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念法之念佛(上)

第076集
由 正祺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法與次法」單元。從今天起五個單元我們要來說明「六念法」,也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這六個法,這六念法是佛弟子們修學解脫道跟佛菩提道在有所實證之前,應該先修學的次法。這六念法在三轉法輪的經典當中都有記載,如來開示佛弟子們隨時要修學六念法,因此在許多的經典當中都有提到六念法。

在《雜阿含經》卷33中聖教記載:【若比丘在於學地,求所未得上昇進道、安隱涅槃,彼於爾時,當修六念,乃至進得涅槃。譬如飢人,身體羸瘦,得美味食,身體肥澤。如是,比丘住在學地,求所未得上昇進道、安隱涅槃,修六隨念,乃至疾得安隱涅槃。】經中 如來說:比丘們在有學位的時候,也就是尚有煩惱還沒斷盡,還沒有證得四果阿羅漢位,在解脫道上還有待修學的階位,那個時候努力向上精進求道,希望證得安隱的涅槃,正當這個時候應當要修六念法,一直到證得涅槃。就像是飢餓的人,身體非常的羸劣瘦弱,得到美味的食物,可以讓身體肥壯潤澤。就是這樣,比丘們安住在有學位的時候,對於所要實證的涅槃還沒有證得,努力向上精進求道,希望證得安隱的涅槃,應當修學六隨念,就這樣可以迅速證得安隱的涅槃。

解脫道中安隱的涅槃,就是無餘涅槃跟有餘涅槃,也就是二乘解脫道要實證的佛法。經中 如來說六隨念,也就是六念法是應該隨時憶念的,這六念法是證得涅槃前應該先修學的助道法,修學這六念法可以幫助佛法中的修行人迅速地證得涅槃。其實解脫道中如此,佛菩提道中也是如此。例如《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23中 如來說:【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菩薩摩訶薩從初已來,以一切種智相應心,信解諸法無所有性修六念,所謂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經中 如來告訴須菩提說:菩薩摩訶薩從最初發心開始,在修行以及修學佛菩提道的次第上,是以相應於如來藏中一切種子的智慧的心,確實相信而且理解諸法本身沒有自性,是以如來藏作為體性,而這如來藏的究竟理地中沒有三界諸法的所有法性,所以是無所有性,以這種理解作為基礎,然後修學六念,也就是修學六念法前必須深信而且接受無所有性的如來藏是菩薩道修學的基礎。

所以,佛門中解脫道的修行人以及佛菩提道的菩薩們,在修學佛法有所實證前,必須有次第的修行、有次第的修學、有次第的修道,菩薩從發菩提心開始,必須要先建立菩薩道的修行,是必須相應於如來藏中一切功能的智慧,並且相信理解諸法都是以無有三界萬法法性的如來藏作為自性,就像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65所說:【諸法皆以無性為性,如是無性本性自爾,非佛所作,非獨覺作,非聲聞作,亦非餘作。】大乘菩薩修學佛法的基本認識,就是確定三界萬法都是以如來藏的無性作為體性,因為如來藏的真實境界中沒有三界二十五有的任何法性,這就是三法印當中所說的涅槃寂靜印;這個無性本來就是如此,也就是如來藏本來無生,將來也永遠不會滅,祂的體性本來就是如此,不是諸佛、獨覺、聲聞,也不是其他任何的人所創造,所以這個如來藏不是緣生法,是本來就在的法。這個無所有性的法就是修學佛法必須實證的標的,因為世出世間一切的法都是從這個無所有性的法出生的,這個無所有性的法,不是上帝,也不是大梵天,也不是緣起性空,也不是六識論主張的細意識或是極細意識,而是平凡實在的如來藏。

