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102集
由 正光老師開示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的電視弘法節目,這個主題名為「三乘菩提之法與次法」,是依據 平實導師所著的《涅槃》這本書來加以說明。今天所要講的子題是「修定的前方便:五停心觀」。五停心觀,就是五種讓意識覺知心停止攀緣、停止執著的觀行方法,它包括了不淨觀、慈愍觀、緣起觀、界差別觀、數息觀。佛施設了這五停心觀,乃是對治的方法,也是 佛的善巧方便;為眾生施設了四種悉檀,那就是世界悉檀、為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五停心觀則屬於四種悉檀當中的對治悉檀,以此對治方法,讓佛弟子們能夠修定而降伏其心,乃至於未來能夠斷結、證果而成就三乘菩提。這就是說,佛為了讓佛弟子們能夠成就三乘菩提,於是施設了這五種的對治方法,不僅讓二乘人得以藉此來降伏煩惱,最後能夠斷結、證果,乃至於證得阿羅漢果,於捨壽時,願意滅盡自己的蘊處界及諸法等法而入無餘涅槃,不再三界現身意;而且也讓菩薩們不背棄世間五欲六塵的境界,能夠在欲行禪來修練其心、來清淨自心,以此斷除一念無明及無始無明,最後得以成就佛道。
像這樣子,以對治的方法來修定、來伏除煩惱,乃至於未來可以斷結、證果而成就三乘菩提,名為善修根,也就是善於修練眼等二十二根,讓佛弟子們未來可以成就二乘菩提,乃至於成就佛菩提。以此緣故,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卷92當中,不僅對善修根作了開示,而且還與 佛的開示相呼應,那就是:【諸佛如來為諸弟子如理施設煩惱斷故,名善修根,非唯一向背諸境界。】既然已經知道五停心觀只是佛弟子們在修行當中的對治方法,它主要的作用是用來修定、來伏除煩惱,未來可以證得三乘菩提,所以它是次法所含攝的範圍;這也是行者要斷結、證果而成就三乘菩提所必須具備條件之一。如果沒有具備這個條件,修定及伏除煩惱尚且無法成就,更不用說能夠斷結、證果而成就三乘菩提了。所以,佛弟子們應該要知道五停心觀的內涵,如實了知了以後,才能正確地去作觀行,才能正確地伏除煩惱或斷除煩惱;否則適得其反,不僅無法清淨自心,而且也無法修定及伏除煩惱而斷結,更不用說於三乘菩提能夠有所實證而證果了。
所謂的不淨觀,也就是九想觀,對於自他有情的色身不清淨,其性是腐朽、惡臭的,因而對於色身產生厭離、背離、不執著的觀行方法。又不淨觀,乃是對於貪欲比較重的人,譬如對於色等五欲的貪愛,尤其是對男女貪愛非常嚴重的人,所用的對治方法。如果於不淨觀能夠作正確的善修、善習、善多修習,就能夠心得決定而發起欲界未到地定的定力,乃至於斷除欲界貪而發起色界的初禪來莊嚴其身。至於不淨觀的內涵,正如 佛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02的開示:【膖脹想、膿爛想、異赤想、青瘀想、啄噉想、離散想、骸骨想、焚燒想、壞滅想。】也就是說,當一個有情死了以後,其色身由內而外崩解,乃至於色身最後整個壞滅不見的整個過程。當有情的一口氣不來死了,身上的細菌開始分解身上的組織而產生氣體,經過一段時間分解以後,屍體開始膨脹起來;因此觀察有情由死亡到屍體開始膨脹的整個過程,就是膖脹想。當屍體開始膨脹,乃至膨脹了一段時間以後,屍體於是爆裂開來而開始膿爛、腐敗;因此觀察屍體從膨脹開始,乃至於膿爛的整個過程,就是膿爛想。既然屍體開始膿爛、腐敗,自然會流出血水來;因此觀察屍體從膿爛、腐敗,一直到屍體身上的血水流出來的整個過程,就是異赤想。當屍體流出血水,以及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屍體由紅色開始慢慢轉變為淡綠色、深綠色、褐色,乃至轉變為黑色;因此觀察屍體由紅色轉變為綠色,乃至於黑色的整個過程,就是青瘀想。當屍體開始腐臭時,蒼蠅等物就會在屍體上產卵,經過一段時間孵化以後成為蛆蟲,以屍體為食,乃至於有鳥獸等有情來食噉;因此觀察此屍體有蛆蟲,乃至於有鳥獸等食噉的整個過程,就是啄噉想。