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071集
由 正偉老師開示
各位螢幕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先問候大家:色身康泰否?少病少惱否?遊步輕利否?眾生易度否?各位現在所收看的節目,是由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三乘菩提之法與次法」的節目,也就是本會 平實導師的著作《涅槃》的導讀課程,同時配合了正智出版社所出版的《法與次法》一書,作為輔助的參考教材。
在上一集的節目中,簡老師已經為各位介紹了三世諸佛的共同教法——施論、戒論與生天之論,也就是布施能夠培植福德,持戒則能夠在三界中不下墮而上升,以及三界中欲界、色界、無色界往來輪迴的情況,也就是來到了教材的第115頁。
為什麼說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是三世諸佛必定教授的常法呢?過去、未來、現在叫作三世,遍十方諸佛都是為了一個大事因緣而降生人間,所以諸佛法教,有唯依一佛乘而教授,有依兩種佛乘,我們的本師 釋迦牟尼佛則是依三乘而演說佛法。根據經典的記載,例如像是《法華經》告訴我們:最後生菩薩大多是降生在欲界然後示現成佛,少數則有降生在色界而成佛的。為什麼呢?為什麼眾生所享用的福德,是要靠著過去世的布施而得到?而持戒能夠保住人身,能夠上生上界天世界,其中欲界的情況與色界有何不同?無色界既然是無色之界,卻又為何要獨立為一界四地?也就是三界內又包括了哪些世界?這一些在前面的課程中已經詳細地為各位述說了。
說到佛法,一般佛弟子都知道 釋迦世尊的法教有三乘佛法,也就是聲聞乘、緣覺乘與佛菩提乘;但是,如果整理 世尊在人間完整的教授,佛法又可分為五乘,也就是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法的修行必須圓滿了五乘的內容。例如 玄奘法師在《大唐西域記》裡面說到:真正成就佛法五明處的大修行人,乃是「究暢五乘,因果妙理」。
五乘佛法中的前兩乘——人乘與天乘之法,教導我們人界與天界之法——為何會成為人?為何能投生天界?這是與外道的共法,也就是說,佛法以外的外道法也可能會有這些內容;而後三乘則是教導我們如何解脫於三界,能夠超昇三界而入涅槃之法。所以聲聞乘、緣覺乘與佛菩提乘則是與其他外道所不共之法,唯有 世尊才能以己身的證量,而來教授眾生如何得到真正究竟的解脫;因為除了 佛的教法以外,世間再無其他能夠讓人解脫於三界而證得涅槃的法教。
所以 釋迦世尊降生在人間之前,雖然印度到處都有人宣稱證得涅槃,說自己是阿羅漢,說自己是梵,但都是因中計果,並非真正的阿羅漢;因此 世尊在出世弘法後,一一地去破斥了這一些婆羅門與六師外道的錯誤之處。而 世尊的教法末法時期過了以後,人間就只剩下了表相之法,不再有真正解脫的法教,直到下一尊佛 彌勒世尊來到人間,才會重新地演說三乘解脫法門的佛法。
釋迦世尊在諸經典中,例如在《阿含經》或者是 佛的本生故事中,讓我們瞭解到:眾生要能夠聽聞 佛世尊的法教,乃至能夠斷結證果、證得阿羅漢,甚至是圓滿的佛果,那都是要花了無數劫努力地修行、供養承事了一尊又一尊的佛,才有可能作到的。例如《本生譚》中,佛不斷地宣說了此世能夠在祂座下證得阿羅漢的聖弟子們,彼此並不是這一世才相遇,而是過去無量世以來他們都圍繞著 釋迦世尊,彼此常為師弟眷屬。又像是大家都能朗朗上口的《金剛經》裡面說到:哪怕只是對於《金剛經》中甚深般若的章句法義能夠生起信心,這都是因為過去生彼此已經結下了無數的善緣才有可能作得到的。在《金剛經》裡面說到:【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所以螢幕前的觀眾朋友,不論現在的我們瞭解與否,大家都必定是久遠劫以來,一直與佛法僧三寶結下深緣,今生才會對於三寶與解脫有了信心。
也就是說,每一位佛弟子在無量生中,必定都得經歷而滿足了前面的人天二乘佛法的福德資糧,才有可能進修後面三乘佛法的正解脫,沒有前面一乘所修集的福德功德,就無法進修下一乘的正行。例如在《長阿含經》中,世尊在即將入滅之前,為弟子說到了過去生曾經為大善見王的本生故事,當時大善見王因為具足了世間的大福德,所以成為轉輪聖王——大善見王,此時善見王心想:「我過去生累積了布施、持戒、禪思的福德,所以今生才有如此的受用,那麼接下來我應該如何繼續向上進修呢?喔!應該是要離開欲界的轉輪聖王位,而上生到天界了;應該由欲界的境界,上生到色界天的境界才對。」
王復自念:「我今已受人間福報,當復進修天福之業。」所以接下來,善見王努力地修學禪定,終於證得了初禪、二禪乃至第四禪。此後侍奉他的寶女發現了,知道善見王會離開欲界轉輪聖王的身分,而要上生到天界,寶女哭泣著求國王不要離開。寶女說:【凡此眾寶,皆王所有;願少留意,共相娛樂;勿便捨壽,孤棄萬民。】(《長阿含經》卷4)是說:「大王啊!請您看看這個國家中諸位臣民都依賴著您,有各種寶物是人間希有的,這都是您的財產,敬請國王稍加關懷留意,與此國家的人民共相娛樂,請不要捨壽捨棄人民而一個人離開。」善見王就教授寶女說:【象、馬、寶車、金輪、宮觀、名服、餚饍,斯皆無常,不可久保,願不戀著以勞神思。所以然者?王壽未幾,當就後世。夫生有死,合會有離,何有生此而永壽者?宜割恩愛以存道意。】(《長阿含經》卷4)
【阿難!彼玉女寶撫此言頃,時善見王忽然命終,猶如壯士美飯一餐,無有苦惱;魂神上生第七梵天。其王善見死七日後,輪寶珠寶自然不現,象寶、馬寶、玉女寶、居士寶、主兵寶同日命終;城池法殿、樓觀寶飾、金多隣園,皆變為土木。】(《長阿含經》卷4)轉輪聖王的這一些七寶財,其實都是無常之法,不可能長久地存在,祈願不要對這一些寶物生起了戀著之心,那不過是徒勞心思罷了。為什麼這樣子說呢?國王自己的壽命都不用多久會結束而要往生到下一世,因為有出生就必定有死亡,有相聚就必定有分離;如果說有出生而能永遠不死的,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應該割捨世間的恩愛而努力修道求解脫才對啊!
