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離三界,捨貪欲修止觀

第115集
由 正齡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法與次法」節目。今天我們要談的子題是「出離三界,先捨貪欲,後修止觀」。

上次節目中說到諸佛常法,在開示解脫道法之前,會先講次法:施論、戒論、生天之論,之後會再接著講:欲為不淨,上漏為患,出要為上。次法正確知見的建立是這樣一個次第,真實在修行時也是依著這個次第來實行。而施論及戒論,是為生天之論作準備,能信受布施及受戒的因果,才會繼續講生天之論,加修十善業可以往生欲界天。然而欲界天境界雖然勝於欲界人間,仍然有貪愛五欲的過患,五欲是不清淨的法,與二乘解脫求出三界,離染、無染的作意是相背離的。就如 佛陀的堂弟難陀尊者,出家後思念妻子欲心熾燃而想要還俗,由於 佛陀的善巧方便,讓難陀知道生欲界天雖然可以有勝妙五欲的享受,後世卻會因為在欲界天享福而沒有福德可以再生為人,有阿鼻地獄的熱鍋在等著他,因此下定決心要好好修梵行,不再思念美妻,也不再期待五百天女的天福。

難陀比丘之後也證得了阿羅漢果,我們接著來看 佛陀如何教導他成就解脫道。從 世尊施設的方便法中,我們可以看出來,世尊是先讓難陀比丘捨離對美妻的思念貪愛,這是以未來將有更大的美色及五欲享受來引誘他,讓難陀比丘不再對妻子有所思念;接著又讓難陀比丘瞭解生天享福,只是短暫的快樂,後面則有長劫地獄熱鍋等著他去受報。當難陀比丘看到未來將下墮地獄的果報,其實心中是極度驚恐,因此能夠下定決心捨棄美色貪愛及五欲之享樂而精進修行。

話說在難陀比丘看到未來將有五百天女之報時,極端嚮往,以思慕天宮美女而努力修行,這個動機並不是清淨的;佛陀看到這種情況,要阿難尊者跟大家宣布「不要與難陀共住」。由於其他師兄弟們都不願與難陀一起共坐、共事,讓難陀覺得很羞愧,連心性非常好的堂弟阿難尊者,都不願與他共坐而相避。在《大寶積經》卷56中就有如下的對話:【時阿難陀速即起避,彼言:「阿難陀!諸餘苾芻事容見棄,汝是我弟,何乃亦嫌?」阿難陀曰:「誠有斯理。然仁行別道,我遵異路,是故相避。」答曰:「何謂我道?云何爾路?」答曰:「仁樂生天而修梵行,我求圓寂而除欲染。」】

這是在說因為 佛陀交代弟子們不可以和難陀共住,所以大家在一起縫補衣服時,看到難陀來了,都起身離開,不與難陀坐在一起,連堂弟阿難也要避開他。「別的師兄弟不理我,要避開我,還有道理,連你堂弟阿難都要離開我,這不是很難堪嗎?」而阿難有他的道理,就是說:「我們兩個所行不同,所以要相避。」「怎麼說所行不同呢?」「仁樂生天而修梵行,我求圓寂而除欲染。」你難陀貪圖未來能生天享樂而修梵行,我阿難則是為了求解脫出離三界而要除欲染。這真的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啊!一個要陷入五欲泥中,一個不但要離開五欲泥,甚至是要出離三界生死,當然是不同道,怎麼可以在一起共住、共坐呢?聽到堂弟這麼說,心中當然很憂愁。

接著就是 佛陀帶著他去地獄的過程。當看完地獄景象後,佛陀告誡難陀說:「如果為了希願在人間或希求生天而精勤修梵行,有如是的過失。由此之故,難陀!如今你應當為求涅槃而修梵行,切勿為了享樂生天而遭致後世勤勞受苦。」因此,難陀知道不應該因為貪愛欲界天勝妙五欲而修梵行時,這時 佛陀就為弟子們開示有關入胎、出胎、生死之苦。哪一個有智慧的人,會愛戀欲界種種不淨法而受苦不斷流轉生死呢?讓弟子們知道欲為不淨,應該遠離,生並無可樂之處,來世資糧應當精勤積集,不應該放逸,應該精進修梵行,不應該懶惰懈怠。

