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聞種姓與菩薩種姓之差別(四)

第124集
由 正村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佛教正覺同修會所為您製作的三乘菩提系列電視弘法節目,這個單元是探討「三乘菩提之法與次法」,題目子題是「聲聞種姓與菩薩種姓之差別」,這是第四集的節目。

上一集我們談到「菩薩種姓者如何來成就布施波羅蜜多」,引用了下面這一段論文說︰【心喜施與,意無追悔。施物雖少而能均布,惠施廣大而非狹小;無所惠施,深懷慚恥。常好為他讚施、勸施,見能施者,心懷喜悅。】(《瑜伽師地論》卷35)這段論文在開示說「施物雖少而能均布」:在說明布施的時候,不用去在乎所施的物品或錢財是多是少,主要還是要讓受者平均得到當中的一分。實際上,菩薩種姓者因為多劫來多行布施,每一世都會成就可愛異熟果。所以可以布施的資財非常豐饒,所行布施相對來說也非常廣大;如果當下因為特殊的因緣,沒有辦法作廣大布施,也會心生慚愧懺悔心。菩薩種姓者不但經常自己親自布施給大眾,也懂得隨喜讚歎他人所作的布施,或者是會勸請他人一起來布施給大眾;見到能夠作布施的菩薩們,心裡常常生起歡喜心,不會生起不好的彼此較量這樣的不好心行。

有時我們會在媒體上看到一些負面的社會新聞,新聞報導說某大企業家或是大慈善家作了一筆大布施,馬上就有網路上的酸民去留言,酸言酸語說︰「哎喲!他們會捐這些錢,就是因為錢太多啦!捐了這麼一點錢對他們來說,只是他們的九牛一毛;目的呢,他們只想要逃稅、少繳一點稅,或者是要博取好的名聲,才會布施這筆金錢。」這樣的說法,當然是不懂 彌勒菩薩教導要「隨喜讚歎布施」功德。何況這樣的人在網路上匿名作酸言酸語的論述,是會導致整個社會的行善風氣受到了影響,就是說大眾因此會更趣向自掃門前雪的心態,不想要再去利益救濟他人。這些少數人作了這樣的誹謗、惡口之行,如果最後確實讓整個社會更加的動盪,彼此更不祥和樂利,那麼所成就的這一分惡業果報就不可思議啊!這是因為造作這樣的惡行,是會有負於當時所有大眾的緣故。所以,不應當去揣測他人行善的動機,要懂得「隨喜讚歎布施」。因為法界真實理都告訴我們:並不是你躲在網路後面不用具名,就不會招感惡業果報,因為有情各自如來藏最後都會成就應有的一分善、惡業果的緣故。

彌勒菩薩在下面論文繼續有這段開示說︰【於諸尊重耆宿、福田應供養者,從座而起,恭敬奉施。於其彼彼此世他世有情無罪利益事中,若請不請如理為說。若諸有情怖於王賊及水火等,施以無畏,能於種種常極怖中隨力濟拔。受他寄物,未嘗差違;若負他債,終不抵誑;於共財所,亦無欺罔。】(《瑜伽師地論》卷35)這個大意在說明︰菩薩種姓者對於在佛法上的久學的長老、師長乃至法主,屬於報恩田、功德田的這些大菩薩,如果值遇了,都要從座而起,而且懂得恭敬供養。現代的學人雖然很多人有心學法,但是偶然還是會有一些修學者,並不懂得要恭敬師長,甚至在得到師長的法之後,只因為事相上不如己意,或者在法上一時有分歧,走入了歧路,有了錯誤的知見,就起來否定傳法的根本師長,甚至有人大膽地否定法界的真實理,而進一步造作誹謗三寶的大惡業。這都顯示出這樣的修學者仍然是新學,並不是一位已修學久遠劫的菩薩種姓修學者。論文後面繼續開示說︰只要對有情所有有利益的事,菩薩修學者都會如理為大眾說法,不論大眾是否有請法,當說就會為大眾作法布施,並不會吝法。另外也會作「無畏布施」,就是有情如果受到當時的官府或者是天災水火這些災難逼迫的時候,能夠去救濟有情,讓有情免於恐懼。

後面論文繼續談到︰接受他人的託寄物品,要分毫不差完整歸還;即使彼此之間是存在有債務關係,也不可以藉這個緣故強行沒入用來抵銷債務。菩薩種姓者心胸是寬闊的,如果跟有情同事的時候,當有情的債務一時沒有辦法償還,也能夠修安忍,幫助有情來度過難關,絕不會強行追討;如果這一筆債務,這一世確定他都沒有辦法償還的時候,也能夠修安忍,以廣結善緣、以濟度有情作為主要考量。

