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念法之念施與念天

第080集
由 正祺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法與次法」,今天我們繼續來說明六念法的「念施」與「念天」。

布施是六度波羅蜜之首,也就是菩薩要修六度到解脫的彼岸,首先要修行的就是布施。在《大智度論》卷12中,龍樹菩薩說:【一切智慧功德因緣,皆由布施。如千佛始發意時,種種財物布施諸佛,或以華香、或以衣服、或以楊枝布施而以發意。如是等種種布施,是為菩薩布施生般若波羅蜜。】龍樹菩薩說:「布施是一切智慧功德出生的因緣,諸佛在因地剛發菩提心的時候,是因為以種種的財物布施諸佛,或是以香花、衣服、楊枝布施諸佛而發起成佛的菩提心。這些種種如法的布施,就是菩薩布施而出生般若波羅蜜的因緣。」也就是菩薩能夠得到般若波羅蜜,是從如法的布施開始的,所以說布施是一切智慧功德的因緣。

菩薩修行六度波羅蜜,首先要修布施度,因為布施是最容易修的,布施也就是修捨心;因為如來藏的真實境界當中,沒有三界一切法的法性,修這個捨心,可以逐步地與如來藏的真實境界相應,就不會一直地落入五蘊境界當中。也因為布施能夠修捨心,能夠捨離五欲、五塵的貪愛,捨離慳貪,接著就容易修持戒度;能夠持戒清淨,自然不犯眾生,也就能夠修忍辱度;能夠在忍辱上面有一定層次的修證,有生忍與法忍,自然能夠安忍於菩薩道上,不會被順境或是逆境所影響而退轉,因此就能夠精進修行;能夠在菩薩道上精進修行,心能夠安住於道業上,也就能夠安靜地思慮,也就是修靜慮度;當心能夠安靜地思慮,就有足夠的定力跟福德可以修證般若智慧;當般若度圓滿的時候,六住位也就圓滿,最後般若正觀現在前,也就可以實證無所有性的如來藏,然後進入七住位中。菩薩從初住位到六住位,是從布施度開始修行;同樣的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的初行位、初迴向位以及初地,也都是一樣必須從布施開始修起,只是深淺以及般若相應的層次有所不同。

所以布施是一切智慧功德出生的因緣,布施在《大般涅槃經》中更說是無上正等正覺的因。在《大般涅槃經》卷18,如來開示說:【云何念施?菩薩摩訶薩深觀此施乃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諸佛菩薩親近修集如是布施,我亦如是親近修集;若不惠施,不能莊嚴四部之眾;施雖不能畢竟斷結,而能破除現在煩惱;以施因緣故,常為十方無量無邊恆河沙等世界眾生之所稱歎;菩薩摩訶薩施眾生食,則施其命;以是果報,成佛之時常不變易;以施樂故,成佛之時則得安樂;菩薩施時如法求財,不侵彼施此,是故成佛得清淨涅槃;菩薩施時令諸眾生不求而得,是故成佛得自在;我以施因緣令他得力,是故成佛獲得十力;以施因緣令他得語,是故成佛得四無礙;諸佛菩薩修集是施為涅槃因,我亦如是,修集布施為涅槃因。】

經中 如來開示說:「如何是念施?念施是菩薩深切地觀察這個布施是無上正等正覺的因,諸佛菩薩都是親近修集這個布施,我也是如此地親近修集布施;菩薩如果不能夠惠施,就不能夠莊嚴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弟子;布施雖然不能夠畢竟地斷除各種的煩惱,可是卻是能夠破除現在貪愛的煩惱;菩薩因為布施的因緣,恆常地成為十方無量無邊恆河沙數的世界的眾生所稱讚;菩薩布施眾生飲食,也就是布施性命給他們,因為眾生有飲食可以增長壽命;因為這個布施的果報,所以菩薩成佛的時候是常不變易的;菩薩因為布施安樂給眾生,所以菩薩成佛的時候是得到究竟安樂的;菩薩布施的時候,是如法求得財物來布施的,不會去侵犯別人的財產來完成自己的布施,因此菩薩成佛的時候得到了清淨的涅槃;菩薩布施的時候,眾生不必要求就可以得到,因此菩薩成佛的時候得到了自在;如來說我因為布施的因緣,讓眾生得到了能力與力用,因此菩薩成佛的時候得到了十力;菩薩布施的時候,讓眾生得到智慧能夠言語順暢,因此菩薩成佛的時候得到了四無礙辯;諸佛菩薩就是這樣子修集布施的功德,這就是成就涅槃的因,如來說我也是如是修集布施,這就是證得涅槃的因。」所以布施是一切智慧功德的因緣,也是無上正等正覺的因,因為這樣,菩薩要成就佛道,當然要念施。

