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125集
由 正村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佛教正覺同修會所為您製作的三乘菩提系列電視弘法節目,這個單元是探討「三乘菩提之法與次法」,題目子題是「聲聞種姓與菩薩種姓之差別」,這是第五集的節目。
綱要進入到3.2小項,論述「菩薩種姓修學者如何修忍辱這個『次法』才能夠成就忍辱波羅蜜多」。上一集我們談到怎麼樣修忍辱波羅蜜多,說菩薩種姓者要轉依所證悟的真實本心如來藏來行忍辱,才能夠真正具足忍辱波羅蜜多。修學忍辱這一件事情,是這一界有情都應當要修學的,因為這個世間名為堪忍的娑婆世界;意思在說明有情受生在這個娑婆世界,就會有種種煩惱苦的逼迫,如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這些八苦、三苦逼迫。這就是世俗人所說人生事不如意會有十之八九,如果不能夠修忍辱,有情會難以在這一界跟人家同事,感受到處處受遮難,最後讓自己身心受到種種的創傷。世俗人也常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小不忍則會亂大謀,不要與人諍論,要修忍辱;但如果所修的忍辱,如世俗人所說所作,這是強壓心中的怨懟,有些人事後反而身心會受到更大的創傷,也就是心中更忿忿不平,最後甚至成為憤世嫉俗的反社會人格者。
世尊教導我們所修的忍辱,當然不是如一神教或其他表相法師所教導要一味地退讓安忍,而是應當從事相上跟三乘菩提法理上來看待、來修忍辱。「事相」上來說,是當下我們還是要考量進退之間與自他的利弊得失,讓自他身心的傷害降到最少的程度,來作為抉擇進退的尺度;而依「法理」上說,是指在自己的心境思惟上,要依三乘菩提法理來修忍辱。也就是在對境的當下,要依止所修的「止」,也就是所修禪定功德,能在起心動念當下去入「觀」,也就是觀行自己當時煩惱瞋心的現前。而所說法理上的觀行,如果從解脫道來看,就是要去思惟、觀行這樣的煩惱(瞋心這些法)是依何種因緣和合而生住異滅;也現觀這個煩惱諸法終歸壞滅,知道煩惱苦終歸壞滅的關係,心裡不再有罣礙,心漸漸轉清淨,也就是能夠「止」於一境而生起解脫的智慧。進一步還要依大乘佛菩提法理來作觀行,大乘菩薩種姓者可以依所證真實我的功德,去現觀這個煩惱境界現前的當下,現觀這真實自我依然清淨無染並不會跟這個煩惱相應,現觀為煩惱所逼迫而生起苦的是虛妄自我不應當去依止。
大乘菩薩修學者發願世世要受生人間,來度化眾生,跟眾生同事利行;也要在歷緣對境的時候,時時去作觀行,才能夠讓七轉識眾生我漸漸地轉清淨。大乘菩薩由於具有證悟功德的關係,能夠在人間歷緣對境去觀行轉依,來修正身口意漸清淨;也在每次逆境現前的時候,能思惟觀照修忍辱行,依止《金剛經》中 世尊的教導:「現觀當前所修忍辱行,即是非忍辱行,方名真正忍辱行。」能依止內門來修六度忍辱行,才能夠成就忍辱波羅蜜多,成為可以實證三乘菩提法的次法,來助益菩薩們過度到生死的彼岸。
菩薩們如何修忍辱,法理上如上面所論述,但是是否從此就沒有遮難,一切解脫自在呢?當然還不是!因為大乘佛菩提要歷經三大阿僧祇劫修學才能夠圓滿,所以菩薩世世受生人間,雖然具有實證智慧,但是外相之所現如同凡夫,還是有家親眷屬這些世間諸苦的逼迫,也就是還有種種因為往世業緣所須償還的業債要去面對。我們偶爾也會看到有一些同修為了修菩薩法,會受到眷屬種種遮難;甚至有要出門學法,屢次被他的眷屬擋在門口,有出不了家門的情形;這些種種逆境,都是人間菩薩修學者所需要修的忍辱行。
