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聖道之心性與智慧(一)

第116集
由 正元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這個單元,我們跟大家介紹「佛法聖道之心性與智慧」(一)。

修學佛法、修學聖道需要什麼樣的心性?聖教上有說佛法的果地功德雖然非常殊勝,也沒有邊際,可是如果不能藉由廣大的修行,那也是沒有因緣可以證得的。依這個道理,所以聖教說發心大乘的菩薩要具備有兩種大乘法的種性,才能夠在佛菩提道上漸次地修行來圓滿佛道。這是要哪兩種大乘種性呢?就是本性住種性和習所成種性。本性住種性是指如來藏中還沒有增長的善法種子,這些善法種子經過熏習而增長後,就叫習所成種性。眾生往世如果熏習世間的各種善法,第八識如來藏會收藏這些善法的種子,如來藏中有了這些善法的種子,它就會成為大乘的本性住種性。也就是世間善良的品德、高尚人格的修養,佛法中次法所說的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不淨等熏習,這些都是屬於本性住種性,它是佛法聖道的心性,也是佛法修行的基礎;眾生依本性住種性修學三乘菩提,可以成為佛菩提的正因。而習所成種性是指本性住種性經由佛法三乘菩提的聞思修證,也就是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究竟位這五位的熏習而增長的善法種子,這些經過熏習而增長的善法種子,都被收藏在如來藏中成為習所成種性。

所以,本性住種性是指往世本有或新熏住在眾生根本心阿賴耶識中,能生起有漏善法和無漏法的種子,也就是第八識心中有有漏善法和無漏法的功能差別。這是說眾生雖然無始來不斷地在三界六道生死輪迴,可是第八識如來藏——也就是眾生的根本心阿賴耶識——卻始終是不生不滅、不即不離地跟生生世世會變異、會生滅的有情常在。這個根本心阿賴耶識能接受七轉識的熏習,自身能含藏、也能收藏眾生一切有漏法跟無漏法的種子。有漏法的種子會藉由眾生的無明執著、貪瞋癡煩惱跟善惡等業行的助緣而生起現行,會出生眾生的五陰身心跟器世間,令眾生在世間生死輪迴,廣受三界種種可愛、不可愛的境界果報;能令眾生於生死中頭出頭沒,輾轉六道不得出離,直到眾生累積了善根福德資糧,有因緣遇到佛菩薩和善知識的攝受教導,聽聞三乘菩提的正知正見,修行種種出世間善法,斷除無明煩惱,才能令眾生根本心阿賴耶識中本有的無漏種子生起現行;以這個為因緣,眾生才能夠成就二乘的解脫果,乃至大乘的佛菩提果,證得涅槃,出離生死輪迴。也就是說,如來藏中藏如來,也藏眾生,因為眾生本心如來藏第八阿賴耶識,無始以來法爾如是地含藏一切法的種子,是一切法的根本——有有漏法的種子,也有無漏法的種子——有漏法的種子是眾生的生死因,無漏法的種子是眾生的涅槃因。

兩種大乘種性的第二個是習所成種性,這是說眾生聞思修證出世間善法的熏習所生起的種性。也就是說,當眾生具有能修行三乘菩提的善根福德,這些善根福德就是本性住種性,它是佛法三乘菩提修行的基礎,包括次法的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不淨、上漏為患、出要為上的熏習;眾生以此善根福德的因緣,可以遇到善知識教授三乘菩提的正法,包括信、戒、聞、施、慧、慚、愧、五停心觀、三十七菩提分法、乃至六波羅蜜等正法的熏習。眾生經由正法聞思修證的熏習,能成就大乘的習所成種性,能堪受佛菩提的大道,最後終將依這兩個大乘種性,以三大無量數劫的精勤修學而成就勝妙的佛果。也就是眾生本心如來藏雖然含藏一切有漏法、無漏法的種子,但是「法不孤起,待緣方生」,如果要令無漏法的種子生起現行,令如來藏能發起本有的、過恆河沙數的無邊妙德,讓眾生出離生死,獲得安隱快樂,證大涅槃,得大菩提果,除了要有本性住種性外,也需要眾生能依止真實善知識,聞思三乘菩提的正法知見,精勤地斷惡修善,才能發起熏習所成的菩薩種性;依這兩個種性,內外因緣和合,眾生才能成就佛道。