在《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23中,如來告訴須菩提說:【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已來,應念捨——若自念捨、若念他捨,若捨財、若捨法、若捨煩惱;觀是捨不可得故,乃至無少許念,何況念捨。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念捨。】經中 佛說:「菩薩從初發菩提心開始,應該憶念捨心,也就是布施。或是憶念自己必須布施,或是憶念他人布施,或是捨棄錢財,或是捨棄蘊處界等等的法,或是捨棄煩惱等等。接著觀察我們能夠布施的五蘊與接受布施的五蘊,以及布施這一件事情或是布施的財物,都是生滅無常,也就是三輪體空;我們的蘊處界生滅無常,最後終歸於磨滅,蘊處界根本沒有布施這一件事;而無所有性的如來藏從來不在六塵當中分別,祂不懂得布施,所以祂沒有所謂的布施;而如來藏的真實究竟境界當中,甚至是少少的念都沒有,更何況是憶念布施?」如來告訴須菩提說:「菩薩就應該這樣子來布施。」《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是從般若智慧來看菩薩的布施,菩薩的念捨也就是念施,如果想要得到般若波羅蜜,就應該要這樣子來憶念布施。

接著,我們來說明「念天」。天有四種天,也就是世間天、生天、淨天跟第一義天。世間天就像是古時候的國王、皇帝以及現在的總統;生天就是生於天界的有情眾生,從四天王一直到非有想非無想,都是生天;淨天也就是解脫天,是從聲聞初果須陀洹到四果阿羅漢以及緣覺辟支佛;第一義天是從初地到十地的菩薩。世間天跟生天有他們持戒、布施、多聞熏習以及修學智慧的功德,所以能夠成為天。雖然他們屬於世間的福德,但是一位菩薩仍然是要具足了知世間天跟生天的福德;菩薩的福德更要勝過世間天跟生天的福德,只是菩薩不願意成為世間天跟生天。解脫天則是有解脫的功德,也是我們應該要憶念的;菩薩一樣要具足了知,並且一分一分去實證解脫天的功德,入地以後的菩薩更是具足瞭解解脫天的功德。

在《大般涅槃經》以及《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當中說,菩薩應該憶念的天,則是以第一義天為主。《大般涅槃經》中 如來說:【云何念天?有四天王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若有信心,得四天王處我亦有分,若戒、多聞、布施、智慧,得四天王處乃至得非想非非想處我亦有分;然非我所欲,何以故?四天王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皆是無常,以無常故生老病死;以是義故,非我所欲。譬如幻化誑於愚夫,智慧之人所不惑著,如幻化者即是四天王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愚者即是一切凡夫,我則不同凡夫愚人。我曾聞有第一義天,謂諸佛菩薩常不變易,以常住故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我為眾生精勤求於第一義天;何以故?第一義天能令眾生除斷煩惱,猶如意樹;若我有信乃至有慧,則能得是第一義天,當為眾生廣分別說第一義天。是名菩薩摩訶薩念天。】(《大般涅槃經》卷18)

