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禪

第110集
由 正圜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法與次法」單元。今天我們要接續上一集,繼續為大家說明四禪天的境界以及在四禪天中有兩條歧路,這是修定者必須特別注意的地方。

首先,我們來看《楞嚴經》卷9 世尊的開示:【阿難!次復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盡;樂非常住,久必壞生;苦樂二心俱時頓捨,粗重相滅,淨福性生;乃至劫壞,三災不及,如是一類名福生天。捨心圓融勝解清淨,福無遮中得妙隨順,窮未來際,如是一類名福愛天。阿難!從是天中有二歧路:若於先心無量淨光,福德圓明修證而住,如是一類名廣果天。若於先心雙厭苦樂,精研捨心相續不斷,圓窮捨道,身心俱滅,心慮灰凝經五百劫;是人既以生滅為因,不能發明不生滅性,初半劫滅,後半劫生,如是一類名無想天。阿難!此四勝流,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雖非無為真不動地,有所得心功用純熟,名為四禪。】

這一段經文語譯如下:「阿難!接下來,三禪中的遍淨天人由於苦樂等法都已經不逼迫身心了,這時如果把三禪天的苦因除盡,了知三禪之樂也不是常住法,知道時間久了以後,還是會有毀壞的狀況出現;由於這樣的分別而有了無常的認知,於是就把三禪中的所有苦、樂心一時頓捨,這時三禪中的粗重相便滅除了,清淨天福的自性出生,能夠在很長的時間裡安住於四禪天中;乃至一個大劫過去而使得世間毀壞時,三災也都無法到達這裡,像這樣的一類人名為福生天。繼續進修以後,使捨離苦樂的心到達圓融的地步,對於四禪捨苦捨樂的勝解道理已經了知而得以清淨,在所獲得的清淨福德之中全無遮障而得到勝妙的隨順,可以窮盡未來際都不會被劫災所壞,像這樣的一類人名為福愛天。阿難!從福愛天上進時有兩條歧出的岔路,使人無法證得菩提:如果於福愛天定心之中發起無量的清淨光明,福德圓滿清明修證而安住於四禪天中,像這樣的一類人名為廣果天。如果於福愛天定心之中既厭苦受也厭樂受,精細研究捨離苦樂之心相續不斷,圓滿窮究一切盡捨之道,以致色身與覺知心全都滅除,意識覺知心思慮如同死灰一般,凝固於這樣的無知無覺境界之中,經歷五百大劫;這一類人既然以生滅法的意識作為根本因,由此緣故不能發明不生滅的法性,初生到無想天中時經歷最初半劫以後,心想方才滅除;又於即將捨棄無想天壽命時,再經歷半劫方始出生心想,像這樣的一類人名為無想天。阿難!這四種殊勝流類的色界天有情,一切世間所有的苦樂境界都不能動搖他們,這雖然並不是無為法中所說的真正不動地,但是住在有所得的覺知心中,對於覺知心的功能德用已經極為純熟了,所以名為四禪。」

各位菩薩!世尊接著為我們說明如何從三禪進修而上生為四禪天人的道理。於三禪天中的三種天人,在色身與覺知心兩方面都沒有任何痛苦可以逼迫他了,這是因為「苦因已盡」,除了劫災以外,已經沒有任何事物可以使三禪天人受苦。譬如證得四禪的人,如果還住在人間,當他遇到意外感到痛苦時,只要避入第四禪等至位中,就能免除身上的痛苦。在欲界天中雖然沒有病菌的困擾,但是還有五衰之苦;而色界的初禪天,也還有三塵叢鬧,所以仍然是有逼惱法。二禪天的境界則是有喜心湧動,所以無法成就三禪的常樂,因此也還是有逼惱的。到了三禪天時,雖然色身與覺知心都沒有世間苦難可以逼迫他了,所以「不逼身心,苦因已盡」;但是三禪天人所受的禪悅喜樂,終究不是常住之樂,時日久了以後,一旦捨壽時至,身心俱壞的情形一定會發生。由於這樣實際觀察的緣故,他已經知道應該捨離三禪之樂,轉進上地,才能免除身心被壞滅的痛苦,於是就把三禪天的一切身心之樂給捨離;當三禪天人把三禪樂捨離以後,苦心自然也就不存在了,這就是「苦樂二心俱時頓捨」。

