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念法之念僧與念戒

第079集
由 正祺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法與次法」,今天我們繼續來說明六念法的「念僧」與「念戒」。

僧就是僧伽,是指和合共住的佛教修行人,構成僧伽必須有「理和」與「事和」這兩種條件。理和是指僧伽必須遵循共同的佛教教義,以實證涅槃解脫作為目的;事和指的是六和敬,也就是戒和同修、見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無諍、意和同悅。佛教的教義是什麼?佛教的教義就是上一個單元所說念法的法。簡單來說,身為佛門當中的僧伽,必須隨時憶念《大般若經》所說「一切法及諸有情,無不皆以無性為性」這個法義,這是三乘菩提都應該有的基本觀念;只是二乘人深信諸法無性為性,大乘菩薩漸證諸法無性為性,如來則是證諸法無性為性究竟圓滿。

在《大般若經》卷463中,如來告訴須菩提說:【一切法皆以真如為自性,實際為自性,法界為自性。善現!由是因緣諸菩薩摩訶薩應知一切法皆無性為性。】(《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63)真如、實際、法界就是指如來藏,所以若是有人不信也不接受一切法及諸有情沒有不以無所有性的如來藏作為體性,那麼這個人就不應該算是佛門當中的僧伽。

在《大般涅槃經》中 如來說:【云何念僧?諸佛聖僧如法而住,受正直法,隨順修行,不可覩見,不可捉持,不可破壞,無能嬈害,不可思議;一切眾生良祐福田。雖為福田,無所受取,清淨無穢,無漏無為,廣普無邊;其心調柔,平等無二,無有撓濁,常不變易,是名念僧。】(《大般涅槃經》卷18)經中問:如何是念僧?如來回答說:「諸佛聖僧都是如法而安住的。」如什麼法?就是前面《大般若經》所說「一切法及諸有情,無不皆以無性為性」這個法,也就是安住於無所有性的如來藏上面;諸佛聖僧都是受持方正質直、遠離邪曲的法。什麼法是方正質直、遠離邪曲?而且受學這個正直法以後,可以隨順修行,可是這個正直法卻是不可覩見、不可捉持、不可破壞、無能嬈害、不可思議;而且是一切眾生的良祐福田呢?在《維摩詰所說經》中 維摩詰菩薩說:「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我們的意識心常常會虛假,或者有意、或者無意,或者是善意的謊言,都會讓我們的意識覺知心無法正直,所以這個直心是指如來藏。如來藏是從無始以來從不扭曲虛假,所以祂才能算是真正正直的法。而且我們都一直在如來藏裡面修行,我們一切的修行全部都是靠如來藏——就靠如來藏來照顧庇佑我們,所以說如來藏是一切眾生的良祐福田。又因為如來藏無形無色,本來無生而且永遠不壞,一切萬法全部都是因為祂而能夠出生,所以說祂是不可覩見、不可捉持、不可破壞、無能嬈害,而且不可思議。

這每個眾生的如來藏,雖然是各自五蘊的福田,可是這個如來藏,卻是從來不在世間萬法上面有任何的執取或是分別,祂就是這樣子隨緣應物。祂是自性清淨心,在祂真實理地當中,沒有任何三界一法的法性存在,所以祂遠離任何的煩惱,也不會有任何的造作,所以說祂是無漏無為;而這個如來藏遍滿一切法界,所以說祂廣普無邊。而如來藏恆順眾生,對眾生從來不會有一絲毫的瞋恚心產生,所以說祂的心非常的調柔;祂又對眾生一視同仁,不會有大小眼,祂平等地對待一切的眾生,所以說祂平等無二。如來藏又沒有任何的擾亂相,祂無時無刻循規蹈矩,即使眾生昏昧暗沉的時候,祂也一樣沒有一刻擾亂的時候。如來藏這個心體是恆常不變易的,祂像是一顆摩尼寶珠,眾生的五蘊只是這個寶珠上面所影現的影像;眾生有生住異滅,如來藏卻是常住的。所以佛門中的修行人,如果能夠接受這個正直法如來藏,隨順祂來修行,那麼這個修行人就稱為僧;憶念這樣子佛門中的修行人,就是念僧。

