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119集
由 正元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這個單元,我們繼續跟大家介紹「佛法聖道之心性與智慧」(四)。
上一集我們談到五陰所起見聞覺知等等的我的相用,都不是自己有,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藉由因緣所轉變而生起的,因此說五陰不是我。
此外,眾生的五陰身中沒有住著獨一不二、常恆不變的見聞覺知等我。如何可以知道?假若有見聞覺知的我住在眾生的五陰身中,則眾生不待六根接觸六塵後才有見聞覺知,可是現見眾生在六根接觸六塵以前,這個五陰身是沒有見聞覺知的。或是說,如果有見聞覺知住在眾生身中,則眾生應該能見聞覺知身中的五臟六腑,現前觀察眾生並沒有這樣的能力,因此說眾生的五陰身中無我。
瞭解了五陰不是我、五陰中無我的人無我道理後,接著說法無我。法無我是指器世間森羅萬象的一切萬法,沒有眾生所認定的真實自性,也沒有眾生所認定的真實勝用。世間眾生由於無明、業力、異熟果報等緣故,對世間萬法有各種計著的法相,依所計著的法相生起各種名想,依所計著的法相名想起各種虛妄分別。認定世間萬法、每一種法都是真實有,每一種法都有各自的法體、法相、法用,一切世間萬法是真實不虛。現前可見,有青黃赤白、有長短方圓等色塵法;現前可聞,有鳥聲、人聲、風聲、車聲等聲塵法;現前可嗅,有花香、水果香、屎臭、尿臭等香塵法;現前可嚐,有酸甜苦辣等味塵法;現前可覺,有冷熱痛癢等觸塵法;現前可知,有喜怒哀樂等五塵上的法塵法。世間眾生認定衣服真實,衣能蔽體;認定車子真實,車能乘人載物;認定房子真實,房能遮風避雨;認定這個身體有血有肉、會痛會癢,是真實的法。眾生認定世間萬物萬法各有真實作用可得,看得見、摸得著、覺觸得到,因此怎麼可以說法無我?怎麼可以說世間萬法虛妄不實?這對眾生來講是難以信受的。
又有些學人對於法無我也是有疑惑,認為:「雖然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一切法無常無自性,能夠理解也能夠觀察得到,但一切法的作用是真實,如何能說萬法虛妄不實?如何能說一切法空?」很多佛弟子有類似的疑惑在心中,一直無法開解,這些問題其實就是 釋迦如來應化世間說法四十九年,教導眾生出離苦海的意旨所在。人天善法是有我的法,解脫道是人無我的法,佛菩提道是人、法二無我。這是說有我之法是虛誑不實,是凡夫有情生死輪迴的根本。二乘解脫道所說的法是人無我的法,能得小解脫小涅槃,是有辦法斷人我見,證人我空,捨報後能夠不再有未來世的五陰身心出現在世間,無餘涅槃中獨存本心如來藏寂靜自住,這就是灰身泯智的二乘解脫道。佛菩提道所說的法,是人、法二無我的法,這是大乘菩薩所修的法,因為菩薩慈悲眾生,不求自身安樂,但願眾生能離苦。菩薩能發廣大菩提心,能依如來藏修六度萬行,能斷人、法二我見,能證人、法二我空,能成就無量功德,能有三身常住世間利樂眾生。這些道理,就是 世尊五乘道法的我與無我;簡而言之,有我就會生死輪迴,無我才能解脫涅槃。
世間萬法虛妄不實、一切法空,對此道理,眾生無法接受,不能安忍,其來有自。因為世間有情不曉得生命實相,不知道萬法本源,不明瞭真心如來藏,因此對一切世間萬法有無明、有執著,迷惑於因緣和合的假相。對於自心真如這個大幻師如來藏,祂所幻化的法、所幻化的人、所幻化的物、所幻化的心,有無窮無盡的妄想顛倒。非法認定為實法,非人認定為實人,非物認定為實物,非心認定為實心,無量世的生死輪迴,竟然只是因為這個美麗的錯誤,這一場亙古不變的誤會,讓眾生枉受了說不盡、道不完的苦難,實在令人不勝唏噓。眾生如果想要覺悟這個真理,離開生死輪迴,唯今之計,只有早日尋覓真實善知識,以求出迷之道。真實善知識在哪裡?就在 平實導師所領導的正覺教團,末學在這裡只能略說。
