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相戒、非取相戒

第044集
由 正融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法與次法》。在這個單元,我們要講的是修學佛法的重要課題:法與次法——有關於戒論的部分。

上一集我們講到,對於 佛所施設的第一義戒能夠持守的話,那麼就容易證得聖道。在聖戒上面專心修學,若是持守聲聞出家戒法,那麼確實是可以調伏自心,雖然在剛開始的時候會覺得有所拘繫,但是漸漸地就會習慣於戒律,而且能夠在隨順運行之後,就會使得偏狹的心性自然而然地能夠轉變成為良善的心性;因此,能夠遠離對於六塵的各種貪著,能夠和解脫之道的善相應,到最後終究能夠實證涅槃。同樣的,在佛菩提道當中的菩薩戒,也是同樣的模式,如果能夠嚴持不犯菩薩戒,那麼也能夠自然而然地漸漸調伏自心而沒有罣礙,當然,最後終究能夠在發大願與因緣成熟的時候能夠實證三乘菩提。

接著,我們要來講戒法的施設建立。佛在成道的時候並沒有立刻就制定戒法,而是依於過去諸佛、現在諸佛的偈語而昭示大眾,也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七佛通戒偈〉)並且就以這一個偈語,作為初創僧團時候的戒。之後,因為僧眾漸漸地多了,在僧眾之中良莠不齊,就有很多不如法的僧眾造作了許多不如法的事情,那麼 佛就因事而漸漸地施設了戒法,因此「取相戒法」也就逐漸地制定出來了。事實上,在佛法當中是有種種不同的戒的差別,這主要是因為眾生的根性是有種種不同差別的緣故;而且在修道的過程當中,戒法的施設也會有種種的不同差異。

那麼,在今天這一集的講述重點,將包括「取相戒」以及「非取相戒」兩類。我們先講「非取相戒」,非取相戒大略又分為三種:第一種非取相戒,是依諸佛偈語而作為初創僧團時候的戒,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這個偈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第二種非取相戒是定共戒,也就是佛弟子修定而成就了修定的功德,這是基於他定境的修證而能夠分別降伏欲界貪、色界瞋以及無色界癡的功德所施設的。因為這是依於定的有漏功德,並且是不違背佛戒而有的定共戒,所以,這並不是依 佛所制定的戒相而持受的戒。

對於定共戒的部分,我們也必須要先建立兩個部分的正知見:第一個部分就是要有定的正知見,第二個部分是要有第一義的正知見。為什麼必須要有這兩個部分的正知見呢?首先,我們先講有關於定的正知見的重要性,譬如說,對於修定的九種心住的內涵,也就是: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以及等持等等的這一些內涵,假使不知道,那麼在修證的過程當中,就沒有辦法知道要怎麼樣作轉折;如果不知道要怎麼樣作轉折,那麼定力就沒有辦法生起來,當然也就沒有辦法次第地轉進,所以必須要有定的正知見。

除此之外,也還必須要具有第一義諦的正知見。第一義講的就是了義,了義講的就是空性,而所講的空性並不是指什麼都沒有的頑空;也就是說,第一義——空性——指的是一切有情眾生生命的本源、生命的根源,這就是般若諸經當中所說的真如、真心、菩提、涅槃以及如來藏等等的名稱。一般人往往在聽到第一義知見的時候就會害怕,譬如當他聽到《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聽到最後卻是連一法也都不存在了,這個時候在他的心裡面就會起了煩惱,認為說修行修到後來什麼都沒有了,那還修什麼呢?其實,這個是他對於經典法義的誤解啊!但是,假使這個人他能夠深入第一義的知見,並且也不會害怕第一義的知見,那就表示說他在過去生曾經有種下了很多的善根以及福德;因此,當因緣具足的時候,他就會和了義的法門有緣,他也就能夠來學習第一義的知見。

