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名相「依士釋」正解

第049集
由 正旭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這一集所要講的主題是:佛法名相「依士釋」正解。

在上一集中有提到琅琊閣們對於 平實導師在《識蘊真義》所說「持業釋、依士釋」的解釋作了以下的結論:【持業釋:就是從執持業種上來說的。依士釋:是依修行者的菩薩心性而解釋的、而稱名的。這是望文生義所成的錯解。】(〈正覺佛法名相錯解:「持業釋、依士釋」〉,琅琊閣。)有關持業釋,「就是從執持業種上來說的」,我們在上一集已經依於解脫道修行的義理來作說明,證明 平實導師所作的解釋是正確的,也是了義的。

這一集就來說明 平實導師有關依士釋「是依修行者的菩薩心性而解釋的、而稱名的」,是否合乎義理?首先來看,如果只是依文解義,依士釋應該如何定義?琅琊閣們在他們所寫的評論 平實導師的內文當中,對於這一個部分只有提到:【又如所知障,所知不是障,此障障所知。也就是所知之障。】(〈正覺佛法名相錯解:「持業釋、依士釋」〉,琅琊閣。)沒有對依士釋作進一步的說明,但有附上窺基大師對於「六合釋」的說明,其中有關「依士釋」的內文如下,《大乘法苑義林章》卷1:【依主釋者,亦名依士。依謂能依。主謂法體。依他主法以立自名。】依窺基大師所說的這一段,「所知障」名,為何是依士釋?可以這麼理解:所知是勝法,是主;有法能障所知,此等法名所知障。所知障是劣法,依主立名,名依主釋,亦名依士釋。

然而,《宗鏡錄》有關「依主釋」與「依士釋」稍有區分。《宗鏡錄》卷4:【依主釋者有二:一、依主釋,二、依士釋。……如言眼識,眼是所依即勝,識是能依即劣。以勝眼釋劣識故,將劣就勝,以彰其名。眼之識故依主釋也,或以別簡通,依主即別名勝、通名劣。二、依士釋者,謂劣法是勝法之士用故。今將劣法解於勝法,勝法從劣法以彰名。如言擇滅無為,擇滅是有為即劣,無為即勝,將勝就劣以彰名依士釋。】《宗鏡錄》這一段內文,主要在說:【依主者,有法以勝釋劣,將劣就勝以彰名,……將勝就劣以彰名,依士釋。】以《宗境錄》的內文來說「所知障」,所知是勝法,所知障是劣法,依勝法立名,是依主釋。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所知是勝法,所知障是劣法,以勝法將就劣法,是依士釋。從以上的理解,「所知障」名可以是「依主釋」,也可以是「依士釋」,只是取名的角度不同而已。

上面講完「依士釋」的定義,接下來探討「所知障」與「修行者的菩薩心性」的關係。平實導師對於所知障在《識蘊真義》當中是這樣說的:【這個所知障,是障礙於成佛所應了知的境界。】又說:【這個所知障是依所障的應證受的佛菩提境界而稱名為所知障,是依修行者的菩薩心性而解釋、而稱名的。】(《識蘊真義》,佛教正覺同修會,頁220。)也就是說,「所知障」中的所知是「所應知」,如果是已知,那就不受障。

那 平實導師所說「修行者的菩薩心性」的內涵又是如何呢?我們來看《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佛子!六種性者,所謂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聖種性、等覺性、妙覺性。】這裡所謂的六種種性,就是修行者的菩薩心性,是菩薩在成佛的道路中,透過一路修除所知障而獲得的。修行者在明心之後,獲得「根本無分別智」,轉依真如;在這個真如上面繼續修行,到入地的時候通達真如。那麼對於這樣的通達,漸漸修集,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方證圓滿。

就如同《解深密經》卷2所說:【云何諸法圓成實相?謂一切法平等真如。於此真如,諸菩薩眾勇猛精進為因緣故,如理作意、無倒思惟為因緣故,乃能通達;於此通達漸漸修習,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方證圓滿。】從《解深密經》佛所開示的這一段話,我們可以確定,轉依真如是從入地前就要開始的,也就是入地前就必須證得真如。如果入地前沒有證得真如,那要如何斷除所知障所攝的異生性而通達真如?那麼,七住位的菩薩在證得真如的總相以後,要怎麼樣在真如的別相通達?佛在剛剛所說的《解深密經》開示說:「勇猛精進,如理作意,無倒思惟。」也就是在成佛之前,對「真如有所不知」即是所知障,依於破除所知障的不同,而將菩薩區分成六種種性,也就是代表菩薩不同的心性。

