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證悟不退的條件

第001集
由 正光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的弘法節目,這個主題名為「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燈下黑之琅琊閣」,主要是針對有一批退轉者,在網路上自稱是琅琊閣等人,誤解經典、玄奘菩薩及 平實導師的開示,以不實、歪曲的方式在網路上貼文,以此來評論正覺同修會。因為這樣的緣故,正覺同修會便針對其在網站所評論的文章一一加以辨正,讓各位菩薩知道這些人所說的種種法,不僅是違背佛菩薩的開示,而且也成就誹謗真善知識及誤導眾生的大惡業。在琅琊閣網站中,琅琊隨筆有一篇文章〈蕭平實居士對張志成退會的回應〉,不僅充滿了偏斜不正確的知見,而且還誤導眾生走上歧路。因此,今天就對當中較大且偏斜不正的知見,提出我們的子題「菩薩證悟不退的條件」來加以辨正。

其不退的條件有三:那就是福德、智慧及菩薩證悟時需要有真善知識的攝受。如果菩薩能夠滿足這三個條件,就不會退轉於佛菩提;如果三個條件缺少其中任何一個,未來必定會退轉,更何況是三個條件都缺乏的人,如同退轉者張志成一樣,不退轉佛菩提才怪呢!琅琊閣網站的人,也沒有深入探究退轉者為什麼會退轉的根本原因,就在網站上妄加評論,可謂是無明深重的人,也是難以救度的人。像這樣的人,就留待未來無量劫以後,視其因緣成熟與否再來救度吧!至於琅琊隨筆扯其他的部分,不僅沒有牽涉到法義的部分,而且都是在事相上作誹謗等等,那就不管它了。

首先,來談菩薩證悟不退的第一個條件,那就是福德。修學佛菩提道的菩薩們都知道菩薩有五十二個階位,那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今天所談的,與菩薩證悟有關的階位,那就是十信與十住;至於其他的部分,譬如琅琊隨筆主張「菩薩悟了就是初地菩薩」等等,後學在之前的弘法節目都已經辨正過了,就不再重複說明了。所謂的十信位,那就是十種對佛所開示的佛法僧三寶產生了信心,乃至於具足信心的階位。這就是說,對於佛法僧三寶的真實內容、因緣果報、有一個為萬法所依止的真心等等,產生信心,使得菩薩從迷信到了仰信,乃至於最後有了正信,願意去行菩薩道;最後經歷一個大劫乃至於一萬個大劫,才圓滿十信位的功德,因而發無上正等正覺心,去廣行菩薩的六度萬行。

如果有佛弟子不相信有佛法僧三寶、因緣果報等,乃至於否定有一個真實的空性心存在等等,就算他著作等身,也被人尊崇為學術界的導師,你就會知道此人還在十信位中,還未圓滿十信位的功德。當菩薩圓滿十信位的功德及發菩提心以後,願意去行菩薩道,因而轉入十住位中。所謂的十住位,是指十種菩薩願意去熏習正確的佛法知見,乃至於熏習具足圓滿的階位,從菩薩初住位的布施度開始。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菩薩六度當中,布施度是最先開始的?」這是菩薩在人間行菩薩道時,必須有生活的資糧來莊嚴其身,否則連世間的生活都有困難了,菩薩又如何去行菩薩道?再者,行布施度與眾生結下善緣,未來要度他就容易多了。所以說,菩薩行布施度,不僅是在累積未來世在人間生活所需要的資糧,也是在累積未來行菩薩道的道糧,更是與眾生結下善緣。當菩薩圓滿布施度以後,才能轉入第二住位開始持菩薩戒。

在第二住位持菩薩戒,也是菩薩在累積佛菩提道的福德資糧,這是因為菩薩戒是千佛大戒,沒有諸佛不受菩薩戒的;菩薩了知這個道理,於是開始持菩薩戒。當菩薩圓滿第二住位的持戒度,對於菩薩戒所規定的戒律,不論是重戒或者輕戒,他都願意遵守而不輕易犯戒,以此來修忍度,因此轉入第三住位的忍辱度,以此來培植自己的福德。當菩薩圓滿第三度的忍辱度時,就會轉進第四度的精進度,也就是菩薩對於佛菩提道的法道,不僅難行能行,而且還要很精進去實行,才能圓滿第四度的精進度。當菩薩圓滿第四度的精進度的福德以後,才會轉進第五度的禪定度,去修禪定來降伏其心。

