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聖道之心性與智慧(二)

第117集
由 正元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這個單元,我們繼續跟大家介紹「佛法聖道之心性與智慧」(二)。

上一集我們說到真心如來藏和妄心七轉識祂們的體性截然不同:真心不生不滅,妄心有生有滅;真心是真實法,妄心是虛妄法;真心離見聞覺知,妄心有見聞覺知;真心是無我法,妄心是有我法;真心是無相法,妄心是有相法;真心是無分別法,妄心是有分別法;真心是無所依法,妄心是有所依法;真心是無所求法,妄心是有所求法;真心是無住法,妄心是有住法;真心是無所得法,妄心是有所得法。

所以真正求法的人,是不求覺知心所知的法,不求覺知心相應的法;因為覺知心虛妄的緣故,妄心所取的境界都不是真實的。一切五陰、十二處、十八界、一切世間的森羅萬象,都是妄心所取的境界,妄心所取的境界都是有相的差別境界。世間萬法都是如來藏藉因緣直接出生、間接出生、輾轉出生,都是緣起無自性、無常變異的法,都是假名施設的法,沒有真實可說。聖教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本性住種性的菩薩,修學真心如來藏的轉依時,比較能夠棄捨妄心所取的境界,因為他對世間法的執著性比較弱,一旦能現觀自身五陰虛妄,世間也是虛妄,自然能夠轉依真如,捨掉妄心所取的境界,不求有相的差別境界。

真正求法的人也是不求有取捨的法,覺知心所知的法、覺知心相應的法都是有取捨的法;因為覺知心所知的法、覺知心相應的法,都是有生滅、有增減、有來去、有大小、有好壞、有美醜的法,這些都是虛妄不實的世間法。眾生一直都在這些法上不斷地取捨——想追求可愛的法,生起了貪愛;想棄捨不可愛的法,生起了瞋恚;在非可愛、非不可愛的法中,生起了愚癡。眾生因此造作了能感後有的業行,不斷地在三界六道中生死輪迴。而真實的法是如來藏,祂沒有生滅、沒有增減、沒有來去、沒有大小、沒有好壞、沒有美醜的差別;因此,真實法是沒有取捨的,不求有取捨的法才是真正求法的人。有本性住種性的菩薩,修學真心如來藏的轉依時,比較能夠棄捨兩邊有為的生滅法;也因為他對世間法的得失心比較淡,一旦能現觀自身的五陰虛妄、世間也是虛妄,自然能夠轉依真如,安住中道實相的境界,於世間法兩邊的虛妄不取不捨。

真正求法的人也是不求有相的法,覺知心所知的法、覺知心相應的法都是有相的法;因為覺知心所知的法、覺知心相應的法,都是有名稱、有名字、有名號。有名的法,便是有相的法,有相的法都是虛妄法;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名也是指五陰中的受想行識,祂是眾生的見聞覺知心,也是妄心,不是真心如來藏。世間的森羅萬象、三界六道的一切法,都是有名字可說,有相貌可見的,這些有名相的法都是因緣生滅、無常變異的虛妄法,而真實的法是無名相可說的。聖教上也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因此真正的法是無名相法。無名相法指的就是真心如來藏,祂無形無相、離見聞覺知,不分別一切世間境界;一切世間差別境界,對祂而言都是一相,沒有二相可說。這一相是什麼?這一相就是「無相、無不相」。無相指的是如來藏自身無法;既然無法,所以說祂無相。無不相是指如來藏自身雖然無法,但卻能出生一切法;既然能出生一切法,所以說祂無所不相。因此,如來藏沒有名字可以稱呼祂,沒有法、沒有相可以形容祂,這個無名相法才是法界的實相。真正的求法者應該求這個無名相法,而不是求有相的法。

有本性住種性的菩薩修學真心如來藏的轉依時,心性比較沒有邪思妄想;比較能夠棄捨名聞利養,心性比較沒有貪瞋,能夠少欲知足、安貧樂道;比較能夠放下慢心,能夠謙卑禮讓無諍,對自己的五陰身心比較不執著,比較能夠犧牲自我的利益來慈悲眾生;比較能夠安忍世間的痛苦,比較能夠於世間少求、無所求;比較能夠安忍自心真如的無相法,比較能夠安忍自心真如無所得的法。因為他有善良的品德、高尚人格的修養,讓他能夠在世間法上比較無我、無我所;一旦遇到真實善知識的攝受,斷了我見、證悟如來藏,能現觀自身五陰虛妄,也能現觀世間虛妄。這樣的菩薩,自然能夠迅速地跟如來藏無我無相的清淨無為法相應,他的轉依會比缺少本性住種性的菩薩快很多,成佛的障礙也會少很多,因為他對世間的貪愛執著比較少,對世間的妄想顛倒也比較少。由這個緣故說,具足本性住種性的菩薩修學佛道能夠長劫入短劫,他成佛的速度會比一般人快很多。