當他把「苦樂二心俱時頓捨」時,三禪天境界對他的繫縛便斷除了,這時就是「粗重相滅,淨福性生」。因為對三禪天的樂受與喜心的執著已經斷除,三禪樂的壞滅之苦,當然也就隨之捨離。當三禪天「粗重相滅」,同時也就是「淨福性生」之時,也就是成就了四禪的定境,捨壽後就能往生於四禪天中。「粗重相滅」是說三禪天的境界相,對於四禪天人來說,仍然是粗重相;因為四禪天中已經不必再呼吸,也不會有三禪天的極微細妄想,所以從四禪天人的境界來看三禪天,確實是「粗重相」。當三禪天的「粗重相」滅了以後,四禪天的定福便隨之出生,這就是「淨福性生」的道理。

在人間也是一樣,從證得四禪的人來看證得三禪的境界,也會認為三禪定境是「粗重相」。譬如進入三禪定境中時,仍然有微細妄念,這是心的「粗重相」。由於頭腦中還有極微細的妄念生滅,所以必須有氧氣與營養供給到腦部,於是必須有心臟跳動輸送血液,這就是色身的第一種粗重相。而且血液輸送時必須混合氧氣,所以也必須有呼吸,呼吸則是色身的第二種粗重相。有了這三種粗重相,當然不能獲得四禪天的淨福。當三禪的實證者懂得這個道理,不再執著於三禪的身心俱樂,決定捨棄三禪的身心俱樂時,「苦樂二心俱時頓捨,粗重相滅」。當他捨盡時,粗重相滅得更徹底了,四禪天的「淨福性生」,於是成就了第四禪,入於第四禪中,息脈俱斷。因為他的念清淨了,不再有極微細的妄念,而捨心也究竟了,所以「捨」清淨,在定中都不必有呼吸與心跳,這就是「淨福性生」,捨報後有福德可以往生到四禪天中,成為福生天人。到了福生天的境界中,「乃至劫壞,三災不及」,這是四禪中的第一種天人,三災已經不能及於他的身上了。也就是說,初禪天是火、水、風等三災都會遭遇的,二禪天中則是會有水災與風災,四禪天中卻是三災都無法到達,所以四禪天人會覺得安隱無患。

接下來,第四禪的第二天是福愛天,是在福生天中把極微細的淨念都捨了;表示他也能把極微細的四禪中的正念淨念給捨棄,不再有所緣的淨念而清明地安住著;末那已經被降伏而安住下來,不再攀緣於福生天中極微細的清淨正念。以這樣的捨心繼續修定,使這種捨心達到圓融的地步時,對於這種離念境界的勝解轉變更為清淨,因為這種淨福中還是有四禪天的果報存在,也就是福生天定境的果報,屬於禪定果色。如果對四禪天的禪定果色產生執著,就表示只是捨離欲界、初禪、二禪、三禪等四地的執著,也就是捨心不夠圓融;當福生天人能如實了知這個道理,對於四禪中的捨心有了更深入的勝解,心又轉變更為清淨,對於福生天的天身執著滅除了,這時的淨福體性又少了許多遮障,於是對福愛天的淨福能夠「得妙隨順」。

這時已經確定轉變成為福愛天的境界了,因為從此以後窮未來際都不會被三災所害,直到壽盡為止。因為有這種業果正報的禪定果色的福報,而這一類天人也對這樣的果報有所愛樂,所以叫作福愛天。在四禪的福愛天境界中,繼續進修以後還會有兩天,分屬不同的兩種修法,但都無法證得如來藏金剛三昧,是修學解脫道與佛菩提道的歧路。意思是說,在福愛天的境界安止下來以後,就應該終止禪定方面的修證,改而修學如來藏金剛三昧才對,不應該再往禪定的路上前進了。所以 世尊開示說:如果於先心——先心是指福愛天心——假使於福愛天境界中的自心無量清淨光明中,繼續深修,使定福圓滿具足而明白顯示出來,接著就這樣長時間安住下來,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就成為廣果天人。