而在《增壹阿含經》卷9則記載,佛陀從地獄中將難陀帶回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告訴難陀應該如何修行,而說:【汝今,難陀!當修二法。云何為二法?所謂止與觀也。復當更修二法。云何為二法?生死不可樂,知涅槃為樂,是謂二法。復當更修二法。云何為二法?所謂智與辯也。】這裡 佛陀告訴難陀應該修學三種二法,就是止與觀,生死不可樂、知涅槃為樂,以及智與辯。

如何是止、觀?在《大乘起信論》卷2中,馬鳴菩薩說:【云何修止觀門?謂息滅一切戲論境界,是止義;明見因果生滅之相,是觀義。】什麼是修習止觀門?所謂止,就是息滅一切戲論境界。如果以二乘與大乘來講,能夠實證解脫道的解脫境界就是止,也就是能夠進入如理作意的實斷見惑與思惑的智慧境界;或者進入如理作意的實證般若實相境界,這也是止的道理。這其實是心得決定的意思。

而觀就是明見因果生滅之相,可以現前觀察到萬法都由實相心體第八識中出生,一切善惡業都由第八識自心如來記存而昭昭不爽,一切法只不過是自心如來所顯現的影像,也只是在自心如來中生滅。因果生滅,一般人會說「如是因如是果」,其實在 如來的教導中是說「因緣果報」。有因有緣,種種法才會現起;徒因無緣,無法現起諸法;無因而只有眾緣,也不可能現起諸法,卻是斷見論的思想。譬如阿羅漢入無餘涅槃了,他往世所造的業因就不會有果報呈現了,因為在無餘涅槃裡沒有十八界任何一法存在,只有如來藏獨存,「只有因,沒有緣」,果報就不能現起。所以定性聲聞行者害怕再來受生,除了不願意再流轉生死外,害怕承受往世的惡業果報,也是一個原因。

那麼什麼是戲論?在《順中論》中說:一切因緣生滅的法,都是戲論。因緣生滅,舉凡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等法,都是因緣生滅之法,由於對這些法有所取著,執以為實,就有種種煩惱產生。因此在《瑜伽師地論》卷13中 彌勒菩薩說:「云何戲論?謂一切煩惱及雜煩惱諸蘊。」戲論是指一切煩惱,以及雜有煩惱的五蘊境界。因此能夠止息一切戲論境界,就是要止息一切煩惱,包括一念無明,乃至無始無明的斷除。所以對於生滅法、煩惱法的確認、觀察,能心得決定,不再猶豫,是修止觀的一部分。可知止觀不只禪定上的修習,還有慧上的心得決定、不動搖。

平實導師在《起信論講記》中就開示說:【這一段論文中所講的止,是說息滅一切戲論而且心中決定不移的境界;既然是講息滅一切戲論境界而說為止,那麼這個止字就絕對不是單指四禪八定的禪定證境;因為禪定功夫再怎麼好,都不會超過非想非非想定;可是非想非非想定的境界,終究還是世間戲論的境界,不離三界生死有為法的境界,與二乘菩提世俗諦無關,也與第一義聖諦無關。】(《起信論講記》第五輯,正智出版社,頁309。)從 平實導師的開示中可以推論出:如來教導難陀修止觀,其目的是要難陀可以自己觀察確認三界諸法都是遮障解脫的生死法,應遠離這些三界的種種有為生滅境界,下自人間沉迷五欲的境界,乃至四禪八定境界都是戲論境界,能夠遠離這些生滅境界,才有因緣證二乘菩提解脫境界以及第一義諦實相境界。所以 佛陀要難陀修的止觀,不只是禪定的止觀。

