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三界之正理

第106集
由 正圜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法與次法」單元。今天我們要接續前一集由游正光老師所講述的內容,從「上漏為患」開始,為大家說明世界悉檀中的色界境界、往生色界的條件,以及為何證得禪定境界之後,仍然無法脫離生死輪迴的道理。

首先,我們來略說一下何謂三界?所謂三界,又名世間;三界包括欲界六天和五趣六道,色界十八天以及無色界四天。欲界及色界名為器世間,是從粗硬的物質到微細的物質所形成的世間,是有形色的,所以稱為器世間。無色界四天沒有物質,純粹是精神世界;但是由於還未能離開生死輪迴,不具有出世間的智慧,所以仍然稱為世間。

有情之所以受生於欲界天中,是因為前世在人間受持三歸五戒,行諸十善,不捨離十善業道,捨壽之後就生到欲界天中。欲界天人的境界,具足勝妙的五欲,但不像人間的五欲,在受用之時或之後都有負擔,所以為世間智者所讚歎!欲界天總共有六天,包括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各天的天主,大多是在人間擔任一教的教主,譬如道教最高神祇玉皇上帝,就是忉利天之天主釋提桓因;其他許多正教的教主境界,也都在欲界第二天的境界之中,沒有超出欲界天之外,仍然是在三界生死輪迴之中。假使是一神教的教主或他們所供奉的神祇,也都不離人間的鬼神境界,因此信徒們祭祀的時候,都仍然不離酒及血食。

色界天則是由於遠離欲界五欲境界,不再貪愛財色名食睡等法,特別是不再喜愛男女色,因此心得清淨而住於梵行——清淨行——之中,加上修證禪定而得到未到地定的緣故,獲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定境,死後得以往生色界天中,是超脫於欲界的天人。初禪天有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三類天人,大梵天王為初禪三天之天主。二禪天有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三類天人,光音天為二禪天之天主。三禪天有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三類天人,遍淨天為三禪天之天主。四禪天有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四類天人;廣果天為四禪天之天主,但不能管轄無想天人,因為非其境界的緣故。無想天人沒有身行、口行、意行,不參與四禪的生活,自以為住在無餘涅槃中而滅除了「名」等四陰。四禪天中另外還有五不還天,屬於已證三乘菩提而有四禪證境的菩薩所安住之處所,也是聲聞三果人所居住的天界,都是出世聖人所住的境界;四禪天人雖然聽聞有五不還天,但是不能見也不能到這五天。從初禪天到四禪天的所有天人與天主,除了已證三果的上流處處般涅槃的聲聞聖者,或者生般涅槃、無行般涅槃的聲聞聖者,或者因為願力而往生色界天的菩薩以外,其餘都是未斷盡身見的凡夫,雖然已經超脫於欲界或色界的下界愛,仍然未離三界生死輪迴、未證聲聞涅槃,所以四禪天人的境界仍然不值得羨慕。菩薩雖然也應該實證四禪,但只是用來作為修行及度眾的工具,而不是所證之標的,因此不同於外道證四禪的人。

無色界天是外道以及佛門凡夫修得四空定者,死後往生之處所,並無天人之身、沒有色陰等十一法;所以沒有眼等五色根與五塵等十個色處,以及法處所攝色,只有精神狀態,也就是意識住在四空定中。四空定是指: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是由意識覺知心依憑四空定的定力,住在這四種境界中,一無所思、只有定境中的覺受,無法生起聞、思、修、證等不同層次的智慧。三乘聖者說這就是愚癡無明的境界,由於住在無色界中,最後會將過去修定所得的福報享盡,而剩下其餘的小惡業,所以在無色界天下墜以後,往往不能繼續生在人間,不能受學諸法;因此,一切有智慧的菩薩看見這樣的境界,就好像看見蛇蠍一樣,避之猶恐不及,絕不受生於無色界天中。

