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念法之念法

第078集
由 正祺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法與次法」,今天我們繼續來說明六念法的「念法」。在上一個單元提到:修學六念法之前,應該要先建立正確的佛法知見,也就是要先相信並且瞭解佛法的真實義理,然後開始修學六念法,最後才能夠實證佛法的真實義。

今天這個單元來說明「念法」,也就是我們要憶念佛法殊勝的利益跟功德。那麼我們要怎麼樣來修學「念法」這個法門呢?在《大般涅槃經》中 如來開示說:【云何菩薩摩訶薩念法?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思惟諸佛所可說法最妙最上,因是法故能令眾生得現在果。唯此正法無有時節,法眼所見,非肉眼見,然不可以譬喻為比;】(《大般涅槃經》卷18)如來開示說:大菩薩們應該思惟諸佛所說的法是最為勝妙無上的,因為佛所說的法可以讓眾生當下有所實證。就唯有這個正法在任何的時刻,能夠讓菩薩以清淨的法眼實證,而不是肉眼所看見,也不是以譬喻作為比量推知的。也就是諸佛所說的勝妙佛法,是希望讓眾生當下實證佛法的。

那麼是什麼樣的佛法呢?經中接著說:【不生不出,不住不滅,不始不終,無為無數;】(《大般涅槃經》卷18)如來說這個法是從來沒有出生的時候,也沒有安住、也沒有消滅的時候,祂從來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的時候,祂不是三界有為法,所以不能以三界世間的數量來形容計算祂。從這一段的說明,可以知道這個法就是指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本體,世出世間之中就只有這個法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

經中接著說:【無舍宅者為作舍宅,無歸作歸,無明作明;未到彼岸令到彼岸,為無香處作無礙香;】(《大般涅槃經》卷18)如來說這個法可以讓三界生死漂流沒有安隱舍宅的人得到安隱舍宅,沒有一個歸依處所的人有所依靠,讓無智愚癡的人得到智慧的明燈;讓還沒有得到解脫的人能夠到達解脫的彼岸,這個法就像是無有障礙的香能夠到達任何沒有香氣的地方。所以這個法是生死解脫的良藥,是眾生的歸依處,因為這樣所以要憶念這個法。

經中接著說:【不可見見,不動不轉不長不短,永斷諸樂而安隱樂,畢竟微妙;】(《大般涅槃經》卷18)是說這個法是非常的微細奧妙,祂隱身在很不容易看得見的地方,在那微細的地方才能夠以法眼來看見;這個法本身沒有三界中動轉的行相,祂也沒有所謂的長短方圓等等世間相;祂是永遠地離開各種三界的樂受,實證而轉依祂以後,可以安住在涅槃安靜安隱樂中,祂是最究竟微細勝妙的實相。

經中接著說:【非色斷色而亦是色,乃至非識斷識而亦是識;非業斷業非結斷結,非物斷物而亦是物,非界斷界而亦是界,非有斷有而亦是有,非入斷入而亦是入;非因斷因而亦是因,非果斷果而亦是果;非虛非實,斷一切實而亦是實;非生非滅,永離生滅而亦是滅;非相非非相,斷一切相而亦是相;非教非不教而亦是師;非怖非安,斷一切怖而亦是安;非忍非不忍,永斷不忍而亦是忍;非止非不止,斷一切止而亦是止;】(《大般涅槃經》卷18)經中 如來以許多的法,包括五蘊、業、物、界、有、入、因、果、虛實、生滅、相、教、怖、安、忍、止等等的法,說這些法是非什麼斷什麼而亦是什麼,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這樣子是在念法呢?上述五蘊以及業、物、界等等的法,都是三界內的有為法,我們所要憶念的法與三界內的有為法有非什麼、斷什麼、而亦是什麼的關係,這個法顯然就是能夠出生萬法的如來藏,而祂本身的真實境界當中,卻是沒有三界萬法的法性。

也就是說,如來藏不能說是色,也就是非色;祂的真實境界當中,沒有一點點色的法性,也就是斷色;可是色法卻是祂藉緣所出生的,所以說亦是色。就像在《心經》中先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可是後面又說「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是同樣的道理。這都是在說明如來藏這個法的真實境界當中,沒有色受想行識五蘊,也沒有身口意的業,也沒有事物,也沒有十八界,也沒有二十五有,也沒有六入,也沒有三界中有為的因果、虛實、生滅等等的相,也沒有一切的教法,也沒有所謂的恐怖或是安隱,也沒有忍辱,也沒有止息的相狀。可是這一切的色受想行識、業、物、界、有、入、因、果、虛實、生滅、相、教、怖、安、忍、止等等,卻全部都是祂藉緣所出生的,一切法的本質就是祂。

