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聞種姓與菩薩種姓之差別(三)

第123集
由 正村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佛教正覺同修會所為您製作的三乘菩提系列電視弘法節目,這個單元是探討「三乘菩提之法與次法」。今天題目子題是「聲聞種姓與菩薩種姓之差別」,這是第三集的節目。

上一集我們談到了菩薩修學者的四事勝利,談到了第三種的「善巧勝利」。菩薩修學五明,需要修學這些「五明」的善巧方便智慧,上一集特別談到內明跟因明,尤其「內明」是菩薩種姓者經多劫修學具足了種種「次法」的條件之後,才會有因緣證悟而發起內明般若智慧。

菩薩種姓者因為具有這樣的內明智慧,縱使跟附佛外道的密宗喇嘛教們,他們專修因明的善辯者去作論辯,依然是可以勝出;最主要就是因為喇嘛們不具有佛法的內明智慧,實質上並沒有任何佛法證量,所修學只是一些世俗論辯因明之學,所以凡有所說都墮入戲論之中,不及第一義諦。也就是只是逞一時口舌之快,強詞奪理想要置對方於負處,所以沒有具有出世間法的任何實證智慧,談不及法界的第一義法,所以我們就說他言不及義,所作論辯都墮入了戲論當中了。

這也是為什麼大乘菩薩修學者的正覺教團,多年來廣泛地出書立說,對密宗喇嘛教這樣的邪淫雙身修法作很多的破斥,而這些喇嘛修學者到現在還是沒有辦法回應,只能三緘其口,就是因為喇嘛們不具有佛法上的內明智慧的關係。這也告訴我們:一位大乘菩薩種姓者,學法首要就是要努力來修學這些大乘的「次法」(這包含六度波羅蜜等等這些次法)來培植福德,最後才能具足大乘見道的因緣,在見道後才能夠發起五明當中的這個「內明」智慧。禪宗五祖弘忍祖師也曾經說過:「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也就是只有完成大乘初見道明心證真、識了本心,發起了內明智慧,才能真正悟後起修,而在未來三大阿僧祇劫當中繼續修學而可以成就佛道。所以發起內明智慧,是菩薩種姓者應當修的第一種善巧方便智慧。

菩薩種姓者要修的五明,上面我們談完內明、因明,這一集開始為大家繼續介紹第三種要修學的「聲明之學」。菩薩種姓者要為眾生來演述佛法,來利樂有情、度化眾生,都需要透過語言、文字作為方便;來跟外道們作法義上的論證,所以需要修這些聲明之學。對於隨學弟子的請法,也用這聲明之學,以相應的諸法的語言、文字為大眾作解說,讓聞法者能夠勝解法義;乃至偶爾有外道來作責難、作法義上的諍論,也能夠用這勝妙的聲明之學跟他作論辯而無所障礙。所以,菩薩種姓者都是經過多劫熏習聲明之學,乃至在登入初地以上的聖位階位之後,可以在九地這個階位的時候,圓滿成就「四無礙辯智」,當中都是因為在因地的時候,菩薩們就開始熏習「聲明之學」的緣故。

菩薩種姓者應當修的善巧方便,第四種是「工巧明」,工巧明就是所謂的「工業明」。大乘菩薩種姓者要修學世間各種工巧技藝,譬如士農工商、琴棋書畫、音樂舞技,乃至各種天文科學、物理化學等等這些世間技藝,一方面是作為世間營生資糧之所需,二方面也是要熏習攝受眾生所需要的種種善巧方便智慧。菩薩種姓者在無量劫佛道修學過程中,需要利樂度化不同的有情眾生,所以需要熏習各種不同的世間善巧工藝,才能夠跟大眾同事、乃至利行成為各種善巧方便。菩薩種姓者修習這些世間善巧工藝,也能夠由當中去深細體會八識心王如何和合來運行;而大乘菩薩由明心證真,進而向上欲求眼見佛性,更需要有勝妙的工巧明,比較會有契入的因緣。這是因為在我們的藏識田中,如果具有這些勝妙的世間工巧技藝種子,菩薩種姓者能夠世世依此工巧技藝來獲得世間的大資財,來作為布施有情,跟有情廣結善緣的資具。

