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方便、九種心住、六種力(四)

第020集
由 正潔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法與次法》。延續上一個單元,我們繼續要進入到七方便當中的關於四念處的別相跟總相。這裡我們還是要依於之前九種心住還有六種力,結合無相憶佛念這樣子一個定力,如果您已經有串習作意成就了,或是說您即使還沒有串習作意成就,您一樣可以依於這樣子的定力,而來依於 佛所說的,在祂示現涅槃之後,一切弟子——包括大、小乘弟子——全部都要住於這一個四念處;依四念處而讓自己的修行依次的從觀身不淨成就,身念處具足成就所謂的斷身見,乃至受念處、心念處。以小乘來講觀六識心無常,觀五俱意識無常,觀定中獨頭意識無常,終究定慧等持,離言實證這個意識心是真的生滅依他之法,不是真實心。不可執意識心,乃至意識心所取的身念處、受念處相應的五根身三種受為真、為常、為我所領受,而產生的四顛倒,而繼續墮落於凡夫的境界。

從四念處別相跟總相來講,其實指的就是說:您觀身不淨,只觀身不淨,不觀身是苦、觀身是無常、觀身是無我,那就純粹這叫作別念處,或是別相念處、別相觀;當您已經慢慢的已經是熏習了一分、兩分的,已經有力量生起了,所以有在身念處部分同樣也可以講有五根、有五力了,您也可以在初分的能夠對於身念處能夠安住了,那您也要來進入四念處的總相念處,或是說總相觀。換句話說,您不只要觀身不淨,您還要觀身無常、觀身是苦、觀身無我,總和身、受、心、法,而總對治於四種顛倒,這就是別相觀、總相觀最簡單的一個解釋。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沒有辦法花太多時間在這裡,我們現在的重點要在於:您無相憶佛念佛成就之後,如何同樣的依於六種力與九種心住而來達到四念處的第一個,以斷我見的一個目標;乃至步步三大阿僧祇劫之後,達成究竟圓證諸法無我,法念處的完全究竟實觀。

無相憶佛念成就之後,會建議菩薩們開始就……當然之前您就一定要熏習,只是這時候您更要認真地深入於四念處。四念處——身、受、心、法——它有一定的順序,之前也跟菩薩們說過了,前面一個念處還沒具足成就之前,你不可能下一個念處具足成就。這意思當然不是說,我身念處還沒具足成就,我就後面的三個念處,我不能去修學、不能去聽聞,不是這個道理。我們所說的是具足實證身念處,換句話說,您如沒有具足依於觀身不淨,而斷除以色身為我、為界的顛倒,您絕對不可能斷除根塵觸的時候,因為身念處是五根觸五塵而未起第二個受念處。五根觸五塵起樂受、起苦受、起不苦不樂受,而相應苦苦、行苦、壞苦而不自知,這個其實就是身念處之後的受念處要對治的。而意識取五根身建立身見,意識取這個五根觸五塵之後,產生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而建立唯我之受,是我的我所、我的內我所。嚴格來講,菩薩們這麼一聽聞就知道了,其實身、受、心、法,前面的身念處跟受念處,其實就已經在針對心念處的六識心,特別是五俱意識心,特別是後面所要來成就的斷除我見的定慧等持的定中獨頭意識心,已經一分一分的在斷除祂對於外我所、內我所的種種攀緣。

我們之前曾經講過,一個大衣都脫不掉的人,他怎麼可能脫得掉外套呢?外套都脫不掉的人,怎麼可能脫得掉襯衫呢?襯衫脫不掉的人,怎麼能夠脫除掉內衣呢?內衣脫不掉的人,怎麼可能能夠清洗他的身體而來達到清淨呢?這樣子的譬喻,相對應於《百法明門論》剛好是「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三位差別故」,最後的無為法我們不說;前面這四位,正是 平實導師一直所說的一切諸法。現象界一切諸法都是如是的直接、間接、輾轉而從如來藏出生,只是眾生在根塵觸的當下,馬上就依於這七轉識而心所法的相應;而這樣的煩惱、隨煩惱的相應,而馬上落入於心不相應行的時間、空間、文身、名身、句身,還有所謂的方位、數目、次第、得,這樣子的得失法,所謂的最粗糙的遍計執相當中。當然您只落入心不相應行而不造作惡業,不依於煩惱、隨煩惱造惡業,您只是著相,還不至於產生問題。

