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067集
由 正彝老師開示
各位觀眾朋友以及菩薩們: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要繼續來探討「三乘菩提之法與次法」,我們的子題是「三界五趣之抉擇」。我們在上一集已經為大家說明了這個「三乘菩提之法與次法」它的一些基本的內涵;也就是說,一切菩薩應當修學三乘菩提之法,可是為了要能夠滿足修學三乘菩提之法的基本條件,以及在修學的時候能夠快速增益的種種的方法,這些基本條件以及增益的方法,我們說這個部分叫「次法」。也就是說,如果說在次法上能夠滿足、能夠修學,當然我們在三乘菩提之法的修學上就不會有什麼問題,頂多就是快與慢、深與淺的問題而已;可是,如果說沒有辦法滿足基本條件,以及在修學的時候不想辦法去快速增益,那當然就有可能沒有辦法修學,或者是說修學的速度非常地慢。
我們在上一集也為大家介紹了三界五趣,以及我們往生到三界五趣跟三乘菩提修學的一些基本的關係,我們也為大家介紹了所謂的善趣與惡趣。當然經由什麼是善趣、什麼是惡趣的說明,大家也瞭解到我們未來應該想辦法讓自己能夠往生善趣,尤其是能夠往生到人間。我們也要想辦法讓自己免於造作跟惡趣相應的身口意業而導致淪墮到惡趣,這是一切修學三乘菩提的菩薩應當要知道的。也就是說,我們一切修學三乘菩提的菩薩,應該要能夠在一切時當中去抉擇(抉擇自己的身口意)讓自己的身口意能夠相應於往生善趣的善業,這樣子未來就能夠往生到善趣,可以繼續修學三乘菩提之法。
這個就好像說我們在世間,有時候我們會跟大家去談論,或者是說聽到有些人在談論,談論什麼呢?談論說:我們一般在作理財、投資會選定一些標的,比方說股票、房地產,或者是說有人去投資古董,為了要能夠在這些投資標的上能夠有所收益,當然就要想辦法去學習很多很多的投資理財的這些理論以及方法、技巧等等。可是有時候就會聽到有些人開玩笑地說:「哎呀!學這些這麼多的方法也沒有什麼多大用處,最好是去學什麼呢?學如何投胎比較重要、比較有效。」這個雖然是玩笑的話,可是這其實跟佛法是相關的;怎麼說呢?因為我們在這邊講說世間人在作理財投資的時候,要學習種種的理財投資的方法,可是我們有時候就會去看,有些人就會說:「唉呀!學這些沒有什麼用,你看有人出生在大富大貴的家庭,他什麼都不用學,他的這一生所有的資財非常的充裕,根本不會欠缺,甚至可以用了好幾世也不會缺乏。」好,所以就會有人說:「這樣子的話,應該是學投胎比較重要!」
我們從佛法的角度來看,其實這個是有關連的。怎麼說呢?我們現在要來探討,為什麼有些人會往生到大富大貴的人家?在他的一生當中,所有的資財非常的充裕,根本談不上缺乏,他要什麼有什麼,至少在所有的資財上,不會對它起任何的煩惱,從來不會有任何的匱乏,他想要得到的都能夠如他的意得到。可是我們要去想,為什麼他會出生在這樣的家庭?其實對一切的眾生來講,在這一世捨報之後就會到下一生去;比方說,假設我們在講人間,以人間的境界來講好了,這個菩薩過去生就已經發願要生生世世回到人間來度眾、來利益眾生,所以他們會發願生生世世回到人間,即使有廣大的福德可以生到欲界天,甚至說發起了禪定可以到色界天,但是菩薩仍然是發願回到娑婆世界人間修學三乘菩提繼續來利樂眾生。可是在這一世捨報之後,總是要轉到下一世去,轉到下一世去的時候,其實菩薩會跟未來有緣的父母能夠遇在一起;也就是說,未來就會生在他有緣的這個家庭,當這一對父母的子女。如果說這個家庭它的因緣比較好,當然一定會有很多的眾生希望往生到這裡來,可是為什麼菩薩可以往生到這裡呢?這是因為菩薩在過去生不斷地利樂眾生、不斷地於眾生布施、不斷地與眾生結善緣,所以累積了廣大的福德資糧,所以他的福德很大;所以,當要往生到這個大富大貴因緣比較好的家庭的時候,沒有其他的眾生能夠跟他競爭,所以菩薩就依過去生在菩薩道的修學上所累積的廣大的福德,未來就能夠出生在比較好的因緣的家庭,因此在這一生他的種種的資財就不虞匱乏。也就因為這樣的關係,他可以在這一生繼續用他所相應到的菩薩道上可愛的異熟果報,來繼續把這些資財利樂眾生,成就更廣大的菩薩道的善業。所以也就是說,如果說我們瞭解這基本的原理,當然就能夠去造未來當我們捨報往生的時候,就能到比較好的因緣的環境,讓我們在菩薩法的修學上可以繼續,可以進步得更快。
