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真義

第002集
由 正光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的弘法節目,這個主題名為「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燈下黑之琅琊閣」,主要是針對有一批退轉者,在網路上自稱是琅琊閣等人,誤解經典、玄奘菩薩及 平實導師的開示,以不實、歪曲的方式在網路上貼文,以此來評論正覺同修會。因為這樣的緣故,正覺同修會便針對其在網站上所評論的文章一一加以辨正,讓各位菩薩知道這些人所說的種種法,不僅是違背佛菩薩的開示,而且也成就誹謗真善知識及誤導眾生的大惡業。在琅琊閣網站中,琅琊隨筆有一篇文章說:〈請不要拿玄奘來造神!〉並認為「玄奘所悟的心不是《心經》所開示的心,也不是阿賴耶識」,不僅充滿了偏斜不正確的知見,而且還會誤導眾生走上歧路。因此,今天就其偏斜不正的知見,提出我們的子題「《心經》真義」來加以辨正,來證明 玄奘菩薩所悟的心,就是《心經》所開示的心,也是阿賴耶識,是為心的異名。至於琅琊隨筆所扯的其他部分,不僅沒有牽涉到法義的問題,而且也都是在事相上作誹謗等等,那就不管它了。

這個子題可分為三個重點:第一個重點,《心經》的真義到底是什麼?第二個重點,玄奘菩薩所悟的心,是不是《心經》所開示的心?第三個重點,世尊在三次轉法輪當中,所開示的心有很多不同的名稱,都是指同一個心,只是在不同的修行階位有不同的名稱。首先談第一個重點,《心經》的真義到底是什麼?《心經》是為佛門出家人早課必須唱誦的一部經,也是膾炙人口的一部經,其經文不長,僅有260個字,如果連同經名才268個字。可是很多人,包括出家人及在家人在內,究竟有多少人能夠了知這部經的真實義理到底在說什麼?這一部經是敘述具有正知見的凡夫菩薩,透過參禪的方法去親證 釋迦如來所開示的空性心,因而到達不生不死的彼岸;乃至於證悟此心以後,轉依祂來修行,未來可以成就佛道的一部經。

其經文如下:【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語譯如下:已經建立正知見而能夠觀察真心自在的菩薩,透過參禪的方法,去尋覓 釋迦如來所開示的空性心。當菩薩深入且多時地參究,於因緣成熟時,得以一念慧相應,找到了空性心而證悟了,現前觀察唯有這個空性心才是真實的、才是常住的;其藉緣所出生的蘊處界及諸法等法的空相是虛妄的,因此心得決定,不再將蘊處界及諸法等法的空相當作是真實法。如是觀照及覷見了五蘊皆空,於是度了種種的苦厄。舍利子!色法不異於空性心,空性心不異於色法;色法就是空性心,空性心就是色法;色法既如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將有生有滅、有垢有淨、有增有減的蘊處界及諸法等法的空相,攝歸於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空性心時,蘊處界及諸法等法的空相也就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了。舍利子!於此來觀察空性心的境界,那是沒有色受想行識之五蘊的境界,沒有眼等六根、色等六塵、眼等六識的境界,也沒有無明緣行等十二因緣,更沒有四聖諦苦集滅道任何一法存在的境界;既然都沒有這些境界存在,當然是沒有智慧及沒有所得的境界。像這樣子證悟無所得境界的菩薩,心得決定及轉依了以後,依此空性心無所得的境界來繼續修行,就不會有種種的罣礙;沒有種種罣礙的緣故,就不會有種種的恐怖,就能夠遠離種種顛倒夢想的境界,因而到達了無生無死的彼岸而成佛。不僅證悟的菩薩證悟此無所得心而成佛,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也是證得這個無所得心而成佛。因此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力的咒、是能夠發起大智慧的咒、是沒有其他的咒能夠超過祂的咒、是沒有其他的咒能夠與祂相提並論的咒,祂能夠去除眾生的種種苦,是真實不虛妄的。因此般若波羅蜜多咒的內容,那就是:「度過去吧,度過去吧,度到無生無死的彼岸,一起度到無生無死的彼岸迅速成就佛道!」

