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043集
由 正融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法與次法」。在這個單元,我們要講的是修學佛法的重要課題:法與次法——有關於戒論的部分。
在這一集當中,我們要來講「佛法第一義戒的清淨功德」。在《優婆塞戒經》卷6 佛有開示說:【世戒亦有不殺不盜,義戒亦有不殺不盜至不飲酒,亦復如是。如是世戒,根本不淨,受已不淨,莊嚴不淨,覺觀不淨,念心不淨,果報不淨,故不得名第一義戒,唯名世戒。是故我當受於義戒。】這裡是說,雖然外道施設的世間戒,有施設不殺戒、不盜戒;同樣的,在佛法的第一義戒中,也有施設不殺戒、不盜戒,除此之外,還有不邪淫、不妄語以及不飲酒戒等等;可是外道所施設的世間戒,卻是有許多的不清淨,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外道在戒的義理和戒行上,是有許多不清淨的過失,這就包括了有根本不淨、受已不淨、莊嚴不淨、覺觀不淨、念心不淨和果報不淨等等。從這裡看來,外道所施設的戒就只能說是世間戒,而不能等同於佛法中所說的第一義戒。
先說根本的部分,這是指一個戒法施設的原理:如果施設的原理是清淨的,就叫作根本清淨;假使施設的原理不清淨,那就是根本不淨。譬如說不殺戒,外道施設不殺戒,是認為殺害眾生而犯了殺罪,是會使人下墮到地獄,所以應該要持戒而不應該殺眾生。而這個出發點,也只是為了自己的未來世能夠有好的果報,而不想要落到惡道之中所施設的;並且所施設的目的,也是為了要遠離受苦,這些都是從自我利益上面來關切的,並不是建立在眾生都是平等平等的理體的基礎上面。因此,在本質上那是貪著世間法而施設的不殺戒,所以是根本不淨。
雖然,以外道的立場來看,他們認為這樣子是清淨的;但是,若是從佛法第一義戒的為了求解脫而且沒有染著的立場來檢視的話,那麼外道戒確實是不清淨。而從佛法的真實義理來看,在理上自己和眾生都是一樣具有這個法界實相的理體,因此眾生都是平等平等的。就因為自己和眾生的法界實相的理體,都是平等平等的,這個是以理體的平等、實相的平等來施設不殺戒,並不是為了要免除掉世間的種種的苦,也不是為了執著自我,更不是為了執著不淨心而施設的戒。因此,兩相對照之後,我們就更能夠確切地清楚知道:唯有 佛所施設的不殺害眾生戒的這個根本著眼點上,那才是清淨的戒,這是不同於外道戒都落在我與我所的偏執之中,所以外道戒的根本是不清淨的;而佛法中對於戒施設是符合第一義諦的施設,而不會有理上乖違的這種過失,因此才能夠稱作第一義戒。
其次,我們再以戒法的受已清淨、不清淨來看。外道受持不殺戒,確實是以自我貪愛的立場來施設的,所以即便是外道受持了不殺戒,而仍然是不清淨的;而在佛法中受持不殺戒,那是依於能夠現觀眾生理體是平等的,或者是聽聞到善知識的開示而信受眾生理體是平等的,那是以離我、離我所的心態來受持不殺戒,這確實是不同於外道的貪愛自我而受持的不殺戒。所以,在佛法中受持不殺戒,才能夠稱作「受已清淨」。
接下來,以戒法莊嚴的清淨、不清淨來看。外道受戒的根本目的是從自我的今生或者是後世的世間利益來著眼。這怎麼說呢?就譬如說,殺害眾生犯了殺罪,未來是會下墮到地獄去,那對於自己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外道就只能夠在表相上面守住不殺戒,而無法莊嚴不殺戒;但是佛門就不同了,因為佛門是從實相來看待戒法的,也或者是從出三界的立場來看待戒法,那是從心中就直接要把怨恨、要把仇恨給棄捨掉,所以那是以棄捨掉瞋恨之後的無我心來受持不殺人戒,所以佛門能夠清淨莊嚴不殺戒。相對的來看,外道對於不殺戒的莊嚴,那是以恐懼後世果報而莊嚴的,並不是如同佛門中是根據實相正理來莊嚴不殺戒,因此外道的所說,那是不清淨的依憑。