次法,也就是善良的品德,它是入道的基礎,世間道德是一種高尚的人格,也是佛法聖道的基礎,是三乘菩提修證不可缺少的資糧。品德與佛道的關係,就像大樹與樹根的關係,只有樹的根系發達強壯,樹幹才能枝繁葉茂,才能經得起風雨的洗禮,大樹才能長成參天大樹。佛弟子對於佛法的修學,首先要有一個好的基礎——就是要有好的品德。這樣的人,才能有光明的心性、正確的態度,面對艱難險阻,才能突破各種磨練修成正果,成為一個解脫自在的人。

世間品德的修養,在見道前屬於佛法中的次法修學,它能幫助眾生建立高尚的人品人格;幫助眾生待人、處事、接物能和諧圓滿,也能廣結善緣,讓菩薩容易受到世人的歡迎和信任,行菩薩道度化眾生易得圓滿。世間品德的修養雖然無法出離三界,可一旦遇到真善知識教導三乘菩提的正知正見,見道斷了三縛結,特別是大乘見道以後,則過往所有修養的世間品德,都漸漸會轉變為佛法中的修道功德——戒行容易清淨,禪定容易成就,般若智慧容易出生,聖道的功德受用都會一一真實發起。因此緣故,聖教說:「一切世間微妙善法皆是佛法。」是什麼道理?因為見道後,世間品德能與佛法事理相應,漸漸轉變為出世間功德,讓菩薩趣向解脫、趣向涅槃。

法與次法的法,則是指佛法聖道,主要的內涵是三乘菩提的修學。聖道次第可略分為五位: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究竟位;這五位的修學就是法的修學,而法的修學要建立在次法上面,要以次法為基礎,否則無法成功。這五位通於三乘菩提,世間品德的修養在見道前屬於資糧位的範疇,當佛弟子見道後,前面世間品德的修養,則可以追認為修道位的部分內涵。世間品德修養不僅是佛法中的次法,它也是次法中的佛法,能幫助佛弟子發菩提心,修學真如的轉依,起大慈悲心,修六度萬行,成就佛國淨土。由這個緣故應該知道,如果缺少善良的世間品德、高尚人格的修養,佛弟子於三乘菩提的修學,在資糧位是無法圓滿,見道位無法通達,修道位心不得決定,三昧無法現起,究竟位不能實證;乃至於無我法不能安忍,於真如法不能轉依,容易退失菩提心,容易退轉於聖道。因此說次法的世間品德,是佛法聖道的基礎。

菩薩應當以什麼為莊嚴?應當以萬德為莊嚴。什麼是菩薩的道理?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是覺,薩埵是有情的意思;菩薩即是覺悟有情,能自己覺悟,又能覺悟一切有情。菩薩又名大道心的眾生,生生世世都為了圓滿無上大道而精勤奮鬥,經過了不可計數的時劫,斷除了一切無明煩惱,修學了世間、出世間一切善法,成就無量福德、無量智慧的莊嚴,轉名為佛世尊。因此,萬德莊嚴包括了世間品德善法和出世間的功德善法,萬德就是無量福德、無量智慧的簡稱。

什麼是世間品德善法?即是中華傳統美德——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也是佛法中所說的五戒十善的人天善法——這些高尚人格的修養,都是世間善良的品德。什麼是出世間功德善法?即是解脫德、般若德、法身德這三種出世間功德,乃是佛弟子以自己修養的世間品德為基礎,經善知識教授三乘菩提的正法,斷了我見,證悟了真心如來藏;證悟後,佛弟子依於世間品德的光明心性、正確的態度,能降伏自心,能夠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漸漸轉依真如的清淨無為法性,捨掉對世間的無明煩惱和妄想執著,漸漸發起解脫德、般若德、法身德等佛法中出世間的功德。這些出世間功德的發起,是要基於世間品德的修養,佛弟子悟後才能夠漸漸於無相、無為、無分別的真如法生起安忍。缺少了世間品德的修養,佛弟子不能降伏自心,於真如法也不能得忍,轉依不能成功,那麼出世間的功德就無法發起。