然而末法的眾生心很散亂,想要修禪定不容易,因此要有善巧方便來修禪定。正覺同修會正好有一法門可以修禪定,那就是無相憶佛拜佛法門。如果菩薩能夠依照正覺同修會所說的方法去修禪定,不僅能降伏其心及降伏煩惱,而且在行住坐臥的四威儀當中,隨時隨地都有憶佛念的禪定來莊嚴其身。這告訴大眾:無相憶佛拜佛法門所修的禪定是動中定,可以在一切行中都有憶佛念、都有定力來收攝其心,迥異於一般所修的靜中定。當菩薩有了定力來降伏其心等,表示他的第五度的禪定度的福德已經修集圓滿;這時的菩薩不僅有廣大福德來莊嚴,而且也圓滿了菩薩的資糧位,因而轉入到第六度的般若度,才有可能遇到真善知識,並在其座下建立佛法正知見來修般若。

從上面說明可知:菩薩廣行六度,前五度都是在培植菩薩的福德,於福德圓滿以後,才有可能修第六度的般若度,才有可能遇到真善知識,在其教導下來建立正確的佛法知見。如果前五度所修集的福德尚未圓滿具足,是不可能轉入第六住位,以及遇到真善知識教導而修般若度。

接下來,談菩薩證悟不退的第二個條件,那就是智慧。當菩薩圓滿了資糧位,也就是菩薩已經圓滿了前五度應有的福德資糧,才有可能遇到真善知識,並在其座下熏修般若度的智慧;並於第六度快圓滿時,就要轉入加行位,進行煖、頂、忍、世第一法的四加行,以此來圓滿加行位而成就聲聞初果的證量。在加行位時,真善知識教導菩薩建立一個知見:那就是有一個真如法性,名為空性心的唯識性;讓菩薩去觀察能取的七轉識,以及所取的六塵境界,都是藉緣而從空性心出生的法,都不能離開空性心而有;因而證得了能取空與所取空,不僅證成了 佛在《楞伽經》所開示的自心現量,而且也證成了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卷9的開示:【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

玄奘菩薩已經開示:菩薩在加行位時,要建立一個法,名為唯識性,能取的七轉識與所取的六塵境界,都是藉緣而出生;由於唯識性自相空故,所以能取空與所取空都攝歸於空性心的唯識性,因而證得能取空與所取空,不再將意識當作是真實法,不僅成就世第一法,證得聲聞初果的證量,而且也圓滿加行位的功德。由於菩薩建立似有一法的唯識性存在,並不是菩薩親自證得唯識性,所以 玄奘菩薩才會開示:「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

接下來,談菩薩證悟不退的第三個條件,那就是菩薩證悟時需要有真善知識的攝受。當菩薩圓滿加行位的功德,真善知識則教導菩薩建立參禪正知見,譬如一心共有八個識,前七識是妄心、第八識是真心,八個識和合運作似一等;因此菩薩想要證悟,則要用參禪的方法,也就是用見聞覺知心,往離見聞覺知的方向去找真心。當菩薩深入地參究且多時,那就是《心經》所開示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並於一念相應慧找到了真心第八識,發現不僅唯有祂才是真實的,祂於一切法都無所得,名為無所得心。而且蘊處界及諸法等法的空相,都是由祂所生,是有生之法,未來必定會壞滅,所以是生滅法、是空,因此心得決定而不懷疑,不僅成就了《心經》所開示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而且也成為《心經》所開示的「菩提薩埵」,簡稱為菩薩。像這樣的菩薩,才是真正的「觀自在菩薩」。

菩薩現前觀察《心經》所開示的無所得心,真的是很平凡、實在。如果菩薩在熏習般若度時,不是很強烈建立無所得的空性心的知見,一旦證悟時,很難以接受這樣的事實,這證明了兩件事:第一件事,如果菩薩往昔已經證悟多時,當他今世證悟時,自然就會接受這樣的事實,不僅不會懷疑,而且還會很深入去體驗,因而發起了較深的般若智慧。第二件事,如果這位菩薩證悟以來時劫尚短,一時難以接受這樣的事實,這時就需要有真善知識來攝受,讓菩薩深入去體驗、去承擔,才能無條件接受此事實。所以 佛在《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才會開示:【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爾時從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復值諸佛菩薩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為退分。】佛很清楚開示了兩個重點:第一個重點,菩薩證悟及轉依了以後,他在菩薩的修行階位僅是第七住而已;第二個重點,菩薩證悟時還需要有真善知識的攝受,才不會退失佛菩提。

