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經注我」的平實導師(二)

第042集
由 正祺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這一集我們繼續來討論一位善知識必須能夠「六經注我,我注六經」。

在上一集當中,提到僧人法達向六祖求法,這一件事情可以來說明一位真正的善知識所顯現實證的智慧是學術思想者所無法想像的。首先,六祖不識字,五祖又說六祖是嶺南獦獠,六祖三十九歲於廣州法性寺正式剃度出家;僧人法達則是七歲就出家,而且誦唸《法華經》三千遍。一個誦唸《法華經》三千遍的僧人法達,不懂得《法華經》的宗旨意趣,竟然還得請問不識字的六祖;六祖聽僧人法達誦唸《法華經》到〈譬喻品 第3〉時,就可以告訴僧人法達《法華經》的宗旨意趣。琅琊閣們是否應該批評六祖「無視經論的理論架構、梵文原意、語境、定義差異」,並且「若對佛法教理、名詞、體系的源流歷史變遷沒有絲毫概念」,憑著僧人法達誦唸一小段的《法華經》,然後就「粗暴解讀經論」?

或許有人會認為琅琊閣們是通達的,他們通達「經論的理論架構、梵文原意、語境、定義差異」,以及對「佛法教理、名詞、體系的源流歷史變遷」概念具足。對於這一點,我們從《楞伽經》當中 佛的開示以及《壇經》中六祖對僧人法達的對話,便可以瞭解琅琊閣們是否真正的通達於佛法的宗旨意趣。在《壇經》中六祖對僧人法達說:【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六祖說若是能夠聽聞開示,便能夠悟入佛的知見,本來的真如自性就能夠顯現出來。聽聞誰的開示?當然是善知識的開示。所謂「本來真性而得出現」,並不是說開悟以後真如自性才顯現,而是親證本來的真如自性,因為真如自性既然是本來的,真如自性就不會有出現或者隱沒,也就是真如自性是本來無生、將來也是無滅的,所以說是親證本來的真如自性。

六祖接著說:「你應該要相信,佛的知見,就是你的自心,除了你的自心以外,沒有其他什麼心是佛。」這個心就是六祖所說要悟入的真如自性,這個真如自性就是如來藏。在《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2〈一切佛語心品〉中,佛告訴大慧菩薩說:【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大慧!未來現在菩薩摩訶薩,不應作我見計著。】佛說:我所說的如來藏,不同於外道所說的我。大慧!我有時說空、無相、無願,有時說真如、實際、法性,有時說法身、涅槃、離自性,有時說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就這樣以種種的言句說明如來藏之後,為了斷除沒有智慧的人畏懼「無我」的語句的緣故,為他們說遠離虛妄想像無所有境界的如來藏法門。大慧!未來以及現在的大菩薩們,不應該將如來藏法門當作「我」的見解一樣而起錯誤的認知跟執著。

經中 佛說如來藏就是不生不滅,也就是前面所說的本來無生、將來也無滅的真如自性;這個如來藏真如自性,就是悟入佛的知見所證的自心。《楞伽經》四卷是依第八識如來藏來說菩薩的證悟,是悟後起修、轉進然後地地增上的道理,是禪宗初祖達摩大師傳給二祖慧可,作為印證所實證真如自性所使用。如來藏就是第八識,所以《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4〈一切佛語心品〉中,如來告訴大慧菩薩說:【善不善者謂八識,何等為八?謂如來藏,名識藏——心、意、意識、及五識身;非外道所說。大慧!五識身者:心、意、意識俱,……。】經上說,善法與不善法者,是說八識心王。這八識心王,如來藏稱為識藏,這八識心王具足第八識心、意根、意識以及前五識等法;不是外道所說只有六識心。大慧!五識身的意思是說,這五識心,必須要有第八識心、意根、意識作為俱有依,才能夠生起而現行運作;這五識心,通於善法,也通於惡法,所以具有善相與不善相。

從《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的經文可以確定如來藏就是第八識,第八識就是阿賴耶識,這如來藏阿賴耶識不是外道所說的我,不是對六塵能知能覺的意識心,當然不是梵我;因為如來藏阿賴耶識是無我性,是不能錯誤地將如來藏阿賴耶識認知或者執著為「我」。平實導師依《楞伽經》以及許許多多的經典,講第八識就是如來藏,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如來藏就是「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這第八識如來藏就是眾生的「本來真性」,是《法華經》上所說學佛人應該要悟入的標的,因此六祖說:「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

