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色四天

第111集
由 正齡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法與次法」節目。今天我們要談的子題是「無色四天」,所要談的是無色界四天相關的觀念。

「三乘菩提之法與次法」主要是講:要證得三乘之任何一乘,都必須要修學應有的次法,才能在次法具足時,得到法的實證。因此說要實證法之前,必須先完成次法;次法有哪些呢?次法的範圍很廣,舉凡與證法有關所應修學的,能幫助主法成就的事相上的或理上的修習,都叫作次法;甚至在整個佛道修行中,下位的修習完成,也可以說是上位的次法。

譬如說,正覺同修會最基本的要求是斷我見證初果而破參明心。而斷我見證初果須要具足的條件,就是在證大乘佛菩提法之前應修的次法,必須對五陰、十八界等法的虛妄性透過正知見的熏習、思惟與觀察,心心無間毫無猶豫地確認,五陰十八界虛假不真,這樣才能證得斷我見這個法;斷我見之後又證如來藏,有這樣的歷程就不會對所證如來藏有所疑。因為能夠斷我見的人,絕對不會否定「識陰我虛假,受、想、行陰不真」的真實理。

除了有正知見之外,還須有基本的定力,也就是必須能在一切時都有能力帶著清淨的念,而不是妄念紛飛或無所緣念,這是透過 平實導師自己親身實踐過的無相拜佛功夫的鍛鍊而有的,在行住坐臥當中都可以有憶佛念,有如此動中定,才能透過正知見而對五陰十八界作較深入的思惟與觀察,而可以確認五陰十八界確實虛妄不真。同時還須要有證法應有的福德,一般都是以六度的布施、持戒、修忍、修定及對於這些法精進實行為主。而這些都是外表看得到的有作為的福德,還有一個福德是外表的作為看不到的,那就是 平實導師非常強調的除性障——修除五蓋,這是屬於心地上的福德,這不是表面上看得到的福德的實行,卻是可以快速增長福德的一部分,同時也以此來調伏我們的習性,讓我們的心更調柔,更容易接受佛法而不懷疑、不畏懼,更不會誹謗。

這些次法的實修,不但在完成我們證法應有的資糧,也是在為我們證法——破參明心後——能安忍,能不疑、不懼而作的基礎建設。就如同建築一棟五十三層樓高的大樓,除了第五十三層樓外,還有地面上的五十二層樓,同時還有地下的基礎建設必須完成,這樣才能讓這棟樓穩固不搖,不論大地震或強風都無法撼動。但是除了大樓外,還要有周圍的一些建設,這些建設是在美化、莊嚴大樓的;也就是要成就佛道,必須要有很多各位階的弟子一樣,這是以利益眾生的方式來成就弟子們的道業,也以這個福德與智慧來莊嚴佛國土。因此,次法是最後成就佛道五十三個位階的基石,沒有基礎,表面多麼炫麗、耀眼,都只像空中樓閣不堪檢驗。當然在前面五十二層樓建構中——也就是五十二位階的修行中,都同樣有相應的煩惱:一念無明或者無始無明等習氣煩惱及所知障煩惱必須去修除。