好!回來剛剛所說的,《大乘百法明門論》告訴我們,這樣直接、間接、輾轉出生萬法,都是由現行的第八識如來藏。而反過來講,出生萬法當中,第一個要先對治於心不相應行上面而起的人、我、眾生、壽者相的貪愛,乃至瞋恨而造作惡業。這裡所指的,就是身念處還有受念處的取眾生的五根身為真、為實;取這個狗——狗身,母狗、公狗身;取這個人身,取天人——有天女、有天人;取種種的地獄身,取種種的餓鬼身,而取此身為真、為實。特別在欲界的煩惱當中,人與人之間起五塵境界相而為真、為實,而建立了劇情,而有財色名食睡的煩惱相應生起,這都是五蘊當中的色蘊,就是對應於四念處的第一個身念處。依於色蘊五根身而起了隨後產生的苦樂受,就是受蘊,對應於受念處。而最後又對應於想,因見色而起苦樂受,而起這一些不淨想相應的或福或惡的想;而終於造作了相應於三界六道的福行、禍行,乃至所謂的色界以上的不動行。這些主要都是依於意識住於四識住,所謂的色、受、想、行四蘊而產生的問題。

而究終最主要的,我們依於斷我見的層次,主要的還是在於觀身不淨、觀受是苦,這兩個意識的外我所與內我所。唯我們要依於七方便有定、有慧之後,依聞、思、修的程序,依於聽聞、思惟、憶念、正知而不斷地精進,而最後終於串習成就四念處的每一個念處,而來達到斷我見的目的,這些過程當中,我們先要具足這樣的知見。

好!回到四念處,我們說過了,不管四念處或是無相憶佛,我們都是必須依於《瑜伽師地論》所說的九種心住、六種力。我們先引用無相憶佛的成就如何來對治性障,其實是也要同時加上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的四念處相應的斷我見的法門,我們依這樣子的總論來簡單解說一下。我們說有無相念佛,也有觀想念佛,也有持名念佛,依深、細層次,當然無相念佛是最困難的。觀想在腦海當中或有語言文字,或有聲音或是說沒有聲音,可是文字現前、影像現前,這樣我們方便把它叫作是觀想。持名念佛佛號都出來了,乃至說抄寫經典,或是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無妨說持手去抄寫這個佛都可以。依持名念佛的境界,觀想念佛的境界,還有無相念佛的境界,我們可以說,同樣的有無相念佛、有觀想念佛,也有持名念佛。同樣的也有無相起瞋、無相起貪,也有觀想起貪、觀想起瞋,也有持名,甚至持拳,甚至持口,去駡人、去打人,所謂的持名起貪、起瞋。

真正的修行,依於我們這邊時間的關係,先引用《瑜伽師地論》簡單地來解說一下:如何依於無相念佛,再加上身念處、受念處乃至心念處,這樣子的聞、思還有一分的修智慧,如何在生活當中真正達到觀行,乃至修行的目的。我們先舉出來《瑜伽師地論》卷22相關的論文,這裡是十大聲聞弟子當中 佛的兒子——佛子,相關於羅怙羅尊者他所謂的密行第一。真正的身口意密行第一到底是什麼?我們來看一下《瑜伽師地論》卷22,真實三密:【又戒律儀有三種觀清淨因相,何等為三?一、觀身業,二、觀語業,三、觀意業。云何觀察如是諸業令戒律儀皆得清淨?謂希當造及欲正造身作業時,如是觀察:「我此身業為能自損及以損他,是不善性,能生眾苦,招苦異熟;為不自損亦不損他,是其善性,能生諸樂,招樂異熟?」如是觀已,若自了知我此身業自損損他,是不善性,能生眾苦,招苦異熟,即於此業攝斂不作、亦不與便。】

時間的關係,我不繼續唸下去。簡單來講,在這個《瑜伽師地論》卷22,關於佛子羅怙羅尊者,他之所以被尊稱為小乘尊者當中十大聲聞弟子「密行第一」,其實他的身密、口密、意密,就是因為他在心思生起之前,從最微細的,所謂我們剛剛講的無相念佛,無相起貪、起瞋;觀想念佛,觀想起貪、起瞋;乃至最後的持名念佛,乃至持名或持拳打人,持名、持拳的起貪、起瞋。他所謂的四正勤或是四意斷,他所謂的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廣,他所謂的未生惡令不生,他所謂的已生惡令斷除;他並不是像一般我們所說的,譬如小乘的戒律,是要犯了身、口相上面,外面的人都看得到,你犯了身相應的戒,犯了口相應的戒,身三、口四這樣子的戒,才叫作犯戒,大乘菩薩嚴格來講都是攝心為戒。雖然這裡羅怙羅尊者,他這一邊好像是小乘講他密行第一,可是這樣子的修行方法,其實是不分大小乘。