接著,我們要以戒法的覺觀清淨、不清淨來看。同樣的外道的戒法是覺觀不淨,為什麼這麼說呢?就譬如說,當外道遇到了仇家,而他也並沒有做出仇殺的行為,那麼這看起來他並沒有犯殺罪,而實際上他只是因為被戒條所約束,而身體沒有去造作行殺的這個作為,因此說外道戒的持戒覺觀是不清淨的;而在佛門受持不殺戒,那是要以棄捨掉瞋恨之後的無我心來受持不殺人戒,所以受持不殺戒的覺觀是清淨的。
接著,我們再以心念的清淨、不清淨來檢視。佛門中受持不殺戒是要把仇恨棄捨掉,而且心心念念都要在斷我見以及斷除我執的層面上用功修行,同時也要在修證解脫,或者是修證佛菩提上面要用心;也就是說,這個是要在無我和無我所上面用心作觀行的,因此佛門中的持戒心念是清淨的。
最後,以果報的清淨、不清淨來檢視。外道受持的不殺人戒,那是屬於世間戒,他的果報就只能夠生到欲界天,因為他是身行不殺而生到欲界天的;但是他貪著五欲的心還存在,瞋恚的心也都還在,所以他的果報最多就只能夠在欲界天的不清淨境界之中,所以這樣的果報仍然是不清淨的。
總體地來說,佛門中的持戒,是根本清淨、受已清淨、莊嚴清淨、覺觀清淨以及念心清淨;那麼這樣的結果,就能夠斷除我見、斷除我所的執著,更甚至於是可以在大乘菩提中證得法界的實相。那就沒有我與我所這一些虛妄的計度,但卻又不妨礙我與我所同時也存在,這是打從心裡面就徹底地滅除掉不淨的心念,因此能夠獲得解脫以及實相境界而不受染汙,因此這樣的果報是清淨的。
我們從整體上來講,外道所施設的不殺戒,乃至於不邪淫戒,其實是從根本就並不清淨了;接著受已不淨,再到果報不淨,這統統都是從一己的私心為著眼點所作的施設,因此外道戒不能夠稱為第一義戒,而只能夠稱為世間戒。他們所受持的世間戒所能夠得到的果報,也就只能夠是世間法上的可愛的異熟果報而已,並不能夠得到出世間法的果報,這當然和受持佛門中第一義戒是有大異其趣的差別;也就是因為這樣的緣故,我們應當要受持佛法的第一義戒。佛所施設的戒法,那是從法界實相的理體平等以及第一義戒的解脫而無所著的法理而施設的。因此我們修學佛法,更是必須要莊嚴持守佛依第一義諦所施設的戒法,這樣子才能夠證得解脫的聖果,也才能夠證得佛菩提的究竟佛果;這樣的戒才是符合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才是超凡入聖修行的根本。
在《長阿含經》卷9 佛有開示說:【復次,比丘!聖所行戒,不犯不毀,無有染汙,智者所稱,善具足持,成就定意。復次,比丘!成就賢聖出要,平等盡苦,正見及諸梵行;是名重法,可敬可重,和合於眾,無有諍訟,獨行不雜。】在這一段經文中 佛開示說:賢聖所受持的戒律(戒法)是不會違犯、也不會毀壞成就解脫道的善法,所以受持的戒律是清淨而沒有染汙的,並且要能夠善於具足所受持的戒律而修行,那麼自然也就能夠成就心得決定的關鍵旨要。再說,像這樣子敬重戒法而受持出家戒或者是在家戒的修行人,既然具足了正見以及所受持的清淨梵行,那當然就能夠平等地來看待一切法而盡苦邊;像這樣子,必定是能夠在未來成就解脫身以及能夠有實證涅槃的功德。因此,重於所受持的戒法,那麼將來就能夠成為成就解脫道的聖者;能夠成就解脫道的聖者,那麼一定是會受到世間人所敬重的——不僅僅在大眾之中他能夠與人和合融洽地相處,他也必定不會發生一些諍論枉訟的這一些事情,即便是獨自一個人修行,也不會有雜染心來毀壞自己的清淨修行。