世人所見聞覺知的法,有是一邊、無是一邊,生是一邊、滅是一邊,見是一邊、不見是一邊,聞是一邊、不聞是一邊,……眾生在這一邊的法上,千般思量,萬般計較,永遠都只看到一邊的假相,看不到沒有邊的真相。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誤會產生了;有了誤會,後面生死輪迴的故事,你就編不完。什麼是一邊?前面所說:眾生認定世間萬法,每一種法都是實有,每一種法都有各自的法體、法相、法用,一切法是真實不虛,現前可見有青黃赤白、有長短方圓等色塵法,現前可聞有鳥聲、人聲、風聲、車聲等聲塵法,現前可嗅有花香、水果香、屎臭、尿臭等香塵法,現前可嚐有酸甜苦辣等味塵法,現前可覺有冷熱痛癢等觸塵法,現前可知有喜怒哀樂等五塵上的法塵法。世間眾生認定衣服真實,衣能蔽體;認定車子真實,車能乘人載物;認定房子真實,房能遮風避雨;認定這個身體有血有肉、會痛會癢,是真實等等。這些就是眾生所認定的一邊。當前面所說所見、所聞、所覺、所知的法,因緣消散、壞滅之時,眾生又認定諸法真實無,這又是眾生所執著的另一邊。一邊之法是假相,是虛妄法,是顛倒妄想的法,是生死輪迴的法。
什麼是沒有邊的真相?當你有因緣親近 平實導師或正覺教團,修學三乘菩提,善根福德因緣純熟時,證悟了本心如來藏,能安忍、能轉依,發起了慧眼,生起般若實相智慧時,你就能看到一切法,它不是有,也不是無,一切法都只是「像」,只是「似」;也就是你能在萬法萬物上,除了能看到世人所見的假相外,也能看到萬法萬物的真相,假相跟真相和合,真相與假相同在一處,真相離假相不可說,假相離真相不可得。不可說是有,也不可說是無;不可說是生,也不可說是滅,只能說是像、是似、是幻。一切法從本以來就是離二邊,世人只因為妄想顛倒,認假為真,所以永遠只見一邊;當你能清楚看到一切法的真相與假相,就稱為看到了無邊相,那麼這一場生死輪迴美麗的錯誤,這一場亙古不變的誤會,從此就能漸漸解開,自己就能從人生的大夢中覺醒過來,不再編生死輪迴的故事。
因為中國有傳統儒家的根基教養,有「仁義禮智信」的修養心性,這些道德的熏習,是跟佛法中次法所說的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極為相應,有了這樣的善根福德,所以中國自古以來百姓對佛法思想教化的接受程度很高。因為人人家中已經有了根深柢固的儒家道德觀念,由此發展出來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這就是一個和諧的社會、大同的社會。在這個傳統治國傳家的基礎上,已經可以直接教導佛法的三乘菩提,這就是為什麼佛法在中國能夠興盛的原因。
但是如今,很不幸的,現在社會風氣已經和以前不一樣了,儒家的根基教養丟了,仁義禮智信沒了,溫良恭儉讓也不見了;處處標榜著功利主義,偷拐搶騙不知羞恥,酒精毒品氾濫,造作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種種惡業,不信善惡因緣果報,內心沒有是非,只有利害得失。這種不仁、不義、不禮、不智、不信的風氣,已經跟佛法不相應,跟三乘菩提格格不入了。因此,現代修學佛法的人很多,而能證悟佛法的人卻很少。此外,也有假名善知識妄說佛法誤導眾生,他們否定根本識如來藏的真實存在,否定生死輪迴的主體識,妄說佛法只有六個識,把 世尊所說八識論的中道佛法,說成六識論的斷滅見的外道法。有人依此修學,便誤認為佛法講的我空、法空,是什麼都空,變成沒有未來世、沒有地獄、沒有果報可言,這是很危險的!
道德品行是人類應該共同遵循的規範,現在的社會應該提倡「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美德,每一個人都應該修養這些道德,要能普遍發揚五常的美德,才能斷除世間的惡因惡報,社會才能和諧穩定。至於有心修學佛法的人,更應該努力改變自己的脾氣毛病,努力實踐「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美德,讓自己能因為次法的修學圓滿,能早日親證三乘菩提,發起佛法中的解脫德、般若德、法身德。如果佛弟子不仁、不義、不禮、不智、不信,沒有基本的人品道德,不只是自己一生失敗;用虛假的心來學佛、學菩薩,雖然學了很多佛學名詞,卻不能瞭解其中為人處世的基本道理,只會讓人譏笑,學佛越學越不像人!
