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色界、無色界道理

第105集
由 正光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的電視弘法節目,這個主題名為「三乘菩提之法與次法」,是依據 平實導師所著的《涅槃》這本書來加以說明。今天所要講的子題是「往生色界、無色界的道理」。

上一集已談到六凡法界當中的地獄、餓鬼、畜生法界,以及這些眾生所受的種種苦,今天則繼續談六凡法界當中的人法界。人法界,就是生而為人的五陰世間,及其所生活的山河大地器世間。在三界當中,人處於非常特殊及樞紐的地位,為什麼?因為眾生造惡,其心性就會與惡道法界相應,未來就會下墮三惡道;眾生造善,其心性就會與天法界相應,未來就會往生天界享福。由於眾生造惡比較容易,造善比較不容易,於是失去人身的機會會比較大,保住人身的機會比較少,所以 佛在經中曾開示:「得人身者,如爪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以此緣故,佛為了讓眾生未來世能夠守住人身,得以繼續修行,於是施設了五戒: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讓眾生持五戒,得以守住人身而繼續修行。菩薩雖然也在人間生活,不僅持五戒,而且還持菩薩戒,生生世世在人間廣度有緣的眾生。

接下來談阿修羅法界。有一類人在人間也修福,但是其瞋恨心比較重,福德不及於天,於人間捨壽後,就會成為阿修羅法界的眾生;不僅男眾容貌醜陋,女眾莊嚴美麗,常常與帝釋天的天人戰鬥,而且也得到沒有酒可喝的果報,所以又名無酒。

接下來談天法界。天法界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首先談欲界六天,它包括了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及他化自在天。所以住在欲界各天的五陰或五蘊眾生為欲界有情世間,而欲界各天的有情所居住的地方,就是欲界各天有情的器世間。其中四王天位於須彌山腰,是為欲界的第一天。忉利天位於須彌山頂,其東、西、南、北四方各有八位天王,大多在人間擔任一教之主;中間則是帝釋天,也就是民間所說的玉皇上帝所居住的地方;合此三十二天及帝釋天,共有三十三天,所以忉利天又名三十三天。在須彌山頂之上,依序往上有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其中兜率天分為內、外二院,外院則是凡夫果報所居住的地方,他們只會盡情享受五欲,直到福報享盡為止;內院則是一生補處的 彌勒菩薩所居住的地方。彌勒菩薩不僅在內院裡演說唯識種智,而且也是末法時期最後正法五十二年滅盡以後,在人間弘揚正法的菩薩們捨壽所往生的地方之一。待 彌勒菩薩成佛因緣快成熟時,這些菩薩們先下生人間,為 彌勒菩薩成佛因緣預作安排。

接下來談色界的有情世間及器世間。色界有十八天,它包括了初禪天的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禪天的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三禪天的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四禪天的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以及五不還天的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也就是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各有三天,以及四禪天有四天及五不還天。這些色界的有情是在人間行十善,以及加修初禪到四禪定力所得的果報,所以住在色界各天的有情,是為色界有情世間;色界各天有情所居住的地方,就是色界各天有情的器世間。

又,無想天,是指有一類未見道的有情,他具有四禪的定力,也知道意識存在的當下,是喧鬧不寂靜的境界,仍然不是涅槃的境界,他願意將自己的意識滅了,以為這樣就是證得無餘涅槃境界。可是他害怕將意識滅了以後,成為一無所有的斷滅空,所以仍然保留色身在無想天中,滅卻自己的意識而處於暗無覺知的狀態中。如是狀態中,最多有五百大劫之久;等到五百大劫到了,於福德享盡的時候,只好下墮;猶如客人住在旅館一樣來來去去,所以無想天也被稱為客天,一切有智慧的菩薩們都不願意往生這裡。

所謂的五不還天,乃是已證得三乘菩提而有四禪證境的菩薩們所居住的地方,也是聲聞三果人所居住的地方。四禪天人雖然也曾經聽聞到有五不還天,不過這不是他們所能親證的境界,所以四禪天人不能看見,也不能到達這五不還天。又,五不還天當中的色究竟天,不僅是色界天之頂,再過去已無物質存在,而且也是 釋迦世尊莊嚴報身演說唯識種智的地方。

接下來談無色界的有情世間及器世間。無色界有四天,它包括了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這是外道凡夫、佛門凡夫修得四空定以後,於捨壽所往生的地方;也就是說,無色界有情在人間行十善及加修四空定的禪定,於捨壽後而有的果報。然而處在這裡的有情,並無天人之身,所以沒有色法,只剩下精神狀態,意識處於四空定當中的一念不生;也就是說,無色界的有情在四空定裡,意識覺知心依憑著四空定的定力,在這四種境界中,少者一萬個大劫,多者八萬個大劫,都一無所思,只有定境的覺受而已,無法生起聞、思、修、證不同層次的智慧,那是愚癡、沒有智慧的境界;所以,一切有智慧的菩薩們,見此境界猶如見到蛇蠍一樣,避而遠之,絕不會受生於無色界天。