經中接著說:【一切法頂,悉能永斷一切煩惱,清淨無相永脫諸相,無量眾生畢竟住處,能滅一切生死熾火,乃是諸佛所遊居處,常不變易,是名菩薩念法。】(《大般涅槃經》卷18)經中說這個法是三界一切法的頂,也就是三界一切的法都不能夠超過祂,因為都是從這個法所出生的。這個法是永遠地斷除一切的煩惱,因為祂的真實境界當中,既然沒有一切三界法的存在,祂當然沒有任何的煩惱。所以說祂清淨無相,永脫諸相,因為祂沒有三界一切法的法相。可是這個法又是一切眾生的根本,眾生生命的究竟實相就是祂,所以是無量眾生的畢竟住處,三界六道眾生沒有不以這個法作為畢竟的住處。這個法本身沒有生死輪迴,生死的熾然大火根本燒不著祂。這個法是諸佛所遊的居處,也就是諸佛的一切修行都是在這個法上面。這個法是常住而且不變易的,因為如來藏的真實境界中,是永恆而且不變易的。也就是諸佛所安住的境界是常、樂、我、淨,所以是清淨無相,永遠不再變易,這個無所有性的如來藏,就是菩薩應該憶念的法。

所以,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66當中,佛告訴善現須菩提說:【諸菩薩摩訶薩初發心位,或從佛聞,或復從於多供養佛、菩薩、獨覺及阿羅漢、不還、一來、預流果等賢聖所聞,謂證諸法無性為性究竟圓滿方名為佛,漸證諸法無性為性名為菩薩,乃至預流深信諸法無性為性名賢善士,故一切法及諸有情無不皆以無性為性,法及有情乃至無有如毛端量自性可得。】

《大般若經》中 佛說:諸菩薩摩訶薩從初發菩提心的時候,或許是從佛的地方聽聞的,或許又是從於許多曾供養的諸佛、菩薩、獨覺以及阿羅漢、三果、二果、初果等等賢聖的地方聽聞的;聽聞什麼?就是實證諸法以無所有性作為體性,當究竟圓滿的時候才能夠稱為佛;漸漸實證諸法以無所有性為體性的稱為菩薩,就這樣子從獨覺、阿羅漢一直到初果人,這二乘人沒有實證諸法的無所有性,可是他們深信諸法以無所有性作為體性,所以他們稱為賢善士,因此一切法及所有的有情,沒有不全部以如來藏的無所有性作為體性,一切法以及所有的有情眾生,甚至於沒有像一根毛端的微細量的自性存在。因為一切法、一切的有情全部都是以如來藏的無所有性作為體性,這些法跟有情沒有一絲毫的自性存在。因為成佛就是實證諸法以無所有性作為體性,所以在《大般涅槃經》中 佛說這個法是「一切法頂」,是「諸佛所遊居處,常不變易」,所以菩薩應當要念這個法。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23中,對六念法的念法法門也有詳細的說明,在經中 如來告訴須菩提說:【云何菩薩摩訶薩應修念法?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念善法、不念不善法,不念有記法、不念無記法,不念世間法、不念出世間法,不念淨法、不念不淨法,不念聖法、不念凡夫法,不念有漏法、不念無漏法,不念欲界繫法、色界繫法、無色界繫法,不念有為法、無為法。何以故?是諸法自性無。若法自性無,是為非法。無所念,是為念法。念法中學,無所有性故,乃至當得一切種智。是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得諸法無所有性。是無所有性中,非有相、非無相。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修念法,於是法中乃至無少許念,何況念法。】

