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第一義建立之無心地真義

第016集
由 正齡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燈下黑之琅琊閣」節目。

2021年8月18日琅琊閣有一篇貼文,作者為南伽他,貼文名稱:〈佛法問答:為什麼《瑜伽師地論》說從第一義的角度說,只有無餘依涅槃位才是阿賴耶識永滅盡的「無心地」?〉今天我們藉這篇貼文來說「依第一義建立之無心地真義」。藉由貼文所舉《瑜伽師地論》中 彌勒菩薩所開示之無心地的法義,來看看琅琊閣「有心」忽略論中重要法義,並藉以彰顯他們確實看得懂論文且能為大眾正確解說;這個背後其實是不老實、不如實說的,而且是有心掩蓋論文正確說法。以下同樣也以琅琊閣貼文中所舉《瑜伽師地論》的內容來作說明。

無心,什麼是無心?當小孩做錯事時,我們有時候會想:「唉!這是一時無心的過失。」就原諒小孩了。所以一般講無心,是說:不是刻意、不是故意,或者不是存心如何如何。可是一般世俗法中認定的無心,並不是佛法中所講的無心。琅琊閣這篇貼文定義為佛法問答,問答的內容主要是在說:在根本論中說,只有無餘依涅槃位才是阿賴耶識永滅盡的無心地。貼文開頭這樣說:【答:瑜伽師地論中說,大小乘通說的「無心地」有六種,即:1、無心睡眠位(即睡眠無夢);2、無心悶絕位(即通常所說的昏迷);3、無想定位;4、無想生位(即生無想天的眾生);5、滅盡定位;6、無余依涅槃位。前面5種無心地,是大小乘通說的五無心位。但是,瑜伽師地論又說:第一義建立者,謂唯無餘依涅槃界中,是無心地。何以故?於此界中,阿賴耶識亦永滅故;所餘諸位,轉識滅故名無心地,阿賴耶識未永滅盡。於第一義,非無心地。】

琅琊閣的簡要解釋,也就是琅琊閣歸納這段論文的結論如下:【有心地、無心地的含義,是有多個角度的。《瑜伽師地論》有詳細說。這裡不冗述。就比較簡單直接的理解來說,唯識裡面以八識心王為心,八個識都有心之含義,所以只要有七轉識,或者小乘有前六識,那就是有心位。在小乘來說,六識滅盡(例如無想定、無想天、滅盡定等),就可以叫做無心地,但是從大乘來看,由於八個識都叫做心,而【1、無心睡眠位。2、無心悶絕位。3、無想定位。4、無想生位。5、滅盡定位】中,雖然六識滅了,但第七識並沒有滅(或者沒有滅盡),而第八阿賴耶識完全沒有滅盡,所以從第一義的角度來說,是有心地,不是無心地。而從第一義的角度來說,要說無心,就是無任何八識心王,才叫做【無】【心】!】

由上面琅琊閣的解釋可以看出,琅琊閣主要意思是說:由大乘與小乘來看無心地,小乘只要六識滅盡就可以叫作無心地;而大乘在無心睡眠位、無心悶絕位、無想定位、無想生位、滅盡定位,雖然六識滅盡,但第七識並沒有滅或沒有滅盡,而第八阿賴耶識完全沒有滅盡,所以從第一義的角度來說,這五位也還是叫作有心地,不是無心地。最重要的一點是:「從第一義的角度來說,要說無心,就是無任何八識心王,才叫作無心。」