然而,住在此四空定的有情,最後還是會將過去修定所得的福德享用殆盡,唯留往昔所剩下的小惡業,往往不能生於人間而下墮,仍然在三界裡輪迴生死不已。所以有智慧的人,應該出離無色界為要,這也是 佛在《阿含經》所開示的「出要為上」的真實道理。了知了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內涵以後,可以歸納如下:一者,由於三界的出現及安住,是隨著眾生所造的業力而安立,那是生滅不已的法,也是讓眾生流轉生死的法,除了久學的菩薩們多生多劫以來跟隨 佛陀修學以外,佛為了度化眾生,從最基本開始說法,那就是 佛在《長阿含經》卷20所開示的「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不淨,上漏為患,出要為上」。也就是 佛為了讓眾生出離三界生死,從最基本的施論、戒論、生天之論開始說起,修之則可以保住人身及培植福德,未來就可以往生人間及天上。當眾生有了生天的欲望之後,佛再告訴眾生欲界的五欲是不清淨的,色界及無色界仍然是有漏的,還是會輪轉於生死,所以要生起出離三界的欲望,並且藉著實修來出離三界。此外,佛還特別強調,其所用的施論、戒論等方法,乃是諸佛常法,也就是十方世界諸佛度眾生經常用的法式。

二者,由於眾生有無明的緣故,在人間造作了極重的惡業,未來就會下墮三惡道受苦。如果有情能夠受持五戒,未來可以保住人身,繼續在人間裡生活及修行。如果有情在人間行十善,乃至於加修禪定,未來就能往生天界享福。如果是要往生欲界天,則需要有粗淺的欲界定力,乃至於要有未到地定的定力。往生色界天,則要有初禪天到四禪的定力。往生無色界天,則要有四空定的定力。這告訴大眾:往生天界,不論是欲界、色界,還是無色界,都要有深淺不同的定力來持身。

雖然禪定這個法也通外道,卻也是佛弟子們所應修學、所應證的法之一。為什麼?既然要成佛,對於世出世間的一切法,包括了禪定在內,不也是佛弟子們所應了知及親證的嗎?如果佛弟子們無法了知及親證禪定,未來尚且無法教導眾生修禪定,更不用說能夠成就一切種智的究竟佛了。所以說,凡是佛弟子們都應該修證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禪定,乃至於還要有滅盡定的功夫,未來才可以成就佛道。由於四聖法界,牽涉的範圍非常廣,需要有很多時間來說明,但是時間有限,以及後來的親教師們會說到,所以這裡就不作說明,留待後來的親教師們來為大眾說明。

接下來談的是如何發起欲界定及欲界的未到地定。當有情在人間修行,並熏修禪定的功夫以後,一般而言,如果有善知識教導如何修禪定,以及自己肯下功夫去作,必然會發起禪定。然而在末法時代想要發起禪定很不容易,因為一般的大師們本身都沒有禪定,更何況能教導人來修禪定及發起禪定?然而,有一法門能夠讓人獲得動中定,也就是在行住坐臥當中都有定力來持身,那就是正覺同修會所教導的「無相憶佛拜佛功夫」。這個法門其實就是《楞嚴經》卷5所開示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法門」。如果有情能夠依照同修會的教導,對無相憶佛拜佛法門下功夫,經過一段時間以後,一般而言,少者三個月,多者六個月,就有一些禪定來莊嚴其身;如果能夠經過長時間不斷地練習,就能夠「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淺者就會發起欲界的欲界定,深者就會發起欲界的未到地定,端視行者往世及今世修習禪定因緣深淺、精進與否,以及性障——貪、瞋、睡眠、掉悔、疑這五蓋——是否伏除來決定。

所謂的欲界定,就是指有一類人,因為調息、調心、除性障等關係,心漸虛凝,不會到處攀緣,使得意識得以粗住;再由粗住漸漸轉為細住,在還沒有進入欲界的未到定之前,有一類人於某一個因緣成熟時,得以發起欲界定,不僅身上有一層薄膜裹身,猶如剝除荔枝外面的表皮以後,裡面還有一層白色的薄膜,裹住荔枝的果肉一樣,心裡非常平靜,而且心與定相應而意不分散。這時候的行者才剛剛發起欲界定而已,還要繼續用功,使得欲界定更深入、更增長、更圓滿,於後就會有機會發起欲界的未到地定而有一念不生的境界出現。

