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三歸依(四)

第099集
由 正鈞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法與次法」,今天要和大家談談「略說三歸依」第四集。

上一集之中說到,如來從因位的莊嚴地到果位的解脫地的概況,今天繼續往下說。菩薩從七住位所證的三三昧開始,這裡的三昧主要是在說智慧:空、無相、無願,又稱空三摩地。二乘人也證空三昧,但卻是依於蘊處界的緣生緣滅,其相是空無,因此不再起願取蘊處界的種種;而菩薩所證的空三昧,卻是依於所證的如來藏之「空性」而有,見到如來藏本有的「空性」之後,知道祂是本來就是「空」,所以不生不滅、不來不去……,蘊處界的自己雖然是幻生幻滅,卻是由祂所直接、間接、輾轉所生,都是祂的一部分,只是無始以來有情為無明所籠罩的緣故,續諸生死。因為如來藏本然清淨,所以沒有三界中的一切相;而祂之能生萬法,卻不是祂有生萬法的種種願,祂一向只是隨緣應物,所以不會因「願」而生種種法,同時也不會禁制三界中一切法的生起。

因為親證如來藏以後,菩薩終於知道可以不在生死之中,卻也不離生死的示現而利樂有情的道理,繼續轉依而修空三昧,也要分證四禪八定,並配合觀練熏修的修證,才能於萬法得自在,這些都是因為為了要利樂眾生,進而達到究竟的「如來」。而因地雖證「自心如來」的如來藏,卻與究竟位的修證,當然是有其差距的;因為,已經究竟親證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所以說法都是從究竟清淨的自心流露,有時候因為攝受不同根器的眾生的緣故,就以權巧方便而說,看起來好像前後說法是有矛盾,但其實是「發言無二」而唯一真實。

《優婆塞戒經》卷3之中繼續說到:【如往先佛從莊嚴地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如來。具足獲得微妙正法,名阿羅呵。能受一切人天供養,名阿羅呵。】阿羅呵就是阿羅漢。聲聞乘的極果亦稱為阿羅漢,能證出世間的緣故,堪為一切人天供養,又名「應供」;佛的十號之一也有阿羅漢,但是聲聞乘的阿羅漢卻不可以稱為佛,因為遠遠不如佛所證之究竟、具足、圓滿。阿羅漢所得微妙正法,有盡智乃至無生智,但卻只限於斷煩惱障的現行,也就是斷我見與我執、我所執,所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不受後有,能斷分段生死而出三界矣,可是煩惱障的隨眠卻不是阿羅漢之所能斷的。而菩薩在第一大阿僧祇劫中,明心乃至見性,世世在三界中繼續受生而利樂有情,最後已能斷最後一分思惑而斷分段生死,卻故意保留最後一分思惑,為佛道的緣故而發受生願。第二大阿僧祇劫中,依於所證的法無我,其增上慧學等,阿羅漢已無法推度想像,而其所斷的煩惱障隨眠,也不是阿羅漢所能斷的;這樣子進入菩薩八地,開始第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證。

此時菩薩不但已斷我見與我執,乃至其所證的微妙正法,早就不是七住位菩薩所能思議了,而七住位菩薩所得的般若智慧,卻也不是不迴心大阿羅漢所能思議了;然而,此時菩薩進一步斷恆河沙數的上煩惱,將成佛所應斷的所知障一一斷除,最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得究竟微妙正法。其所證之法,上於欲界、色界、無色界,故名無上;具足最勝福田的緣故,所以堪為一切人天以彼世間所有的衣服、飲食、臥具、湯藥、幢幡、寶蓋、香花、燈果……等供養於佛;供養於佛之後,反而是自己因此而獲得了最上富貴吉祥之福,所以如來名為「阿羅呵」。

