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禪

第109集
由 正圜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法與次法》單元。今天我們要接續上一集,繼續為大家說明三禪天人的境界相以及三禪的五支功德。

在前一集中,我們為大家解說了四禪八定修學的基本原則,是不斷捨的過程,要先把最粗重的欲界法捨棄,然後再把初禪的覺觀捨棄,接著再把二禪境界捨棄,最後以自己的動力到達第三禪。所以想要到達三禪天的境界,必須把對欲界、初禪、二禪的貪愛不斷地捨棄,然後才能夠在到達三禪時安住下來。若是繼續進修第四禪及四空定,也是一樣的道理,必須次第捨離下界比較粗糙的定境,才能轉進比較微細而寂靜的上界,最後才能成就非想非非想定的境界,這就是四禪八定的修法。

外道把四禪八定的境界認作是真實有,也認作是修行實證的最後標的。但二乘定性聖者修四禪八定時是修八背捨的,也就是說,修一個捨一個;當修得第一個定境時便立即觀行它的虛妄,然後背棄、捨離,隨即轉進下一個定境,直到完成滅盡定為止,所以叫作八背捨。八背捨還得要依九次第定來修,卻是背捨四禪八定的,四禪八定是修證滅盡定的過程而不是目標。在這裡要特別提醒菩薩們:如果有人私下打坐修證禪定,要特別注意,不要期待有境界的法相。如果期待有境界的法,就會永遠保持在很低的層次,一不小心,鬼神來了,就得被他們牽著鼻子走,到最後趕也趕不走,就得住進精神病院,這一點請大家要特別注意。

所以,修學禪定是一路不停地捨,而不是一個又一個不斷地得。譬如你假使證得第四禪時,你會發覺原來是什麼都得捨棄,包括三禪定境中的淨念都得要捨掉;連「念頭出現時那個念頭是什麼」都得要捨掉。所以大家必須要特別建立一個知見,修學禪定時並不是證得初禪以後,比未證初禪前多了什麼境界,反而是少了欲界的境界;證得二禪時,是少了初禪與欲界的境界;證得三禪,則是少了二禪、初禪、欲界的境界,因此越往上就越寂靜。但四禪八定等次第禪觀的定境,都不是涅槃的寂靜;最後是必須把意識給中斷,並且還要再把意根的「受、想」心所法也滅除,才能捨棄非想非非想定而進入滅盡定中,所以禪定的修證是不斷地捨,不是持續不斷地得。

這就是說,因為將光音越來越加以深細運作,次第顯露出來給二禪天人觀看,這就是「披」;「披」就是把它全部展開鋪平,給大眾看得很清楚。當二禪天主把光音全部都弄清楚了,有能力全部展現而無有遺漏時,以光音作為教導二禪天人的「教體」;時間久了應用純熟,就能把光音全部具足披露而顯示出它的精妙性;並且將它發展成就更清淨的梵行,於是把光音的功德和寂滅而迥無五塵的快樂定境互相聯通,這樣的二禪天主捨壽之後,就可以出生在三禪天中,成為三禪天中的少淨天。

可是在二禪天主的境界中,或者在人間已經證得光音天的二禪境界,想要像這樣子轉入第三禪中,還是得要把二禪的喜樂給捨棄。如果不能捨,還有一絲的心想:「這個喜樂若是捨掉了,那我以後行住與靜坐之中都沒有喜樂了,真的是很可惜啊!」如果有這樣的心念,那就離不開二禪的境界,永遠無法進入三禪前的未到地定中。所謂未到地定又名「中間定」,有時也簡稱為「未到定」。四禪八定每一定之前都有一個未到地定,離開欲界定而向初禪進發,住在繼續增長的定中,但是仍未到初禪地,所以叫作未到地定;離開初禪而未到二禪地之前的定境,也叫未到地定。乃至離開無所有處,但仍未到非想非非想定之前的中間定,也是未到地定,而未到地定本身即是定。至於離開初禪而未到二禪的未到地定,另外建立一個名稱叫作「無覺有觀三昧」;因為二禪前這個未到地定中,已經沒有初禪中的「覺」,但是還有初禪中的「觀」,所以叫作無覺有觀三昧。