經中 如來說:「什麼是念天?天有四王天一直到非想非非想處天;我們應該有這個信念:如果有信心能夠往生到四王天,我是有把握的;如果能夠持戒、多聞熏習、布施、修學智慧,往生四王天,甚至往生非想非非想處天,我也是有把握的;可是這不是我所希望的,為什麼?因為四王天一直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都是無常,因為無常的緣故,會有生老病死苦,因為這個道理,往生天界不是我所希望的。就像是魔術變化只能欺騙愚癡的凡夫,有智慧的人是不會被迷惑的;像魔術變化的,就是四王天一直到非想非非想處天;愚癡的人就是一切的凡夫,我則不是凡夫愚人。我曾經聽聞有第一義天,這第一義天就是諸佛菩薩,是常不變易的,因為常住的緣故,所以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我是為了眾生能夠脫離生老病死的痛苦,所以精勤地求於第一義天;為什麼?因為第一義天像如意樹,能夠讓眾生斷除一切的煩惱;如果我有信力、能夠持戒、能廣行布施、能夠多聞熏習、能夠修學智慧,那麼我也能夠當上第一義天,這個時候我將為眾生廣大地開解、詳細地說明第一義天,這就是菩薩的念天。」《大般涅槃經》的念天,是要憶念第一義天,要憶念第一義天能夠常住,是不生、不老、不病、不死,這就是諸佛菩薩的境界;菩薩們念天的目的,是為了眾生究竟地脫離生死苦海,然後安住在不生、不老、不病、不死的究竟解脫境界當中。

在《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23中,如來告訴須菩提說:【云何菩薩摩訶薩應念天?須菩提!菩薩作是念:「四天王諸天所有信、戒、施、聞、慧,此間命終生彼天處;我亦有是信、戒、施、聞、慧。乃至他化自在天所有信、戒、施、聞、慧,此間命終生彼天處;我亦有是信、戒、施、聞、慧。」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念是天,無所有性中尚無少許念,何況念天。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是六念,是名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與《大般涅槃經》有相類似的說法,也就是菩薩有信力,能夠持戒、布施、多聞熏習、修學智慧,能夠往生四王天一直到他化自在天,可是菩薩應該念的天,是第一義天。這第一義天是以無所有性的如來藏作為依止,就這樣子次第地修學,在這無所有性的如來藏中,無有三界萬法的法性,更何況是念天這個念呢?如來說菩薩應該這樣子來行六念法,就是這樣子地次第修行、次第修學以及次第地修道。

從《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與《大般涅槃經》中 如來所開示的六念法,可以確定菩薩在修學六念法的時候,是必須先對法有正確的認知作為前提,然後修學六念法,這六念法是助道法,也就是次法。所謂的法就是無所有性的如來藏,這個如來藏藉緣出生一切的法,可是祂本身真實境界當中卻是沒有一切法的法性,所以是之前念法單元所提的《大般涅槃經》中所說:【非色斷色而亦是色,乃至非識斷識而亦是識,……一切法頂,悉能永斷一切煩惱,清淨無相,永脫諸相,無量眾生畢竟住處,能滅一切生死熾火,乃是諸佛所遊居處,常不變易。】(《大般涅槃經》卷18)

在《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中 如來則是說:【菩薩摩訶薩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菩薩摩訶薩從初已來,以一切種智相應心,信解諸法無所有性修六念。】(《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23) 如來藏中含藏有世出世間一切的種子(種子也就是功能),成佛的時候就具足一切種智,也就是完全了知實證如來藏中的一切功能,深信而且理解一切諸法都是以如來藏的無所有性作為體性。這也就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所說:【諸法皆以無性為性,如是無性,本性自爾,非佛所作,非獨覺作,非聲聞作,亦非餘作。】(《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65) 《大般若經》中說:這個無所有性的如來藏,是一切法的體性,這個無所有性是本來就是如此的,不是其他任何的有情所創造的,所以祂不是因緣所生的法,祂是本來不生,將來也永遠不會滅的。

《大般涅槃經》以及其他《般若經》所提的法,是我們學佛所應該確立的基本方向,基本方向正確了以後,就這樣子次第地修行、次第修學、次第地修道,隨時地修學六念法作為助道法,最後就能夠實證這個法。當然同樣的,如果一開始就否定有一個真實的如來藏,不認為諸法皆以無所有性的如來藏作為體性;例如主張一切法緣起性空,或是主張六識論,那麼這樣子即使認真地修學六念法,最後仍然是不會有所證悟的,因為一開始方向就錯了。

這五個單元就為各位菩薩說明六念法到這邊,希望各位菩薩能夠以正確的知見來修學六念法,並且經由次法的修學圓滿,能夠來早證菩提、福慧圓滿!

阿彌陀佛!


點擊數: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