當行者發起欲界的未到地定時,當中有三種狀況要清楚了知,以免耽誤自己欲界定的修證,那就是未到地定的淺定、深定以及過暗。所謂的未到地定的淺定,就是指發起欲界定以後繼續用功,使得定力更深入、更增長、更圓滿,於行住坐臥當中,不僅都攝六根而有憶佛念相繼,而且很淡薄,猶如藕斷絲連一樣不會中斷。這時前六識都在,心非常專注而沒有旁騖,而且有定力來持身。如果行者有此未到地定的淺定來莊嚴,未來要參禪及證悟,那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謂的未到地定的深定,那是指行者發起了未到地定的淺定以後,繼續讓自己的定力更深入、更增長、更圓滿,於某一時節因緣成熟,使得行者眼不見色、耳不聞聲,乃至於身不觸覺;這時六識當中的前五識已經滅了,僅剩下意識存在。如果行者具有正知正見及福德圓滿,能夠發起疑情來參禪,於因緣成熟時,就會一念慧相應,不僅能夠開悟而成為勝義僧、菩薩僧,而且也悟得深,能夠很深入體驗真心的體性,其所發起的般若智慧也比較深入。

然而有一些人沒有正知見,誤以為禪定的修證,其實就是佛法的實證。其實禪定只是菩薩證悟的工具而已,並不是標的,菩薩所證悟的標的,其實就是真心如來藏。以此緣故,平實導師在《佛藏經講義》第一輯曾對此開示如下:【證未到地定而無念不是佛法修行的目的,而是修行實證之前所要有的功夫,或者叫作工具;你有這個工具,才能夠取得初果,才能與斷三縛結的解脫相應;有未到地定作工具,當你找到如來藏時才能夠與祂的真如法性相應,才會有智慧生起而轉依祂,才是真開悟。所以沒有與未到地定相應的斷結或開悟,全都是假的,頂多只是解悟。縱使你告訴他實相法界的密意也沒有用,仍然不是開悟。】(《佛藏經講義》第一輯,正智出版社,頁113。)這告訴大眾:想要證悟如來藏,一定要有未到地定來莊嚴,如果沒有未到地定來莊嚴、來支撐,就算親證了如來藏,也不能算開悟,最後還是會退失佛菩提,又成為凡夫一個。

當菩薩有了未到地定功夫來莊嚴,以及證悟成為菩薩初果時,必然會永害下墮三惡道的種子。正如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卷53的開示:【若依未至定證得初果,爾時一切能往惡趣、惡戒種子皆悉永害。】也就是說,當菩薩證悟時,有未到地定來支撐、來莊嚴時,只要他不誹謗正法等等,未來就不會下墮三惡道受苦。所謂的未到地定的過暗,就是指行者已經有未到地定的深定,後來也將意識捨了,進入類似於睡眠狀態而暗無覺知,是標準的無記,既沒有時間的觀念,意識也不會記憶,出定了以後,身心必然舒暢。有這種定的人,就會執著未到地定過暗的境界,不僅容易起慢心,而且也不容易發起初禪。

但是對菩薩而言,反而不想要這種禪定,為什麼?因為未到地定的過暗,猶如睡眠一樣,不僅無法熏修佛法而浪費時間,而且會增長慢心,不容易發起初禪。菩薩了知這個道理以後,不想進入未到地定的過暗狀態中,反而繼續伏除自己的性障,並且將五欲的法從心裡捨了,於某一時節因緣,或在行走當中、或在吃飯當中、或者在其他狀態當中,發起色界的初禪,這時才算是超出欲界。或許有人會問:「有了欲界的未到地定的過暗,為什麼還是無法超出欲界呢?」這是因為行者有了欲界的未到地定的過暗功夫,他在人間捨壽以後,可以往生欲界第六天,仍然沒有超出欲界。唯有行者更加精勤修證禪定、伏除性障,以及將欲界五欲的法捨了,自然就會超出欲界而到達色界的第一天,那就是初禪天。如果行者一直停留在未到地定的過暗狀態中,於捨壽時,就會往生他化自在天而成為魔子魔民,所以智者大師在《摩訶止觀》卷5才會說:「魔是未到地定果。」以此緣故,菩薩不應該執著未到地定的過暗境界,反而將自己的性障加以伏除,以及將五欲的法從心裡捨了,自然就會在行住坐臥當中的某一個狀況當中發起初禪,成為初禪天的天眾之一,不會成為欲界的魔子魔民了。

說到這裡,時間已經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裡。

敬請各位菩薩繼續收看。阿彌陀佛!


點擊數: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