然而,平實導師如實的依著《楞伽經》講第八識如來藏,琅琊閣們則是批評:蕭平實的「第八識如來藏」是典型的「梵我見」;這是不是在指責禪宗是梵我見的外道?這是不是在暗示 佛也是梵我見的外道?如此琅琊閣們何曾通達「經論的理論架構、梵文原意、語境、定義差異」,以及對「佛法教理、名詞、體系的源流歷史變遷」概念具足呢?琅琊閣們何曾通達佛法的宗旨意趣?諸法本來是通達的,只是琅琊閣們的心不能夠通達。因為琅琊閣們的心不能通達,所以將大乘佛法分成般若中觀系、唯識體系、純粹如來藏系跟心性如來藏系四大體系,然後堅持不同體系的理論架構完全不一樣、不可以混為一談。如琅琊閣們說:【不同的經論體系不但採用不同的名詞,對同一個佛法名詞(比如如來藏、阿賴耶識、真如)的定義并不一樣。甚至即使同一個體系的經論,界定名詞時也未必完全相同,可能出現廣狹義之分。】(〈正覺法義辨正:張志成——蕭導師錯解如來藏、第八識、真如(上篇)〉,琅琊閣。)可是《楞伽經》中明明說如來藏就是第八識,就是「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這一以貫之,完全以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來貫串佛法的核心,這樣子才是大乘佛法的宗旨意趣。

琅琊閣們在佛法上的認知,其實遠遠不如誦唸《法華經》三千遍的僧人法達,琅琊閣們完全不知道佛法的宗旨意趣。當時僧人法達肯向六祖懺悔,並且以弟子的稱呼向六祖請問佛法,最後僧人法達在六祖的幫助下,同樣悟入真如自性;而琅琊閣們卻是乾沒於「經論的理論架構、梵文原意、語境、定義差異」,以及「佛法教理、名詞、體系的源流歷史變遷」之間,僥倖的貪得一點點自己認為的利益,然後以像是蛆蟲一般的見識,洋洋得意、沾沾自喜,然後以無比的慢心來批評 平實導師這個不懂、那個錯解。

達摩祖師在《少室六門》當中說:【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念佛得因果,誦經得聰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報,覓佛終不得也。若自己不明了,須參善知識,了卻生死根本。若不見性,即不名善知識,若不如此,縱說得十二部經,亦不免生死輪迴,三界受苦,無有出期。】達摩祖師在《少室六門》所說的見性,是指證悟真如自性,不是《大般涅槃經》中的眼見佛性,是《壇經》中六祖所說【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中的證悟真如自性。達摩祖師說:如果沒有見到真如自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都沒有益處;念佛可以種下未來成佛的因果,誦經可以得到聰明,持戒可以得生天,布施可以有福報,可是想要尋覓自性佛卻是永遠不可得。若是自己不明了,必須尋找參問善知識,如此才能夠了卻生死的根本。若是不見真如自性的人,不能夠稱為善知識。若是不見真如自性,縱然可以說得十二部經,也不免生死輪迴,在三界當中受苦,永無出離的時候。

《壇經》中僧人法達在六祖的幫忙下證悟自性真如,當時法達說:【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見。自非上根,未免疑謗。】僧人法達說:今天六祖您讓我這個凡夫悟得自心真如,這便是悟入佛的知見。不是上根器的人,對能夠悟入自心真如這件事,難免懷疑誹謗。大乘佛法確實是如僧人法達所說,一個凡夫經由善知識的幫助,在因緣具足的情況下,就可以悟入佛的知見,證悟自心真如,這真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這就是禪宗「明心開悟」的事實,這就是開示悟入佛的知見。琅琊閣們曾經在〈《我的菩提路》(一):被「明心」綁架的修行路〉一文當中質疑過:【「明心」是自證的智慧境界,是別人可以給你的嗎?……如果開悟可以直接送,為什麼佛菩薩這麼慈悲,不直接送給那些辛苦求法的人?】從琅琊閣們這個質疑,就可以知道他們對於善知識與弟子們求悟的過程,這個師徒之間的互動,是完全不清楚的。從僧人法達向六祖求法的過程,是可以知道「開悟明心」這個智慧境界,是善知識「可以送」同時也是「無法送」的一件事情。