修止觀有什麼功德呢?從《雜阿含經》卷17,阿難尊者與上座這位出家年資久的比丘兩人間的對話中可以知道正確修止、觀的功德。這是阿難尊者請問名叫上座的上座比丘:「如果比丘在空閒處、樹下或者安靜的房間裡思惟觀行,應當以什麼法來專一心念,精進思惟觀察呢?」上座回答說:「尊者阿難!處於空閒處、樹下或安靜房間裡思惟觀行的人,應當以兩個法來專精思惟,也就是所謂的止與觀。先讓自己的心可以止息下來,才好作思惟與觀行。」

【尊者阿難復問上座:「修習於止,多修習已,當何所成?修習於觀,多修習已,當何所成?」】修習止,不斷修習後,會有什麼成就?修習觀,精勤修習後,又會成就什麼呢?【上座答言:「尊者阿難!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謂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這是說,修習止,最後會成就觀;修習觀之後,也會成就止。也就是說,止成就有助於觀的成就,而觀的提升也能讓止增上。這就是說,有止才有觀,心散亂無法作觀;而止又由觀而來,離了觀就不可能有止。如果慧力很好,能作詳細體驗、觀察,也可以心得決定而安止於「離戲論境界中」;同樣地,如果止的功夫很好,也可以因此而作更深入的觀行,使止的層次又提升。止觀這兩個法是相輔相成的。因而 馬鳴菩薩說:止與觀最初應各別修,等到漸漸增長之後,乃至於止、觀的功夫成就之後,就可以任運雙行,止觀雙運。

接下來上座比丘說:「如來聖弟子止、觀俱修,就能獲得諸解脫界。」於是尊者阿難又問上座比丘說:【「云何諸解脫界?」上座答言:「尊者阿難!若斷界、無欲界、滅界,是名諸解脫界。」尊者阿難復問上座:「云何斷界乃至滅界?」上座答言:「尊者阿難!斷一切行,是名斷界;斷除愛欲,是無欲界;一切行滅,是名滅界。」】上座比丘回答說:「或者斷界、或者無欲界、或者滅界,就叫作種種解脫界。」「那什麼又是斷界,乃至滅界呢?」「斷除見道所斷一切煩惱的現行,就是斷界;斷除貪愛欲界法的心,就是無欲界;而修所斷一切煩惱的現行滅,就是滅界。」

從這段經文可以知道:解脫的境界,有其層次的差別。斷界,解脫道應該斷的煩惱斷了,就是斷界,這就是初果斷三縛結,見道的斷界;而能夠發起初禪,離開欲界生,是無欲界;最後是四果斷五下分結、五上分結,完成解脫道出離三界生死的修所斷煩惱的滅界。如果由佛菩提道來看斷界、滅界,那又不一樣了。而對當時的難陀來講,應該先能於三界生死煩惱得解脫,因此接著 佛陀又教導難陀要修「生死不可樂,知涅槃為樂」這兩個法。先修止觀二法,對三界一切法的生滅無常可以確定,不改變其所觀結果,繼續應該知道生死不可樂,不應沉迷於三界中而不知出離,故而應求證無生無死的涅槃境界,才是真實的樂。

上面有關 平實導師所說的:止觀不是單指四禪八定的禪定證境。我們來看《雜阿含經》卷34,如來對婆蹉這位弟子的開示:【佛告婆蹉:「有二法,修習多修習,所謂止、觀。此二法修習多修習,得知界、果,覺了於界,知種種界,覺種種界。如是,比丘!欲求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慈、悲、喜、捨,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令我三結盡,得須陀洹;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種種神通境界,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皆悉得。是故,比丘!當修二法,修習多修習;修二法故,知種種界,乃至漏盡。」】這是 佛陀告訴婆蹉:修習、不斷修習止、觀後,可以了知諸法的功能差別及因果,覺了諸法功能差別,就是了知、覺悟種種「界」,也就是覺悟種種「種子」。如果想要離開欲界諸法及惡不善法,乃至想要證得第四禪,可以具足了知其中的境界相,甚至要修習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及證四空定;或者於解脫道上可以斷三縛結證得初果須陀洹,進而薄貪瞋癡證二果,繼而斷五下分結證三果,以至證得種種神通境界得聲聞十智的四果解脫,都應該修習止與觀。