對於念僧,《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23則是這麼說:【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念僧無為法故,分別有佛弟子眾,是中乃至無少許念,何況念僧?如是,菩薩摩訶薩應念僧。】在《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中說,菩薩念僧,因為無為法的緣故,所以分別有佛弟子眾。這就像《金剛經》所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的意思一樣,賢聖們就是佛弟子眾,也就是僧。佛弟子眾們因為所證的無為法,也就是無所有性的如來藏而有差別,因此而有聲聞、緣覺以及菩薩的三乘差別。也就是《大般若經》中所說:證諸法無性為性究竟圓滿的是諸佛,漸證諸法無性為性的是菩薩,以及深信諸法無性為性的二乘有學以及無學,就這樣子,所以分別有三乘菩提佛弟子眾,也就是僧。經中告訴我們:僧是因為這個無為法而有的,可是這個無為法中,卻是一點點的念想都沒有,因為祂是無所有性,要這樣子才是念僧。

在 玄奘菩薩所翻譯的《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中提到有四種僧:也就是勝義僧、世俗僧、啞羊僧以及無慚愧僧。我們所要憶念的僧當然是勝義僧,那麼什麼是勝義僧?《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5提到:【云何名勝義僧?謂佛世尊;若諸菩薩摩訶薩眾,其德尊高,於一切法得自在者;若獨勝覺;若阿羅漢,若不還,若一來,若預流;如是七種補特伽羅,勝義僧攝。若諸有情帶在家相,不剃鬚髮、不服袈裟,雖不得受一切出家別解脫戒,一切羯磨、布薩、自恣,悉皆遮遣,而有聖法得聖果故,勝義僧攝,是名勝義僧。】

經中說勝義僧包含有諸佛世尊,以及於一切法得到自在,德行尊高的等覺、妙覺菩薩,還有緣覺果位中的獨覺,聲聞果位中的阿羅漢、三果阿那含、二果斯陀含以及初果須陀洹,共七種修行聖法的人,都是屬於勝義僧。經中又說,如果有一個有情現在家相,不剃除鬚髮、不穿著袈裟,也沒有受一切出家人的聲聞別解脫戒,一切的懺悔、誦戒、結夏安居全部都沒有參加,可是他有修行聖法證得聖果,也就是證得前面所說的七種果位,這樣就是攝屬於殊勝義理的僧伽,所以稱為是勝義僧。

一般人的觀念認為佛教當中的僧,應該是剃髮穿僧服現出家相的出家人,可是在前面《大般涅槃經》、《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以及《地藏十輪經》等經中所提到的僧,都是以所證的果位,並且能夠如法安住作為前提,而不是以表相出家作為應該憶念的僧寶。因為若是現出家相的人,可是所依止的法卻不是「一切法皆無性為性」,那就不是佛門中的僧寶。

在大乘法中對出家人,則是有更嚴格的定義。文殊菩薩在《大莊嚴法門經》中說:【菩薩出家者,非以自身剃髮名為出家,何以故?若能發大精進為除一切眾生煩惱,是名菩薩出家;非以自身披著染衣名為出家,勤斷眾生三毒染心是名出家。】(《大莊嚴法門經》卷2)文殊菩薩說大乘法中的出家,也就是僧寶,並不是現出家相就是僧寶;而是必須發了菩提心,而且確實努力精進在救護眾生,幫眾生斷除煩惱,這樣子才能夠稱為是大乘的出家人;並不是自己披著僧服就是出家,而是應該殷勤地幫助眾生斷除貪瞋癡三毒,才是大乘佛法中的出家人。這樣子努力為眾生,希望眾生能夠得到安樂,這才是我們所應該憶念的僧寶。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什麼是念戒,在《大般涅槃經》中 如來說:【云何念戒?菩薩思惟有戒,不破不漏、不壞不雜,雖無形色而可護持,雖無觸對、善修方便,可得具足、無有過咎,諸佛菩薩之所讚歎,是大方等大涅槃因。善男子!譬如大地、船舫、瓔珞、大姓,大海、灰汁、舍宅、刀劍、橋梁、良醫妙藥、阿伽陀藥、如意寶珠、脚足眼目、父母陰涼,無能劫盜,不可嬈害,火不能焚,水不能漂,大山梯蹬,諸佛菩薩妙寶勝幢;若住是戒,得須陀洹果;我亦有分,然我不須。何以故?若我得是須陀洹果,不能廣度一切眾生;若住是戒,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亦有分,是我所欲。何以故?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為眾生廣說妙法而作救護,是名菩薩摩訶薩念戒。】(《大般涅槃經》卷18)

