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心為戒——四攝六和之口慈與意慈

第053集
由 正珍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法與次法」。這集我們繼續依攝心為戒由「四攝六和的口慈與意慈」來說明。

我們上一集當中,已經說到身慈和合共住,在我們要進入口慈還有意慈的時候,我們先跟大家來一起探討一件事:就是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我們從小讀書就知道,孟子是主張性善的。孟子的意思就是說:人性好像流水一樣,你要它往哪裡,它就可以往哪裡,除非你給了它非常崎嶇不平的環境,所以它會產生那一種衝擊的爆發力,否則的話人性都是像流水一樣。因此,他主張人性是善的。而荀子呢,就是認為人性是惡的:因為認為人本來就具有各種的競爭性、鬥爭性,所以如果沒有經過教化的話,人性沒有一絲一毫的善可說,有所謂的善都是因為教化而有。

可是在佛門當中來說,人性是什麼樣子呢?您覺得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呢?在佛門當中是講八個識,而這八個識本身本來沒有善惡可說,祂們就是功能,不論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乃至於意識、末那識,還有第八識,祂們就是一個功能的展現。可是為什麼會有善惡呢?就是因為我們錯誤地執取了諸法,依於法法相因、法法相攝,所以就有了因緣流轉。

我們在講口慈跟意慈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有的時候我們管不住我們的嘴,我們守不住我們的心。有這麼一個說法,您看有沒有道理:就是當一個人去投胎的時候,在經典當中、論典當中有說到,這一個中陰身會於父母起顛倒想,如果他喜歡這一個父親,於是他就會把自己當成是一個女的,而於父起貪、於母起瞋;如果他是喜歡這一個母親,那麼他就會把自己當成是一個男眾,所以於母起貪、於父起瞋,所以在中陰身要入胎的時候,就已經有貪、瞋二法的相隨了。

我們再來看,當這一個精、卵和合的時候,這一個精子一定是具有攻擊性,也具有競爭性,它在數億的精子當中,必須要能夠脫穎而出,而且它必須要不斷地攻擊卵子,才能夠鑽進去,所以就精子來說,就已經具足了競爭性跟攻擊性;而這個卵子,當一個精子進去了以後,立刻就包合起來,所以依於這個卵子,就有了我執、我所的這樣的一個習性;因此在世間流轉,在人間的這個入胎來說,入胎的時候就已經帶著五種的習性——就是貪、瞋、競爭性、攻擊性還有我執、我所。

我們在唯識的經典當中,有講到這一個末那識,末那識祂有著俱生的我執,這個末那識在面對一切法的時候,恆行我見、我愛、我癡、我慢,因此這一個末那識,依於祂的見、愛、癡、慢,觸動著我們的第八識阿賴耶識不斷地異熟業種而產生了頭出頭沒的流轉法。所以,在講到要修學口慈、意慈的時候,我們都要先想到:我們可能有自帶著哪一些心裡面的一個很深的惡習。如果我們能夠看清楚自己心裡面有哪些的惡習,好好地攝心去觀照,所以就能夠知道:其實要行口慈或者要行意慈,它是要經過一段修學的路,不是任何人天生下來,他就具有口慈和意慈。

反過來說,當你面對眾生的時候,他對你口出惡語,起各種的競爭的心,或者他跟你共事的時候,總是有著一種不好的感覺,那麼你要知道這是正常的現象。如果你能夠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能夠實際地觀行到自己在行口慈、在行意慈的時候那一種過程,那麼你就能夠包容到一切眾生他還沒有學佛的時候,他在行口慈或意慈的功力,是不見得做得到的。有這樣子的一個自他的認知,那麼你再來修學口慈無諍、意慈同事,就能夠有所展進。這個部分是我們在這裡先跟大家就口慈、意慈——為什麼有的時候守不住我們這張嘴,或者為什麼有的時候管不住我們的心——先跟大家作一個說明。

好,我們現在就進入第二、口慈和敬無諍:這個口慈和敬無諍呢,就是我們嘴巴只要有所說,就是不會和人家起各種的爭執,不會有爭執的語言,那麼煩惱就可以減少很多。那麼當嘴巴要開口說話的時候,一定會去好好地觀待因緣,說適時、適機的言語;什麼時候可以說什麼話,或者是你面對的這個人,能夠跟他說什麼樣的法,自己都要能夠觀察清楚,這樣才能夠產生口慈和敬無諍的這樣一個功德。所以我們說,我們大家一起相處的時候,應該要互相勸善止過,應該要互相砥礪增上;可是一定要非常的注意「要觀待因緣」,在適合的時機說適合的話,才能夠產生實際的效果,如果在不適合的時機,硬是為了展現自己的認知是對的,而顯發出別人的認知是錯的,這樣子就沒有辦法達到口慈無諍的這個和敬法。

我們在口業當中,如果跟眾生一起的業行,第一個就是我們一樣要離開種種的過失——口業的過失,有著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所以我們的口業,不要造作這樣的一個過失。而我們的口業能夠跟眾生一起和合的,就是像 普賢菩薩所說的:我們能夠對眾生有隨時起心的讚歎,也就是有著隨喜的功德,人家縱然是有一毫之善,我們就能夠產生歡喜讚歎的心。可是我們在這裡還是要跟大家說,如果你要去讚歎一個人的時候,你還是要看時間,如果時機點不對,你去讚歎一個人,說不定反而讓他變成一個被人家嫉妒的對象;也因此,一樣是隨喜的功德,也要看時節因緣。這就是為什麼菩薩不論是在行四攝法的時候,或者是在行六度的時候,或者是在行六和敬的時候,都要注意善巧方便,而善巧方便這個法不是那麼容易修,要到九地才能夠究竟圓滿。

