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不淨,有漏應出離

第113集
由 正齡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法與次法》節目。今天我們要談的子題是「三界不淨,有漏應出離」。上次節目中,我們談了次法中的施論、戒論、生天之論,知道生天雖樂,或者色界天以上已離欲界的不淨,但是不論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乃至無色界四空天,都是受生之處,都還是在三界中,未離三界,並非出離生死的解脫,所處境界也不是涅槃境界。

接著來看我們今天的主題。瞭解施論、戒論、生天之論以後,還不能修學聲聞解脫道,因為還沒有修學的動機或動力,只有解脫道中的基礎知識,由於出離三界生死的動力還沒有被激發出來,還不知道應該求出離。因此,接著必須深入瞭解「欲為不淨」,知道人間和欲界六天的五欲不清淨,生起遠離欲界之心,才會想要出離欲界境界而想要生到色界天中,終於才會願意修習梵行遠離欲界五欲,以及修習禪定而後證得初禪或更高的禪定境界,將來才能生到色界天中。有了初禪的實證,取三果解脫涅槃才有可能;如果沒有初禪或更高的禪定實證,而說已證三果涅槃,都是妄想空言。

有關證三果離欲界須有初禪證境,在《瑜伽師地論》卷28中 彌勒菩薩如此開示:【復有三種補特伽羅,依此三學入諦現觀。何等為三?一、未離欲,二、倍離欲,三、已離欲。當知此中於一切欲全未離者,勤修加行,入諦現觀,既於諸諦得現觀已,證預流果;倍離欲者,當於爾時證一來果;已離欲者,當於爾時證不還果。】彌勒菩薩的意思是說:有三種有情依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三學的修習,可以入諦現觀。是哪三種呢?完全未離欲者,努力修加行想要離欲的倍離欲者,以及斷五下分結的已離欲者。在這三者之中對於一切欲完全未離繫縛者,精勤修加行以入諦現觀,於四聖諦能夠得現觀之後可證預流果,這是未離欲者的情況。倍離欲者再修增上戒、增上心及增上慧三學的加行,這時就可以證得一來果——也就是二果,捨報後往生欲界天後,會再來人間受生一次,才會證阿羅漢果。已離欲者,表示這個人已經可以離開欲界五欲的繫縛,不再貪愛欲界法,這時可以證得不還果,也就是往生色界天後,就不會再來人間受生了。

從這裡可以知道:證三果不還來人間受生,這位修學者又離欲了,顯然是不會往生到欲界諸天,當然就是往生色界天以上了;而要往生色界天以上,至少須要有初禪以上的證境,因此取三果解脫涅槃必須發起初禪不退才有可能。這就是 平實導師說的:沒有不證初禪的三果人。三果阿那含又名不來、離地、離欲地,能夠不還來人間,離的是欲界的出生,所以三果人斷了五下分結,一定會發起不退的初禪,否則不可能說他已離欲界,可以不再來欲界受生。

經中說:五欲是世間法,是諸魔的境界,也是愚人所喜樂行止的境界,卻是諸佛所訶責的;因為不論財色名食睡或色聲香味觸五欲,都是能出生一切苦惱的苦法,使眾生墮於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乃至為閻羅王所懲治。世間的忿恚鬪諍,互相興訟告訴,也都是由於貪愛五欲而有;積集熏習五欲諸法,將遠離諸佛,也會障礙生天之道,何況佛菩提無上道的證得?應當清楚照見五欲有如是等無量的過患;不應該以五欲來修菩薩行,卻是應該為了饒益安隱眾生而發菩提心、求無上道。

五欲是 如來一向訶責汙穢不淨的生死法,尤其是粗重的男女欲,猶如毒蛇,又像刀山火焰,令人不敢近身;更像膿瘡潰爛惡臭難聞,沒人願意接觸親近。五欲猶如聚沫虛幻不真,似有實無;五欲如同熱焰不可親近,近之則必熾熱難當;五欲猶如幻化之物,抓取不得;五欲如同夢中所見,只是因為無明煩惱所現相分,令眾生有虛妄覺想;五欲諸法是不清淨的,會使人惡臭穢濁;五欲如成熟的癰瘡,隨時都會破裂讓人沾染其味、無法潔淨;五欲如腐敗的爛肉,只有蒼蠅才會貪愛其味而追逐、縈繞不去。五欲有種種的過患,真是說之不盡,這正是要證三乘菩提法須先明白的正知見以及應遠離的障礙。

而當我們透過增上三學的修習,能夠住於清淨而無欲的色界境界中,死後將能往生色界天中,但是仍然未脫離色界生死,而且也還沒有動機想要出離色界生死,因此還得要進一步瞭解「上漏為患」。色界雖然是清淨境界,已無五欲存在,是清淨梵行境界,卻還是有漏的境界,不離三界中的壞苦與行苦等等諸苦,依然有生死之患,尚未脫離色界生死,故知色界天境界仍然不是解脫的涅槃境界。因此相較於欲界下地的有為貪欲的漏,色界天的境界就稱為上漏,會導致解脫三界生死苦的功德繼續漏失。實際上,色界天的清淨、解脫,是相較於欲界境界而說,還是有其過患,終究不是究竟解脫,功德仍會繼續漏失,求證解脫者應該超越色界,才能免於生死輪迴。