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66當中,如來告訴須菩提說:【諸菩薩摩訶薩初發心位,或從佛聞,或復從於多供養佛、菩薩、獨覺及阿羅漢、不還、一來、預流果等賢聖所聞,謂證諸法無性為性,究竟圓滿方名為佛;漸證諸法無性為性,名為菩薩;乃至預流,深信諸法無性為性,名賢善士。故一切法及諸有情無不皆以無性為性,法及有情乃至無有如毛端量自性可得。】經中 如來說菩薩初發菩提心的時候,或者是從 如來聽聞的,或是從曾供養的佛、菩薩、獨覺以及阿羅漢、三果、二果、初果等等賢聖的處所聽聞,聽聞知道當實證無所有性的如來藏究竟圓滿的時候,就是佛地;漸次實證無所有性的稱為菩薩,乃至一直到初果人深信有一個無所有性的如來藏,稱為賢善士。因此一切的法以及有情眾生,沒有不以無所有性的如來藏作為體性,一切的諸法以及有情眾生是無有像毛髮端末般極微細量的自性存在,一切的諸法以及有情眾生是以無所有性的如來藏作為自性,因此三乘菩提的修證是不能一絲毫離開無所有性的如來藏。我們現在在有學位的階段,必須深信無所有性的如來藏是一切法的體性,必須以這個深信作為基礎,開始修學六念法,然後漸次實證無所有性的如來藏,一直到究竟成佛。

在《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跟《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等般若部的經典中,甚至到《妙法蓮華經》中,都提到「無所有性」,這個無所有性,在初轉法輪的時候是以三法印的「涅槃寂靜」印來表示。因為無餘涅槃中沒有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一切的法,無餘涅槃的境界就是如來藏沒有七轉識而單獨存在的境界,這樣的境界才能夠稱為真正的寂靜。具足了以上的基本知見以後,菩薩要開始修學六念法,隨時心中憶念著這六個法。這也告訴我們,學佛的過程,不是要打坐求一念不生,而是要時時刻刻憶念六個法。許多的學佛人,經常以為學佛就是要保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不起妄想分別的離念靈知,所以打坐求離念。

就像是馬祖道一禪師證悟之前,以為修學佛法就是打坐修定,南嶽懷讓禪師知道他是道器,想要度他。就故意問他:「你坐禪的目的是為了什麼?」馬祖道一回答說:「想要成佛啊!」南嶽懷讓就在他打坐的庵前拿了塊磚頭磨了起來,馬祖道一問南嶽懷讓說:「你磨磚做什麼?」南嶽懷讓回答說:「我要將磚頭磨成鏡子!」馬祖道一問說:「磨磚怎麼可能成為鏡子?」南嶽懷讓逮到機會回答說:「磨磚不能成為鏡子,那麼坐禪怎麼可能成佛呢?」馬祖道一請問說:「那如何才是呢?」南嶽懷讓回答說:「就像駕牛車,車子不動的時候,應該打車,還是應該打牛?」

這個禪門的故事告訴我們:修行要先確立實證的標的,也就是「法」要先確立起來,坐禪修定是意識心的事,修禪定只是工具,禪宗證悟的標的是如來藏。確認實證的標的以後,然後依著次法來逐步修證,這才是三乘菩提的法與次法的正確修證過程。佛法中的「法」,就是實證如來藏以及修學如來藏中的一切功能。次法就是為了實證這個主要的「法」,應該要具足的一切助道法,修習禪定也只是助道法。修學六念法就是助道法,經中 如來告訴我們要隨時的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因為修學這六念法可以讓我們實證涅槃。

這六念法在《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與《大般涅槃經》中有詳細的說明這六念法的內容。在《大般涅槃經》卷18〈梵行品〉中 佛開示說:【云何復名一切世間所不知見覺,而是菩薩所知見覺?所謂六念處。】如來開示說:世間人所不知、不見、不覺,而是菩薩所知、所見、所覺的,就是六念法。也就是世間人是不懂得六念法的,而是菩薩們才能真的懂得這六念法。佛接著開始說明六念法的內涵,因為經文比較長,這邊就省略不節錄,我們就直接說明經文的重點。

如來說念佛就是思念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常不變易,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大師子吼,名大沙門、大婆羅門、大淨,畢竟到於彼岸,無能勝者,無見頂者,無有怖畏,不驚不動,獨一無侶,無師自悟,疾智大智,利智深智,解脫智不共智,廣普智,畢竟智,智寶成就,人中象王,人中牛王,人中龍王,人中丈夫,人中蓮花、分陀利花,調御人師,是大施主,是大法之師;因為徹底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緣故,因為徹底知道世出世間一切的道理的緣故,因為徹底知道一切的時節因緣的緣故,因為徹底知道一切的戒律的緣故,因為徹底了知五蘊身心的我的緣故,因為徹底了知大眾的緣故,因為徹底了知眾生的種種本質的緣故,因為徹底了知眾生根性聰利、遲鈍、中等的緣故,因為能夠徹底離開斷常、有無、生滅等等二邊說中道法的緣故,所以佛是大法師。以上種種的名號與稱謂,都是在形容佛的智慧與福德的圓滿與不可思議,這些對佛的尊稱,都是我們應該去了知然後憶念的;因為這些佛不可思議的智慧與福德,都是我們將來必須一一去實證的修學內涵。

