示學人在 平實導師法義正確無誤的教導下,不僅可以斷我見,也可以斷常見,更能夠斷掉斷見,所以 平實導師才是真正可以讓學人雙斷我見與邊執見的大善知識。但是,可能有些人對於「我見與邊執見」的定義是什麼,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又是如何,還是不太清楚,所以某些觀念上可能還是會被琅琊閣等人所混淆,乃至被誤導退失,甚至謗法就太可惜了!所以我們今天第三集就繼續來談這個主題。

在第二集我們的重點是:真正斷我見必定也斷邊執見;又為大家說明如果沒有真正斷盡邊執見而只斷部分邊執見的結果,必定還是會落於斷或者常兩邊的其中一邊,只是有時落於斷見,有時落於常見,還是不離邊執見的範圍。但若是真正斷盡邊執見,不落常斷、有無的結果,則必定也同時確定了五陰無我而斷我見。換句話說,是否斷我見與斷邊執見,這兩者必須互相檢驗,絕對不可分割;一個真正斷盡邊執見的人,也必定同時斷了我見。所以,真的有智慧的行者,不是只在經論文字上研究思惟,而能透過觀行,現觀五陰虛妄不真,五陰不是真實我而是虛假我,所以五陰不是我,因此說五陰無我。而在信受或認知有一個無我性的第八識不生不滅實相心,出生五陰我以及一切法的前提下,就不會再把五陰或局部執取為實我和我所,即為斷我見;同時也就不會再去增益執著有我是常、是斷,所以離於兩邊,即為斷除邊執見。所以斷我見必定也能斷盡邊執見,而真正斷盡邊執見必定也能斷我見。

接下來在今天第三集,我們要和大家說明的重點是:平實導師所說的斷「我見」只是斷除「常見」嗎?琅琊閣平凡世界,又名南伽他主張:【對比《瑜伽師地論》的定義,顯然蕭居士是將「常見——認定意識心常住不壞」等同於「我見」(注意:我見是計度五取蘊為我、我所,邊執見是計度這個我性為斷、為常)。所以蕭居士這樣斷除的,只是斷除了對於意識心的邊執見之常見。】(〈南伽他:我為什麼判定正覺同修會蕭平實居士屬於未斷我見的凡夫?〉,琅琊閣。)南伽他顯然偏頗地誤解了 平實導師對於斷我見的真義,這是因為他本來就誤會了佛法中無我的意涵。我們先舉聖教中對於人無我的開示,再來看 平實導師的開示,然後來加以辨正南伽他的錯誤。

《寶雲經》卷2說:【云何名菩薩知人無我?觀五陰不堅、無牢固、虛妄、無真實,乃至滅謝亦不見有去。菩薩作是念:「此五陰,無我、無眾生、無壽命、無養育、無人。」凡夫愚人謂實有我故妄取我想,猶如鬼魅妖異所著。眾生妄計亦復如是,或陰即是我、我即是陰,或陰是我所、我所是陰。著虛妄我,不見真實,於生死中如旋火輪,虛妄無實。菩薩如實能知,是名菩薩知人無我具足。】這段聖教中說明能證知人無我的菩薩,會正確地觀察五陰,並確認五陰非常住不壞,所以虛妄不實;乃至因為正確觀察五陰虛妄不實,所以即使此世五陰滅謝後,也不見有我或無我離去。也就是說,證知人無我的菩薩,會認為這個五陰其實無人、我、眾生、壽命等相。相反的,凡夫愚人則把五陰或五陰的局部,妄想成可以實在主宰的我、我所,以為五陰我真實常在,但其實眾生是在虛妄的五陰我中錯誤地計著;也就是被這個假我所遮覆,就像被鬼魅附著一樣,而根本看不見真實法,不知道五陰在每一期的生死中就像是旋火輪一樣,看起來好像真的有,但卻是因緣假合而有、虛妄不實。