相反地來看,如果連基本的戒法都沒有辦法受持,或者是受持了之後又屢屢地犯戒而沒有辦法自行地遏止。譬如,像是貪財之戒、貪色之戒、誹謗賢聖之戒都且沒有辦法能夠受持,那更何況是能夠證得初果涅槃,更甚至於說還想要在未來能夠實證菩薩涅槃呢!所以說,不僅初果人必定是奉行五戒或者是聲聞戒;證悟明心不退的菩薩,也必定是奉行菩薩十重戒,而不違犯菩薩十重戒。如果一旦有了犯行,那也必定是要以至誠心公開地對眾懺悔、後不復作,這是因為持戒在修學佛法上是有殊勝的大利益功德的緣故。從上面的經文開示,我們就可以知道,假使對於 佛所施設的第一義戒(聖戒)能夠持守的話,那就容易證得聖道。
在《長阿含經》卷13的經文中就有開示:【摩納!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言此國勝彼,彼國不如;或言彼國勝此,此國不如。占相吉凶,說其盛衰。入我法者,無如是事。但修聖戒,無染著心,內懷喜樂;目雖見色而不取相,眼不為色之所拘繫,堅固寂然,無所貪著,亦無憂患,不漏諸惡,堅持戒品,善護眼根;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善御六觸,護持調伏,令得安隱。猶如平地駕四馬車,善調御者執鞭持控,使不失轍;比丘如是御六根馬,安隱無失。】在這一段經文中說:其他的那一些沙門和婆羅門等等的外道修行人,是因為信眾們誠心地相信佛法,所以信眾們就恭敬地布施了飲食供養那一些人,使他們能夠生存、能夠活命;但是信眾們卻不知道自己已經被那一些沙門、婆羅門等等的外道修行人所矇騙了,在不知不覺當中竟然是被那一些沙門、婆羅門遮覆了正道之法。而那一些沙門和婆羅門,他們都是邪命而自活的人,通常他們都是在談論一些世間的事情,譬如說,他們有的時候會談論說「這一個國家的一些事情是勝過於別的國家」,有的時候又談論說「其他國家的一些事情是勝過於這一個國家的」;而且他們也會間雜著占卜吉凶等等一類的事情來迷惑大眾,他們也總是喜歡去說一些「誰有昌盛之相啦、誰有衰敗之相啦」等等這一些世間的事情。
而我們反觀進入到佛法當中的修行人,就不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為什麼呢?因為進入到佛法當中的修行人,都是要在聖戒上面專心修學,所以在學人的內心之中,都是懷著喜樂而沒有雜染的這些繫縛。就譬如說,眼睛雖然面對色塵,但是卻不執取它的分別相,所以眼識就不會被色塵所拘縛而繫著。因此,像這樣子的修行人的心志,是會堅定地固守寂靜而不會被六塵所干擾,不會有貪著、憂患的這種虛妄的計度;又因為遠離了那一些有漏的惡心所法,因此他能夠堅持著戒法,所以也就更能夠善於守護眼根而不會被色相所迷惑;還有像其他的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以及在意根門頭上的守護,也都是能夠像這樣子固守著,就如同前面所講的。
假使能夠像這樣子有效地善御六觸,護持戒法而調御自己的心性,那麼就能夠「促使求道之心安隱而住」而不會失去了方向。因此,就說修行的比丘如果能夠依持著所受的戒法,而善於駕馭自身的六根並且沒有虛妄的計度,那麼自然而然就能夠成就求道之心、能夠安隱而住而不會有種種錯失的過患。
因為時間的關係,這個單元就為您講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