正覺教團法主 平實導師經常教導我們:菩薩種姓者在世間上處處吃虧給人家佔盡便宜,也就是世俗人所說的︰「吃虧其實是佔便宜。」這樣的說法才是相應菩薩道之所行。諸如這樣的世間紛擾事,菩薩種姓者心量廣大,都會用慈心、悲心用智慧來面對,不會引生煩惱苦。最後論文談到,對於共同所有的財物,如僧團內、寺院內的三寶物,不會侵吞這樣的招提僧物,深知道三寶物來自十方,即使只有侵吞一小分的三寶物,招感的惡業果報都是不可思議!但我們看到佛教界偶而還是會聽聞說,有教團內或者是寺內的執事,利用他的職權獲取不當利益;造作這樣的惡事,當然不是菩薩種姓者,因為他們不能夠知道侵佔了三寶物招感惡果報非常廣大,而且會有負於所有寺內四眾的緣故。

彌勒菩薩繼續開示菩薩種姓者所行布施波羅蜜多的法相說︰【於其種種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金銀等寶資生具中,心迷倒者,能正開悟;尚不令他欺罔於彼,況當自為?其性好樂廣大財位,於彼一切廣大資財,心好受用;樂大事業,非狹小門。於諸世間酒色博戲、歌舞倡伎種種變現耽著事中,速疾厭捨,深生慚愧。得大財寶,尚不貪著,何況小利?如是等類,當知名為菩薩施波羅蜜多種姓相。】(《瑜伽師地論》卷35)大意在說明:菩薩種姓者於一切金銀珍寶,不會迷惑顛倒,追逐這個資生具。菩薩種姓者因為多劫行布施,世世廣大資財為其可愛異熟果;雖富資財,但能以此廣大資財行菩薩事業,利樂諸有情。菩薩種姓者具資財,也可以受用這一分資財來顯示菩薩的莊嚴勝妙,其法相不同於聲聞種姓;但於受用勝妙資財時,菩薩也有智慧,當用方用,不會耽著世間戲樂而濫用這一分資財。以上這一些種種所行,才是菩薩種姓者所要成就的布施波羅蜜多法相。

以上 彌勒菩薩教導菩薩種姓者所行布施,是轉依所證「實相法」來作布施,大乘菩薩才能依這個「次法」所培植的福德來成就布施波羅蜜多。「轉依」的意涵在說明:所行布施,是依止所證法界實相心第八識如來藏所含攝「無得無失、無私無我」這些法性,來行布施菩薩行。也就是在行布施的當下,依止真實我自心如來所攝之種種法相,來轉變仍然具有得失心、自利心的虛妄自我,將染汙七轉識自我漸次轉清淨。如是菩薩種姓者所行分分布施,都令藏識田中染汙識種轉變清淨,由此而分分成就佛地應有智慧功德。這就是論文所說︰所成就布施功德,能支持成就波羅蜜多,助他度過生死海、到達無生死彼岸。反之,如果行布施當下以得失心、自利心,具足眾生我性來行布施,所成就福徳,只能支持他成就「人天福報」,不能增益其圓滿佛道上的福德資糧。

針對布施跟波羅蜜的關係,經教上有教導這兩者之間有著四句分別法義,在這邊為大家作個說明這四句分別法義︰

第一種就是有布施非波羅蜜︰這就是上面所說一般的「人天善法」布施,這樣的布施可見於所有正信的高級宗教,比如所有的一神教及表相佛法道場所作的布施——所作的這些救濟貧病苦慈善布施。但是對於任何宗教、佛法團體,或是一些善法團體所作的慈善布施,我們都須要隨喜讚歎他們的布施功德,因為這樣的布施一樣是有人天福德善業果。但是,如果純粹由三乘菩提法理來看待,這樣的福德沒有辦法支持有情度過生死海、過度生死彼岸,因為他們來世所得可愛異熟果,將會在人間或是欲界天受用這一分福德;等福德盡了,仍然要繼續流轉生死,也就是在三界當中繼續流轉。所以才會說這布施所成就的福德,是有布施而無波羅蜜,不能助有情度過生死彼岸,無法於生死得解脫、得自在。這也在說明這樣的人天善法布施成就之福德,不能支持有情實證三乘菩提佛法,還不是實證三乘菩提所需修習的「次法」。