我們再來看 平實導師對於無我與斷我見、得解脫是如何開示。在《我與無我》第53頁:【我們人以為真實不壞的「我」,其實是假我,是由藏識因及種種緣而假合形成。虛妄唯識門就是告訴我們: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所假合而成的「我」是虛妄的,不是真實不壞的,所以虛妄唯識門宣說一切法無我——當然包括眾緣所假合而成的離念靈知心——都是不具有真實不壞性的假我,不是常住不壞的真我。】(《我與無我》,佛教正覺同修會,頁53。)《觀行斷三縛結》第60頁:【蘊處界我之生起次第,由如是正理之宣示,即可經由如理作意地詳細思惟及觀察而了知之;了知已,即知五蘊我、十二處我、十八界我皆是虛妄不實之法;詳細思惟、了知之後,即應於六塵、十八界等境界相中實際觀察之;如是實際觀察而確認之後,即可一一現觀十八界法之一一根、一一處、一一界都屬因緣所生法,則能親證五蘊無我之現觀,則可確實斷除我見而無遺餘。】(《觀行斷三縛結》,正覺教育基金會,頁60。))《邪見與佛法》第14頁:【聲聞人是怎麼修解脫道的呢?他就是從行、住、坐、臥當中去如實地觀察我們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是無常、空;他如實了知色身非我、非我所,色身是無常、空;如實的了知我們這個見聞覺知的心——也就是識蘊——是無常、空,是變異法,所以他斷了我見,斷了我見之後再把這個自我的執著修除掉,然後他成為阿羅漢;】(《邪見與佛法》,佛教正覺同修會,頁14。)

從上述《寶雲經》的聖教以及 平實導師的開示便可以知道,平實導師所教導的斷我見、證人無我與聖教一致,同樣是要正確觀察五陰非常住不壞(也就是聖教所說的不堅、無牢固),是因緣假合所生的法,是變異無常的法;並可因此確認這個五陰我為虛妄不真實的存在,但依於無我性的第八識(或稱為藏識)本來不生不滅,所以也不會落於斷滅,就像聖教所說「乃至滅謝亦不見有去」。這五陰背後真實的道理,正如《楞嚴經》卷2所說:【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死生,了無所得。】也就是說,菩薩所證得的人無我,必定是依於真實常住的第八識如來藏來現觀五陰非常非我。而 平實導師所教導的斷我見,函蓋解脫道與佛菩提道,同樣是要斷除眾生以五陰為常住不壞的真我的虛妄見解;而且 平實導師教導斷我見的範圍,不僅僅只是在說意識或識陰無常非我,而是蘊、處、界、入等法皆是要去觀行斷結的範圍。

這裡也順帶要辨正的是:如果不必有無我常住的真實法為前提,而只要心裡不認五陰為我,當此世五陰滅謝後也可以「不見有去」嗎?這在情解思惟方面或許可以假定,但卻無實在的解脫功德。一個人或許可以設想反正都沒有我可說,當此世五陰滅謝,也沒有一個我有離去可說。然而,《瑜伽師地論》告訴我們:我見不只有因邪教導「分別」而起,更有每一世一出生就跟著有的「俱生」我見。既然斷我見不僅要斷分別起,還得斷俱生的我見,而這俱生的我見顯然無始以來,我們就把五陰緊緊地執取為我;如果沒有佛法正確的教導,也就沒有機會起心去觀察五陰,也無法真正體會五陰的虛妄不實。

一個人如果只是設想沒有所謂的我,而不能透過實際正確觀行來正觀五陰的每一陰以及五陰全部皆是生滅不住、皆是虛假,因為未能實證五陰虛妄,只是自以為建立了「無我」的概念,所以當有善知識說五陰為虛假我,不是真實我,他反而認為善知識是在執取有個我,因為他的心中認為反正只要否定有「我」的概念即可;也就是因為缺乏對五陰實際的正確的觀行,所以才會認為不必要有一真實常住法也可以斷我見。因為當真的觀察五陰虛妄時,一定會相信 佛所說涅槃並非斷滅,而且還有寂靜、清涼、真實的涅槃本際可證,否則學佛即成戲論。因為既然可以現觀五陰皆是虛假不實、假合而有,五陰的每一法都是生滅不住故無自性,也不能由五陰自己出生五陰的緣故,如果沒有一常住的真實法,那此世壽盡後就會變成空無所有而成斷滅的邊執見;但 佛說「非斷滅,有涅槃本際」,而且觀察其他人的五陰也一樣是生滅無常,那麼其他人死後為何還會有下一世輪轉生死?難道不應該是死即斷滅嗎?顯然五陰生滅的背後,一定還有一個不生滅的真實法,才能成就佛法的解脫功德與三界生滅的諸法。因此琅琊閣等人主張不必有第八識如來藏就可以斷我見,其實就如《寶雲經》所說「著虛妄我,不見真實」(《寶雲經》卷2)