第三種非取相戒,就是道共戒。「道共戒」這是依於見道以及修道所獲得的無漏功德所受用的關係;當然,因為隨順於第一義諦體性的緣故,他自然而然地就不會犯佛戒、不取佛戒。這個是在講證悟的菩薩,當菩薩摩訶薩證得了自心如來藏識、悟入了般若之後,就以他所實證的真實心的體性作為歸依;同時以他的靈知作主的心,在見道之後,轉依於他所實證的真心體性而住,也就是說他能夠轉依成功。而這個真實心,祂在一切境界之中,祂都是無所得、無分別、不受苦樂、本性清淨、不貪五塵法、不求厭苦以及離三界的覺觀,並且是無形無色的。因此,證悟的菩薩,就不取相戒、不著有戒、不非戒取戒、不取佛戒,而是以攝心住於正道作為戒,然後就依著十無盡戒的精神而方便受持菩薩戒的各個支。假使證悟之後心清淨又發起了禪定,那就稱為菩薩七住初果人的取相戒已斷。

前面我們把非取相戒的內容簡單地作了說明,接下來我們再大略地來介紹「取相戒」的內容。取相戒包括了在家五戒、優婆塞戒、沙彌戒、沙彌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另外,還有八關戒齋——那是為了來世出家求解脫果而作的因緣,這些都是「取相戒」。佛在戒論裡面曾經開示說「受持五戒的人,在未來世是能夠保住人身,或者努力持戒利益眾生而能夠生天,甚至於在未來也能夠有因緣證得解脫果」。我們先講在家人,在家人在受三歸依與五戒的時候,或者是受滿分戒,這其中就包括了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和不飲酒五個戒都俱受;也或者是受多分戒,就是在五戒當中,受三個戒或四個戒;又或者是受少分戒,也就是只受五戒當中的一個戒或者是兩個戒。

五戒之中,又可以區分為性戒和遮戒這兩類。在五戒中的前面四個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這些戒是屬於性戒,如果有違犯這四個戒,不僅是有戒罪,同時在未來世受到性罪的果報;假使能夠不違犯,那就有持戒所得的功德。那如果是沒有受戒而有違犯這四個戒的話,雖然沒有戒罪的果報,但是仍然會有性罪的果報。這怎麼說呢?譬如說,惡意殺人是會下墮地獄受苦,當地獄果報受盡了之後,又能夠再輾轉回到人間的時候,那已經是很久很久之後的事了;即便是回到了人間,那也必定還會在緣熟的時候,意外地枉死在自己過去世所殺害的被害人的手裡,這是因為心性的問題,造作了虧損眾生的惡業而有的性罪的果報。

至於五戒中的不飲酒戒,則是屬於遮戒,是在遮止有情眾生千萬不要因為飲酒亂性,而違犯了前面四個戒,因此而犯下了重罪。如果是犯了不飲酒戒,但是並沒有違犯前面的四個戒,那就沒有性罪而只有戒罪,那就只會受違犯戒罪的果報。在《佛說灌頂經》當中 佛有開示說:假使能夠受持三歸依發菩提心,那麼就會有三十六位護法神護祐著受三歸依發菩提心的這個受戒者;如果是受持五戒,那麼每一戒都會各有五位護法神護持著,這樣子滿分受五戒就有二十五位護法神護持著;若是同時受持三歸依與五戒,那麼總共就會有六十一位護法神守護著受持三歸依和五戒的受戒者。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在《瑜伽師地論》卷35〈發心品〉中,彌勒菩薩對於菩薩發菩提心能得大福德的開示。彌勒菩薩開示說:【最初發心堅固菩薩,略有二種發心勝利:一者初發菩提心已,即是眾生尊重福田,一切眾生皆應供養;亦作一切眾生父母。二者初發菩提心已,即能攝受無惱害福。由此菩薩成就如是無惱害福,得倍輪王護所守護;由得如是護所護故,若寢、若寤、若迷、悶等,一切魍魎、藥叉、宅神、人非人等不能嬈害。】也就是說,如果發心要當菩薩,那就會得到比當轉輪聖王還要多一倍的護法神守護。