接著進入今天的主題:無色界四天。「無色界」顧名思義,這裡的有情是沒有色身的,因此他們五蘊不具足,沒有色蘊,只有識蘊以及受蘊、想蘊與行蘊,純粹是精神狀態的存在。故經中說:【無色有者,有四種天,謂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此等諸天,名無色有。如是三有,得名為有。】(《佛說決定義經》)無色界有情名色五陰中,只有名、沒有色,雖然沒有色,還是有「有」,但不像欲界的「欲有」與色界的「色有」,是有名、也有色。四空天分別是: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以及非想非非想處天。四空天在三界中的層次,在於色界天以上,從欲界、色界及無色界的層次來看,無色界的有情是煩惱最微細、最淡薄的,他們已經可以把對色身我的執著斷除掉了,但是對於能知的意識心卻還無法捨棄,只能把心緣於無邊虛空,或緣於意識心自己,或者以無所緣的作意而純粹靠定力存在,甚至不返觀、不覺察自己的存在;這些狀況,其實都還是意識所了知、所安住的境界,只是無色界的有情不知道「能知就是妄心」,誤以為這樣就是得解脫了。既然屬於三界之一,當然就還在三界内,不會因為他們沒有色身,就可以說是出離三界了,因此還在生死流轉、生死輪迴中。即使無色界天人的壽命都是以劫來算的,如空無邊處天的天人最長壽命可以長達二萬大劫,識無邊處天為四萬大劫,無所有處天為六萬大劫,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天為八萬大劫,還是有生有滅,並不是可以真實安樂之處。

由於無色界天是純粹的精神狀態,而且幾乎是處於沒有妄念的境界中,他們沒有色身,不能行布施,也不會持戒、犯戒,對於忍辱這件事也無所謂修行,同樣的也不會作任何法義的思惟,也不能夠修學佛法,不論天壽幾萬大劫,時間過得非常快,甚至幾個念就在四空天中出生、死亡了;因此這個境界,對於實修佛法的人來說,並不是應該滯留的境界,不是上求下化的佛弟子們應該欣求、安住的往生處。會往生四空天是由於在人間證得四空定,誤以為四空定的境界就是無餘涅槃,於是就以證得涅槃得解脫之想,捨壽後就往生到四空天。那麼什麼叫作空無邊處定?這是說有人證得第四禪後,在第四禪的定境中,觀察第四禪的境界雖然已經非常清淨,但是還有色身存在;有色身就是生滅法,最後不免壞滅。雖然這類人的認知是正確的,但是因為未斷三縛結——也就是我見、疑見、戒禁取見,就會想要捨棄四禪天身,單單留下微細意識覺知心,由於有這個作意,就進入虛空境界中安住;由於虛空境界無邊廣大,而在這定境中的微細意識,是會覺知虛空無邊廣大,所以叫作空無邊處。

在空無邊處安住久了之後,就會發覺空無邊處定緣於無邊空間,會使微細意識漸漸擴散而不利於定心的持續,於是放棄空無邊處定境,不緣於空無邊處而捨棄任何所緣,改緣意識自心而安住,這樣就成為「識無邊處定」。但是三世意識自心的種子無量無邊,依意識的種子而住時,由於所緣的意識種子無量無邊,意識也跟著所緣的無量無邊種子而擴散,導致定心也難保長久;在觀察到這樣的過患後,於是就捨棄識無邊處,以一切都無所緣的作意來修習,就成為「無所有處定」。如果是有智慧的人,將會發覺在無所有處定中住久了之後,一切都無所緣,仍然有意識覺知心存在,依舊是三界有,於是作意將意識的知捨棄,接著就將意識轉入無想——也就是無知的境界中,誤以為意識已經斷除而不存在了,於是就住在這種無想(也就是無知)的定境中,自以為已經進入無餘涅槃的境界中,其實只是三界最微細意識存在的非想非非想定。在《阿含經》中 佛說「想亦是知」;有想就是有知,因此這個無想是意識的無想、無知,並不是如來藏對六塵境的不了知。

為什麼叫作非想非非想?在非想非非想定中意識還存在著,所以不論是在人間證得非想非非想定,或者往生到非想非非想天,都不是涅槃,只是這時候的意識很微細,而且不返觀自己是否繼續存在,所以叫作非想;這時只是停止了意識心的證自證分,意識心不再返觀自己是否還存在,意識並不是不存在;但是既然意識還存在,表示意識還是緣於定境法塵,意識緣於定境法塵就表示意識還有知,有知就是想,但是意識這個知是三界中最微細的知,似有若無,因此叫作非非想、非非知;如此,有微細的知,但不返觀這個現象,合起來就叫作非想非非想。因此出定後就會誤認為在那個定境中自己是不存在的,而認為那就是無我的境界。其實那還是三界中的境界,還是意識相應的境界,還是意識存在的境界。由於意識在非想非非想定中不了知自己是否存在,也不了知這個境界,所以 佛說非想非非想定是三界中識所入的兩個境界之一,而不說是識所住的境界。