經中問:「什麼是念戒?」如來回答說:「菩薩思惟有個清淨的戒體,這個戒體是因為對所受持的戒,沒有毀壞也沒有違犯,所以不破不漏、不壞不雜,這個戒體雖然沒有形色,可是卻是可以護持的;雖然無法觸摸面對,只要好好地修持,便可以具足,而沒有一點的過失,清淨的戒體是諸佛菩薩所讚歎的,是大乘菩薩成就佛道的根本因。」如來接著稱讚清淨的戒體:「譬如大地能夠出生法身慧命,譬如船舫能夠渡過生死大河,譬如瓔珞能夠莊嚴眾生,譬如大姓富貴人家能夠庇蔭修行人,譬如灰汁能夠洗去煩惱塵垢,譬如舍宅能夠遮障風雨邪論,譬如刀劍能夠斷除各種煩惱,譬如橋梁能夠讓修行人度過生死河流,譬如良醫妙藥能夠醫眾生生死重病,譬如如意寶珠可以讓眾生富足快樂,譬如腳足可以讓眾生所向自在,譬如眼目可以讓眾生看見涅槃正道,譬如父母陰涼可以讓眾生遠離煩惱與惡業。清淨的戒體讓眾生不受惡見的傷害,不被瞋火所焚燒,也不被欲水所漂溺;清淨的戒體就像是梯蹬,可以讓眾生登上涅槃大山;清淨的戒體是諸佛菩薩的妙寶勝幢,安住這個戒體可以得到須陀洹果,可是我不要。如果安住這個戒體,可以得到無上正等正覺,這是我所想要的。為什麼?因為若是得到無上正等正覺,我將可以為眾生廣說妙法來救護眾生,也就是我是為救護眾生而安住戒體、而持戒的,這樣子稱為菩薩摩訶薩念戒。」

在《大般涅槃經》中,菩薩念戒是為了救護眾生,是為了眾生所以持戒,是為了眾生所以安住戒體,也是為了眾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這是菩薩的念戒。在《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23中,如來開示說:【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云何應修念戒?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已來,應念聖戒、無缺戒、無隙戒、無瑕戒、無濁戒、無著戒、自在戒、智者所讚戒、具足戒、隨定戒。應念是戒無所有性,乃至無少許念,何況念戒?】如來告訴須菩提說:菩薩應該怎麼修念戒?如來接著說明:菩薩從初發菩提心開始,應該隨時憶念如來所制定的聖戒;大乘菩薩的修行,應該以菩薩戒作為根本戒,所以菩薩所念的聖戒是菩薩戒。菩薩修行如果毀犯了禁戒,就像器皿有了缺口,無法再使用。如果菩薩能夠善於守護身口意行,則能夠攝持一切的戒,所以稱為無缺戒。

菩薩修行不讓各種煩惱、各種惡覺觀趁隙得入,所以稱為無隙戒。菩薩修行一心為無所有性的涅槃,不為世間的名聞利養,所以稱為無濁戒。菩薩對於戒法,不生貪愛、慢心等等各種煩惱,知道戒的真實相貌,不執著在戒法上面;菩薩若是執著戒相,就像人在監獄中,被腳鐐手銬所拘束,雖然得到了赦免,然而卻又被金鎖繫縛。人被恩愛煩惱所繫縛,就像在牢獄中;雖然能夠受戒離開了煩惱,可是若是愛著禁戒,就像是又被金鎖所繫縛一樣。修行人如果知道戒是無漏的因緣而不生執著,這樣子得到解脫,沒有任何的繫縛,也就是無著戒。

菩薩遵循戒律,不會隨著外緣,就像是自在的人沒有任何的繫縛歸屬,菩薩持守淨戒,不被愛結所拘束,所以是自在戒。菩薩所持的菩薩戒,是諸佛、菩薩、緣覺及聲聞所讚歎的戒,因為遵循利用這個菩薩戒,所以是智所讚戒。菩薩們漸證諸法以無所有性為自性,能夠以道種智漸次深入一切法中,身口意全部符合如來藏的體性,最後成就一切種智,無戒不備,所以是具足戒。菩薩們隨著首楞嚴定,顯現出各種的威儀,引導利益眾生,雖然各種威儀變化,可是運轉自如而永遠寂靜,所以是隨定戒。

菩薩對菩薩戒在憶念上述所有的功德以後,還要憶念這個戒,也是以無所有性作為體性的,也就是以如來藏真實境界當中,沒有三界萬法的任何法性,更沒有所謂念戒這個法存在,菩薩就是這樣子來念戒。菩薩的戒律是 佛陀依著如來藏的體性所制訂出來,讓我們的身口意有所依止的規定,依著這個戒律可以讓我們的心性越來越趣向如來藏的體性,可以讓我們安穩地一直到成就佛道,所以菩薩必須要念戒。

今天就為各位菩薩說明「念僧」與「念戒」到這邊,歡迎您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