從這段經文可以看出來,修止觀可以得知界及果,也有禪定境界的證得,以及解脫道初果到四果的證得,可知修止觀可以助益禪定的證得,這是定境上的心得決定;而修證解脫道初果到四果,也必須修習止觀,這顯然就不是禪定的定,而是證得解脫道智慧上的心得決定,對解脫道的修行法門及修行結果,都可以自己確定不懷疑而可以安住不移,解脫道的證果是可以自知自作證的。

因此,可以用止觀法門來修四禪、四空定,所以修禪定不外修止與修觀,可以止觀雙運。由定發慧,有了基本的禪定功夫,智慧才得以顯現;沒有禪定的功夫而講修學智慧,都是落於意識思惟,不是真實智慧根源。而三乘見道雖然是慧門的開啟,然其修行也要有相對應的定力,就如 平實導師在《無相念佛》自序所說:「欲見道,需賴參禪或止觀法門之理觀,此則非定力莫辦,尤其是動中的工夫。」(《無相念佛》自序,佛教正覺同修會,頁1。)就如正覺同修會的基本行門「無相念佛」,就是透過緩慢拜佛中帶著憶佛念來鍛鍊動中定,對於參禪及日常生活中的觀行都是重要的工具;能夠於動中止於一境,才有可能參禪證悟;而有動中定才能觀察到境界變化及起心動念,智慧才能生起,而且於境界現前中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

由以上所說,也可以知道止與觀都是意識境界,「止」是意識心降伏攀緣的習氣,讓心可以安定,止於一境;而「觀」是觀察的世間慧,這是五別境心所法中的慧心所,能在定境等至位、等持位作抉擇與取捨;因此,止與觀都不是般若慧,也不是解脫道的解脫境界。但是可以透過止觀來讓我們的心由粗轉細,助益我們對諸法的觀察而確定、不被轉。所以說止觀是工具,由上面 佛陀教導難陀修「止與觀」之後,又修「生死不可樂,知涅槃為樂」,以及修「智與辯」,就可以清楚知道修止觀是助道工具,不是修行的結果;之後可以解脫三界生死的智慧,以及發起般若實相智慧乃至一切種智的證得,才是修學佛法的標的。

各位菩薩!這兩個單元我們主要在講次法:欲為不淨、上漏為患、出要為上,應出離。三界無一處是可樂的,欲界充滿汙穢不淨,而出離三界須先由捨離欲界貪愛開始。欲界中最讓一般人無法捨離,也是最粗重的煩惱是男女欲,這部分可以透過五停心觀中的不淨觀來對治;不論多麼俊美的男女,都只不過是一具裝著臭穢不淨物的行動體,最終都會敗壞無蹤;又如寶愛自己的色身及見聞覺知等功能,同時還會執著一切內外我所,有形無形的都希求越多越好。其實認真想想,這些都只不過是自己過去世種種造作而有的果報的呈現,只是依著這一世的五陰身而暫時存在、暫時擁有的生滅法,並不是真的擁有這些外我所,眾生卻總是想不開,一世追逐,而有求不得苦、愛別離等等苦,其根源正是這個我們所寶愛的五陰身。解脫道出離三界生死,就是要觀察出這些法虛妄不實,捨棄這些法,對三界法捨得越多越徹底的人,就越能夠捨離戲論境界,也就越能夠觀察出因果生滅的現象而得解脫。

當然出離三界不僅要捨貪欲,還包括瞋恚及愚癡無明等煩惱,也是求出三界必須要棄捨的,這部分接著由下一位親教師為您解說。

各位菩薩!再次提醒您:三界不可樂,但是菩薩卻要在欲行禪,火中生紅蓮。當您證得解脫果可以出離三界時,千萬不要就入無餘涅槃了,很多與您有緣的眾生還在生死海中,等著您來救拔他們喔!

時間的關係,說明到這裡。感謝您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一切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