如何能夠知道眾生身中有沒有本性住種性,可以讓眾生依此來修學熏習而成為佛菩提的正因呢?當我們看見眾生的心性是:樂善好施,喜歡讚美別人的善行,也能普遍勸化人們一起行善;能夠在適當的時機,為眾生演說各種無罪無惡的事情和道理;當有積欠他人債務的時候,不會有欺誑耍賴不償還的心態;受他人所託寄存錢財物品的時候,不會有想要佔為己有或挪作他用,也不會有短少差異的現象;對於大財寶,心中也不會耽著沉迷。

或是看見有眾生的心性是:凡有造作惡業,都不是嚴重損害他人的軟品輕微惡業;造作惡業以後,能夠迅速悔過。有的人能對眾生常行慈愛,能知恩報恩;凡是自己所需要的東西,不會以不正當的方法去求得。也有人樂於修集福德,對於輕罪能起殷重怖畏的想法;或是看見、聽聞眾生受苦難的時候,比自身受苦還痛苦;能夠歡喜、也能認同眾生的一切善事,樂於遠離種種惡法;對於奴婢僕人不會惡言惡行;對於道德的事情,能對有德的人常生讚歎、常生景仰;如果被他人陷害,不會有報復的心;有人來規勸自己的錯誤,聽聞以後能夠迅速地接納;有人來謝罪道歉,也能夠迅速接受,不會心量狹小一直記恨不能釋懷,對於彼此的怨隙能夠很快地解開。

或是看到有的眾生對於善法的修學,他的心性是:能夠早起晚睡,能夠精勤奮發,能克服一切困難來完成道業;他做事勇敢決斷,不會猶豫不決,不會拖泥帶水;喜歡接受究竟了義的大法,對於甚深微妙的義理,心中沒有畏懼,也不會看輕自己;對於各種善法義理的思惟,能夠周密、詳細;不愛憒鬧、樂於寂靜,喜歡出離世間,羨慕能夠遠離世間的枷鎖;對於身口意的所作不會忘失,對於怨敵能有慈悲心、憐憫心。他的心性聰明有智慧,他學習各種事物很快就能成功;對於遠離惡不善法的事物,心中能有強力的思擇;他的心性是不會起猛力的貪瞋癡煩惱,也不會去造作能招感無間地獄或斷善根等等的惡業;假設遇到惡因緣而造作了惡業,感生三惡道,也能夠依於自身的善根福德迅速出離,不會領受猛利的大苦。也有眾生領受了世間輕微的三苦、八苦,便能引發增上的世間厭離心,能夠對於還在世間受苦的有情深深地發起慈悲憐憫心。

我們如果能夠觀察到眾生具有這些善良品德粗顯的相貌在他的身中現起,便可以知道這些有情他的煩惱蓋障是輕微的,煩惱隨眠也是淺薄的。由這些行為的觀察,能夠知道眾生是否具有大乘法的本性住種性;也就是說,世間善良品德的涵養、高尚人格的表現,都意味著這些眾生具有大乘佛法三乘菩提聖道的本性住種性。這些品德的修養,雖然屬於世間有為的善法,還沒有跟無漏、離相的出世間功德相應,所以說是本性住種性粗相的顯現。

也應該知道這些具有菩提本性住種性的眾生,他只是因為還沒有遇到真實的善知識為他演說三乘菩提的正法,所以還不能跟有為法中的無為法性、無漏法性相應。或是雖然遇到了善知識,也聽聞了三乘菩提的正法,然而因為無明,對正法不能生起清淨信,顛倒執著邪見的修學,沒有種種方便善巧,因此他的道業緩慢,善根無法成熟,所以仍處在生死輪迴中。因此,雖然有了本性住種性,還不能順利修學佛道,還得要有熏習所成的種性,才能於佛道漸次修行,圓滿菩提。那什麼是習所成種性?就是能夠進入大乘五位——也就是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究竟位——來修學廣大殊勝的善法;由這五位熏習所成的種子,才可以叫作習所成種性。