從上面的論述可知琅琊閣等人是自己錯解,平實導師並不是把常見等同於全部的我見,雖然常見一定是與我見有關。其實關於斷我見的教導中,本來就應該含攝斷除常見或斷見的部分,就如《雜阿含經》卷10第262經說:【爾時阿難語闡陀言:「我親從佛聞,教摩訶迦旃延言:『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尊者阿難說是法時,闡陀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闡陀比丘見法、得法、知法、起法,超越狐疑,不由於他,於大師教法,得無所畏。恭敬合掌白尊者阿難言:「……聞如是法,於一切行皆空、皆寂、悉不可得、愛盡、離欲、滅盡、涅槃,心樂正住解脫,不復轉還,不復見我,唯見正法。」時,阿難語闡陀言:「汝今得大善利,於甚深佛法中,得聖慧眼。」】

上述這一段聖教的因緣是闡陀比丘在見道前,雖早已聽聞「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的道理,但卻心中狐疑。闡陀比丘的疑問是:「如果一切事物都是空寂、不可得的,學佛的這個我又是誰?如果沒有我,又是誰可以知法見法?如果有我,那如何說寂滅與涅槃解脫?」顯見闡陀比丘一開始是落在有我與無我兩邊,如果心中承認現在的五陰我是無常,那不就落於斷滅見?可是明明聖教說五陰一切無常,難道自己是落於常見?所以闡陀比丘心中無法坦然接受,因而希望阿難尊者能為其開導釋疑。

這段經文說:「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所說就是琅琊閣等人主張「五陰無我」,不必有第八識如來藏就可以斷我見。因為現在五陰存在就是「有」,將來捨壽生滅的五陰必滅就是「無」。所以南伽他和琅琊閣等人雖然口中說「五陰無我」,但不是嘴說「無我」就是真的「無我」,因為否定有第八識如來藏,就讓自己「五陰無我」的主張落入無與有、斷與常的二邊。南伽他和琅琊閣等人執著「五陰無我」的字句而不敢詳細闡述,就是「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的典型案例,因為否定第八識如來藏後必墮有、無二邊。

平實導師能以無量言語、譬喻、方便闡述斷我見以及斷除斷、常二見,必依第八識如來藏的義理,才能不墮有、無二邊而行於中道。同樣的道理,「正觀集滅,則不落有、無二邊」,因為如果十二因緣的背後無第八識如來藏,那麼十二因緣流轉則是「有」,還滅則是「無」,同樣墮於有、無二邊。因此只有正觀有第八識如來藏在十二因緣背後,令流轉與還滅同時成立,才不會墮於有與無二邊。因此,「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即是說明在因緣法中能夠不墮於斷常、有無二邊的中道觀行;一定是要依於第八識如來藏的常住不壞,才能令斷常、有無等邊執見不能成立,所以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才是中道觀行的所依。

從此聖教中我們可以發現,整段經文表面上雖不是直接從斷我見切入,而是從離兩邊的教理來讓闡陀比丘見法、知法,依然可以讓學人證法眼淨——斷我見,因為其核心本質還是在講斷我見;而能斷我見的基礎,顯然是因為有真實法成就中道故不落有無與斷常,才使得闡陀比丘能於甚深佛法中自己能心得決定,才能說「不復見我,唯見正法」。顯見闡陀比丘已經是斷了我見,所以才不復見我;當然也同樣斷了邊執見,而可以於五陰十八界的假我法滅謝時心無恐怖。因為知道有涅槃本際真實常住,所以不落斷邊,而涅槃不生不滅本是中道;由於能現觀五陰無常,所以當然也不落常邊。

經由這些教證我們可以得知:第一,斷我見證法眼淨而心中能無所畏,同樣也是要依於有一個不生不滅的真實法為前提才能成就。第二,斷我見的法與斷邊執見的法可以並行,即便是先以斷邊執見的角度切入,在正確的觀察下,不僅無損於斷我見的功德,反而使兩者相得益彰。

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說到這裡。感謝您的收看!

敬祝身心康泰、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點擊數: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