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與次法在修行上的次第性與應注意要點(一)

第087集
由 正偉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來收看我們正覺教團所錄製的三乘菩提系列的節目,接下來的這一系列的節目內容,主要的標題是叫作「三乘菩提之法與次法」。

那我們建議各位菩薩在觀看我們的節目同時,可以一併地參考由 平實導師所著作的《涅槃》、《優婆塞戒經講記》、《楞嚴經講記》、《法華經講義》等等許多各類層面的佛法書籍,或者也可以請各位菩薩去參考由佛教正覺同修會所出版的結緣書籍,乃至是正智出版社所出版的許多局版書籍,這樣交替來閱讀,同時也一併觀看我們這一系列的節目,我們相信對於各位菩薩佛法知見的建立,將會有更為深入的認識以及體會。因此我們在這幾集的節目當中所說的許多內容,其實我們會引用 世尊在經典當中的聖教依據,以及 平實導師開示於各個書籍當中,所講解的次法內涵以及正理來作一個說明,而我們以摘錄當中的部分內容來用於這個節目當中,然後再加以說明。因此建議各位觀眾菩薩們,當您們在觀看我們的節目同時,若能夠一併參考閱讀 平實導師佛法的著作,或者正覺同修會所出的一系列結緣書,那對於您的理解將會更好而更有幫助。

好,我們前提表過,我們繼續來講解今天的內容。在上一次的節目當中,我們有舉出 佛陀世尊在《長阿含經》卷20〈忉利天品 第8〉的經文開示,在這個聖教開示當中,我們知道 佛陀在教導那些想要求得解脫實證的眾生們,他們在修行之前以及修行的過程當中,自己所應該要具足而有的法與次法相關知見;因此,在 佛陀正式對眾生來開示解脫法要之前(也就是給他們開示修行解脫道的四聖諦、八正道的正理之前),乃是要先為他們來詳細地說明「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不淨,上漏為患,出要為上」的次法道理,然後這些眾生信受了「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不淨,上漏為患,出要為上」以後,並且能夠如實地去履踐修集這些次法的福德資糧,觀察他們是「其心清淨、柔軟、歡喜,而無有陰蓋,屬於易可開化」,這樣才能夠去為他們解說修證真正解脫道的四聖諦等法,這樣才能夠真正去實踐四聖諦的觀行而得以成就。

在上一堂的課程當中,我們也提到一個很重要的前提,也就是說,一個修行人在他要修集次法資糧之前,他還必須要以「除其惡見」作為必要的前提目標來完成,這樣才能夠再深入去講解所謂的「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不淨,上漏為患,出要為上」等等的次法內涵;善知識對於修行人說明清楚這些內涵以後,當這個修行人有了次法資糧的如實修集以後,他才可以具足真正實證解脫法所該有的資糧,後面才有聽聞熏習四聖諦、八正道正理,乃至可以證得該有的解脫果。

因此,上一堂課節目當中,我們舉出《阿含經》聖教當中所提到的重點,《阿含經》當中就有指出來說,在修施、修戒、修生天之法之前,那就是必須要能夠以「除其惡見」作為前提的基本目標;而且要修行解脫道的修行人,他若要對於二乘涅槃的取證,這個乃是有其次第與內涵需要去如實瞭解的。所以真正的善知識,並非是對於初始修學佛法的人,而都可以當場教導令其實證聲聞涅槃;唯除菩薩是屬於多劫修行再來時示現為聲聞聖者之「善來比丘」。因此緣故,諸佛如來在接引外道的時候的常法,都是先說「施論、戒論、生天之論」,然後接著說「欲為不淨,上漏為患,出要為上」的次法要領;然後 如來世尊才會詳細說明五陰世間乃至無常、苦、空、無我,令這些修學者得證聲聞解脫道的法眼淨而成為初果人。因此在整個阿含部的經典當中,其實有許多這樣的教證來說明這個道理。