由於親證了初禪的有覺有觀三昧,再親證二禪前的未到地定而了知無覺有觀三昧,然後證得第二禪時有了無覺無觀三昧,就會對四禪八定有更深入的了知。這三個境界是最難實證的,只要證知這三個定境的同異性,就知道四禪八定的全部梗概;不必全部實證,就能為人講解四禪八定了。假使沒有證得「無覺有觀」與「無覺無觀」,只證初禪的「有覺有觀三昧」,就不太能夠完整地為人講解四禪八定。當你知道這些道理,就曉得如果要轉入第三禪,必須把二禪的喜樂全部捨掉,只剩下內淨一心;然後由內淨一心繼續進修,住在全無語言名相的狀態中,純粹只住在覺知心自己的境界中;當定力越來越深細,性障也除得越來越微細,然後就在未到地定中突然發起第三禪,一樣也有善根發,卻是在寂滅樂中突然有三禪地的善根發起。三禪的善根發起以後,不管在什麼時候,舉止都非常安詳。如果不是心中很清淨安住,能夠捨離一切境界,就無法使三禪的善根發起,所以這就是三禪善根發的要件。如果能夠這樣修習,在善根發以後的幾秒鐘裡,就會被身樂所激動而離開等至位,轉入等持位中;在進入等持位以後是遍身受樂,而且心中很深沉的歡喜心就出現了,這就是三禪的善根發,這一類人叫作少淨天。當後來重新進入三禪等至位時,已經稍微能夠體會到寂滅的快樂,所以說「通寂滅樂」。但這種寂滅境界的快樂,都不是涅槃中的寂滅,請大家不要誤會。

繼續說明無量淨天:【淨空現前,引發無際身心輕安,成寂滅樂,如是一類名無量淨天。】(《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9)三禪善根發起以後,如果只是每週靜坐或禮佛作無相念佛功夫二至三天,每次一小時;這只是在保持三禪的基本定力,沒有很精進再繼續深修禪定或禮佛,就只能停留在少淨天的層次中。如果接下來再努力進修,繼續深入迥無五塵的境界中,讓覺知心住於清淨而無五塵的空相之中;這時只剩下覺知心與三禪的定境法塵,使清淨的空相具足現前,就會引發無邊無際的身心輕安,成就迥無五塵而且定境也很微細的寂滅境界;這時知道更趨近涅槃了,於是成就寂滅樂,而不只是「通寂滅樂」而已。

在三禪少淨天中,或者已證得少淨天的定境以後,如果有一天感覺自己的覺知心是無邊無際的廣大,那時不需要害怕,絕對不必擔心回不來色身中;因為如來藏駐於色身中,覺知心流注出去以後當終止這個境界時,仍然要收歸於如來藏中,絕不可能會因此而回不來。所以你儘管繼續靜坐深入,定境中的覺知心既然開始無邊無際,你就讓祂繼續無邊無際,都不要有任何的恐懼。這就是說,「淨空現前」以後,三禪天中的第二種天人境界出現了;就是說雖然本來就在三禪的等至位中離諸覺觀,但是繼續進修以後,突然又有「無際身心輕安」的境界出現時,一樣也是轉入等持位中。因為只有在等持位中才會有身心輕安無量無邊的狀況出現。這時的寂滅樂,是比前面善根發的寂滅樂還要再更進一步,在少淨天中的寂滅樂只是相通而已,但在無量淨天中是擴大而成就了寂滅樂;而且少淨天的三禪樂觸並不遍身,只在胸腔中才有,但是到了三禪第二天的無量淨天,歡喜是遍滿身心的,也是廣闊的,所以才叫作無量淨天。

各位菩薩!接下來繼續說明遍淨天:【世界身心一切圓淨,淨德成就,勝託現前,歸寂滅樂,如是一類名遍淨天。】(《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9)由無量淨天中繼續進修,還是要回歸到三禪等至位中,不能在等持位中進修。在三禪等至位中繼續進修,漸漸到達身心兩者全部都圓滿清淨以後,所住的自心世界也跟著清淨,這就是「淨德成就」,也就是清淨心的功德具足成就;這時三禪天身心更殊勝的依託出現了,也就是比三禪中的第二天更殊勝的轉依境界出現,這時只是寂然一心,不再像三禪中的第二天有時不住於寂滅境界中,而是把身心全部歸於寂滅之樂,就表示他的身心是普遍清淨的。這時是不論什麼境界都不想領受,根本就不想進入等持位中,是身心普遍清淨的,當然與他們相應的世界自然也是普遍清淨,像這樣的一類天人就名之為遍淨天。