菩薩修學者要修的第五種善巧方便智慧,是要修「醫方明」。醫方明是菩薩種姓者要修學醫藥之理,用來對治有情眾生色身的疾病,來解除眾生病苦的逼迫,也可以作為接引大眾入佛法的善巧方便因緣。因為有醫方明去對治眾生色身疾病,就跟有情結下這一分善緣,就有因緣可以為他進一步來說法,讓大眾有因緣去起心探究:怎麼進一步去對治有情自身的無明病,也就是如何來滅除讓有情輪轉三界生死的生死大病。由於具有醫方明的關係,也能夠自己更深入去體會自身中諸法運行之理;用醫方明作為對治眾生色身疾病作為方便,來接引眾生入佛法當中。因為有情色身的疾病,在一世當中畢竟沒有辦法究竟來治癒,一世的色身最後終歸會敗壞,只有進求實證身中不生不死的法身如來藏,才能真正治癒有情自身的身心諸大病。

修習醫方明,若能夠以所證悟的本心如來藏智慧,更深細體會有情跟器世間和合運行的道理,也能夠來增廣自身的醫方明智慧,也就是可以從山林、草木、礦石等器世間萬物當中,進一步去探究、找出對治色身疾病的最適當的藥物。這當中的道理,是因為共業有情的如來藏,會共同成就對治這一界有情色身疾病的種種醫藥;而這些醫藥,其實就存在於這一界有情如來藏所共同成就的山河大地器世間當中。

修學醫方明,不但要對治有情色身疾病,也應該由修習過程當中,更加深入去體會如來藏所造這個五蘊色身的運行之理;不但要對治色身疾病,要修學更上乘的醫方明,來教導有情如何對治由往世業的牽引所成就的因果病,而能將導眾生進入佛法當中,以對治有情流轉生死的根本大病,也就是所謂的無明大病。諸佛,我們都稱祂是世出世間的「大醫王」,原因就是因為諸佛世尊才具有圓滿的醫方明智慧,諸佛才能夠依此智慧來對治有情所有的身心疾病的關係。

不同於聲聞修學者,他只修自了、只求自己生死得解脫;菩薩種姓者,不但要自度、還要度化有情。所以,要歷經三大阿僧祇劫這麼久遠的修學,就是因為菩薩需要進一步修學菩薩五明,所謂的「內明、因明、聲明、工巧明跟醫方明」這些善巧方便智慧;利用這些智慧來自度度他,作為接引眾生的方便,而且也在當中來成就更勝妙的道種智智慧。所以,二乘種姓者他們的智慧是無法跟大乘種姓者修學者的智慧互相作較量,因為菩薩種姓者之所修所學,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菩薩行,絕非二乘聲聞種姓者之可思議、可計量。

本文從上一集延續下來,所討論的這一段綱要主要在說明:由這四事的殊勝處來說明菩薩種姓的尊貴。彌勒菩薩在這段論文當中,繼續談到四事勝利當中的這個最後第四種,就是兩者所得的「果位勝劣」有大差別。論文這麼開示說:【言果勝者,聲聞能證聲聞菩提,獨覺能證獨覺菩提,菩薩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果勝。】(《瑜伽師地論》卷35)這個論文在說明二乘修學者所證的果位跟菩薩種姓者是有大差別的:聲聞種姓只有實證三乘菩提當中的聲聞解脫果,聲聞解脫果的極果就是大家熟知的阿羅漢果;而二乘獨覺修學者只有證三乘菩提當中的緣覺解脫果,緣覺解脫極果就是辟支佛果;不管是聲聞阿羅漢或是緣覺辟支佛,這二乘種姓者之所證,都只在意自己求解脫於三界生死流轉,這二者一心都只想要在捨報後趣入無餘涅槃,並沒有意樂繼續饒益有情。也只有大乘菩薩種姓者,才會具有尊貴的利他菩薩姓,也就是不但自己求得解脫,也更同時發起菩薩的利他心能慈憫諸有情,因為也要讓眾生同得解脫、同得佛法利益。

大乘菩薩者發起這樣的大慈心、大悲心,生生世世發願要受生人間跟眾生同事利行,來利樂諸有情;在無量世利樂諸有情之間,才漸次圓滿佛地所需要具足實證的福德跟智慧,所以最後才能夠成就諸佛無上正等正覺的究竟圓滿解脫果位。所以只有大乘菩薩種姓修學者,能圓滿三乘菩提佛法實證,不但成就二乘解脫果,更成就大乘佛菩提的圓滿解脫成佛果位。由這個四事勝劣差別,可以知道菩薩種姓者要經過多劫的修學無量無數的「次法」,才會有因緣來圓滿實證最後的佛果。