從《心經》的開示可知,這個心的實際理地是沒有蘊處界及諸法等法的境界,也沒有六根、六塵、六識的境界,更沒有十二因緣一一有支及四聖諦一一諦的境界,說明白一點,那就是沒有智慧及所得的境界。所以《心經》的真義是指菩薩悟了這個無所得的心,才會成為《心經》所開示的菩提薩埵,簡稱為菩薩。明心的菩薩知道只要悟了這個無所得的心,未來必定成就佛道。

接下來談第二個重點,玄奘菩薩所悟的心,是不是《心經》所開示的心?玄奘菩薩在13歲的時候就出家了,在還沒有去西天取經以前就已經明心及見性了。返回大唐以後,雜揉十大論師所說的法,著作了《成唯識論》,裡面就證明他已經悟了,而且所悟的心還是《心經》所開示的心。正如《成唯識論》卷9的開示:【然此見道略說有二:一、真見道,謂即所說無分別智;實證二空所顯真理,實斷二障分別隨眠;雖多剎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總說一心。】玄奘菩薩所說的真見道,是指菩薩找到《心經》所開示的心,也就是菩薩真見道時,找到的心是二空所顯的真實理,那就是人我空、法我空的境界,證明了菩薩所證的心是無所得心。如果不是無所得的心,玄奘菩薩就不會開示那是人、法二空的真實理。不僅如此,菩薩在《成唯識論》卷8也開示:【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法實性,¬名圓成實;顯此遍常,體非虛謬,簡自共相虛空我等。】顯然有一個人、法二空的真實體,名為圓成實的真心,祂是常住法,並不是虛妄的法。由 玄奘菩薩所說的兩種開示可以證明:玄奘菩薩所悟的心,就是《心經》所開示的心。如果有人說 玄奘菩薩所悟的心,不是《心經》所開示的心,這個人一定是不懂佛法的人,而且也成就誹謗賢聖的重罪,其罪非輕啊!

接下來談第三個重點,世尊在三次轉法輪當中,所開示的心有很多不同的名稱,都是指同一個心,只是在不同的修行階位有不同的名稱。佛在初轉法輪的《雜阿含經》卷10曾開示有一個本際存在:【爾時,佛告諸比丘:「於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繫,長夜輪迴,不知苦之本際。」】佛已經很清楚開示:眾生在沒有邊際的生死輪迴中,被無明所遮蓋,為貪愛的結使所繫縛,因而在漫漫長夜中輪迴生死而不得解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知道有一個眾苦所依止的本際存在。這告訴大眾,既然有一個眾苦所依止的本際,表示這個本際是真實存在的。這個本際是聲聞人斷除眾苦入無餘涅槃以後,剩下的就是本際獨處於極寂靜的境界中;顯然聲聞人知道入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還有無餘涅槃本際的存在。除此之外,初轉法輪還提到「識、我、如來藏」等名相存在,這表示在初轉法輪中,心有很多不同的名稱,都是指同一個心,只是在不同的修行階位有不同的名稱。

在第二轉法輪中,主要的經典是以《心經》、《金剛經》等經為主,除了《心經》開示有一個心存在,在《金剛經》中 世尊也開示有一個無住心存在:【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世尊是以空性心的實際理地沒有智慧、沒有所得的境界,來說菩薩行布施時不住於相,像這樣的布施,才是真正的三輪體空的布施,也就是沒有布施者,沒有被布施者,沒有所布施物。第二轉法輪的《心經》、《金剛經》尚且如是開示,至於其他二轉法輪經典亦復如是,也是以空性心無所得的境界為中心,來闡述與蘊處界及諸法等法的關係;猶如中國的山水畫,如果需要有明月來陪襯,則不直接畫出明月來,而是畫出許多雲來烘托,自然就會顯示一輪明月來。第二轉法輪的經典就像這樣子,是以空性心為中心,來顯示其所藉緣出生的蘊處界及諸法等法的空相,都攝歸於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空性心,於是蘊處界及諸法等法的空相也就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了。除此以外,第二轉法輪還提到非心心、無心相心等名存在,這表示在第二轉法輪中,心有很多不同的名稱,都是指同一個心,只是在不同的修行階位有不同的名稱。