在《瑜伽師地論》卷46當中,有講到這個愛語說:【愛語攝事,於諸攝事最為殊勝。】因為一句愛語,可以破掉嚴寒的冬天,如果一個人他正在痛苦當中,因為你的愛語安慰,讓他一時之間能夠得到溫暖;但是,如果我們不以愛語來攝受眾生,有的時候甚至以惡口來對待眾生的時候,世俗有一句話:「利刀割肉痕易合,惡口傷人恨難消。」

我們有時候以為我對他一句惡口,那就是我跟他的事情,其實法的因緣沒有那麼簡單,因為每一個眾生都是活在我執、我所當中;我們對一個人產生了迫害,或者產生了惡語,表面上看起來只是你和他之間的關係,但是有的時候都會產生牽連,所以我們有看到當男女朋友彼此之間因為惡口相向,有的時候另外一半很可能就發起狠來,刀砍家人、火燒家宅;或者是說在辦公室,因為一句的惡語、一句的嫌棄,那種恨事記在心中,就會設法破壞這個事業上的成功。

如果是在團體當中,我們因為惡語而讓人家退失了菩提心,這在佛法當中是最嚴重的事情。因為菩薩出世攝受有情,就是要讓眾生能夠發起菩提心,不論是聲聞菩提、緣覺菩提或者佛菩提,既要能夠讓他在世俗諦能夠得到解脫,更要讓他能夠成就第一義諦當中的無上大法。可是,因為我們的惡語,讓他覺得他在這個團體當中待得很痛苦,或者是待不下去,這樣對我們來說,那是一個非常悖逆的事情;比較麻煩的事情,就是當一個人他會待不下去的時候,其實他很可能他的菩提苗還很稚嫩,或者他也只是一個新學菩薩,新學菩薩是要呵護的,而不能立刻就用大風大雨去澆他;也正是因為菩提苗還很稚嫩,我們讓他處於不如意的事情時,有一些就會遷怒到我們的根本傳承上師,或者是遷怒到整個團體,那麼對他來說,以後跟這個團體或者跟正法的緣,就會產生久久不能相應的悲哀。如果不相應還是好事,我說的好事,就是對他來說不會有很大的惡業;如果他不但不相應,他反而對於整個團體或者根本傳承上師起了報復的心,這樣就變成犯了非常嚴重的惡業。

所以,我們如果不能夠以愛語來攝受眾生的話,最起碼我們要作到不要惡口、不要隨便拿話語去衝人。尤其我們是一個發了菩提心的人,我們都能夠知道有一個第八識如來藏,祂的真如無為、祂的護念眾生,永遠不起任何分別,對於一切法都是以平等慈悲的心,不捨有情的心來隨著眾生,不論是下墮、不論上生到天界。所以菩薩依於這樣平等大慈來修自己的口,所以對於眾生在說法的時候,都是讓他能夠得到利益、能夠得到安樂,沒有乖諍——只要有任何的語言音聲出來的時候,都能夠讓眾生覺得如春風拂面。也正因為菩薩有著這樣的心懷,所以他對眾生說話,也不會產生三界的愛染無明。

菩薩更知道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他現在看起來好像不是那麼靈活,或者他現在看起來好像不這麼守規矩,那是因為他才剛來,可是他的佛性與我們沒有任何的差異,所以只要他修學一段時日以後,一定他也會產生清淨的身語意業,我們也是一樣要對他敬之如佛,這就是口慈和敬、口慈無諍的表現,就是四攝法裡面的愛語。在這個地方,我們如果是已經開始行菩薩行的時候,你就知道這個愛語,就是要讓一切眾生的菩提能夠萌芽;這個愛語,就是要能夠護念一切眾生的菩提心,能夠安穩地、好好地在正法當中修學。所以,當我們產生愛語的時候,我們要有戒波羅蜜多以及忍波羅蜜多來安止我們的心。

再來我們來說意,說到這個意的時候呢,我們要能夠了知意這個法其實是非常的深,為什麼說祂非常深呢?在心理學上面,有講到一個名詞叫作「潛意識」,其實潛意識的意思就是說,你會發現我們有一些行為,不是經過我們意識的思惟而我們就產生了種種的行為造作,這就是背後有一個第七識末那識。末那識恆審思量不斷地感應著種種的法,而觸動著第八識來配合、觸動著第八識來實踐種種與習性相應的行為。所以在意慈和敬同事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一個麻煩的事情:就是我們會發現有的時候我們一直叫自己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要做,我們的意識不斷不斷地分析著,可是呢,分析得很有道理,自己也能夠接受自己的分析,可是在做的時候完全與自己的分析相背,這個就是意。

另外還有一個狀況,就是我們面對一個煩惱的時候,我們明明知道它是煩惱,我們也知道我們再想它也沒有用,但是我們就會不斷地把那一種煩惱、那一種痛苦,一而再、再而三在腦海當中不斷地串習。你明明知道這件事情你再怎麼想也沒有用了,或者你明明知道這件事情,縱然你真的要去報復,或者你縱然真的要去做,它會產生非常不好的後果,你不想要想,它偏偏又在腦海當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冒出來,這也是意。

你想要做的,結果呢,實際上做的跟想的不一樣;你不想要去想的,偏偏它又一直冒出來,因此在意慈和敬同事的時候,我們有時候不是能夠那麼順利地來守住我們的心念。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好好地守住我們的心念,我們有時候在口慈以及身慈上面就沒辦法產生很好的操作。因此,這個「意慈和敬同事」,好像是很簡單的六個字,可是要把它修起來,是有一定的觀行程度才能夠成就;而這個部分,我們要先做到的就是要先把戒給守好,另外要把定修起來,這樣我們的意慈和敬才能夠成就。

好,有關於口慈跟意慈,在這一集就跟您報告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