《優婆塞戒經》卷第3之中繼續說到:【覺了二諦:世諦、真諦,名三藐三佛陀。】「諦」就是真實理。二乘人所證之佛法名為「世諦」,雖也為無漏法,但卻是在蘊處界上的現觀而證法,現觀蘊處界無常、苦、空、無我;因為是依蘊處界而建立,而蘊處界為世間法,現見此世間法中的正理,故而說為世諦、俗諦;然而只依四聖諦、十二因緣而證世諦,能入無餘依涅槃,卻仍然不知涅槃的本際。真諦又稱為第一義諦,是說有一個法是第一的,是萬法的本母,常住而不滅,就是如來藏。菩薩證得這個法界實相就叫作證「真諦」,也就是說,這一位菩薩親證了萬法所依的真實義理,因為是三界萬法之所依,不能再有一法出於其上,故立名「第一義諦」,祂雖是「三界外」之法,卻不能夠離開三界而修證之。

阿羅漢證世諦能出三界,卻不知本際的內涵;菩薩七住能證本際而不究竟,亦不知斷我執的境界相,繼續在三大阿僧祇劫的過程,也修證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四諦法、十二因緣……,一直繼續轉依於如來藏的清淨性,並於最後一大阿僧祇劫之中,進一步斷除恆河沙數的上煩惱,完全弄清楚如來藏中一一的功能差別,於一切種究竟證知,得一切種智而成佛。所以,只有如來於世諦、真諦究竟覺了,故名「正等正覺」。

但是佛寶只能略說到此,接下來就總結「歸依佛法僧」。為什麼要歸依?一者,要在世間法中尋求所受用五欲的依止或者是庇護;二者,在佛法中是為了來世能夠分證二主要道而依止。所以,就從這兩個方面來略說歸依三寶的意涵。有三句話是學人所耳熟能詳的,因為絕大部分的法會都會唱誦這三句話,哪三句話呢?歸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歸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歸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那麼,就先依此從外相上,並且依於出世間三寶、世間住持三寶、同體三寶的相貌,來說說歸依三寶。

歸依佛,從兩千五百多年前示現的應身佛而言,因為 佛是無上正等正覺,眾生得以熏習乃至是修證佛菩提道,都是由此開始,所以感恩戴德的緣故,希望自己這一個眾生開始,也能夠發願可以體會瞭解成佛的大道,因而也發起了想要成佛的心願;成佛名為證無上正等正覺,故而才說「發無上心」。因為菩薩在因地看見諸佛在世間,所示現的形貌端嚴、圓滿,又因為多劫利樂有情的福德,所以感得人所樂見,於是菩薩在深心之中,生起了難可值遇之念,然後又看到諸佛所示現的種種神足,或者是聽見諸佛為大菩薩們的授記,或者是聽聞諸佛為有情宣說種種深妙之法,也或者是看見眾生所承受的種種苦難,也想要像諸佛一樣可以拔濟眾生的種種苦難,所以發起了菩提心,也想要成為一切智者,這些都是菩薩在因地發無上心的緣由。

然而,因地雖已「發無上心」,但因為福德、智慧的差別之故,因而導致發心有退有進,有決定與否。因此,或者是說發菩提心不得決定,而始終在十信位的因地;或者發菩提心心得決定的緣故,所以進入初住位,開始三大阿僧祇劫的佛菩提道。這是緣於應身佛的示現而言,菩薩們見了諸佛的示現,因而發菩提心。而兩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亦復如此示現,所以才有今日我們所知道的「歸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然而,兩千五百多年過去了,末法時期還沒有達到最後一刻,菩薩們因為感恩戴德的緣故,也發起了悲願而繼續在人間受生,所以 世尊的形像才以木雕等的各種方式,在人間流傳下來,成為一般初機的學佛人作為歸依的表相。