各位菩薩!當我們瞭解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以後,知道天界都是受生之處所,不離生死輪迴境界,就會知道這些都是凡夫所住的境界;也都知道自己即使證得四禪、四空定以後,仍然是在三界生死輪迴中,並未證得涅槃,仍未解脫三界生死;必須斷除我見、我執、我所執以後,未來世才可以不再受生於三界中,才是超越三界脫離輪迴的涅槃境界。行者具足了知「生天之論」以後,就會具足瞭解三界的境界,就不會因為禪定的修證而誤以為是證得涅槃,因此就不會犯下大妄語業而下墮三惡道中,就可以避免未來世受更多、更大、更久的種種大苦。

至於三惡道境界,則只是對造惡業者說,對於求出三界生死之人即無須論之;因為求證涅槃之人必屬棄惡修善之人,於三惡道之法並不相應。也就是說,實證涅槃之人對於自己是否已出三界境界,必須加以自我驗證,此時只須以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境界來自我檢驗,而不須以三惡道境界來檢驗,因為早已超過三惡道境界而永遠不可能再誤入了。

行者在瞭解「施論、戒論、生天之論」以後,還不能立即修學聲聞解脫道,因為還沒有修學的動機或動力,而只是解脫道中的基礎知識而已。所以接著必須深入瞭解「欲為不淨」,知道人間和欲界六天的五欲不清淨,生起遠離欲界之心,才會想要出離欲界境界而生到色界天中,於是願意修習梵行遠離欲界五欲,以及修習禪定而後證得初禪或更高的禪定,將來才能生到色界天中;有了初禪的實證,取證三果解脫涅槃才有可能;如果沒有初禪或更高的禪定實證,而言已證三果涅槃,都只是妄想空談而已。證得禪定以後,住於清淨而無欲的色界境界中,死後將能往生色界天中;但是仍未脫離色界生死,也還沒有動機想要出離色界生死,還得要瞭解「上漏為患」。因此,善知識應當為學人解說:色界雖然是清淨的梵行境界,已經沒有五欲存在,但卻仍然是有漏之法,不離三苦中的壞苦與行苦,尚未脫離色界生死,因為色界天的境界仍然不是解脫的涅槃境界。相較於欲界下地的有為貪欲之漏,色界天的境界就稱為「上漏」,仍然是有漏境界。因此色界相較於欲界雖然可以稱為清淨、解脫,但終究非究竟解脫,功德仍然會繼續漏失,所以求證解脫之行者還是應該要超越,才能免於生死輪迴。

當學人次第進修而漸漸清淨,而禪定證量也跟著提升到達第四禪境界時,由於已知色界漏,因此繼續進修而遠離色界定,進修無色界定,次第發起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非想非非想等四種定境,死後可以往生無色界天,色界天「上漏」的過患便消除了。但是行者在證得四空定以後,不應該期待死後往生無色界天,而應該依善知識的教導,瞭解無色界的境界依舊是受生之處,不是涅槃境界,還是應該要出離。所以 世尊接下來就為學人解說「出要為上」的道理,也就是說,如何能出離無色界的方法,對於證得無色界定的人來說這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以四空定的境界作為所證涅槃之標的,因此說「出要為上」。

也就是說,善知識要先為有心求出三界生死輪迴的學人解說「施論、戒論、生天之論」,觀察學人已經具足信受之後,接著才為學人講解「欲為不淨」,同時觀察學人對於出離欲界有沒有意願;如果沒有意願,依舊愛樂欲界中的五欲,他就是還不信受「欲為不淨」的人,「上漏為患」的部分就可以止而不說,這表示該學人還沒有證得聲聞涅槃的條件。如果信受「欲為不淨」了,便可以為他宣講「上漏為患」,讓學人瞭解色界天的境界也只是受生之處,不是涅槃境界,是有漏境界,死後仍然會繼續下墮而不離人間或三惡道,所以名為「上漏」。如果學人聽了心中不接受,不願意遠離色界境界,依舊喜愛初禪到四禪的境界,就是不接受「上漏為患」的人,善知識便不須再為他解說下去,因為這已經顯示該學人仍然還沒有證得聲聞涅槃的條件。