到達三禪第三天遍淨天時,只愛樂住於寂滅境界中,如果轉入等持位就會有遍身之樂,從頭頂到腳底都有樂觸,而且滿心歡喜,這就是三界中的至樂;這是清淨無欲之樂,三界之中沒有任何一法比這個境界更殊勝了。當然這是指對修行人而言,如果是世俗人,你若有辦法讓他體驗一下這種快樂,相信他還是會比較喜歡淫觸的樂受,不想要這種清淨之樂。只有心地清淨的人才會喜歡這種樂,因為這種樂的體性和淫欲的樂受迥然不同。這種清淨之樂,都不必辛苦動作,而是在輕安的狀態下就能領受身心至樂,而且這種樂是每天從早到晚都一直存在的。

接下來,世尊為我們作了一個三禪的總結:【阿難!此三勝流具大隨順,身心安隱得無量樂,雖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隱心中歡喜畢具,名為三禪。】(《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9)這三種人都稱為「勝流」,因為這三種三禪天的天人,或者是在人間已經證得三禪境界的人,他們都超勝於二禪天、初禪天。少淨天勝於二禪天人,所以是「勝流」;無量淨天勝於三禪中的少淨天,所以是「勝流」;遍淨天勝於三禪中的無量淨天,所以更是「勝流」。這三種勝流,都具有一種大隨順——隨順於安隱寂滅的境界。由於這個緣故,比二禪天以下更遠離災劫,也更接近出三界的境界,因此使得身心安隱而得到無量快樂,所以稱之為三界世間中最勝妙的樂。但是,這種世間禪定所得的快樂,雖然依舊不是真正的三摩地,但因為心中非常安隱,歡喜心畢竟具足圓滿,所以名為三禪。而佛菩提道中所說的三摩地,則是指如來藏金剛三昧,也就是禪宗的明心,才是真正的三摩地,而這些禪定境界都屬於三界世間。

各位菩薩!有很多人覺得禪很神祕,所以去學禪,也自稱是學禪宗的禪;可是絕大多數的人,其實都是在修定而不是學禪,並且所修的定也是錯誤的方法和知見。在當代佛教各大道場之中,所謂禪宗的禪其實都是誤會的,都是以定為禪;所以都是每天打坐求一念不生,以離念靈知作為求證之標的,這樣的修法,當然永遠無法實證如來藏金剛三昧啊!世間人修證三禪境界時,雖然仍不是真正的三摩地,但他們安隱心中發起了無量的快樂,這是因為他們可以控制自己的心,已經降伏三禪天以下的思惑,所以心中獲得大安隱,於是「安隱心中歡喜畢具」。因此,常常有外道誤以為這就是涅槃,但其實是三禪的境界,而不是涅槃的境界,也不是佛菩提道中的金剛三昧境界。

三禪又名「離喜妙樂地」,是因為它的歡喜心跟二禪人不一樣。證得二禪時,覺知心歡喜得不得了,簡直是湧動不止;可是三禪的定境得要把二禪的喜心給捨掉,才能轉入三禪中,因此必須離喜才能發起三禪,所以三禪也叫作離喜妙樂地。三禪境界也有五支功德:第一支功德是捨,必須捨離二禪覺知心中的狂喜,所以有捨心。第二個功德是念,也就是對於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中的微細境界,能夠憶持不忘。這個功德在二禪中也有,但是因為不夠深細,所以在三禪中才說。如果有人真的實證「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真的理解其中微細的差別,才可以說自己有禪定的證量;這樣的人一旦進入三禪境界時,他對三禪以下定境的細節都已經瞭若指掌,所以能夠憶持不忘而具足念心所的功德。第三支功德是智,就是對於禪定的境界、原理與實證方法的智慧,三禪人已經具足了。第四支功德是樂,身中遍樂,而覺知心也有歡喜。第五支功德當然同樣也是一心。必須具備這五支功德而不是想像的人,才是真正三禪的實證者啊!

下一集我們將繼續為大家說明四禪天的境界以及四禪天中的兩條歧路。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就為您說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