當蛆蟲、鳥獸等有情一一來食噉屍體時,必然會使骨肉分離、分散;因此觀察屍體被蟲等有情吃到骨肉離散的整個過程,就是離散想。當有情屍體最後被蛆蟲、鳥獸等有情吃得乾乾淨淨以後,剩下的僅是骨頭狼藉而已;因此觀察屍體最後成為骨頭狼藉的整個過程,就是骸骨想。當屍體變成離散的骨頭以後,將此離散的骨頭加以焚燒而成為骨灰;因此觀察狼藉的骨頭焚燒了以後,最後成為骨灰的整個過程,就是焚燒想。最後連骨灰都不見了,使得有情從一出生到死亡,乃至於連骨灰都壞滅而消失無蹤;因此觀察有情最後連骨灰都壞滅不見的整個過程,就是壞滅想。如果有情能夠一一詳細觀察自他有情從一出生到最後連骨頭都不見的九個過程,必然會知道這個色身是不清淨的、是腐朽惡臭的;因此對色身產生了厭惡,因而心得決定,得以離開欲界的繫縛,最後會發起色界天的初禪定力,於捨壽時就可以往生色界的初禪天,並隨其所斷的五下分結的煩惱深淺高低不同,而有大梵天、梵輔天、梵眾天不同的果報出現。
所謂的慈愍觀,就是為了利益、安樂一切眾生,包括了親家、怨家、以及非親家非怨家的有情,生起了慈愍意樂的觀行方法。慈愍觀乃是針對瞋心比較重的人所用的對治方法,如果行者於慈愍觀能夠善修、善習、善多修習,便能斷除瞋恚。至於慈愍觀的內容,以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卷30中,對於事相的觀行方法來加以說明,那就是不僅自己能夠得到欲界的快樂,以及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快樂,而且還希望親家、怨家、以及非親家非怨家的有情,都能夠得到欲界的快樂,以及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快樂。也就是說,不僅自己能夠得到快樂,而且也希望親家等三品有情,如同自己一樣,能夠平等地得到快樂。又觀察施予親家、非親家非怨家快樂並不困難,困難的是能夠對怨家施予快樂的意樂。為什麼?因為我於怨家有怨啊!怨家於我也有怨啊!所以一般眾生通常不願意對怨家施予快樂。既然要善待一切眾生而修慈愍觀,當然要放下成見,對於怨家當然要生起了施予快樂的意樂。既然對怨家都能夠施予快樂,更何況是對親家、非親家非怨家的有情,當然能夠施予快樂。
又一切有情,包括了親家、怨家、以及非親家非怨家的有情,皆有生、老、病、死苦,我不應該對這些受苦的有情施加以痛苦,也不應該不與這些怨家作善知識,應該要平等地攝受一切有情離苦得樂。又觀察一切有情從無始劫以來,歷經了長時的生死流轉,互為父母、兄弟、姊妹、軌範師、親教師、長者等等;因為這樣緣故,一切怨家又何嘗不是我的親家?一切親家又何嘗不是我的怨家?所以親家、怨家都沒有真實決定性,因此應該發起平等性心、平等性見,不僅對自己生起快樂的意樂,而且也要對怨家生起了快樂的意樂。也因為勤修慈愍觀的緣故,對一切有情包括了親家、怨家、以及非親家非怨家的有情:一者,能夠平等善待一切眾生而不起瞋,不僅容易攝受眾生,而且未來也容易成就自己的佛國淨土;二者,能夠降伏煩惱而有禪定來莊嚴其身,未來因緣成熟時,就能夠斷結、證果。
所謂的緣起觀,就是對十二有支的緣起法,能夠正確地了知諸法的出生,都是藉著種種因緣而不斷地生住異滅,它本身沒有能力造作諸法的出生,也沒有能力能夠讓諸法自己出生,更沒有能力由它自己變化而出生。因為了知諸法沒有真實體性的觀行方法,所以緣起觀乃是對於愚癡比較重的人所用的對治方法,如果於緣起觀能夠善修、善習、善多修習,便能斷除愚癡。當中的十二有支,就是指十二因緣,正如《緣起經》卷1的開示:【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起愁歎苦憂惱,是名為純大苦蘊集。】也就是說,眾生過去世有無明的緣故,造作了種種的身口意行,使得過去世的六識不斷地出現及造業;於過去世六識不斷地造業的緣故,感生了今世的名與色出現;有了今世的名與色出現的緣故,就有了內六入、外六入的出現;有了內外六入出現的緣故,就有觸心所有法的出現;有了觸心所有法出現的緣故,眾生就能感受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出現;有了三受出現的緣故,眾生就會對三受起了貪愛;眾生於三受起了貪愛的緣故,就會對於三受生起了執取而不捨;眾生於三受執取不捨的緣故,就會感生未來世三界有的因的出現;有了未來世三界有的因出現的緣故,就有未來世生的出現;有了未來世生出現的緣故,就有老死的出現,於是純大苦就聚集起來了,使得眾生不斷地輪迴三界生死而無法出離。