首先談第一個重點,菩薩證悟及轉依了以後,他在菩薩的修行階位僅是第七住位而已。當菩薩廣行六度萬行以後,已經圓滿菩薩證悟應有的條件,那就是菩薩已經有了廣大的福德以及智慧來莊嚴其身,這就是 佛在《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所開示的「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爾時從初一住至第六住中」,也就是菩薩在第六住位快圓滿了,因而轉入參禪的階位。於參禪的因緣成熟了,找到無所得的空性心,心得決定而不動搖,因而成為第七住位的菩薩,這就是 佛在《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所開示的「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佛已經很清楚告訴大眾:菩薩證悟時只是在第七住位而已,並不是琅琊隨筆等人所主張的證悟了就是初地菩薩了。

如果琅琊隨筆等人堅持主張悟了就是初地菩薩,是不是在指責佛說法錯了?有智慧的佛弟子們都知道,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絕不會說錯話。這表示琅琊隨筆等人說法錯了,而且也成就二說,也就是將正法說成非法,非法說成正法,因而成就誹謗如來的重罪,未來的果報非常嚴重,不能不慎啊!

接下來談第二個重點,菩薩證悟時還需要有真善知識的攝受,才不會退失佛菩提。當菩薩證悟時,不僅發現這個空性心無所得,而且非常平凡、實在,一時間很難以接受,這時就需要有真善知識來攝受,讓菩薩深入去體驗,最後才能承擔起來,就不會退轉佛菩提。這就是 佛在《菩薩瓔珞本業經》所開示的「復值諸佛菩薩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如果沒有真善知識加以攝受,菩薩非但無法接受平凡、實在、無所得的空性心,而且也會退失佛菩提,正如 佛在《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的開示:【佛子!若不值善知識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會眾中,有八萬人退。如淨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惡因緣故,退入凡夫不善惡中,不名習種性人;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見及五逆,無惡不造,是為退相。】這就是說,菩薩證悟時需要有真善知識來攝受,才能安住不退。如果沒有真善知識來攝受,就會退失佛菩提,如同經中所開示的淨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人,雖然當時有悟入佛菩提,但是沒有真善知識來攝受,不僅退失佛菩提,而且還作大邪見及五逆罪,無惡不造。

從上面三個說明可知,菩薩證悟一定要具備上面所說的三個條件,這就牽涉到菩薩前五度所培植的福德資糧的資糧位,在加行位及真見道前所培植的智慧資糧,以及往昔曾與真善知識結下善緣,於今世遇到真善知識,在其座下熏習正確的知見,並於菩薩參禪證悟時,有了真善知識的攝受,才有可能證悟不退。這就證明了這位菩薩是久學菩薩,於佛菩提中修學很久,才有資格證悟以及證悟後能夠不退。如果上面所說的三個條件缺少一個,就算能證悟,但是他心中還是有疑,以及以往所熏習的邪見沒有斷除,心還沒有得到決定,最後還是會退轉於佛菩提;正如 佛在《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所開示的淨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人,沒有諸佛菩薩及真善知識的攝受,於是退失佛菩提,於一劫乃至千劫無惡不造。

退轉者張志成就是最好的例子:一者,他往昔所培植的福德不夠;二者,他在正覺同修會熏習正知見時,對於釋印順的邪見仍然沒有捨棄;三者,在禪三時,不服監香老師的教導,縱使 平實導師對他加以慈悲地攝受,他還是有所懷疑而心不得決定,導致疑見不斷,於是智慧沒有發起;四者,加上張志成心小量小,對於 平實導師於其同修擔任親教師的安排心生不滿,於是退失佛菩提。在在證明了退轉者張志成乃是新學菩薩,於熏修佛菩提的時劫尚短,不過是十百千生、十劫百劫而已,猶待他去滿足證悟菩薩不退應有的三個條件,未來才有可能再一次證悟而成為《心經》所開示的「觀自在菩薩」;如若不然,就會在三界當中不斷地輪迴生死而不得解脫。因此,奉勸修學佛菩提道的菩薩們,寧願埋頭苦幹去行菩薩道、去廣行六度萬行,來培植、來具足圓滿自己證悟應有的三個條件;於未來證悟時,才能真正成為《心經》所開示的「菩提薩埵」,未來才能在佛菩提道得以不退轉。乃至於有人想說服證悟菩薩退轉於佛菩提,菩薩也不會動轉其心,繼續在佛菩提道勇往前進、繼續說法來度眾生、繼續培植更廣大的福德與智慧,未來因緣成熟時,才能成為福慧具足的兩足尊。

說到這裡,時間已經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裡。敬請各位菩薩下次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