好,我們剛剛已經為大家說明了一切的菩薩應該在時時中去抉擇自己的身口意業,讓自己的身口意業跟能夠往生善趣的業相應,當然這個就是所謂的善業;也就是說,時時中去抉擇讓自己的身口意業成就這樣子的善業,當然就能夠往生善趣。但是我們總是要來探討,到底什麼是善業?什麼是惡業呢?我們今天就從這段經文開始來探討,《大般涅槃經》卷26:【如是菩薩若見眾生有少善事,則讚歎之。云何為善?所謂佛性。讚佛性故,令諸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段經文給我們開示是說:在這裡菩薩看見眾生有少善事,也就是說有少許的善事;為什麼這樣說呢?這裡指的菩薩是說菩薩摩訶薩,也就是說實證第一義諦的菩薩。菩薩依於過去菩薩的願,他會生生世世迴向娑婆世界人間來繼續修學三乘菩提、繼續利樂大眾(除非佛菩薩另有安排);當他到這個世間與眾生同在的時候,他其實可以觀察到這個世間一切的眾生,他們因為被所處的境界繫縛。比方說,在欲界人間,眾生得要有五欲才能夠在世間得到增長,可是因為對於五欲的追求,從基本的滿足開始到慢慢欲求不滿,也就是希望更多,希望更勝妙,所以為了追求更勝妙的五欲,為了追求更多的五欲的受用,所以在這個世間就造作種種的惡事、惡業;也就是說,依於傷害眾生的情況之下,來獲取他個人乃至於他的眷屬五欲的受用。比方說,我們在一般的商場上,常常會看到一個狀況,也就是說兩間公司為了競爭,其中有一間公司用一些不當的方法導致另外一間公司倒閉;那這樣子的話就變成是說,在倒閉的這家公司裡面,這裡面所有的員工就會因為這個公司倒閉,所以這裡面的員工的家庭就會頓時在經濟上沒有依靠,那會產生很多的問題,會傷害很多的眾生;可是在世間這樣的商業競爭,大家司空見慣。有時候大家也會看到,在這個世間的眾生,對於男女欲的追求上也是很積極,常常背著家庭、背著眷屬在外面行男女欲,這樣子其實也是在造作惡事;但是在這樣子的環境裡面,在目前這樣的環境裡面,大家也是見怪不怪。
可是,如果說以三乘菩提的修學來講,其實這些都是跟三乘菩提修學背離的。也就是說,眾生在世間去追求、去受用五欲,為了是能夠在五欲上更多的滿足,然後在五欲上能夠有更勝妙的五欲,這個是一般眾生的作為;對於菩薩來講,他不是這樣,菩薩生到欲界人間來跟眾生同在,他雖然也是要受用五欲,可是菩薩受用五欲只是要滿足菩薩色身的長養,他並不會對於五欲上起貪著,這個就是菩薩跟一般眾生不一樣的地方。所以菩薩來見眾生,他看到眾生總是在一生當中在五欲上追求,就這樣子過了一生,這個在三乘菩提上當然這不是善。
可是菩薩生生世世來到人間到底是為什麼呢?當然就是為了要讓眾生可以趣向善法。所以這樣子來看的結果,菩薩看待眾生,即使這個眾生沒有造作相應於三乘菩提的善業,但是其實每一位眾生仍然還是有善;那這個「善」指的是什麼?是所謂的佛性,也就是說,每一位眾生其實都有成佛之性。我們只要能夠想辦法讓眾生能夠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也就是所謂的成佛之願;這樣子的話,眾生就會開始慢慢地從過去的身口意行都是相應於五欲的追求,從這個地方開始慢慢有所轉變,接下來他的身口意行就會開始趣向於三乘菩提的修學。也就是說,他的身口意行就會慢慢地清淨,這樣子的話,這就是所謂的「善」,這樣的「善」其實是最根本的善。因為一切的善,就會由這個善作為根本;以這個善作為根本,然後一切的善就可以展開。所以,雖然這裡講的善,對一般人來說可能比較沒有辦法理解,但是其實這個善是非常重要,而且非常重大的。
所以,我們先為大家舉這一段經文來說明什麼是善業,接下來還有一個善業,我們從這段經文來說,《雜阿含經》卷37:【婆羅門!云何為善業?謂離殺生、不樂殺生,乃至不綺語,是名善業。云何善心?謂不貪、不恚,是名心善。云何為見善?謂正見不顛倒,乃至見不受後有,是名見善。是名業善因、心善因、見善因,身壞命終,得生天上。】經由這段開示,我們知道說什麼是善業?善業指的就是離殺生、不樂殺生,乃至於不綺語,這個是善業。如果說心不貪、不恚,這個叫作心善。什麼是見善呢?就是所謂的正見不顛倒;什麼是正見不顛倒呢?就是說對於五陰的自己,它的虛妄、它的無常,能夠正確地瞭解與自行去印證,建立這樣正確的見解,這就是所謂的正見而不會產生顛倒。什麼是顛倒呢?就是把無常、虛妄的五陰當作是常,當作是真實,這個叫顛倒。所以,因為見善,因為業善、心善的因緣,所以身壞命終得生天上。
也就是說,如果能夠見善、業善、心善,在這一生當中,或者是說多生累劫以來都是如此,那就能夠累積廣大的福德,這個福德得以讓這位眾生未來得生天,也就是天界。如果他的福德很大,他可以生到欲界天;如果有加修禪定,會到色界天,這個是我們一般比較能夠去理解的善業。可是這樣的善業,其實說起來並不難,因為有些人他本身心地良善,他的身口意本身就趣向善業;也就是他總是能夠在眾生需要的時候幫助眾生,見眾生有困苦,他能夠方便去救護。可是這裡面仍然有差別,怎麼說呢?也就是說,一般的人雖然在行善,可是他的想法、他的心裡面的趣向其實是有差異的:有些眾生在行善的時候,是因為對於行善,當這個接受他行善(也就是接受布施)的人對他感謝的這樣的情境,他會覺得說這是很快樂的;那有些人,他是會因為善業未來可以有善的果報,他是為了這個果報而去行善,這都是有差別。但是對菩薩來說,行善是為了要利益一切的眾生,所以這是有差別,並不是為了私心而去行善。
我們今天因為時間已經到了,所以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裡。
敬祝大家:煩惱遠離、安樂自在!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