中華傳統優良的精神文化,五常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它是世間品德修養的軌範,也是人類文化的瑰寶。是做人的起碼道德準則,這也是人的倫理原則,用來處理跟和諧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用來組建社會。依五常的倫理原則相處,就能直接溝通;去掉各種間隔,彼此能夠相互感應和合融洽。所以五常的道理,確實是一切社會成員間,理性的溝通原則、感通原則、和諧原則;這也是佛法的基礎,特別是大乘菩薩道的行者,有大道心的眾生,不僅要能學識淵博,還要品行端正。古人說:「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指的就是有教養的人,應該是知識廣博、品德優良、身心健康、人格完美、情趣高雅、志向遠大的人,這便是佛法中的次法。
「仁義禮智信」五常,是基本做人的道理,也是佛道的基礎,它是欲界人間的常道,也是欲界人間經常不變的法則,跟佛法所說的五戒是相通的,都是屬於次法。仁,是推己及人的意思,也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意思。對待任何人,他會設身處地的想:「我這樣對待別人,人家願不願意接受?」人家不能接受的,我們就不可以做;別人這樣對待我,我不能接受,我就不可以用這種心態對人。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感通,它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同情共感。仁的本義是慈愛,能夠慈愛眾生的人,為人自然忠實厚道不奸詐,言行敦厚而不輕薄。之所以能慈愛眾生,則平時必然心存敬恕,能敬持己身、嚴以律己,能寬恕待人、將心比心;行慈愛的時候,特別要能約束自己的私心,克制自己的私欲。因此說,仁是為人處事的基本道德,缺少仁慈之心的品格就有缺失。
義,是一個內容豐富的道德範疇,義不僅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依據,也是個人道德修身的重要價值。義是人性的規定,所謂「羞惡之心」,羞是羞恥自己的不善;惡是厭惡他人的不善。羞惡之心是一種情感的意識,是一種防範錯誤的意識,能夠促使人們控制欲望和負面的情感,不去做那些不該做的事。古人說:「見得思義,義然後取」、「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講的便是個人取捨的標準。義也是「合理地處理事務」,義是公正合宜的道德行為,也就是做事能遵循內心的道德約束,去做應該做的事。義也是能為社會、為別人服務而不求報償的精神。義能妥善應對經與權的矛盾,「經」是指倫理道德的主體品格,強調道德原則的普遍性,強調堅守道德原則的重要性;「權」是道德價值的具體的運用,可以靈活掌握、變通對待。「權」的變通並不能離開「經」的原則,而是更好地實踐經的原則。《公羊傳》說:「權者反於經,然後有善者也。」這說明權者與變通,表面似乎與經的原則不一致,甚至違反了經的要求,實質上卻是真正遵守了道德原則,完成了經的使命,達到了善良人性的目的。
「禮」是什麼?禮就是節制人的情感。人在社會中不能我行我素,禮是對人的視、聽、言、動有著合宜的規範,所以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因為人有七情六欲,若過度放縱聲色、物質、名利、欲望的追求,會使人迷失本性,造作惡業。一個人的本性,也就是人性,人性是指中華傳統五常的美德,也是佛教五戒十善的人天善法;人性一旦失去了,那麼就會淪為獸性。因為人的情感強烈容易出錯,所以要節制,因此人們的言行舉止要藉由禮儀的規範來紓解人的情感。狹義而言,禮是專指禮儀的形式;廣義來說,禮即是社會整體的秩序。禮的範圍很廣,世間法、佛法都說禮儀,《中庸》說:「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佛法也說:「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佛教制戒的比丘二百五十戒中,十戒為本,二百四十戒為禮儀。菩薩戒中也說攝律儀戒,所以佛法中的戒律,也含攝了威儀、禮儀。禮是行為的軌則,含有人對德性的追求,對和諧的追求,對人本身的期望,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禮也是審美情趣的重視和培養,禮能協調、和諧萬物的秩序。
因為時間的關係,這個單元我們就先介紹到這裡。
祝福各位菩薩:身心康泰、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