而在四禪天中有一個岔路——也就是無想天,這是 佛在《阿含經》中說的「兩個識所入之處」中的一個,另一個是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無想定」是誤解涅槃境界的人所入的境界,「無想天」則是在人間證得無想定者往生後,發覺自己還有覺知心存在,趕快將意識覺知心滅掉,成為無心狀態,以入涅槃的作意而獨留無想天身存在於四禪天中。然而,無想天人能如此將受想行識滅除,並非一般四禪天人所能辦到的,因此無想天不屬四禪天所管轄。但是無想天雖然不歸四禪天管轄,還是在於色界天範圍内,畢竟還留存有色界天身,如果不中夭,五百大劫後因為一念無明煩惱未斷而有一念心動,意識覺知心又現起了,即會下墜欲界再受生死。因此,不論是色界四天或無想天,都是受生之處,有生必有死,仍是三界中生滅之法,雖然已超越欲界生滅法的境界,還是生死相續的有漏境界,仍有生死災患,不是涅槃解脫境界,因此說是「上漏為患」。

為何 佛陀會將這兩個境界名為「處」?如《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74所說:【復有二處:一、無想有情處,二、非想非非想處。問:何故世尊說此二處?答:為破外道解脫想故。謂諸外道於此二處起解脫想,為破彼想,佛說此二名為生處,非真解脫。復次,為破外道不還想故。謂諸外道於此二處起不還想,為破彼想,佛說此二名退還處。謂彼處沒,退還諸界諸趣諸生,流轉生死無息期故。】這意思是說,還有兩個處所:第一個是無想有情處,第二個是非想非非想處。為什麼 世尊會說這兩個處所?為了要破除外道把這兩個境界當作解脫想的緣故。就是說種種外道對於這兩個處所生起了解脫的想法,為了破除他們這個不正確的想法,佛說這兩個境界名為「生處」——也就是有情受生之處,並不是真實解脫的境界。還有為了破除外道將這兩個境界當作不還想的緣故——也就是外道們對這兩個處所生起不會再回來受生的想法,為了破除他們這樣錯誤的想法,佛說這二處名為「退還處」。也就是說,在無想天及非想非非想天殞歿之後,還會退墮回來三界各界、五趣各趣而有種種出生,流轉生死沒有止息的時期的緣故。

由論中可以很清楚了知,世尊早就預記後世有人會誤解無想天及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為涅槃境界,因此先就說了這二處都不是解脫生死之處。因為有情生到這二處來,其實是入於這兩個境界中,處於無意識的無知狀態下,或是不返觀自己存在及境界的似有知又無知的狀態,其實還是在「具無明煩惱」的生死中,與一般在三界中受生者沒有不同;唯一不同處是他們有深厚的禪定功夫,也降伏了欲界粗重貪愛,但是對色界天身及自我存在這件事,其實是沒有捨下的,這就是沒有斷我見者證得禪定必然會有的現象——誤把禪定境界當作涅槃解脫境界而希冀捨壽後可以往生至彼處。

回頭再來看,當我們發起初禪心地漸漸清淨,禪定證量也次第提升到第四禪境界時,由於已經知道色界仍是有漏境界,因此繼續進修以遠離色界;轉而進修四無色定,次第發起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以及非想非非想四種定境,死後可以往生「無色界」,色界天「上漏」的過患就消除了。但是這時候不應該期待或發願死後要往生無色界天,應當知道無色界的境界依舊是受生之處,並不是涅槃境界,還是應該要出離;因此,證得四空定境界之後,一定要再修學「出要為上」的道理;出要為上——也就是出離的法要最重要。也就是說,這時候如何出離無色界的方法,對於證得無色界定的人來說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以四空定的境界作為證涅槃的標的。

四空定非涅槃解脫境界,同樣的在《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74中也說了:【如契經說有四無色處,謂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問:何故世尊於四無色以處聲說?答:為破外道解脫執故。謂諸外道執四無色為四涅槃:一、執空無邊處名無身涅槃,二、執識無邊處名無邊意涅槃,三、執無所有處名淨聚涅槃,四、執非想非非想處名世間窣堵波涅槃。為破如是外道涅槃執故,說四無色名為生處,非真解脫。真解脫者乃名涅槃。】這意思是說,四空天叫作四空處,名為處,表示這是一個處所,是有情可以受生的處所。而這四個處所除了有意識在之外,也都還有意根存在,也一定有法塵可以為意根及意識所緣,那就不是涅槃寂靜的無六根、六塵、六識等十八界任何一法的解脫生死的境界。這就是 平實導師《涅槃》書中所說的外道四空處涅槃,並非真實無生無滅的涅槃境界,是未斷我見者誤會的涅槃,未離生死輪迴,仍是三界境界。