真正嚴格來講,絕大部分的阿羅漢之所以習氣還會很重,譬如說舍利弗瞋心很重;譬如說有其他的尊者,譬如說這個畢陵尚慢,會有這樣的習氣的深重;主要都是他只在相上修,把生滅法、生滅相揉成一團。特別那一些定性聲聞人,他生滅法、生滅相並沒有真實、如實地分開,他只要是生滅,不管是生滅法、生滅相,他一概都要滅除。好!回來這裡,我們用剛剛所謂的無相念佛、觀想念佛、持名念佛,來解釋《瑜伽師地論》卷22這裡所說羅怙羅尊者的真正的身密、口密、意密。而不是密宗,不管是東密或是藏密裡面的以上師的觀想,以唱誦這個百字明大禮拜,而來說是相應於佛地的身、口、意密;而來說凡夫也可以行這樣子的邪妄想,而來說這樣子是密,那簡直是天淵之別,差別太遠、太遠、太遠了。

好!回到我們剛剛所說的,當您無相憶佛念佛成就,當然是您必須已經是依於六種力——聽聞、思惟、憶念、正知、精進、串習;乃至也依於九種心住,偏於定力而來講九種心住,而說你已經等持了,串習了、等持了、意根作意了。你有這樣的無相憶佛念的定力的時候,您再回來反觀,這樣您大概就會了知我們現在所要說的範圍。一個凡夫起貪、瞋相應的諸多煩惱的身、口、意行的時候,絕對是身、口行外面的人可以看得到的一定是在最後。當然我剛剛說過了,不犯身、口戒的話,這個還可以講說沒有犯聲聞戒,可是菩薩要攝心為戒。真正的修行,真正的串習成就,意根的作主,當然是必須依於意識的勤修戒、定、慧,而最後經正知力具足,也就是精進力具足,最後串習力具足,才叫作已經養成一個好習慣,或是已經戒除掉一個壞習慣,真正地達到了對於某一法,乃至全部佛法的一個四正勤。

可是這樣子的無相憶佛念,對於生活當中煩惱生起的對治,還有這樣子的貪、瞋境界現前的如何應用?那我們可以簡單講,我們把貪、瞋、癡的貪跟癡,我們舉例成:貪如同水——貪欲水,瞋如同火——瞋恚火,我們說「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在我們一個住家,我們以這個五蘊色蘊方便舉例為身好了,我們的內心,譬如說無相憶佛念佛的境界,我們方便叫作是以「貪欲水」來講,我們說是水龍頭,是浴室的水龍頭;這個貪、瞋這個瞋,我們方便說廚房當中的瓦斯爐。當您要預防火災的話,請問您:你是等到外面的人都看得到你起貪、起瞋,都說你家是火災、水災了,您才來對治、才來說修行呢?還是您這個水淹出去那個浴室,火燒出去廚房,可是還是在家裡面(我們方便說為所謂的觀想階段),你是要在這個地方對治呢?當這個地方能夠對治,其實已經是相當不錯,也相對於小乘人的一個修行了。因為小乘人如果說外溢、外出燃燒成為外面的人都看得到的火災、水災,甚至傷到人、淹到人了,那已經是犯了小乘戒。

小乘如果在觀想的階段作得好,這個在觀想的階段,在有語言文字尋伺相應的階段,能夠做到熄滅貪、瞋、癡,那已經是相當不錯。可是大乘人,甚至嚴格講,依《瑜伽師地論》這一段卷22所說的羅怙羅尊者,他所說的身、口、意密,真正的密行,在這一個階段的,之所以能夠說為真正的密行第一,其實主要還是在他的意密。換句話說,以舉貪為例,並不是要您已經看到財色名食睡起貪了——看到好吃的流口水,看到漂亮的女人、看到英俊的男人心中起了這個淫欲想,乃至這樣子種種都已經不自知、不正知了——這個階段的依於提醒自己要有戒、要有定、要有慧,那其實都已經是很粗糙的修行了。真正的修行,不是在修這個最粗糙的身、口外面的人可以看到的行,必須要進一步的依於戒、定、慧慢慢修行的成就,依無相憶佛念慢慢地串習成就,依六種力的不斷地五根、五力的增長,那您終於能夠遇到境界緣現前,當然中間有可能要有一些戒的力量。