各位菩薩!請問大家有情總共有幾個心,也就是能了別的識?八個識。這在琅琊閣貼文中也說了:「唯識裡面以八識心王為心。」可見他們也認同有情眾生共有八個心識,叫八識心王。為何叫作有情?因為有心能夠識別,有心才能叫有情。而定性阿羅漢入無餘涅槃,雖然不再有前六識及第七識出現,不再叫作有情,但無餘涅槃位中是八識心王全都滅盡了嗎?當然不是。依琅琊閣的解釋,從第一義角度來看,沒有任何八識心王才叫作無心。依琅琊閣這個說法來看,這樣的第一義是不是沒有實相法了?因為八識心王都不存在,表示第八識也是會滅掉的,那麼二乘無餘涅槃能存在、能證得嗎?若真能證得,那這個無餘涅槃是不是空無一法,不但七轉識不出生,連第八識也不存在了,因為被琅琊閣滅盡了!這不成了 佛所破斥的外道斷滅空、斷滅論了嗎?因為他們證不得如來藏或對所證有疑,又不信 佛說有真實法第八異熟識「獨一無侶」存在於無餘涅槃中,所以就這樣對論文隨著自己思惟的理解而作了解釋又貼了出來。這個「有心」的作為,想要解釋無心地這個名相,但「無心」的過失卻很大,因為在網路上只要有人看了,也相信這種解釋,就會認為八識心王都是可以滅的,那就害了這些人,不但學佛無果,也可能隨著造下謗第一義法的極重惡業。真是很可憐愍!

在《瑜伽師地論》中 彌勒菩薩對無心是怎麼開示的?我們先舉琅琊閣引用的這段論文全文來看,《瑜伽師地論》卷13:【云何有心地?云何無心地?……分位建立者,謂除六位,當知所餘名有心地。何等為六?謂「無心睡眠位、無心悶絕位、無想定位、無想生位、滅盡定位及無餘依涅槃界位」,如是六位,名無心地。第一義建立者,謂唯無餘依涅槃界中,是無心地。何以故?於此界中,阿賴耶識亦永滅故;所餘諸位,轉識滅故,名無心地;阿賴耶識未永滅盡,於第一義,非無心地。】這是說什麼叫有心地?什麼叫無心地?依不同分位建立而言,除了六位外,應當知道其餘都名為有心地。是哪六位呢?所謂「無心睡眠位、無心悶絕位、無想定位、無想天位、滅盡定位及無餘依涅槃界位」,如是六位,名為無心地。又由第一義建立來看,唯有無餘依涅槃界中,是無心地。何以這樣說?在無餘涅槃界中,阿賴耶識也永滅的緣故;所餘其他諸分位,也就是無餘涅槃以外的其他五個無心位,六轉識滅了的緣故,名為無心地;阿賴耶識尚未永遠滅盡,於第一義而言,即非無心地。

這樣的語譯,各位菩薩可能會覺得與琅琊閣的解釋沒有差別,但是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接著提出他們錯誤之處,進一步來作說明。首先琅琊閣說:【唯識裡面以八識心王為心,八個識都有心之含義,所以只要有七轉識,或者小乘有前六識,那就是有心位。】實際上論文說:【分位建立者,謂除六位,當知所餘名有心地。何等為六?謂「無心睡眠位、無心悶絕位、無想定位、無想生位、滅盡定位及無餘依涅槃界位」,如是六位,名無心地。】論文的意思是在說明,依分位建立——也就是依意識心在不在來說,只要意識心不在,就叫作無心地,當然這是依二乘與大乘來看,都可以說得通,但主要是依眾生的三界心在或不在來說的,只要這個意識心(包含前五識)不現行運作,都可以叫作無心地;因為在這六位中,第七識是存在或部分功能不運作,或如無餘涅槃位全部滅盡。所以主要是從六轉識與六塵相應、不相應而現行或不現行來界定有心、無心;只要六轉識不現行,如論中所舉前五位,就叫作無心地,這是不論第七識功能全現或不全現行。因為在二乘法來講,通常以「意」這個字來指稱意識與意根,並沒有單獨說明意根;所以即使無想定及滅盡定都仍有第七末那識存在著,仍是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所說的無心位。