第二種關係是有波羅蜜而非是布施︰這個特別指在佛法當中二乘菩提的定性聲聞修學者,雖然他們已經實證二乘菩提解脫法,成就波羅蜜,也就是於生死得解脫了;但是這樣的二乘法修學者於佛法解脫道智慧,只是有「盡智」卻還沒有發起「無生智」。不具有無生智的關係,如果有大眾請法,希望這位阿羅漢為大眾作法布施,為大眾開示怎麼樣證二乘無生法,他們是沒有辦法為大眾來作開演的。所以,這樣的阿羅漢之所證,屬於有波羅蜜而非是布施的解脫道行者。

第三種是非布施非波羅蜜︰這在說一般還沒有學佛法,對布施因果也完全不信受的慳吝凡夫;這一類的有情,當然不願去行善布施,更沒有佛法所說波羅蜜可言。

第四種差別是有布施亦有波羅蜜︰這就是本集所談的大乘菩薩所行的布施,不但成就布施功德,更因為修學這樣的布施「次法」,增廣菩薩趣向究竟解脫的福德,未來因緣具足,是可以度過生死海,具足波羅蜜多。

為什麼菩薩種姓者所成就的布施這些「次法」,可以支持菩薩們最後圓滿佛地的證境?這是因為菩薩種姓者已經「轉依內門」來修六度波羅蜜,乃至初地以上的菩薩所修十度波羅蜜。所謂轉依內門修六度,意思在說:一位已經證悟的菩薩種姓修學者,他證悟之後仍然繼續修六度這些次法,但所修六度布施乃至般若,都是轉依所證自心清淨如來來修學。由轉依自心如來來看待所行布施一事,當中沒有布施的你、受施的我可言,更沒有布施這件事情,乃至布施所成就之福德等等。所以菩薩雖然於「事相」上確實成就了這一分布施的善法,但是在「法理」上去看待、確實修習轉依所證真實我如來藏,來看待所行布施事,無一法可得的關係,所以心中沒有任何得失、沒有任何罣礙。猶如《心經》經文開示說︰【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也就是以此功德,能夠幫助有情來成就到達佛地的圓滿波羅蜜多。所以這樣的布施,就是目前所有大乘正覺教團已經證悟的大乘菩薩種姓者,所行的具足布施波羅蜜的勝妙菩薩行。

3.2綱要要為大家說明菩薩種姓者如何來修忍辱這個次法,才能夠成就忍辱波羅蜜多。論文的開示如下︰【云何菩薩忍波羅蜜多種姓相?謂諸菩薩性於他所遭不饒益,無恚害心、亦不反報。若他諫謝,速能納受,終不結恨,不久懷怨。如是等類,當知名為菩薩忍波羅蜜多種姓相。】(《瑜伽師地論》卷35)一位菩薩道修學者所修的忍辱,跟一般學法者所學忍辱究竟有何差別?論文開示說︰由於菩薩種姓者經過多劫熏習長養了菩薩性,所以菩薩的心性非常的調柔,對於有情所做的不饒益,乃至毀損菩薩的事,心中從無怨懟,也不會想要報復加害於他人。只要有人向他勸諫,或者因為這樣的毀損事來向菩薩懺悔道歉,菩薩們都會立即接受,心不生懷怨記恨。

行菩薩道最忌諱心生懷怨記恨,因為這樣的心行一旦生起,在他的自心藏識中就種下跟眾生結惡因緣的種子。過去也曾經有案例,有表相道場的堂頭和尚對他的出家弟子,顯示出心中還有怨懟記恨的身行;也就是表相上,在當時聽來語言上還是屬於柔軟語,但是堂頭和尚當時的心裡的思維,是說在他離開的時候,他會回頭對弟子瞪眼以對來示意弟子們要知所警惕。這樣的所行,當然是離開菩薩道行者之所當為,因為顯示出堂頭和尚心中對這個弟子,心裡生起了怨懟記恨之心。真實的菩薩行,對於有情任何的逼惱都當修忍辱,所行的忍辱其實無有忍辱可言,都應當時時去轉依所證真實本心如來藏,來看待這個惱怒事以及所行的忍辱。所謂這個忍辱,以及所謂的有惱怒這件事情,這都屬於七轉識眾生我之所相應;真實我如來藏當中何曾有這個惱怒事,乃至說你有修忍辱這樣的境界可言呢?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三乘菩提之法與次法——聲聞種姓與菩薩種姓之差別」這個題目,先為大家解說到這裡。歡迎大家繼續收看下一集節目!

阿彌陀佛!


點擊數: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