由於十二因緣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顯然十二因緣的一一有支並不是真實法,而是可滅之法。也因為詳細觀察十二因緣的緣故,緣覺於內、於外都無恐懼,願意滅盡自己的蘊處界及諸法而入無餘涅槃。菩薩了知十二因緣背後有一個真實心存在而貫通三世的緣故,所以十二因緣的一一有支可以藉緣而從真心出現,不能離開真心而有。
所謂的界差別觀,就是現觀六界的差別,也就是對地、水、火、風、空、識這六種功能差別加以詳細觀察的觀行方法。又界差別觀,乃是針對憍慢比較重的人所用的對治方法,所以行者於界差別觀能夠善修、善習、善多修習,便能斷除憍慢心。其中地界有堅硬、堅韌的功能差別,譬如身體的骨骼、肌肉、髮、毛等等,就是由地大所組成;水界有濕潤的功能差別,譬如身體的血液、尿、汗等等,就是由水大組成;火界有溫暖的功能差別,譬如身體內燃燒物質後所產生的溫暖,就是由火大組成;風界有流動的功能差別,是身體動轉能力的來源;這地水火風四大是物質法,本來是生滅法,不是真實法。空界是指虛空相,是依於物質的邊際而施設沒有物質的地方,就是虛空,又名色邊色。既然色法是生滅法,依於色法而有的虛空,當然更是生滅法。識界是指識陰六識,祂有了別六塵的功能差別,是依於六根、六塵相接觸之後而有的法;當中的六根、六塵本來是生滅法,更何況是依於六根、六塵之後而有的六識,當然更是生滅法。由此來觀察這六界,都是剎那剎那生滅的法,沒有一界是真實法,就不會將這六界當作是真實法,尤其是把覺知心的我,當作是真實。既然連我都不存在了,何況是依於覺知心之後而有的憍慢心,當然更是不真實了。也因為行者勤修界差別觀的緣故,就可以斷除憍慢心。
所謂的數息觀,又名阿那波那,也就是正確了知及安止於入息、出息當中,讓覺知心不到處攀緣而得以心一境性的觀行方法。所以數息觀乃是針對攀緣執著比較重的人所用的對治方法,如果於數息觀能夠善修、善習、善多修習,便能斷除攀緣及妄想執著。由於數息觀不離身體而有的緣故,因此有入息、出息兩種不同:入息就是有風被攝入體內,出息就是有風被攝出體外。於入息當中,知道有長入息、短入息;於出息當中,也知道有長出息、短出息,讓覺知心正確去了知及專注於長入息、長出息、短入息、短出息。不僅如此,還要正確了知及專注於入息轉成出息,以及出息轉成入息。這告訴大眾:於出入息當中,不論是長入息、長出息、短入息、短出息,還是入息轉成出息、出息轉成入息,都要正確了知及專注,使得眾生專注於數息當中而妄念不起。
然而處在科技時代的眾生,外在許多誘惑干擾著,使得眾生攀緣多、妄想多,於修數息觀中,有很多的攀緣及妄想出現,這時就要借助其他的輔助方法來完成;也就是在一個入息完整的過程當中,從一數到十,如果在數息數字當中有妄想出現,就要從頭開始數,一直到能夠從一數到十而沒有妄想出現。一個入息既如是,一個出息亦復如是,讓覺知心了知及專注出息的數字當中,這樣妄想就不容易起來。
從上面說明可知:佛為了讓佛弟子們能夠藉著修定來降伏其心,未來能夠證法而斷結、證果,於是施設了五停心觀這個次法出現;所以說,五停心觀乃是對治的方法,不是結果。如果行者能夠藉著五停心觀的對治方法,正確地且深入地去觀行:一者,必然會有心一境性的禪定來莊嚴其身;二者,能夠伏除煩惱;三者,未來有因緣能夠證得二乘菩提,乃至於佛菩提。如果連五停心觀這個次法都無法成就,連最基本的心一境性尚且無法獲得,更何況未來能夠斷結、證果而證得這個法呢?所以說,五停心觀乃是對治的方法,是次法,不是行者最終斷結、證果的法。如果錯會了,修行之路不僅是走偏了,而且也與三乘菩提越走越遠了。
說到這裡時間已經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裡。
敬請各位菩薩下次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