在第三轉法輪中,主要的經典以《楞伽經》、《楞嚴經》、《解深密經》、《大般涅槃經》、《勝鬘經》等經為主,譬如在《勝鬘經》就有提到如來藏、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淨藏如下:【「世尊!如來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淨藏;此性清淨如來藏,而客塵煩惱、上煩惱所染,不思議如來境界。何以故?剎那善心非煩惱所染,剎那不善心亦非煩惱所染;煩惱不觸心,心不觸煩惱;云何不觸法而能得染心?世尊!然有煩惱,有煩惱染心;自性清淨心而有染者,難可了知,唯佛世尊實眼實智,為法根本,為通達法,為正法依,如實知見。」勝鬘夫人說是難解之法問於佛時,佛即隨喜:「如是!如是!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汙,難可了知。有二法難可了知:謂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為煩惱所染亦難了知。如此二法,汝及成就大法菩薩摩訶薩乃能聽受,諸餘聲聞唯信佛語。」】勝鬘夫人已經表示了兩個重點:第一個重點,說明了一切有情真心如來藏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根本,也是法身等名。第二個重點,一切有情的真心如來藏自性清淨,祂不接觸煩惱、煩惱也不接觸祂,所以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汙。

首先談第一個重點,一切有情真心如來藏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根本,也是法身等名。勝鬘夫人已經很清楚告訴大眾:真實存在有一個心,名為法界藏、法身藏、如來藏等名,祂是世間法、出世間法、世出世間法的根本,眾生所有見聞覺知的一切法,無不從祂而出生;所以這個法界藏、法身藏、如來藏等名的心,是指同一個心,也是一切法的根本。如果不是這個法界藏、法身藏、如來藏等名的心,不僅有情不能成其為有情,也不會有一切有情在世間生活所依止的山河大地器世間了。

接下來談第二個重點,一切有情的真心如來藏自性清淨,祂不接觸煩惱、煩惱也不接觸祂,所以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汙。為什麼?如來藏本身於一切法,包括七轉識所生的煩惱等在內,都無所得,所以自性清淨。然而如來藏所生的七轉識,於諸法有貪染厭憎的現象出現,於是七轉識就有染汙,都含藏在如來藏裡,於是自性清淨心就有染汙;所以行者才要歷緣對境,來汰換染汙的種子得以清淨。然而這樣的道理真的很難讓人相信,所以 世尊則隨喜讚歎勝鬘夫人的說法:「說得好啊!說得好啊!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汙的說法,真的是很難讓人相信。有二種法很難讓眾生相信:那就是自性清淨心,以及自性清淨心含藏了七轉識染汙的種子而有染汙。這二種法,是勝鬘夫人及成就大法菩薩摩訶薩聽了而能相信;其餘的聲聞人,則是相信佛語的開示,才知道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汙。」世尊已經很清楚開示:這個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汙,於一切有情皆有,但是凡夫、外道等人根本不知道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汙的道理;聲聞及凡夫菩薩唯有聽聞佛的開示以後才會知道,以及親證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汙的菩薩們能夠現前觀察到,乃至於證悟的菩薩將染汙種子汰換清淨而成為究竟清淨的無垢識。針對第三個重點,我們作個簡單結論如下:佛在三次轉法輪所開示的心,有很多不同的名稱,都是指同一個心,只是在不同的修行階位有不同的名稱。

最後,針對整個子題作個簡單結論如下:《心經》的真義,是指凡夫菩薩透過參禪的方法,悟了這個無所得心。當證悟的菩薩現前觀察這個無所得的心,真的是迥無一法而沒有任何智慧及所得的境界,所以《心經》才會開示「無智亦無得」。唐朝的 玄奘菩薩乃是地上菩薩再來,當然也是悟了《心經》所開示的無所得心。這無所得心,佛在三次轉法輪當中有很多名稱,都是指同一個心,只是在不同的修行階位有不同的名稱而已。如果有人不知道這個道理,以此來評論 玄奘菩薩不是悟了《心經》所開示的無所得心等等,不僅顯示他的佛法知見非常淺薄,而且也成就誹謗賢聖的重罪,未來所要受的果報非輕啊!猶待他繼續深入經典,未來才能發起正知正見,未來才有可能悟了《心經》所開示的無所得的心,未來才有可能成為《心經》所開示的「觀自在菩薩」。

說到這裡,時間已經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裡。敬請各位菩薩下次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