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证悟不退的条件

第001集
由 正光老师开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的弘法节目,这个主题名为“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灯下黑之琅琊阁”,主要是针对有一批退转者,在网路〔网络〕上自称是琅琊阁等人,误解经典、玄奘菩萨及 平实导师的开示,以不实、歪曲的方式在网路〔网络〕上贴文,以此来评论正觉同修会。因为这样的缘故,正觉同修会便针对其在网站所评论的文章一一加以辨正,让各位菩萨知道这些人所说的种种法,不仅是违背佛菩萨的开示,而且也成就诽谤真善知识及误导众生的大恶业。在琅琊阁网站中,琅琊随笔有一篇文章〈萧平实居士对张志成退会的回应〉,不仅充满了偏斜不正确的知见,而且还误导众生走上歧路。因此,今天就对当中较大且偏斜不正的知见,提出我们的子题“菩萨证悟不退的条件”来加以辨正。

其不退的条件有三:那就是福德、智慧及菩萨证悟时需要有真善知识的摄受。如果菩萨能够满足这三个条件,就不会退转于佛菩提;如果三个条件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未来必定会退转,更何况是三个条件都缺乏的人,如同退转者张志成一样,不退转佛菩提才怪呢!琅琊阁网站的人,也没有深入探究退转者为什么会退转的根本原因,就在网站上妄加评论,可谓是无明深重的人,也是难以救度的人。像这样的人,就留待未来无量劫以后,视其因缘成熟与否再来救度吧!至于琅琊随笔扯其他的部分,不仅没有牵涉到法义的部分,而且都是在事相上作诽谤等等,那就不管它了。

首先,来谈菩萨证悟不退的第一个条件,那就是福德。修学佛菩提道的菩萨们都知道菩萨有五十二个阶位,那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今天所谈的,与菩萨证悟有关的阶位,那就是十信与十住;至于其他的部分,譬如琅琊随笔主张“菩萨悟了就是初地菩萨”等等,后学在之前的弘法节目都已经辨正过了,就不再重复说明了。所谓的十信位,那就是十种对佛所开示的佛法僧三宝产生了信心,乃至于具足信心的阶位。这就是说,对于佛法僧三宝的真实内容、因缘果报、有一个为万法所依止的真心等等,产生信心,使得菩萨从迷信到了仰信,乃至于最后有了正信,愿意去行菩萨道;最后经历一个大劫乃至于一万个大劫,才圆满十信位的功德,因而发无上正等正觉心,去广行菩萨的六度万行。

如果有佛弟子不相信有佛法僧三宝、因缘果报等,乃至于否定有一个真实的空性心存在等等,就算他著作等身,也被人尊崇为学术界的导师,你就会知道此人还在十信位中,还未圆满十信位的功德。当菩萨圆满十信位的功德及发菩提心以后,愿意去行菩萨道,因而转入十住位中。所谓的十住位,是指十种菩萨愿意去熏习正确的佛法知见,乃至于熏习具足圆满的阶位,从菩萨初住位的布施度开始。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菩萨六度当中,布施度是最先开始的?”这是菩萨在人间行菩萨道时,必须有生活的资粮来庄严其身,否则连世间的生活都有困难了,菩萨又如何去行菩萨道?再者,行布施度与众生结下善缘,未来要度他就容易多了。所以说,菩萨行布施度,不仅是在累积未来世在人间生活所需要的资粮,也是在累积未来行菩萨道的道粮,更是与众生结下善缘。当菩萨圆满布施度以后,才能转入第二住位开始持菩萨戒。

在第二住位持菩萨戒,也是菩萨在累积佛菩提道的福德资粮,这是因为菩萨戒是千佛大戒,没有诸佛不受菩萨戒的;菩萨了知这个道理,于是开始持菩萨戒。当菩萨圆满第二住位的持戒度,对于菩萨戒所规定的戒律,不论是重戒或者轻戒,他都愿意遵守而不轻易犯戒,以此来修忍度,因此转入第三住位的忍辱度,以此来培植自己的福德。当菩萨圆满第三度的忍辱度时,就会转进第四度的精进度,也就是菩萨对于佛菩提道的法道,不仅难行能行,而且还要很精进去实行,才能圆满第四度的精进度。当菩萨圆满第四度的精进度的福德以后,才会转进第五度的禅定度,去修禅定来降伏其心。