如果從菩薩在成佛之前所應證的五十二個階位來說,在七住位的時候證得真如,就是破除所知障的入門;進而轉依真如「勇猛精進,如理作意,無倒思惟」,而後具足證得非安立諦三品心,並證得解脫果成阿羅漢時,滅除所知障所攝的「異生性」,證得進入初地所應證的遍行真如,這就是《成唯識論》所說的:「由見道力通達真如」。那麼《成唯識論》卷10又說:【如是,菩薩於十地中,勇猛修行十種勝行,斷十重障、證十真如,……。】亦即每進入一地,就應斷除一種重障,而證得一種真如。這當中的每一種重障,都攝屬於所知障,以對佛地真如仍有不知而成障的緣故。如同前面所說,進入初地所應斷的大乘所斷異生性,也攝屬於所知障;這類重障是因為對於佛地真如有所不知而造成的障礙,不影響出離三界生死,卻障礙成佛所應證的菩提,所以說是攝屬於所知障。

由《成唯識論》說:「能障菩提,名所知障。」(《成唯識論》卷9)所以我們知道說,十重障均攝屬於所知障,也就是斷十重障是由轉依十地真如所斷。由上面所說的我們可以知道,有未斷所知障所攝的異生性跟已分斷者的菩薩的心性是不同的;而諸地菩薩斷一種重障與斷二種重障的心性也不同,乃至於說斷九種重障跟斷十種重障的菩薩心性也不相同。

從以上所作的說明,平實導師所說依士釋「是依修行者的菩薩心性而解釋的、而稱名的」,從法義上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修行者的菩薩心性,依於成佛所應了知的境界被障礙的程度而有所不同;亦即修行者的菩薩心性顯示出他們不同的所知障。所以「所知障」中的「障」,即是代表修行者不同的菩薩心性。「所知」無障是勝法,修行者的菩薩心性於所知有「障」是劣法,以勝法就劣法來取名「所知障」,屬於「依士釋」。所以 平實導師所說依士釋「是依修行者的菩薩心性而解釋、而稱名的」,從法義的角度來說是正確的,也是了義的解釋。

最後,我們來看琅琊族在文中這一段話:【這類錯誤,不是理解斷句的錯誤,而是用自己的意思隨意解釋專有名詞,顯示蕭導師對自己的佛法知識極度自信,而且也沒有讀過窺基的《大乘法苑義林章》。就算蕭導師大意出錯,正覺的書都是由專人校對過的,校對者不是親教師就是助教老師,可是校對過程中從未發現這個錯誤,提出糾正。】(〈正覺佛法名相錯解:「持業釋、依士釋」〉,琅琊閣。)那麼對於他們上面的說法,末學在這裡提出說明:「六合釋」在末學看來,只是語言學而已,與佛法最基本的法義完全無關,知不知道取名屬於「六合釋」中的哪一種,完全不影響三乘菩提的修證,何必浪費時間去研究,研究這個要幹什麼?假設 平實導師真的沒有讀過窺基大師所寫的《大乘法苑義林章》,卻能利用「持業釋、依士釋」的名相,點出佛法的義理,豈不是顯示出他的智慧殊勝!

如果琅琊閣們在看到《識蘊真義》中 平實導師對「持業釋、依士釋」的解釋之前,就已經研究過《大乘法苑義林章》與佛法基本法義無關的「六合釋」的內涵,那麼他們真的令人十分羨慕,因為他們真的很閒!然而,如果琅琊閣們在看到《識蘊真義》當中 平實導師對「持業釋、依士釋」的解釋之後,才去研究要怎麼來批評正覺的話,那麼表示他們是因為有目的才會去研究。果真如此,那他們又要怎麼來苛責校對者,沒有先前就研究好在那邊,而能即時發現他們所謂的錯誤?又,校對者在沒有研究的情況下,要如何要求校對者在看到的當下,就能發現 平實導師對名相的解釋與窺基大師的解釋不同?而且只是解釋不同,並非真的法義有錯,如果校對者一看就知道從法義上來說是正確的,那麼為何還要去研究與佛法義理無關的「六合釋」呢?更何況 平實導師的解釋完全正確!

今天這一集就講到這裡。謝謝各位的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