經中 如來問說:「如何是菩薩應該修的念法呢?」如來告訴須菩提說:「菩薩在修行般若波羅蜜的時候,不憶念善法、也不憶念不善法,不憶念善惡等有記法、也不憶念非善非惡的無記法,不憶念世間法、也不憶念出世間法,不憶念清淨法、也不憶念不清淨法,不憶念解脫道跟佛菩提道、也不憶念凡夫世俗的法,不憶念三界生死的有漏法、也不憶念出世無漏的法,不憶念被三界繫縛的法,不憶念有為法、無為法。為什麼呢?因為這些善不善法、有記無記法、有為無為法等等,本身都是沒有自性的,也就是這些法是以無所有性作為體性。若是一個法它是由無所有性的如來藏藉緣所出生的,那麼它就不是真正的法。那就這樣子來憶念那個無所憶念的如來藏,這樣子就是念法。」

就在念法當中修學,就因為這個如來藏的無所有性的緣故,可以一直修學到成就佛地的一切種智。這就是菩薩實證無上正等正覺的時候,證得諸法無所有性圓滿。這也就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66中 佛所說:「證諸法無性為性究竟圓滿方名為佛。」在如來藏的無所有性中,沒有三界一切法的相貌,可是三界萬法卻是祂藉緣所出生的,所以說是非有相、非無相。就是這樣,如來告訴須菩提說:菩薩應該修學念法,所念的這個法中,甚至一少許的念都沒有,更何況是念法這個念也不存在,就是這樣子憶念這個法,這就是菩薩應該修的念法。在《大般涅槃經》與《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中,佛對念法的內容已經詳細地說明,法是我們要實證的標的,念法是必須對這個法不斷地思惟憶念,最後才能夠有所實證,然後一直到成就佛道。

其實除了直接憶念法的本質以外,我們也應該隨時隨地的思惟憶念佛法的整體架構。譬如,許多的經典都提到斷煩惱障與斷所知障可以成就佛道,二乘人斷煩惱障成就解脫道,大乘菩薩除了斷除煩惱障以外,還同時斷除所知障成就無上菩提。那麼如何是解脫道?如何是佛菩提道?解脫道就是斷除煩惱,出離三界生死的修行,解脫道在斷除煩惱以後,有四種沙門果位的差別,也就是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與阿羅漢果。他們分別是斷三縛結、貪瞋癡淡薄、斷五下分結與五上分結。我們就應該思惟:如何是三縛結的內涵?應該如何來斷除三縛結?如何是貪瞋癡淡薄?我們應該如何才能夠貪瞋癡淡薄?如何是五下分結與五上分結?我們應該如何斷五下分結與五上分結?就這樣子不斷地思惟解脫道的法,最後才能夠實證解脫道。

至於佛菩提道則是有菩薩五十二個階位,從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等覺位與妙覺位。我們應該思惟:就現在階段,我們是在哪一個階位?我們應該如何地往下一個階位邁進?我們應該加強的是福德、定力、智慧,還是應該努力地修除性障?假設我們已經確定六住位圓滿,想要進入第七住位當中,能夠般若正觀現在前,那麼應該要思惟憶念什麼法,才能夠讓我們進入第七住位中安住不退?如果我們想要進入十住位,應該如何地來成就如幻觀?如果我們想要十行位圓滿,應該如何來成就陽燄觀?如果我們想要進入十迴向位,我們應該要如何來成就如夢觀?還有非安立諦三品心及安立諦九品心及十六品心,要應該如何來成就呢?如果我們想要進入初地,我們應該思惟憶念如何地永遠伏除思惑,遠離異生性,然後發起聖性。凡此種種的佛法,都是我們應該思惟憶念的。

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3中,如來說:【一切菩薩修勝道,四種法要應當知:親近善友為第一,聽聞正法為第二,如理思量為第三,如法修證為第四。十方一切大聖主,修是四法證菩提。】在經中 如來告訴我們:一切的菩薩要修證殊勝的佛菩提道,有四種法的重要道理必須要知道,也就是首先要親近善知識,接著要聽聞正法,第三要如理思量,最後要如法修證。十方一切成就究竟菩提的諸佛,都是修這四種法才能夠實證究竟菩提的。

從 如來的開示可以知道,學佛首先要親近善知識,這個時候我們要思惟:我們所跟隨的師父是否真的是善知識,我們也要思惟憶念所修學的佛法是否是正法;如果師父是善知識,所教導的法也是正法,接著我們應該要如理思量所得到的教導,也就是必須隨時憶念思惟善知識的教導,最後才能夠如法地去修證,這樣子才能成就我們的菩提道業。

今天就為各位菩薩說明「念法」這個法門到這裡,歡迎您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