再者,因為 佛為眾生所開示的深妙法,總是引人入勝,為了也能夠親證這一些法,所以菩薩不忘歸依佛的本懷,當然也由於這個緣故,才有了「歸依法」。「歸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因為見聞 佛所開示的深妙法,從菩薩的自利利他的心性而言,不但為了自己能夠親證這一些法,也發願希望說眾生也能夠親證 佛所開示的這一些法,所以才說「當願眾生」,前面所說的歸依佛之中,也是有這一層的意涵。同時,不只是分證 佛所開示的這一些法,還希望能夠深入經藏。既然佛法是甚深、極甚深的,當然諸佛是不可能為所有的眾生一時地就宣說究竟的深妙法,這是因為佛法的修證,是必須要福德資糧的次第具足,才有辦法修證更上一層的智慧,所以才說「智慧如海」。諸佛的「智慧如海」是我們所深不可測的,而 釋迦牟尼佛示現的四十九年之中,所宣說的佛法,對於此一時空的眾生而言,已經具足圓滿了;所以,佛示現在世間之時,為眾生所宣講的種種法等,就有二乘人乃至是菩薩摩訶薩因此而親證,順理成章地就「歸依法: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然而時值末法,面對集結而流傳下來的三藏十二部,雖說 佛是感應此處眾生的機緣而說,卻已經有很多學人都在感嘆:「唉呀!佛法的浩如煙海啊!」因此所發希望自己能夠「深入經藏」,也能夠幫助其他的有緣眾生也「深入經藏」的願,那就真的是廣大願了。

既然這「深入經藏」之事,不是在一世兩世、一劫兩劫之中,就能夠立刻成就的,所以在久遠的三大阿僧祇劫之中,就應該發願:能夠世世有緣得以值遇佛法中的善知識,並隨著善知識的教導而繼續修學佛法,因此就有「歸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善知識不但是有救護眾生的悲願,乃至也是分證解脫道、佛菩提道的僧;看到善知識種種的善巧方便,調伏並教導眾生,所以也願意追隨善知識的腳步,以期在未來世也得以達成理事無礙的境界。而就在生生世世歸依僧的時候,隨著僧所教導的法而修學,自己也一世一世地加重悲願,後來也得以分證解脫道、佛菩提道,而也能夠是僧的一分子。畢竟,實際上要達到「一切無礙」的境界,只能懸為未來世的標的了。

那麼,前兩種的出世三寶、世間住持三寶的三歸依已經略說,接下來就說依於「同體三寶」的三歸依。此處既然說的是「同體三寶」,表示這三寶是同在一體的,是在每一個有情的身上本然就已經有的,所以才又說是「自性三寶」。而眾生或者是不知,或者是不證,但依於前兩種的三寶而歸依;菩薩雖然證知,但不究竟,就依於「自性三寶」,並且配合前兩種的三寶而歸依。因為歸依於自性三寶,所以前面所說的三歸依的偈頌,就有些許的變更,而成為了「自歸依佛、自歸依法、自歸依僧」了,有時候也說:「歸依自性佛、歸依自性法、歸依自性僧。」

先來說「歸依自性佛」。「大道」是什麼?或者法的本身就是大道,或者說是成就法的種種法門;然而,這個法指的就是「自性佛」,每一個有情的身上,本然就已經有的一尊佛,叫作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或者是說理即佛。然而,要能夠相信自己的身上本然就有一尊佛,那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啊!那都是要經過多劫在佛法中的熏修,以及福德資糧的修集,才能夠有這樣子的轉依,這正是前面所說兩種的三歸依,一世又一世轉依的過程。問題來了,若是不知道自己的「自性佛」在哪裡,如何能夠已經「體解大道、發無上心」呢?如何能夠說可以「歸依自性佛」呢?無有是處!那麼,經過這一個轉依的過程,有一世終於在善知識的教導下,看到了自己的這一個眾生中的大道;對啊!「當願眾生,體解大道」,是自己這個眾生,體解自己的身上就有大道啊,所以才「發無上心」嘛!發現明白那個才是無上之心嘛,因為是本然不生滅的。由於這樣子,開始有了第一分的「歸依自性佛」,也捨棄了以往對生滅法的錯誤執取,而依止了這個無上心。

今天就說到這裡。

祝願大家:幸福、健康、道業猛進!

阿彌陀佛!


點擊數: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