然而末法的众生心很散乱,想要修禅定不容易,因此要有善巧方便来修禅定。正觉同修会正好有一法门可以修禅定,那就是无相忆佛拜佛法门。如果菩萨能够依照正觉同修会所说的方法去修禅定,不仅能降伏其心及降伏烦恼,而且在行住坐卧的四威仪当中,随时随地都有忆佛念的禅定来庄严其身。这告诉大众:无相忆佛拜佛法门所修的禅定是动中定,可以在一切行中都有忆佛念、都有定力来收摄其心,迥异于一般所修的静中定。当菩萨有了定力来降伏其心等,表示他的第五度的禅定度的福德已经修集圆满;这时的菩萨不仅有广大福德来庄严,而且也圆满了菩萨的资粮位,因而转入到第六度的般若度,才有可能遇到真善知识,并在其座下建立佛法正知见来修般若。

从上面说明可知:菩萨广行六度,前五度都是在培植菩萨的福德,于福德圆满以后,才有可能修第六度的般若度,才有可能遇到真善知识,在其教导下来建立正确的佛法知见。如果前五度所修集的福德尚未圆满具足,是不可能转入第六住位,以及遇到真善知识教导而修般若度。

接下来,谈菩萨证悟不退的第二个条件,那就是智慧。当菩萨圆满了资粮位,也就是菩萨已经圆满了前五度应有的福德资粮,才有可能遇到真善知识,并在其座下熏修般若度的智慧;并于第六度快圆满时,就要转入加行位,进行煖、顶、忍、世第一法的四加行,以此来圆满加行位而成就声闻初果的证量。在加行位时,真善知识教导菩萨建立一个知见:那就是有一个真如法性,名为空性心的唯识性;让菩萨去观察能取的七转识,以及所取的六尘境界,都是借缘而从空性心出生的法,都不能离开空性心而有;因而证得了能取空与所取空,不仅证成了 佛在《楞伽经》所开示的自心现量,而且也证成了 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卷9的开示:【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玄奘菩萨已经开示:菩萨在加行位时,要建立一个法,名为唯识性,能取的七转识与所取的六尘境界,都是借缘而出生;由于唯识性自相空故,所以能取空与所取空都摄归于空性心的唯识性,因而证得能取空与所取空,不再将意识当作是真实法,不仅成就世第一法,证得声闻初果的证量,而且也圆满加行位的功德。由于菩萨建立似有一法的唯识性存在,并不是菩萨亲自证得唯识性,所以 玄奘菩萨才会开示:“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接下来,谈菩萨证悟不退的第三个条件,那就是菩萨证悟时需要有真善知识的摄受。当菩萨圆满加行位的功德,真善知识则教导菩萨建立参禅正知见,譬如一心共有八个识,前七识是妄心、第八识是真心,八个识和合运作似一等;因此菩萨想要证悟,则要用参禅的方法,也就是用见闻觉知心,往离见闻觉知的方向去找真心。当菩萨深入地参究且多时,那就是《心经》所开示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并于一念相应慧找到了真心第八识,发现不仅唯有祂才是真实的,祂于一切法都无所得,名为无所得心。而且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的空相,都是由祂所生,是有生之法,未来必定会坏灭,所以是生灭法、是空,因此心得决定而不怀疑,不仅成就了《心经》所开示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而且也成为《心经》所开示的“菩提萨埵”,简称为菩萨。像这样的菩萨,才是真正的“观自在菩萨”。

菩萨现前观察《心经》所开示的无所得心,真的是很平凡、实在。如果菩萨在熏习般若度时,不是很强烈建立无所得的空性心的知见,一旦证悟时,很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这证明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如果菩萨往昔已经证悟多时,当他今世证悟时,自然就会接受这样的事实,不仅不会怀疑,而且还会很深入去体验,因而发起了较深的般若智慧。第二件事,如果这位菩萨证悟以来时劫尚短,一时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这时就需要有真善知识来摄受,让菩萨深入去体验、去承担,才能无条件接受此事实。所以 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才会开示:【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为退分。】佛很清楚开示了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菩萨证悟及转依了以后,他在菩萨的修行阶位仅是第七住而已;第二个重点,菩萨证悟时还需要有真善知识的摄受,才不会退失佛菩提。