此外,在《優婆塞戒經》卷1〈集會品〉中經文也有說到:【善男子!外道斷欲所得福德,勝於欲界一切眾生所有福德。須陀洹人勝於一切外道異見,斯陀含人勝於一切須陀洹果,阿那含人勝於一切斯陀含果,阿羅漢人勝於一切阿那含果,辟支佛人勝於一切阿羅漢果;在家之人發菩提心,勝於一切辟支佛果。出家之人發菩提心,此不為難;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是乃名為不可思議。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遶故;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時,從四天王乃至阿迦膩吒諸天皆大驚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師。】這裡說,在家人如果能夠發菩提心,並且發願要行菩薩道廣度眾生,儘管他在法上還沒有實證,但是他發菩提心的功德,就已經遠遠地超過一切的二乘阿羅漢與辟支佛了。

佛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46〈堅等讚品〉也有更進一步的開示:【佛告善現:「若菩薩摩訶薩能如是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非但常為諸天帝釋、大梵天王、諸世界主之所禮敬,是菩薩摩訶薩亦為過此極光淨天、若遍淨天、若廣果天、若淨居天及餘天眾常所禮敬。善現!是菩薩摩訶薩能如是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為十方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常所護念。」】這就是說,假使能夠在受持菩薩戒之後,再更加地努力護持正法,甚至於在證悟明心之後,又能夠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那麼受到護法神眾的護持,那就更是會多到不可以想像了。所以,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知道,菩薩摩訶薩的功德真的是非常的殊勝!所以會得到欲界六天、大梵天王的禮敬,還會得到更多的十方如來的多所護念。

接下來要講的是關於持五戒的利益功德。在這裡要再次強調:佛說只要努力受持五戒,不僅未來世可以保有人身,甚至於在未來也可以有因緣證得解脫果。佛在《優婆塞戒經》卷6〈五戒品〉中,有開示說:【如是五戒有五種果:一者無作果、二者報果、三者餘果、四者作果、五者解脫果。】這是說,受持五戒會有五種果報:第一是「無作果」,是說由於上一世受持五戒而持守不犯,會使得他在這一世自然而然就這樣子來持戒,乃至於說到未來世,他雖然沒有受戒,但是他也照樣會不犯性罪,那當然就不會墮在惡道趣中了,這就是無作果。

第二種是「報果」,報果指的就是正報;佛說持五戒在未來世一定可以保住人身,這就是報果。假使不持五戒而殺盜淫妄,一天到晚喝酒喝到醉醺醺的,那麼當捨壽之後就會墮落到三惡道之中;相反的,如果受持五戒而不違犯,那麼就一定可以保住人身,這就是報果。

「餘果」是在說,持五戒的人能夠保住人身,在未來世在人間也不會有橫逆之災;因為有這樣的餘報,日子可以過得很安心,也可以過得心安理得,這就是餘果。

「作果」是說,當他持五戒之後,大家知道他是持五戒的人,他絕對不會去傷害別人,他有持戒的行為,是因為他身口意的清淨造作而導致於他有作果的成就。因此,大眾都會相信他,知道他不會欺騙人,因為他已經持五戒了,這是由於身口意行所造作出來的果報,這個叫作作果。

至於「解脫果」是說,在未來世或者是這一世能夠得到解脫果。假使五戒能夠好好地受持,這就表示說,他對於自我的得失根本就不在意,他在意的是眾生有沒有因為他持五戒而得到利益。因為他——我與我所都不存在了——他心心念念想的都是眾生。像這樣子無我無私的人,怎麼可能不得到解脫果呢?當然,他是會得到解脫果的,因為他能夠持守五戒,並且能夠施予眾生無畏,因此而得有這五果。所以,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假使有人具足受持五戒而不犯,那麼我們就可以知道他一定會很快速地得到這五果。

因為時間的關係,這個單元就為您講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