因此,我們再舉出一段聖教經文來說明這個道理,例如我們來看在《長阿含經》卷3的開示,經文是這樣說的:【爾時,福貴被二黃疊,價直百千;即從座起,長跪叉手而白佛言:「今以此疊奉上世尊,願垂納受。」佛告福貴:「汝以一疊施我,一施阿難。」爾時,福貴承佛教旨,一奉如來,一施阿難。佛愍彼故,即為納受。時,福貴禮佛足已,於一面坐,佛漸為說法,示教利喜: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大患、不淨、穢污,上漏為礙,出要為上。時,佛知福貴意,歡喜柔軟,無諸蓋、纏,易可開化;如諸佛常法,即為福貴說苦聖諦,苦集、苦滅、苦出要諦。時,福貴信心清淨,譬如淨潔白疊,易為受色,即於座上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見法得法,決定正住,不墮惡道,成就無畏,而白佛言:「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唯願如來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自今已後,盡壽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唯願世尊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

好,經文恭讀完畢,我們再來把這一段聖教開示的經文,以現代的白話文來語譯說明一下:「在那個時候,福貴被二黃疊,價值百千;即從他的座位起來,長跪且叉手而稟白 佛陀世尊言:『如今我以此黃疊奉上供養如來世尊,祈願世尊您可以垂手納受我的供養。』這個時候 佛陀告訴福貴:『你以其中一疊布施供養於我釋迦牟尼佛,另外一疊布施供養阿難尊者。』這個時候,福貴就稟承 佛陀世尊的教導意旨,一疊奉上供養 如來世尊,一疊布施供養阿難尊者。因為 佛陀慈愍彼福貴的緣故,即為領納接受福貴的供養。那時,福貴禮拜佛足以後,於一面而坐下,佛陀世尊就漸漸按照次第來為福貴說法,開示教導令其利益而且歡喜,也就是:布施正理之論、持戒正理之論、修善生天正理之論,欲界之法乃是求出離三界生死者的最大災患,因此應該捨離欲界的人間和欲界六天的境界;色界天境界雖然很高,已經不是屬於下漏的欲界漏,但這個只是上漏並且不是屬於無漏,因此這個上漏仍然會障礙出離三界生死之道;即使生在無色界天了,也仍然不該止息,應該求出無色界天的境界,這才是最上解脫之道,名為『出要為上』。這個時候,佛陀世尊知道福貴的心意乃是屬於歡喜柔軟的心性,而且無有種種蓋、纏等障礙,乃是屬於易可開化的根性,就如同諸佛常法一般的情形,即為福貴來開示說明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出要聖諦。這個時候,福貴的信心乃是清淨,就譬喻如同清淨光潔的白疊布疋一樣,乃是容易成為受色所染的布疋,福貴即於座位上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見法得法,心得決定而正住,不墮惡道,成就無畏,而這個時候福貴就稟白 佛陀世尊說:『我如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唯願如來您聽許我於正法之中成為優婆塞,自今以後,盡形壽持守不殺、不盜、不淫、不欺、不飲酒等五戒。唯願如來世尊聽許我可以於正法之中成為優婆塞。』」

好,從這一段《阿含經》所示的聖教經文當中,就可以讓我們知道法與次法在修行上的次第性與關聯性重點,一定是先要具足該有的次法,例如「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大患、不淨、穢汙,上漏為礙,出要為上」以後,然後再說明解脫道當中的四聖諦正理,這樣修行者才能夠依教奉行而得證解脫果。因此,世尊此一教導的要旨,即是有關於聲聞解脫道的法與次法,全部都應該一體教導以及一體修行;並且應該要教導學人能夠遵行「先修次法,後證涅槃」之求法原則,這樣的次第內涵才是正確而有利益的方式。