從以上說明,各位菩薩應該可以看出來:諸佛為弟子四眾講解次法中的後面三法——欲為不淨、上漏為患、出要為上,並不是要弟子們親證四禪及四空定後往生至彼,而是要弟子們瞭解四禪與四空定的境界,只是色界與無色界的境界,同樣都還是受生之處,並不是離受生處的涅槃境界,依舊是在三界中,如果想要實證涅槃就應該超越這些境界。由此同時也可以看出來,實證聲聞解脫道而在死後取無餘涅槃時,並不一定要具足四禪、四空定才能解脫生死,因為慧解脫阿羅漢與證四禪八定的俱解脫阿羅漢並無差別,也可以在死後入無餘涅槃而解脫生死,生前也是同樣證得有餘涅槃;所以慧解脫阿羅漢如果證得圓滿的初禪,而沒有具足證得四禪、四空定以及滅盡定,捨壽時還是可以入無餘涅槃。但是依 平實導師的開示最好是有二禪的實證,因為實證初禪主要在除性障五蓋、斷除欲界法的貪愛,並不需要很深的禪定定力,因此有二禪的實證會更好。

再說涅槃是三乘都須證的,只是二乘證的是有餘涅槃、無餘涅槃,大乘則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最後成就諸佛的無住處涅槃。雖然所證涅槃層次不同,然而二乘的有餘涅槃、無餘涅槃,卻是依大乘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有;又二乘雖未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其所證的無餘涅槃是大乘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如來藏獨住的境界。也就是說,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二乘行者都未證,是由於信受佛所說「涅槃有本際獨住不滅」的真實理而能夠證聲聞解脫。因此,對於要證的聲聞解脫果——無餘涅槃——應具備正確知見,才能斷我見、我所執及我執,滅盡五陰而不受後有,真正出三界生死。

各位菩薩!當我們福德資糧修集了,心地也清淨了,對於諸佛所說次法能夠信受奉行,接著如來或者善知識才會演述聲聞解脫之道,就是所謂的四聖諦、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等諸佛常法。如《長阿含經》卷3所記載:【時,福貴禮佛足已,於一面坐,佛漸為說法,示教利喜: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大患、不淨、穢污,上漏為礙,出要為上。時佛知福貴意,歡喜柔軟,無諸蓋纏,易可開化,如諸佛常法,即為福貴說苦聖諦,苦集、苦滅、苦出要諦。時福貴信心清淨,譬如淨潔白疊,易為受色,即於座上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見法得法,決定正住,不墮惡道,成就無畏,而白佛言:「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唯願如來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自今已後,盡壽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唯願世尊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

經文大意是說:當諸佛為求法者說完「施論、戒論、生天之論」,及「欲為不淨、上漏為患、出要為上」等次法後,會先觀察求法者的心意,如果能接受這些次法,心中不會生起煩惱或不信受,表示這個人是可以接受布施與持戒的因果觀念,也知道不論是欲界天、色界天或無色界天都是三界境界,心地是質樸容易接受教導的,接著才會如諸佛常法,為求法者開示聲聞解脫道法:苦集滅道四聖諦。經過次法的熏習之後,求法者心地清淨柔和,聽聞解脫道法後,就容易相應而能斷身見、我見,斷三縛結證聲聞初果。這時候求法者一定會要求三歸依及受五戒,也就是在聲聞法上有所實證的人,必定會歸依佛法僧三寶,成為三寶弟子,受相應的戒,不會再去信受外道所說種種法或所施設與解脫無關的禁戒。

又,證初果於聲聞解脫道法義,見法得法,法眼清淨,而遠離聲聞法上的異生性,對於聲聞解脫道確實可證,自己也確實證得聲聞初果這件事是確定不疑的,不會再謗無解脫道、無聲聞四果,將來即使再受生,也不會因為誹謗聲聞法、誹謗善知識而再墮生三惡道。所以實證、親證最重要,親自走過這個過程,別人再怎樣籠罩、恐嚇,也不會生疑退轉;聲聞法如此、緣覺法也如此,佛菩提法的明心、見性更是如此,因為三乘菩提的所證都是無所得法,都不是有境界法,而且是一路不斷地捨,捨到最後一法也無。這裡最初應該捨的是身外五欲之法的貪愛,及自我真實存在的見解,之後才能次第確實捨掉三界法,包含對自己的貪愛與執著。次法修集圓滿,才有因緣證法,這是「趣『法、次法』」的主要精神所在。

在此要提醒各位菩薩的是:以上所說「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不淨、上漏為患、出要為上」,其實都還只在知見層面上,還未開始進入真正的實行階段,之後要確實履行才是實踐、實修次法的開始。也就是正見為先,接受正見,所思、所想都不離正見,才能有正確的身口意行出現,依著這些才知如法的生存之道,努力精勤去作成為習慣,種子深植後,心心念念於正見正行上,決定不會改變了,就能心得決定,就會開始實踐進入實修的階段了。

時間的關係,說明到這裡。感謝您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一切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