如果解說「上漏為患」時,學人確實接受,願意遠離色界天等「上漏」,善知識才需要繼續為學人演說「出要為上」;也就是解說四空天的境界同樣是受生之處,並非不生不死的涅槃境界,死後仍會下墮人間或三惡道,不離生死苦,促使學人生起出離無色界的意願,想要修學能使他出離無色界的最重要法道,就表示他已經接受「無色界的境界不是涅槃境界」,願意修學解脫道中最上的「出要」——聲聞解脫道,這時善知識才需要為他解說聲聞出要之道。假使在聽聞無色界仍是生死境界以後,心中依舊不想滅除所餘的四陰,想要繼續保持——特別是意識自我——「名」的存在,就顯示他對「出要為上」的道理仍然不懂,就不必繼續為他解說聲聞解脫出離三界之要道,四聖諦的聖法也就不需要再為他解說了。

這樣解說次法之中最後三法的目的,不是要學人一一親證四禪及四空定,而是要學人瞭解「四禪與四空定的境界只是色界與無色界的境界」,同樣都是受生之處,而不是已離受生處的涅槃境界,所以色界天、無色界天同樣會有壽命生死而不離輪迴,能使學人知道涅槃的實證是應該要超越這些境界的,學人就不會因為無知而產生大妄語業,死後就不會下墮三惡道中。但是實證聲聞解脫道而在死後取無餘涅槃時,並不一定要具足四禪、四空定方能解脫生死,因為慧解脫與證四禪八定的俱解脫者,兩者並無差別,同樣可以在死後入無餘涅槃而解脫生死,生前也一樣都證得有餘涅槃;所以慧解脫阿羅漢只需證得圓滿的初禪就可以,當然最好是有二禪的實證,但不需要具足證得四禪、四空定而取證滅盡定。

各位菩薩!以上所說,是諸佛度化眾生實證聲聞涅槃時的常行法式,正是佛教中所有善知識度人實證聲聞涅槃時,應該遵守的說法次第,這就是諸佛為度眾生出離三界生死而說四聖諦等「諸佛常法」之前,都會先演述而教導於學人的次第。這也就是《長阿含經》卷1所說【漸為說法,示教利喜: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惡不淨,上漏為患,讚歎出離為最微妙清淨第一】的道理。

當學人心地清淨,願意信受奉行時,才接著為學人演述聲聞解脫之道,所謂四聖諦、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等法。這個大前提是古今善知識們常所忽略的地方,乃至 平實導師今世無師自通三乘菩提,之後出世弘法時,因為並無師教而忽忘失之正理。在歷經正覺教團三次法難之後而有所警覺,乃漸次深入經教尋求對治,方知聖教中接引學人之時,都應遵循「趣『法、次法』」之原則;願我佛門所有善知識與諸學人,都應信受奉行 世尊此一教導之要旨,即是有關聲聞解脫道之法與次法,都應一體教導、一體修行,並應教導學人遵行「先修次法,後證涅槃」之求法原則。

從以上所說,我們可以知道:行十善者捨壽後可以往生欲界天,但仍然是在欲界中,因此 世尊就再為眾生說明「欲為不淨」的道理,讓眾生能夠脫離欲界的繫縛證得禪定,命終之後就能往生到色界天中。綜合來說,修學四禪八定的過程,說穿了就是一個「捨」的過程。就像發射火箭到外太空的道理一樣,必須一截一截地捨棄脫離,才能減輕負載而脫離地球引力的繫縛。修學禪定的道理也是一樣,必須捨棄對欲界境界的貪著,才能進入色界初禪的境界;必須捨棄初禪才能進入二禪,乃至必須捨棄色界所有的境界才能進入無色界的境界中。因此四禪八定的修證,是必須依序次第進修,不能躐等而修的。絕對不可能有人先修得四禪再回來修三禪、二禪乃至初禪;也就是一定要先有未到地定的功夫,消除了性障五蓋,捨離對欲界的貪愛,才能證得初禪;接著再捨離初禪的身樂境界而進修二禪,乃至次第轉進修得三禪和四禪。學人若能瞭解此中道理,就不會被一切大師、學人所籠罩,這樣修行就不會走錯路頭啊!

因為時間的關係,就為您說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