換句話說,你在這個持名,在這一個持口、持拳的部分,你犯戒了,您在 佛前如實懺悔,如實地講這個身、口、意行,當初是如何犯的,如實地對 佛說一次,並不是 佛需要瞭解,而是您自己要有這樣的作意現前,下一次還要犯的時候,自己就會警醒了。好!有這樣子的慢慢地修正之後,你勤修戒、定之後,你這樣的起貪、起瞋的境界,會慢慢地能夠侷限在這個觀想的階段。當然觀想的階段,以小乘人來講並不算違戒,以大乘人來講,你其實已經犯戒了。你這樣的心,嚴格來講,即使你沒有出惡口、沒有出拳,那您其實已經離開無相憶佛念了,因為無相憶佛念所要求是更深的,沒有語言、文字、聲音、妄想,純粹的一個了知念。這個了知念是不相應於所謂的觀想的,真正的依於你的不斷的六種力、九種心住,還要你對於四念處觀身不淨,觀身體這個外相、中相、內相,分別有十二相不淨。譬如說外相:【髮、毛、爪、齒、眵、淚、耵聹、涕、唾、垢、汗、大小便溺。】(《佛說法乘義決定經》卷1)這樣種種的不淨,從了相作意而慢慢成為六種力,而成為勝解作意。

一一這樣的修行,你最後才能夠——剛剛是這個在持名,外溢於外的水災,而在這個階段來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最後慢慢地在觀想的階段,起貪的時候自己就發現:「哎呀!我廚房中的水龍頭沒有關緊,已經流到這一個客廳了,再不小心會流出去——會犯戒!會讓外面的人所知,會讓外面的人譏嫌,我這個修學佛法的人還犯這樣的過失。」這樣的定力,戒、定、慧的慢慢生起之後,您在觀想的階段、在觀想的層次,即所謂的口密的階段;你作四正勤,最後再精進下去,戒、定、慧力量慢慢地再逐漸地生起。

那您就能夠一分一分的如同你無相憶佛念佛剛開始修學,還沒有串習成就的時候,你拜下去,一下子可能又一個佛號生起,一個聲音生起,乃至更粗糙的往外緣這一些財色名食睡——昨天有什麼煩惱,明天什麼煩惱,我的房子有什麼煩惱,我的養老金有什麼煩惱,我的身體有什麼煩惱——這些粗糙的,嚴格講都已經是在觀想,在腦中的口行,雖然不是外面身行相應的口行;這些還是嚴格講(以無相念佛來講),你的定力還沒成就。而來這樣對治這一個貪來講的話,當您從持名的階段,外面能夠看得到水災階段,慢慢到這一個觀想的階段,慢慢地依於有戒、有定、有慧,還沒有流出去成為外面淹到其他人的水災,燒到別人的火,你就已經察覺了。這時候你就在這個階段修學四正勤,最後你依於這樣子的不斷地精進、不斷地串習,雖然還沒有具足串習,你一定可以在無相念佛相應的階段;因為你對於無相念佛、持名念佛、觀想念佛這樣三個次第,你有這樣子的了知。

比推於這樣的了知,你對於無相的起貪的階段,貪心要起來還沒有語言文字,瞋心要起來還沒有語言文字,譬喻來講,這個在廚房當中這個火,瓦斯爐剛剛點,你已經察覺了知而作了四正勤了;這個水龍頭要打開了,還在浴缸淹的時候,你就已經察覺了知了。你在這一個粗糙的無相的念佛階段,你已經作了相對應於身、口、意密的這樣的四正勤了。甚至到最後的時候,定力再加強一些,這些作意再堅固一點點,你終於能夠從了相作意、勝解作意,你終於能夠趨近於將要達成遠離作意。

以斷我見來講、以四念處來講,就是你觀身不淨、觀受是苦,你最後的話在觀心無常階段,你要來斷我見了,要來定慧等持、離言實證了。這時候之前,對治於煩惱貪、瞋的部分,你一定可以察覺到,依於類似無相憶佛念要掉的時候,還沒掉你就已經察覺了,依於這樣子的功夫,用來對治這個貪與瞋的煩惱。簡單來講,你連水一滴都不應該滴到這一個浴缸,你連火一絲火你都不讓它現前在這個瓦斯爐。換句話說,當你有這樣子的一個不善作意,要現前之時的時候,你想要起瞋,想要轉開瓦斯的時候,你想要起貪,想要打開水龍頭的時候,你已經察覺這個作意。而你在這個這麼微細的作意之下,依於前面有如實的在持名的階段、在觀想的階段,有如實的依於攝心、持戒,然後再來修定、再來修慧,依於有這樣的過程而修成無相念佛。依於六種力、九種心住,你同樣地也可以依於這樣的四念處,同樣依於六種力、九種心住,而最後能夠達到所謂的羅怙羅尊者所說的密行第一。在起惡心念還沒有惡作意之前,你就看到,而依於四正勤的精神,你已經把它斷除掉了,這才是真正的身、口、意密——真正的三密。

好!阿彌陀佛!

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就先演說到這裡。


點擊數:1046