發心大乘的菩薩,為什麼要具備兩種大乘法的種性(也就是本性住種性和習所成種性)?本性住種性是屬於次法的修學,習所成種性是屬於法的修學;有了次法跟法的修學,才能在佛菩提道上漸次地修行來圓滿佛道。這是因為佛法聖道講的是無我法、無為法、無相法、無所依法、無所求法、無所住法、無所得法,這些聖道法都是依法界實相心而建立;實相心就是大地有情人人本有、一切蠢動含靈各各不失的第八識如來藏,隨著祂所含藏不同的功能差別跟有漏、無漏法的現行,有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等名稱。

而「無我法、無為法、無相法」這個法的修行,要以次法——也就是世間善良的品德、高尚人格的修養為基礎,才能夠相應。這是什麼道理?因為有邪思妄想的心性,不能跟法相應;容易起貪瞋癡的心性,不能跟法相應;有名聞利養的心性,不能跟法相應;安貧樂道的心性,才能跟法相應;不能夠放下慢心,不能夠謙卑禮讓無諍,跟法就不相應;對自己的五陰身心貪愛執著,跟法就不相應;能夠犧牲自我的利益來慈悲眾生,這樣的心性跟法能相應;能夠安忍世間的痛苦,這樣的心性跟法能相應;能夠於世間少求、無所求,這樣的心性跟法能相應。因此說,次法所說世間善良的品德、高尚人格的修養,是法的基礎,有了次法才能有佛法三乘菩提的修證,缺少了次法,三乘菩提的佛法會成為空中樓閣。

世間善良的品德、高尚人格的修養,都是菩提的本性住種性。當然品德越趨完善,菩薩道修行遮障就越少,這是一定的。有哪一類品德修養不夠或不圓融,就會在那一類佛法的修行上跌倒,無法突破;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佛是萬德莊嚴的緣故,佛法若離開世間,沒有菩提可求,也沒有眾生可度,佛道自然不可能成就。因此說,世間善良的品德、高尚的人格,是出世間佛法聖道發起的因緣。也可以說,世間品德的修養是三乘菩提的基礎,缺少了這個人類品德道德相關的本性住種性,佛法大乘五位——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究竟位——的修學熏習,必然無法成就、無法圓滿。

本性住種性可以說是佛法聖道的心性,建立在善良的品德、高尚人格的修養上面,這個心性是修學佛法的基礎,有了這個心性,眾生容易遇到真實善知識教授三乘菩提的正知正見。眾生如果具有聖道的心性,依三乘菩提修學,自然能夠斷惑證真,能夠獲得般若實相智慧,能夠發起廣大慈悲心,經無量數劫精勤修學,圓滿佛法大乘五位,成就佛國淨土。眾生如果不具有聖道的心性——本性住的種性,雖然依三乘菩提修學,會發現障礙重重,無法降伏自心,無法真實斷我見,即使得到善知識的幫助而明心見性,也無法轉依真如,無法進修三賢十地,仍然是一位凡夫,佛法對他而言只是一種知見,佛法廣大無邊的功德智慧,無法在他的五陰身心中顯現。因此說,沒有善良的品德、高尚人格的修養,就沒有大乘法的本性住種性,也不會有佛法聖道的心性,那佛法的修學注定不能成功。

這是說具足本性住種性的人,他在世間法、有相法、有我法、有為法上面的執著性比較弱;日後修學三乘菩提,能夠在無我法、無為法、無相法上面,顯現出比較隨順調柔與法相應的心性。相反的,缺乏本性住種性的人,他在世間法、有相法、有我法、有為法上面的執著性比較堅固;日後修學三乘菩提,便會在無我法、無為法、無相法上面,顯現出比較剛強不隨順、難以降伏的心性。意思就是說,有本性住種性的人,他的心性比較無我,修學轉依容易成功;不管是人無我的轉依,或是法無我的轉依,乃至大慈悲心的發起,都比較不會有障礙,因為他有善良的品德和高尚人格的修養。

在佛法聖道上,必須依止法界的實相心如來藏來學法修道,才能在三乘菩提上面有所實證。眾生的五陰身中有真心第八識和妄心七轉識和合同在,真心如來藏和妄心七轉識祂們的體性截然不同:真心不生不滅,妄心有生有滅;真心是真實法,妄心是虛妄法;真心離見聞覺知,妄心有見聞覺知。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個單元就先介紹到這裡。

祝福各位菩薩:身心康泰、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點擊數: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