而這也是禪門所說:「法理」上我們可以有頓悟的因緣,但是「事相」上,你還是要漸次地修學的道理。不可以因為看到有一些菩薩種姓者忍辱一時沒有修好,見到他們有瞋心(瞋習)現前的情形,就質疑菩薩種姓者所修忍辱不具波羅蜜。正確的觀待應當講說:菩薩修忍辱波羅蜜,他之所修還沒有圓滿,還沒有具足波羅蜜多。畢竟修行還是要修正自己的身口意清淨,並不是要去經常去觀察要求別人身口意是否清淨;而修忍辱也是自己修忍辱,不是要去看待他人、要求別人修忍辱。所以,如果有菩薩修忍辱沒有修好,當現前見到的時候,應當自加反省、反觀檢視自己是否有犯同樣的過失,引以為鑑就可以,不要再造諸口業引生煩惱才是。
綱要3.3小項,為大家論述「菩薩種姓者怎麼樣來修持戒這個『次法』才能夠成就戒波羅蜜多」。彌勒菩薩有這一段論文開示說:【云何菩薩戒波羅蜜多種姓相?謂諸菩薩本性成就軟品不善身語意業,不極暴惡,於諸有情不極損惱。雖作惡業,速疾能悔,常行恥愧,不生歡喜。不以刀杖手塊等事惱害有情,於諸眾生性常慈愛。……於他種種鬪訟諍競,或餘所有互相惱害,能令自他無義無益受諸苦惱,如是一切非法事中不與同事。】(《瑜伽師地論》卷35)論文在說明:菩薩之本性於不善的身口意業是不堅固的,心性是慈善,更不會損惱有情。有時雖然也造一些小惡業,但很快就懂得懺悔改過,心裡會生起慚愧羞悔之心。菩薩種姓者持戒應當是依道共戒為戒,但如果轉依還沒有圓滿成就之前,偶然還是會造一些小惡業,所以對於取相戒法有違犯,還是要懺悔改過。菩薩種姓者不會去參與人我之間的爭鬥,更不會跟別人打官司,一切對自己、他人沒有利益的事,這些不如法的事都不會參與。
真正大乘菩薩種姓者,不會跟別人興起法律的諍訟,也只有外道或者是附佛外道這些密宗喇嘛教們才會無端興訟。目前就有密宗喇嘛教,對於正覺教團多年著書立說來破斥密宗所修的邪淫雙身法,他們不能夠修戒波羅蜜多而與正覺教團作起了法律的諍訟。也就是喇嘛們不在法理上跟教團作論辯,卻只想藉打官司作手段來誤導大眾;也就是不能依 彌勒菩薩的教導來修戒波羅蜜多,也就是如論文所說不要興起種種鬪訟諍競。由此可以知道,密宗喇嘛教修這個雙身法,當然不是屬於佛教,喇嘛們之所行並不是菩薩種姓修學者之所當行。
3.4小項,為大家論述「菩薩種姓修學者怎麼樣來修精進這個『次法』才能夠成就精進波羅蜜多」。由下面這段論文開示說:【云何菩薩精進波羅蜜多種姓相?……於諸廣大第一義中心無怯弱,不自輕蔑,發勇猛心:「我今有力能證於彼。」或入大眾,或與他人共相擊論,或餘種種難行事業,皆無畏憚。能引義利大事務中尚無深倦,何況小事?如是等類,當知名為菩薩精進波羅蜜多種姓相。】(《瑜伽師地論》卷35)論文意旨在說明:一個菩薩種姓修學者,對於甚深廣大如來藏第一義法,心不生怯弱想,更不會輕蔑這個第一義法;能夠發起勇猛心來精進修學,而且有福德、智慧力去實證這第一義法。因為具有實證般若慧的關係,在大眾當中能夠跟他人、乃至跟外道作法義上的論辯,於種種難行的菩薩事業,心中都是勇猛而無所畏懼。
正覺教團菩薩摩訶薩們都是具有實證第一義的勝妙智慧,對於當代佛門內、乃至附佛外道如密宗喇嘛教這些種種邪見,能作法義論辯,心中無所畏怯。自 平實導師宣演第一義第八識如來藏法以來,廣破密宗喇嘛教六識論的邪見,而六識論者到現在無力出世論證,都只能三緘其口默不回應;這在在顯示大乘菩薩第一義諦法的殊勝,以及大乘菩薩種姓者所具足的威德跟智慧,是具有精進波羅蜜多,能渡菩薩們過生死海,於生死得一分乃至多分解脫自在的關係。
3.5小項,為大家論述「菩薩種姓者要如何修靜慮這個『次法』才能夠成就靜慮波羅蜜多」。所謂的靜慮,不只是在說共外道所修的四禪八定,靜慮也在說依禪定而制心一處,讓心得寂靜而能夠起念思惟觀行,於某一法發起智慧,心生決定性不退失。於甚深第一義法能修靜慮,深入思惟當中法義,心生決定不退失,才是菩薩種姓修學者所成就的靜慮波羅蜜多。我們來看 彌勒菩薩論文當中就有這段開示說:【云何菩薩靜慮波羅蜜多種姓相?謂諸菩薩性於法義能審思惟,無多散亂。若見若聞阿練若處、山巖林藪、邊際臥具,人不狎習,離惡眾生,隨順宴默,便生是念:「是處安樂,出離遠離。」常於出離及遠離所,深生愛慕。】(《瑜伽師地論》卷35)