首先谈第一个重点,菩萨证悟及转依了以后,他在菩萨的修行阶位仅是第七住位而已。当菩萨广行六度万行以后,已经圆满菩萨证悟应有的条件,那就是菩萨已经有了广大的福德以及智慧来庄严其身,这就是 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所开示的“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也就是菩萨在第六住位快圆满了,因而转入参禅的阶位。于参禅的因缘成熟了,找到无所得的空性心,心得决定而不动摇,因而成为第七住位的菩萨,这就是 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所开示的“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佛已经很清楚告诉大众:菩萨证悟时只是在第七住位而已,并不是琅琊随笔等人所主张的证悟了就是初地菩萨了。

如果琅琊随笔等人坚持主张悟了就是初地菩萨,是不是在指责佛说法错了?有智慧的佛弟子们都知道,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绝不会说错话。这表示琅琊随笔等人说法错了,而且也成就二说,也就是将正法说成非法,非法说成正法,因而成就诽谤如来的重罪,未来的果报非常严重,不能不慎啊!

接下来谈第二个重点,菩萨证悟时还需要有真善知识的摄受,才不会退失佛菩提。当菩萨证悟时,不仅发现这个空性心无所得,而且非常平凡、实在,一时间很难以接受,这时就需要有真善知识来摄受,让菩萨深入去体验,最后才能承担起来,就不会退转佛菩提。这就是 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所开示的“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如果没有真善知识加以摄受,菩萨非但无法接受平凡、实在、无所得的空性心,而且也会退失佛菩提,正如 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的开示:【佛子!若不值善知识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会众中,有八万人退。如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恶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恶中,不名习种性人;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见及五逆,无恶不造,是为退相。】这就是说,菩萨证悟时需要有真善知识来摄受,才能安住不退。如果没有真善知识来摄受,就会退失佛菩提,如同经中所开示的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人,虽然当时有悟入佛菩提,但是没有真善知识来摄受,不仅退失佛菩提,而且还作大邪见及五逆罪,无恶不造。

从上面三个说明可知,菩萨证悟一定要具备上面所说的三个条件,这就牵涉到菩萨前五度所培植的福德资粮的资粮位,在加行位及真见道前所培植的智慧资粮,以及往昔曾与真善知识结下善缘,于今世遇到真善知识,在其座下熏习正确的知见,并于菩萨参禅证悟时,有了真善知识的摄受,才有可能证悟不退。这就证明了这位菩萨是久学菩萨,于佛菩提中修学很久,才有资格证悟以及证悟后能够不退。如果上面所说的三个条件缺少一个,就算能证悟,但是他心中还是有疑,以及以往所熏习的邪见没有断除,心还没有得到决定,最后还是会退转于佛菩提;正如 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所开示的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人,没有诸佛菩萨及真善知识的摄受,于是退失佛菩提,于一劫乃至千劫无恶不造。

退转者张志成就是最好的例子:一者,他往昔所培植的福德不够;二者,他在正觉同修会熏习正知见时,对于释印顺的邪见仍然没有舍弃;三者,在禅三时,不服监香老师的教导,纵使 平实导师对他加以慈悲地摄受,他还是有所怀疑而心不得决定,导致疑见不断,于是智慧没有发起;四者,加上张志成心小量小,对于 平实导师于其同修担任亲教师的安排心生不满,于是退失佛菩提。在在证明了退转者张志成乃是新学菩萨,于熏修佛菩提的时劫尚短,不过是十百千生、十劫百劫而已,犹待他去满足证悟菩萨不退应有的三个条件,未来才有可能再一次证悟而成为《心经》所开示的“观自在菩萨”;如若不然,就会在三界当中不断地轮回生死而不得解脱。因此,奉劝修学佛菩提道的菩萨们,宁愿埋头苦干去行菩萨道、去广行六度万行,来培植、来具足圆满自己证悟应有的三个条件;于未来证悟时,才能真正成为《心经》所开示的“菩提萨埵”,未来才能在佛菩提道得以不退转。乃至于有人想说服证悟菩萨退转于佛菩提,菩萨也不会动转其心,继续在佛菩提道勇往前进、继续说法来度众生、继续培植更广大的福德与智慧,未来因缘成熟时,才能成为福慧具足的两足尊。

说到这里,时间已经到了,今天就讲到这里。敬请各位菩萨下次继续收看!

阿弥陀佛!


点击数: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