但是如果不是往廣果天的道路邁進,就會往無想天的道路前進;因為不知道要修學如來藏金剛三昧的緣故,所以往這兩天前進取證,這都是佛菩提道的歧路。如果有人心想:「色界天仍然有無常苦,所以我的覺知心存在時仍然是苦,不是涅槃。」因為覺知心存在時就一定會有行苦,雖然在四禪天中是捨清淨、念清淨,但覺知心依舊繼續存在、連續不斷,還是不離行苦。既然不離行苦,未來不免還是會有壞苦,所以還是應該要捨棄覺知心。可是他心中想:「如果捨了覺知心自己,豈不變成斷滅空嗎?」把自己變成斷滅空,當然無法接受。由於沒有證得如來藏,或是六識論者而不信有如來藏,所以他又想:「我把覺知心自己捨了,可是我的四禪天身還在呀!三災既不能及於四禪天,那我就留著四禪天身,滅了自己的覺知心,就不會成為斷滅了,這就是涅槃。」

由於這樣錯誤的認知,所以他就靜坐而把四禪中的寂滅樂給捨離;當寂滅樂捨離以後,寂滅樂的生住異滅就跟著捨離了,這就是「雙厭苦樂」。當他完成「雙厭苦樂」的過程以後,再設法滅除覺知心,仔細觀察四禪定中的覺知心應該如何滅除的方法,這叫作「精研捨心」。就這樣不斷地推究——在四禪的福愛天境界中不斷推究;相續不斷而推究到底,後來果然「圓窮捨道」,他就把色界天的覺知心給捨了;當覺知心自我捨棄而不再現前時,其實也就是捨離福愛天的色身了;當覺知心已經不再住於福愛天身中,自然也就捨報了,所以說是「身心俱滅」。於是就往生到無想天中,成為無想天人,依舊不是進入涅槃。

當他生到無想天時,發覺自己還是有天身存在,而覺知心也重新現起,所以這時他想要再把覺知心滅除,繼續進入涅槃中,於是滅除覺知心而成為「心慮灰凝」的狀態,不再使覺知心出生;就這樣經過五百劫,都不再有覺知心出現。當他再把覺知心滅掉時,其實依舊沒有辦法真的永滅覺知心,因為他沒有斷我見,於是五百劫中覺知心都不現前;雖然暫時中斷,以後覺知心還是會再度生起,所以還是無法遠離生死輪迴。如果他在無想天中的壽命不中夭,會有五百劫的壽命,使他的無想天身整整五百劫中存在不壞,就這樣過著「心慮灰凝」全無知覺的五百大劫時間。有智慧的人,都應該在證得福愛天的四禪定境以後,趕快修斷我見,別再繼續修定,免得進入廣果天或無想天等兩條歧路;也必須趕快明心,免得死後入無餘涅槃而無法成就佛道。

各位菩薩!以上為您說明的是四禪的境界,連同前面所說的,下從三惡道,上到人間與欲界六天的境界,都屬於欲界地;然後又說色界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總共是二界五地境界,這些都是世間有為法的境界,都是還沒有證得如來藏真如法性的凡夫境界。而這些世間形成的原因,世尊都已經清楚告訴我們了:由於眾生心的種種差異,所以就有種種不同的世間形成,以供不同種類的眾生生活與流轉。但這些世間都是假有、變異、無常,也都是由眾生的心性以及所造業種,由大家的如來藏所共同成就,不論層次有多高,終究還是輪轉法、生死法、不離眾苦。所以不管誰的禪定境界有多麼勝妙,不論他們藉著禪定修成的神通有多麼不可思議,但畢竟都只是凡夫,是無法了知涅槃與實相智慧的。所以只要你明心了,當他們來到你眼前時,在佛法中都沒有他們開口說話的餘地。這就是說,有為與無為是迥然不同的。

然而,禪定雖然是世間有為法,但是菩薩到了三地心中,仍然得要修證;因為如果不修禪定,便無法成就三地滿心的現觀智慧,也就無法邁向第四地。因為接下來的修證都與禪定有關,當然也跟色界天的境界有密切的關係。所以禪定雖然是世間法,但是到了這個階段如果不證禪定,對如來藏的功能體性就無法有更深入的了知,一切種智就不可能繼續修學而具足圓滿,當然也就無法地地增上了。所以禪定雖然是世間法,但是到了三地以後還是得要修證它;但是還沒有到達三地心以前都不必艷羨,因為般若智慧是阿羅漢所不能知,大家就好好安住在種智上面進修,使實相智慧得以通達無礙,早日圓成一切種智成就佛道!

因為時間的關係,就為您說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