二乘小法修學者,只需要修這二乘解脫道所需要修的次法,這些次法較量於大乘菩薩種姓者所修的大乘次法來說,這些是容易修學,而且短時間就可以成就。二乘修學人的修學時間,由利根者來說,他們只需要一世就能完成;乃至即使是最劣的鈍根者,他在實證初果須陀洹位之後,也只需七次人天往返,就可以實證極果阿羅漢位。所以二乘聲聞小法,只是 世尊為急求生死解脫的二乘弟子們所開演的方便法,一向都不是 世尊要示現、要教導實證的法,世尊示現的真實本懷,還是要教導弟子們實證大乘佛菩提法,要勸請弟子們各各要發起菩薩利他性、來修菩薩萬行,最後才能夠成就佛道。

本文的第三大綱要,為大家論述重點要說明「菩薩修學者應當修的次法」,也就是所謂的六度波羅蜜多。上一段綱要我們是介紹了二乘種姓者跟大乘種姓者的差別,這一段綱要為大家說明大乘菩薩修學者所以如此尊貴,很難見到在娑婆人間,就是菩薩修學者都需要勤修六度波羅蜜這些次法。那麼已經有修學一些佛法知見的人,可能會質疑說:菩薩修六度,我們也知道六度,這又有什麼困難呢?所謂的布施,不就是捐錢行善,就是在修布施?下一段我們就要舉示 彌勒菩薩的論文開示,教導我們大乘菩薩種姓者所作的布施,才是有布施成就又有波羅蜜,而什麼樣的布施卻不能成就波羅蜜。菩薩所行的布施,如果不是如法的布施,所修布施這個次法,只能得到人天福德果,卻不能支持他實證佛菩提法,不能成就布施波羅蜜多。

3.1小項要論述菩薩種姓者如何來修布施這個次法,才能夠成就布施波羅蜜多。引用的論文如下:【云何菩薩施波羅蜜多種姓相?謂諸菩薩本性樂施,於諸現有堪所施物,恆常無間性能於他平等分布。】(《瑜伽師地論》卷35)這個論文在開示說:如何才是一位大乘菩薩種姓修學者所成就的布施波羅蜜多法相呢?所有菩薩種姓者都是具有樂善好施的本性,這樣的布施習性生來就具足,即使在孩童時期還沒有聞熏佛法,不知道布施的法義,也懂得去隨緣作布施,樂於把自己所有之物跟他人共享。正覺菩薩教團的法主 平實導師,在幼兒時期就展現這樣的菩薩種姓者的行持,經常會把手邊物品布施給同儕,由於這樣作,甚至偶爾會招來家中長輩們的指正。正覺菩薩摩訶薩們都是具有這樣的樂善好施的菩薩習性,即使還在表相道場學法,沒有進到正覺教團聞熏布施的正知見,仍然會依往世這樣的菩薩本性,而樂於布施道場、布施給需要的大眾。

這一段論文後面談到了所謂的「恆常無間性」,在說明菩薩的布施,並不是一時慈悲心起或爭勝心起來作布施,是常年不間斷、不求回報,更不求任何功德果報在作布施。下一段論文繼續就這樣的開示說:【心喜施與,意無追悔。施物雖少而能均布,惠施廣大而非狹小;無所惠施,深懷慚恥。常好為他讚施、勸施,見能施者,心懷喜悅。】(《瑜伽師地論》卷35)菩薩種姓者的布施,他的心性是樂於跟大眾結緣作布施,布施之後也不會心生追悔。我們有時候會看到有人在布施的時候,在布施的當下,心裡就猶豫不得決定——到底要不要作布施,沒有辦法發起決定心,即使最後勉強決定了,又進一步在計量那到底是要布施多少才是合適的,又斟酌再三;即使最後布施出去了,一回頭又生起了懊悔心,覺得剛剛不需要作布施,或是布施的錢財數目,剛剛布施得太多了而心生追悔。這樣的作法、思維,都離開了菩薩種姓者的如法布施,是會減損布施的功德,是屬於有雜染的善法,並不能成就真正的布施波羅蜜多。這一段論文的法義的解釋,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需要留到下一集節目來繼續為大家(分別就當中的文義一一為大家)作解釋。

今天「三乘菩提之法與次法——聲聞種姓與菩薩種姓之差別」這個題目,就先為大家解說到這裡。有關於剛剛談到的這一段論文裡面的法義,我們會逐句地在下一集節目當中來為大家作解釋,就能夠瞭解一位大乘菩薩種姓者所修的布施。

最後要祝願所有的菩薩:色身康泰、學法無礙、道業增上、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