接著琅琊閣又說:【而【1、無心睡眠位。2、無心悶絕位。3、無想定位。4、無想生位。5、滅盡定位】中,雖然六識滅了,但第七識並沒有滅(或者沒有滅盡),而第八阿賴耶識完全沒有滅盡,所以從第一義的角度來說,是有心地,不是無心地。】最後得出結論:【而從第一義的角度來説,要說無心,就是無任何八識心王,才叫做【無】【心】!】從這兩段琅琊閣的說法來看,真的會害死人!先說「第八阿賴耶識完全沒有滅盡」這句話,這是在建立、也是在暗示:第八阿賴耶識是可滅的,如果滅了,就是第一義諦說的無心地。而接著說「從第一義的角度來說,要說無心,就是無任何八識心王,才叫作無心」,這就明白告訴大家說:第八阿賴耶識是會滅盡的。不明就裡的人會認為,第八識是生滅法,因為只要入了無餘涅槃,阿賴耶識就會滅盡。

實際上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因為第八識永遠不會滅,經論中說:滅阿賴耶識、或阿賴耶永滅、或捨阿賴耶,都不是在說阿賴耶識是有生且是可滅之法,而是說阿賴耶識集藏分段生死種子的阿賴耶性,在阿羅漢位或八地菩薩以上都是不存在的;因為沒有這個阿賴耶性,所以阿羅漢可以捨報後不再受生而入無餘涅槃,八地以上菩薩則不再有分段生死,只留異熟生死尚須滅除。能夠這樣入無餘涅槃或唯餘異熟生死種,是因為阿羅漢斷盡五下及五上分結,願於捨報時不再有見聞覺知現起,就不再投胎受生,方便說為入無餘涅槃;而八地以上菩薩則是更進一步斷了一念無明習氣種子隨眠,不再因為三界愛種子的現行而去受生。從這個面向來看,才能說第八阿賴耶識會滅,而滅的是阿賴耶識執藏分段生死種子的阿賴耶性,並不是滅掉阿賴耶識心體。假設(這裡是說「假設」)八地菩薩也和阿羅漢一樣入了無餘涅槃,這時在無餘涅槃位中,因為已經沒有這種執藏分段生死種子的體性,就改名為異熟識,心體還是第八識,只是改了名稱,心體沒有滅、也沒有變、也不是新生成的。

這麼重要的點,琅琊閣不說,就只是說:「第八阿賴耶識完全沒有滅盡,所以從第一義的角度來說,是有心地,不是無心地。」更說:「從第一義的角度來說,要說無心,就是無任何八識心王,才叫做無心!……所以無余依涅槃位才是第一義角度的究竟徹底的無心地——因為不僅無轉識心,乃至連阿賴耶識也永滅盡了,所以叫做第一義角度的究竟徹底的無心地。」真不知琅琊閣這是「有心」或是「無心」的過失,這個過失是很要命的。進一步來看:究竟澈底的無心地——究竟澈底無心的境界相,以第一義的角度來說,是指究竟澈底沒有六根、六塵、六識的境界,也就是十八界滅盡的境界,這是無餘涅槃的境界,這正是論中 彌勒菩薩說的六位中的無餘涅槃界,不只能取的七轉識滅盡了,所取六塵諸法也一樣不再現起。但是能將十八界滅盡,這在二乘行者來看至少是慧解脫的阿羅漢,在大乘行者來看,也至少是要入地以上菩薩才能做到;可是無論如何都不能說第八識也滅盡了。

為何不能說第八識也滅盡了?第一點,因為第八識永遠不可能被滅盡,阿賴耶識是諸佛因地時的第八識,經由三賢位乃至諸地、等覺地、妙覺地的見道、修道,最後頓斷最後一分所知障成就佛果,改名為真如無垢識,始終是同一個第八識心體,從沒有斷過、出生過。第二點,因為第八識遍一切時、一切界、一切處、一切地;如果第八識會滅,就不會有任何一位有情眾生會出生,三界九地就不能建立,眾生也不會世世流轉受生死苦,當然也不會有人可以修行成就,四聖六凡就不能夠建立,同時也不會有三界世間的存在。所以第八識是絕對不可能滅盡的,而入無餘涅槃永滅阿賴耶識,是永滅阿賴耶性,不是滅第八阿賴耶識的心體異熟識。