意思就是說,如果佛弟子缺少了世間品德——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五戒十善等世間人品人格的修養——即使善知識慈悲攝受,幫助佛弟子證悟,他也無法降伏自心煩惱,無法轉依真如,喜歡攀緣有相法,喜歡住在覺知心的境界,無法安忍於真如的無生,佛法的解脫德、般若德、法身德不能生起。因此,普勸一切佛弟子:世間品德——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五戒十善等世間人品人格的修養,一定要用心;特別是仍有異生性的菩薩,也會因為次法的不足,不能安住無我空法,不能起生忍、法忍,容易生起邪見,乃至造作惡業下墮三惡道,佛弟子不可不謹慎。因此說,佛法上的智慧功德無法發起,往往也跟世間品德的修養不足,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佛法不離世間法,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佛法修學成就的快慢,為何跟世間品德的修養、五戒十善等次法有密切關係?常聽聞善知識 平實導師,以如夢觀的功德開示佛法時,說某某人九百年前的習性跟今生的習性一模一樣都沒有改變。這也就是說,眾生煩惱的心性剛強,不調柔、不隨順,煩惱習性難改;而心性本性的調柔,正與世間善良的品德修養是同一體的。眾生如果煩惱心性剛強不調柔,則對佛法僧及戒律就無法有清淨信;沒有清淨信,則對三乘菩提的聖道便無法修學轉依;心不清淨的緣故,三乘菩提的修行不能成功,解脫果和佛菩提果也無法實證。因此,佛弟子當以種種善巧方便,調伏自心、調柔心性的煩惱。

佛法的五停心觀是降伏性障的妙方便,五戒十善也是修養世間品德的妙方便,這些次法通於世間和出世間功德。菩薩修學次法可以調柔心性、降伏性障、累積福德、廣結善緣,漸漸圓滿世間善良的品德;世間品德若圓滿,則佛法中出世間的功德,只要有善知識攝受便容易發起。如果世間品德不足,道德有虧,性障不除,雖然遇到真實善知識,也無法真斷我見,無法真實證悟,無法修學轉依,無法獲得解脫。

次法的修行也就是世間品德的修養。從文字上來說,品德修養的「修」字,它有改造、調整、確定、鞏固和提高的意思;「養」字有培育、成長、壯大、堅實的意思。合起來,「修養」的主要含義是:承認自己的不足,進而鞭策自己進行日復一日的不斷克己努力的修正與培養,使自己逐漸擁有善良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同時通過不斷地努力學習、修正、累積,使自己具有越來越豐富的善巧方便的能力,以便於更有效地做好各種佛法上自利利他的工作;最終以此為大乘本性住種性,成為修證三乘菩提的基礎,實現五陰身心的真正解脫自在,成熟眾生、莊嚴國土、圓滿佛道。

人品和人格的修養,就是世間品德的修養,內容是:首先要親近善知識,聽聞善知識開示世間善良品德和高尚人格的正知正見。聽聞後要能觀察自己在待人接物中、行來去止間,認識自己心中已經存在的不善法,有與生俱來的,有這一世染汙的,包括自私、貪婪、急躁、發脾氣、不尊重別人、懶惰、無知、淺薄、狹隘及自以為是等等缺點;這些缺點如果得不到後天的不斷修正,勢必使自己的心性與佛法聖道背離不相契合,乃至朝著損人利己,乃至害人、害物、終害己的醜惡方向墮落。因此,要不斷地自覺,要能不斷地提升改變自己的觀念、見解、想法,也要能修正自己的言行舉止,使它能夠符合佛法聖道的解行,能跟三乘菩提義理相應、契合、相融,也能與眾生和諧共處,這就是佛弟子最基本的世間品德修養的要求。在這個基礎上,使自己的心性和言行表現,都向著更高境界的善良、仁慈、誠實、公平、正義、理性、謙卑、恭敬等方向前進,無論在任何時候、任何場所,處理任何問題時,都能保持平靜、寬容、謙虛、勤奮的態度,為家庭、為道場、為社會創造和諧有品格的氣氛,這才是善良品德和高尚人格修養的表現。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個單元就先介紹到這裡。

祝福各位菩薩:身心康泰、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點擊數: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