我們再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次法的內涵,也就是我們針對法與次法的關係,這些次法修習的時候的次第性,都應當要具足能夠了知,不僅能夠具足了知而已,然後還要能夠付諸於實行,必須要能夠付諸於實行,這樣方才能夠實證涅槃;並不是尚未修集次法、尚未伏除五蓋的人就可以直接修習觀行之法,而便可以實證初果的解脫。這樣的道理,其實這在經典當中也有說明這些正理的,例如我們看,在《中阿含經》卷10〈習相應品 第5〉當中就有開示這樣的道理,我們看經典這麼說:【我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無慚無愧,便害愛恭敬;若無愛恭敬,便害其信;若無其信,便害正思惟;若無正思惟,便害正念、正智;若無正念、正智,便害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若無解脫,便害涅槃。若比丘有慚有愧,便習愛恭敬;若有愛恭敬,便習其信;若有其信,便習正思惟;若有正思惟,便習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習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若有解脫,便習涅槃。」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好,我們把這一段《中阿含經》的聖教開示經文,先以白話文來語譯說明如下,經文是這樣說的:「我聽聞 佛陀的開示是如同這樣的內容:在某一個時節,佛陀遊行在舍衛國的時候,那時在勝林給孤獨園。在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若比丘是屬於無慚無愧的情形,那便損害自己該有的敬愛恭敬心;若是無有敬愛恭敬心的話,那便會損害其於修行上該有的信根與信力;若是無有其修行上該有的信根與信力的話,那便會損害自己的正思惟;若是自己無有正思惟的話,便會損害他的正念與正智;若是一個修行人是無有具足正念與正智的話,那便會損害自己該有的防護諸根、損害自己該有的防護戒律、損害自己該有的不悔、損害自己該有的歡悅、損害自己該有的喜、損害自己該有的止、損害自己該有的樂、損害自己該有的定、損害自己該有的見如實、損害自己該有的知如真、損害自己該有的厭、損害自己該有的無欲、損害自己該有的解脫;若是無有解脫的功德,那便會損害涅槃的實證。反過來說,若是比丘是具足有慚有愧之善心所的話,那便會熏習修習敬愛恭敬之心;若是這個人他是有敬愛恭敬之心的話,他便會去熏習修習其信根與信力;若這個修行人對於學法是有其該有的信根與信力,那便會去熏習修習正思惟;若他是有正思惟的話,那便會去熏習、練習正念與正智;若他是有正念與正智的話,這樣他便會去熏習、練習去防護自己的諸根,同時也會防護自己的戒律,乃至成就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等種種的功德法,因此而有解脫功德的成就;若是有解脫功德的話,那便得以習涅槃。』佛陀開示如是的次第內涵,彼等諸比丘們聽聞 佛陀所說,乃是歡喜奉行。」

我們看到這裡的聖教經文當中,其實 佛陀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次法重點,也是我們在修行上該要注意的要點:一個真正的修行人,應該要具足七聖財當中的慚財與愧財,這是每個位階必須要注意而該有的善心所以及聖財。這就是說,若是一個修行人,他的心性是屬於無慚無愧的話,那這樣的人他要學法則不會生起於法、於師的恭敬心;也就是說,他說是要來學法,但是他卻是於法、於師全部悉皆不恭敬,而他心中只是想要得法而已,這樣心性的人,他其實並不是解脫道親身履踐者。於是這樣的人,他在得法的過程當中,所表現出來可以觀察到的:那就是他只是對得法的事有興趣,而對於事師之道、對於學法之基礎是應該要如何去作,他全部悉皆棄之而不顧的。因此緣故,這樣的人便會使得自己於修證上該有的「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等種種功德法,他是全部悉皆不能成就;於是在他了知種種觀行的內容與所得的智慧之後,這些都只能成為一個知識而無有相應的解脫功德出現在他身上,這樣的人他是永世不得涅槃解脫,而他又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已經得到涅槃解脫。

因此這樣的人,就會輕視一切人,認為自己的證量非常地高,乃至他是會輕視其傳法之師。因此對於這一類的屬於無慚無愧的修行人,他們遲早都不能避免一個現象出現,那就是「未證謂證、未得言得」;如果他們真正有「未證謂證、未得言得」的行為出現的話,那他們的來世將不得繼續在人間受生,這樣的人乃是屬於非常可憐憫的人。因為這個緣故,我們舉出 世尊聖教的開示,於此來告知想要求證、想要實證涅槃解脫的學人們,在修學的過程當中,要知道這個相關的次法前提重點,這個部分的次法內涵是必須要具足了知的。

以上所說的,是諸佛度化眾生實證聲聞涅槃時常行的法式,正是佛教中所有善知識度人實證聲聞涅槃時,應該遵守的說法次第。這就是諸佛為度眾生出離三界生死而說四聖諦等「諸佛常法」之前,都會先演述而教導於學人的次法要領;當學人心地清淨,願意信受奉行了,才為學人接著演述聲聞解脫道,所謂的四聖諦、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等種種「諸佛常法」。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只能先說明到這裡,後面還有更精彩而且殊勝的內容要說明。歡迎各位觀眾菩薩可以繼續收看我們的節目,大家一起來聞熏這些重要的法理內涵,我們相信透過這樣的聽聞熏習,對於大家在修證三乘菩提的知見建立,會有更進一步的進步。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點擊數: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