為什麼可以往生無色界?要如何修行才能生到四空天呢?這就得從欲界人間說起。經中說持五戒保人身,加修十善可以生天,這是指生欲界天;而如果又修學禪定,證得初禪以上的境界,又有願心想要往生到色界天,那麼就可以依著所證禪定的高低,捨壽後往生到初禪天乃至於四禪天;如果進而可以將對色身的貪愛斷除了,就可以往生到無色界天。因此生天的條件之一是修除煩惱,生色界天是捨棄對欲界法的貪愛,尤其是粗重的男女欲的貪愛;生無色界天則是捨棄對色身色法的貪愛,煩惱伏除得越徹底,就越可以不受三界法的繫縛,不會被綁在欲界或色界中,以及無色界中。

平實導師曾經說過修定的最好法門是修除煩惱,使我們可以依於如來藏的體性安住,這是因為有煩惱就會有妄想,煩惱消除掉之後,心就不會躁動,自然不容易有妄想現起,就可以讓心安住下來,當然就不需要藉助於各種修定的法門了。譬如心愛攀緣的人,就用「數息觀」來使心的攀緣性減低下來,讓心慢慢習慣於觀察息出、息入,而不再妄想不斷。當然也有人是以「界差別觀」來思惟一切法都是由六界所成,其實本質沒有差異,對一切法就不會再深愛不捨,煩惱自然就會減少了。還有「慈心觀」可以對治愛起瞋的煩惱;或者用「不淨觀」,觀察色身中有生臟、熟臟種種不淨,再美、再英俊的人,也只不過是一層皮裹著一堆臭爛物的移動物而已,這可以除去對自我及他人形貌的貪愛,尤其貪愛男女色的煩惱。也有「因緣觀」,觀察一切法生滅無常,沒有一法是永恆不變的,這可以增進對因果的了知,減低對世間法的執著性;因為世間一切法都是生滅變異的法,連自己都是入胎識藉眾緣和合而有,三界中還有什麼是真實的呢?如此思惟觀察下來,貪愛三界法的煩惱自然會止息下來,心就可以定下來了。也有以「念佛觀」來鍛鍊,讓心可以減少散動,而能夠專心於念佛之一念,正覺同修會的無相念佛就是屬於念佛觀的一種,但是無相念佛強調的是「動中定」,透過緩慢拜佛同時心中憶念著佛菩薩鍛鍊定力,較一般念佛更為殊勝。

再說無色界天人,雖然已伏除欲界人間的財色名食睡,也證得四禪境界,由於不了知意識覺知心也是虛妄的心,因此只能降伏對色界天身的貪愛,而保留著覺知禪定境界的意識心不滅,以為這樣就是涅槃的境界,其實是落在識陰中,被識陰的了知性及無知給騙了。即使是三界最微細的意識存在的非想非非想天,依然有意識的了知性存在,只是不返觀自己而不知道自己存在,其實還是有知。

另外,禪定是次第修證的,不是可以越級而證的,世尊在出家前跟隨諸外道從初禪修到三界頂的非非想定,就是很好的示現。而禪定的境界是上地境界勝於下地境界,如二禪的境界勝於初禪,三禪又勝於二禪,以此類推,非想非非想定的境界勝過無所有處定以下諸定。這就是《優婆塞戒經》卷7中 佛所說:【從初乃至非想非非想處,上地勝下,次第如是。】所以禪定境界越往上越殊勝,這由 世尊出家前的禪定修證就可以證明。因此,如果有人說他們是先修四禪,再修初禪、二禪,就可以知道那是沒有實證的人所說的。