所謂「可以送」,是如《壇經》中六祖說:「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是說如果能夠聽聞善知識的開示,便能夠悟入佛的知見,就可以證悟本來的真如自性,這個時候就可以「開悟明心」。善知識慈悲,當然願意送這個智慧境界給求法者,可是要看求法者是不是承受得下來,也就是求法者是否具足開悟的條件。而所謂「無法送」,是求法者應該具備「開悟明心」的基本條件,平實導師在《禪——悟前與悟後》這本書當中早已經提出開悟條件的五點,也就是:信心、福德、知見、功夫(也就是定力)以及無慢。這五個條件若是具足,在善知識幫忙下開悟明心非常的容易,所以說善知識「可以送」;若是五個條件之一有所缺漏,即使在善知識幫忙下勉強有所解悟,然而卻是很容易就退轉,琅琊閣們就是最好的案例。想想如果僧人法達慢心高漲,不願意向六祖懺悔,僧人法達能夠開悟嗎?

開悟明心的五個條件中有「知見」這一項,這個知見就是已經先確定證悟的標的就是如來藏阿賴耶識,因為「開悟明心」就是悟入佛的知見;佛的知見就是自性真如,也就是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這是歷代禪宗祖師以及《楞伽經》中 佛陀的開示。然而,琅琊閣們在〈「已入見道諸菩薩能證解阿賴耶識」的真義〉一文當中認為:【不要以為自己的「明心」能現觀、證解阿賴耶識。見道的方法不是去找阿賴耶識。】(〈正覺法義辨正:張志成——已入見道諸菩薩能證解阿賴耶識」的真義〉,琅琊閣。)琅琊閣們在其他許許多多的文章當中,也是不斷的在否定七住位菩薩有證悟真如自性的見道功德;這是違背禪宗祖師以及《楞伽經》中 佛陀的開示。如此,琅琊閣們在知見不具足又慢心高漲的情形下,即使善知識有心幫忙,最後還是無法送出這個智慧境界。

達摩祖師提出修學佛法,實證真如自性是最為關鍵與重要的事情,如果沒有實證真如自性,就必須尋覓善知識來參究,這個善知識也是必須是實證真如自性的菩薩。祖師們都非常重視實證真如自性,也都是非常重視善知識,唯有琅琊閣們否定實證真如自性就是觸證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也不斷地誹謗曾經幫助過他們觸證第八識的 平實導師。

《壇經》當中六祖說:【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讎家。】心如果迷惑了,就被《法華經》所轉;心如果悟入佛的知見,就能夠轉《法華經》。《法華經》所說的內容就是開示悟入佛的知見,既然已經悟入佛的知見,《法華經》的內容甚至是許多其他經典的內容記載,都是在敘說這個 佛的知見,這也就是陸九淵所說「六經注我」,也可以說是「《法華經》注我」;當然六祖就可以為僧人法達說明《法華經》的宗旨意趣,六祖可以說是「《法華經》注我,我注《法華經》」。《法華經》既然與我所實證的內容相符,我所思、所言、所行符合於《法華經》的宗旨意趣,當然就能夠運轉《法華經》,所以說「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讎家」,是指僧人法達誦唸《法華經》三千遍,卻是不明白《法華經》的宗旨意趣,就像是跟《法華經》的義理有冤仇一樣。琅琊閣們多是高等學歷、在世間法上是某一個領域的專業人士,對於佛教經典能夠研究「經論的理論架構、梵文原意、語境、定義差異」,並且熟悉「佛法教理、名詞、體系的源流歷史變遷」,但是琅琊閣們就像是僧人法達,誦得《法華經》三千遍,因為無法悟入 佛的知見,所以根本不知佛法的宗門意趣。所以六祖說「與義作讎家」,也就是完全無法悟入 佛的知見,與佛法的義理有仇一般。

從以上的說明知道,琅琊閣們實在是心迷被經典轉,研究經典久不明,「與義作讎家」。

今天這一集就為各位菩薩說明到這邊。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