菩薩種姓者因為多劫熏習靜慮的關係,於諸法之法義都能深入審查思惟,而於這些法發起決定性,不會退失所證之法;也因為多劫熏習靜慮,心中常常是安詳寂靜,不會散亂想。上段論文也開示說,一個菩薩種姓者心中是愛樂出離,會尋覓人煙稀少寂靜之處來思惟觀行法義。雖然大乘菩薩們都是入世來修菩薩行,須要跟眾生同事利行,不捨眾生;但菩薩們心中是經常趣向寂靜,也就是雖然處於人群叢鬧處,外相具足現身口意行,但心中是依止所證涅槃寂靜、無語言文字的自心如來而心無散亂想。菩薩修學者於甚深第一義法,有時仍然需要安住寂靜處,以修靜慮來深入思惟法義。譬如正覺教團的法主 平實導師,因為往世久習靜慮的關係,從小就樂於出離、喜歡安處寂靜來思惟諸法。
菩薩種姓者雖然修的是「世出世間法」,也就是所修的出世間法,是在世間諸法當中來成就這些出世間法,所以不會如同二乘解脫道修學者只是專修出離,想要遠離世間有情而修。但有時候菩薩們還是需要修靜慮,如論文所開示,於一些甚深法,還是應當依止寂靜處去深入思惟諸法。菩薩有時候應當修出離、遠離的另外一種情形是:如果經常與眾生同事而在這個五欲諸法當中,對這個五欲諸法漸漸生起了愛樂之心,那麼就需要有一段時間,來尋覓遠離所作為安住來修靜慮,讓心能夠再一次地出離、不去樂受五蘊世間諸法。
所以,要成就靜慮波羅蜜多,雖然在世間諸法現行的當下才能成就,但如果心已經散亂了,甚至被往世業緣所牽絆,沒有辦法心安住寂靜時候,還是應當修靜慮,讓心重新安住下來來修出離、遠離;才不會現見到有一些菩薩們,要修菩薩道來度眾生,最後卻被眾生所度,甚至退失了菩薩道業了!
菩薩種姓者要經多劫熏習菩薩道,才能夠成就波羅蜜多,所以要修靜慮,才能夠於所證法發起決定性,心生決定不退失,這當中就須要有好的「定」作支持,才能於所證法生忍,不會退轉。這也是 平實導師常教導弟子們要勤修禪定這個次法,至少要達到有好的「未到地定」作支持,才有因緣實證第一義法,乃至實證此法之後於所證法「生忍」不會退失。
3.6綱要,要為大家論述「菩薩種姓修學者要怎麼樣來修般若慧這個『次法』才能夠成就慧波羅蜜多」。菩薩種姓者實證般若之前,要修般若正知見等次法,也就是要經善知識來教導建立正確的般若知見;乃至參究實證般若之前,也有種種的善巧方便方法,都是要依止善知識來熏習。大乘菩薩都是因為因地實證般若波羅蜜多的關係,才能夠經多劫修學之後,才能夠圓滿般若波羅蜜多,成就諸佛的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心經》最後就有開示說:【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薩種姓修學者修學慧波羅蜜多所具有的法相,彌勒菩薩在論文有這一段開示說:【云何菩薩慧波羅蜜多種姓相?謂諸菩薩成俱生慧,能入一切明處境界;性不頑鈍,性不微昧,性不愚癡;遍於彼彼離放逸處,有力思擇。如是等類,當知名為菩薩慧波羅蜜多種姓相。】(《瑜伽師地論》卷35)菩薩成就慧波羅蜜多,都是經過多劫的聞熏,已經成就了俱生慧,也就是藏識田中已經具有這樣的般若慧種子;每一世再受生遇緣的時候,還會再發起般若慧,也就是乃至發起般若慧以外,有些菩薩還會具有往世已經聞熏過的菩薩五明的智慧。
所以,菩薩種姓修學者世世依止內門,繼續修學六度波羅蜜,才能夠在多劫熏習之後具足圓滿波羅蜜多,也就是可以度有情到究竟生死解脫的彼岸。而聲聞種姓者,他們一心只想求自己生死得解脫,所以不想去度眾生,也不想去修六度這些次法,雖然名義上說他們解脫生死,實際上是還沒有實證佛法,是不具有波羅蜜多、不能度生死的彼岸。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三乘菩提之法與次法——聲聞種姓與菩薩種姓之差別」這個主題,就為大家說到這裡。這個主題前後總共五集的節目,已經為大家宣講圓滿。
最後要祝願所有的菩薩:色身康泰、學法無礙、道業增上、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