然而,實際上四空天是不懂意識虛妄的人所證而往生的處所。因為斷我見的人,不論是定性二乘聖者或者大乘行者,都沒有人會想要往生到無色界諸天。因為二乘修行者,他們如果斷我見又有四禪的證境的話,可以不必修四空定就直接證滅盡定,未來捨壽時可以直接捨棄五陰十八界諸法,不再受生。而大乘菩薩目的在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在三地心時修證禪定、成就三地滿心的現觀,就可以進入四地,繼續往上升進;因此,如果往生到無色界天,壽命超長,那對菩薩而言,是在障礙佛道的修行。

譬如,在佛世時很有名的外道鬱頭藍弗,他是 世尊跟隨外道修學禪定的最後一位師父,他就認為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就是無餘涅槃,一心想著要證得非非想定,甚至不惜因此而發下惡願,將來要殺害干擾他修定的河中魚類以及山中的鳥類。最後,雖然確實讓他證得非想非非想定,當世捨壽後也因為這個定福及希願而往生到非想非非想天;但是未來在非想非非想天壽終之後呢,將依他所發惡願,墮生為飛狸來殺害魚類;後後世又會因為他殺害這麼多魚類,又更下墮至地獄受長劫的不可愛果報。

從鬱頭藍弗的故事中,我們可以清楚知道:一、無色界不是三界外的無餘涅槃境界,雖然證得禪定的福德很大,可以讓人往生色界天乃至無色界天,但這是在虛耗福德,在無色界天壽再長,總有下墮的一天,這時候由於在天界長時間耗用福報,已經沒有多少福德可以支持他出生在人間,除非他還有其他大的福德可以成為人,否則若像鬱頭藍弗那樣,更悲慘,只能下墮三惡道。二、外道證得禪定,通常因為知見錯誤,誤以為禪定境界就是無餘涅槃,就如 平實導師在《涅槃》書中說的所謂的外道五現涅槃、外道四空處涅槃,都是以禪定的證得當作證得涅槃,以三界境界當作是無餘涅槃境界,會因此以為自己已證得無餘涅槃、已得解脫,而有未證言證、未得謂得的情事產生,其實並沒有得解脫。而他們也會因此不再進求真實的無餘涅槃境界,導致天壽享盡後,繼續在三界中輪迴,不知何時才能出離。

會有這樣的結果,是因為他們並不是由斷我見的緣故而斷除我執煩惱,而證得禪定,是以所謂石頭壓草的方式壓制住三界煩惱,加上沒有正知見,所以不能了知禪定的修證只是助益三乘菩提的次法工具,並不是三乘菩提的證法。因此修學佛法,首先應弄清楚什麼是我們應證得的法,什麼是我們應該具足的次法;次法是證法的基礎,是證法的資糧,沒有基礎、資糧,無法蓋起五十三層的大樓,也沒有足夠的資糧讓我們完成法的實證。

平實導師一再告誡我們:禪定只是助道的工具,在適當的時機修證禪定,這是解脫道行者想要解脫三界生死所應修證的,乃至菩薩為成就諸地現觀也應修習基本禪定。但禪定不是解脫道所要證的法,也不是佛菩提道所證的法,如果沒有弄清楚,就會如同鬱頭藍弗一樣,讓自己陷於無量世不能脫離三惡道的果報,別說成就佛道,連二乘解脫都不可得。

各位菩薩!佛法的修證,每一個位階在實證前所應當有的次法應先具足圓滿,然後求實證。而實證後往上一個位階繼續進發時,同樣也有相應的次法,也應該去修學;當那些相應的次法修學圓滿時,這個位階自然水到渠成就成就了,而可以再進入上面另一個位階。所以各個階位的實證,都有相應的次法應修行圓滿,解脫道及佛菩提道都如此。

時間的關係,說明到這裡。感謝您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一切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