「阿難啊!當寶女接受了善見王的開示時,善見王就立刻死亡命終了,就好像壯士吞下一口飯的時間,一瞬間善見王已經往生到初禪天去了。善見王死後七天,轉輪聖王原來的七寶,沒有生命的輪寶、珠寶自然消失不見,而有生命的象寶、馬寶、玉女寶、居士寶、主兵將軍寶,也一齊死亡命終,而原來的國度城池、花園大多化為了土與木。」
以上這一段 世尊在入滅前的開示,正是告訴我們佛法解脫的根基在於人乘與天乘的法門,也就是施論、戒論與生天之論,即使是 世尊將要進入拘尸那伽入滅之前,祂仍然是用這樣子自己的故事,這樣子地來告誡弟子們。佛的說法,佛法的修證,是有前後順序的,必須要依著前後次第一項一項去完成,要先滿足了人乘的福德,具足人間眾生的種姓;有了生於人間的福德,然後再去具足天界眾生的種姓;有了能生天界,至少是欲界天的福德,乃至要修清淨梵行往生到色界的福德,所以天乘又被叫作梵乘;要具備此人天二乘的資格,才有能力修學解脫乘,也就是二乘的解脫道與大乘的佛菩提道。
前面的人乘、天乘的修集若有所缺損、不足,則修學解脫法的三乘就很難會得到果證,會久修而不得;而解脫乘的實證如果有所缺損不足,則會障礙佛菩提道的實證,甚至是多生多劫難以親證。放諸現在末法時期的佛教界,絕大多數的道場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無法完成三乘菩提解脫的實證,連聲聞初果的斷三縛結都做不到,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不知實證佛法的次第。因為大部分的佛弟子不瞭解這個道理,所以一世又一世地修行,看似很有佛法善根,但總是無法得遇善知識,更無法實證三乘菩提,箇中的原因或許就在此處——也就是尚不具備人天二乘的福德資糧與心性,主要就是在五戒與十善業的實踐——那麼就無法進入三乘菩提的實證。
好的,既然三乘或者說五乘佛法的修證,是一世又一世、一劫又一劫的累積功果,那麼我們不禁會想到,當這個世界沒有佛出世的時候,或者是處在沒有佛法的地方,那要怎麼修學佛法呢?所以 世尊在經中常常會告誡弟子「勿生八難之處」——不要去造作未來世生於八難的不善業種子。八難就是指出生的地方沒有正確的佛法可以聽聞修學,那麼在佛法上就很難有所進步了。
各位還記得八難有哪些嗎?前三種是地獄、餓鬼、畜生,這三種生處罪業深重而福報太差,幾乎沒有修學佛法的可能;第四則是各種長壽天與無想天,無想天的天壽極長,生到彼處常處於一念不生的狀況,或是寂然又常照的境界,不能起念修行;第五則是沒有佛法的邊地,像是北拘盧洲,雖然壽長又具五欲享樂,但是沒有佛出世;第六則是盲聾瘖瘂嚴重的殘疾,雖然生於有佛法之處,但是因為諸根不具,仍然難以見佛聞法;第七則是世智聰辯,在世間外道上的知見雖然聰利,卻因此不能信受佛的正法;第八則是生於佛前佛後,出生在有佛法之前、佛法滅盡之後,還是不能夠聞到佛法而修行。
我們用一個故事來說明這個道理,例如在南傳巴利文的《阿含經》中說到:世尊在世時,印度最大的國家摩揭陀國,國王是頻婆娑羅王,他的兒子是頂頂有名的阿闍世王。在過去 毗婆尸佛的時代,頻婆娑羅王也是作國王,當時他有一群眷屬,就是國王廚房裡面那一些御用的廚師們。有一次國王要供養三寶,廚師們負責準備要供養 毗婆尸佛以及僧團的食物,然而他們自己卻先偷盜享用了這一些本來應該拿來供佛、供僧的食物,使得剩下的食物變成了殘食。廚師們將這一些殘食供養給 佛陀與僧團。
好,今天時間的關係,我們就先為各位說到這一邊。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