有什麼經論可以證明「永滅阿賴耶識」是滅除阿賴耶識執藏分段生死種的體性呢?《成唯識論》卷3云:【此識無始,恆轉如流,乃至何位當究竟捨?阿羅漢位方究竟捨。謂諸聖者斷煩惱障,究竟盡時名阿羅漢;爾時此識煩惱粗重,永遠離故說之為捨。此中所說阿羅漢者,通攝三乘無學果位;皆已永害煩惱賊故,應受世間妙供養故,永不復受分段生故。云何知然?〈決擇分〉說「諸阿羅漢、獨覺、如來,皆不成就阿賴耶」故。《集論》復說:「若諸菩薩得菩提時,頓斷煩惱及所知障,成阿羅漢及如來」故。】《成唯識論》說阿賴耶識無始以來,隨著眾生恆時存在運轉如流,要到阿羅漢位才究竟捨棄這個名稱。這是說大小乘等諸位階聖者,究竟斷盡煩惱障時,名為阿羅漢,這時阿賴耶識所含藏的粗重煩惱永遠捨離了,而說之為「捨」;因為不再有煩惱障種子現行而令諸位聖者再流轉生死了。這裡的阿羅漢通攝三乘無學位的聖者,都已經永害煩惱障甚至煩惱障習氣種子隨眠,所以永遠不再受分段生死。所以,永滅阿賴耶識,是永滅心體執藏分段生死種子的阿賴耶性,並不是滅掉心體自身。

由以上說明,可知琅琊閣這篇佛法問答本質是在誤導眾生走入斷滅見中,並不是真心想要幫助眾生建立正知見。琅琊閣貼文又說,最後:【在此補充糾正蕭平實居士的一個錯誤說法。蕭居士所說的五無心位,是包括了「正死位」而沒有無想生位。「正死位」並不是無心位,因為所謂正死,其實是有情眾生的此世滅盡而彼世生的情況。如果有中陰,則此世滅時彼中陰則生,如果沒有中陰位,則此世滅時已經是彼世受生(如化生等,或者地獄生),所以中間並不存在一個所謂的無心位的空檔的。】

琅琊閣這裡在質疑 平實導師說五無心位包含正死位,卻沒有無想天生位。我們簡單舉一段論文來說明,《成唯識論》卷3:【又契經說,諸有情類受生命終,必住散心,非無心定;若無此識,生死時心不應有故。謂生死時身心惛昧,如睡無夢、極悶絕時,明了轉識必不現起。又此位中,六種轉識行相所緣不可知故,如無心位必不現行;……。】這段論文主要在說明,在生命終了時,一定住在散心位,不是無想定等無心定位中;此時若沒有此第八阿賴耶識,在受生、死亡時就不應該有心識了。意思是說,生死時身心昏昧,猶如睡著無夢、重度昏迷悶絕時,明白了知的六轉識必定不會現起。又在這個位中,六轉識的行相及所緣不可知的緣故,猶如無心位般必定不現行,可是這時候還是有心識的——也就是第八識及第七識,論文主要在說有第八識。也就是說在「此位中」,這裡指的就是 平實導師說的「正死位」中,六轉識其實猶如眠熟、悶絕時一樣,所緣及行相不可知,所以就猶如這個無心位一樣,六轉識必定不會現行。

平實導師一般講五無心位,雖然包含正死位,而不包含無想天生位,在理上並無過失。因為以欲界人間修行境界來看,只能修得無想定或滅盡定,無想天是修得無想定者,錯認無想定境界為無餘涅槃,而於捨報時作意生無想天為證無餘涅槃,這種錯誤於正修佛法的佛弟子必不會發生。所以純粹以欲界境界來說,五無心位將無想天生位包含在無想定位中,加上正死位為無心位,在法理上並無過失。

時間的關係,說明到這裡。感謝您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一切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