《大般涅槃經》中接著說佛為什麼稱為如來?佛稱為如來,是因為三世諸佛所說的法都是相同不變的,所以稱為如來;是因為過去諸佛為了度化眾生,所以從六度波羅蜜、三十七道品、十一空,一直到大涅槃,所說的法都是一樣的,所以稱為如來;三世諸佛世尊為了眾生的緣故,方便開示了三乘菩提,諸佛的壽命無量,如來也是如此,因此稱佛為如來。從「如來」這個名號,可以知道佛佛道同,因為諸佛所證的標的都是無所有性的如來藏,並以此作為修證的內涵,最後成就一切種智。這也顯示說,不能夠說你修的佛法是緣起性空,他修的佛法是無上瑜伽,不必實證無所有性的如來藏,最後卻都可以成佛,這就不是如來的涵義了。

那佛為什麼稱為應呢?佛是應該怎麼樣呢?是說諸佛在當菩薩的時候,應當遠離無量的煩惱,因此稱為應;或是說一切的人天,應該以種種香花、瓔珞、幢幡、伎樂來供養如來,因此稱為應。

那佛為什麼稱為正遍知呢?正就是不顛倒,遍知就是對於非常、非樂、非我、非淨四種顛倒沒有不通達的。聲聞、緣覺二乘有遍知的地方,也有不遍知的地方:二乘聲聞、緣覺所遍知的,是在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三界世間上;可是如來說:假使二乘人在無量劫之中,觀察一個色陰,對這個色陰無量的過去跟未來,二乘人是不能夠盡知的,因為這個緣故,聲聞、緣覺二乘沒有遍知。如來則是世出世間可數、不可數,可量、不可量,可稱、不可稱一切的法,全部遍知,無有不清楚的。

那麼佛為什麼稱為明行足呢?所謂的明,是稱為得到無量的善果,行是稱為腳足;所謂善果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腳足又稱為戒跟慧。佛能夠乘著戒跟慧的腳足,然後得到無上正等正覺,因此稱為明行足。明有菩薩明、諸佛明、無明明,菩薩明就是般若波羅蜜,諸佛明就是佛眼,無明明就是畢竟空;所謂的行是說菩薩在無量劫為了眾生的緣故修行各種的善業;足就是在這行的過程當中明見佛性,因為這個道理稱為明行足。

佛為什麼稱為善逝呢?世間的道理有高不高、殊勝不殊勝,如來的心遠離高不高、殊勝不殊勝的一切境界相。如來心中的境界中,如果有高不高、殊勝不殊勝等等的相,就不能夠稱為如來,因此如來稱為善逝。如來說涅槃之性並非真實有,因為涅槃是無所有性的如來藏,在斷除思惑以後所顯示出來如來藏心體的境界相,因此說涅槃之性在三界中實在不能說有;但是諸佛世尊為了度世間眾生的緣故,所以說有涅槃。就像是世間人沒有孩子,因為別人有孩子,而說他有孩子;世間人實在是沒有道,因為有其他出世聖人有道,所以就說世俗凡夫也有道。三界中本來就沒有世間人以為的涅槃界可說,可是為了攝受教化的緣故,方便說有涅槃,因為如來藏無涅槃非涅槃可說。諸佛世尊就這樣子成就大涅槃的緣故,稱為善逝。

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都是佛的名號,是佛具足的功德,我們有所實證之前必須憶念佛的功德;在念佛之前更必須先確立無所有性的如來藏是一切法的根本,諸法是由如來藏所出生的;菩薩必須這樣子修學,才能夠次第成就佛道。

今天就為各位菩薩說明念佛法門到這裡,下一個單元我們繼續說明「六念法的念佛法門」。

阿彌陀佛!


點擊數: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